鄧 君(凱里學院 音樂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
侗族兒歌的傳承保護研究——以貴州榕江宰蕩村為例
鄧 君
(凱里學院 音樂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摘 要】侗族兒歌流傳于侗族人民聚居的大小村寨,用侗話進行演唱。一般言語平白、通俗易懂。侗族兒歌包括兒童侗族大歌,侗族兒歌的消亡也導致侗族大歌的衰落。及時采取科學的措施在侗族村寨保護侗族兒歌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侗族;兒歌;傳承
侗族兒歌流傳于侗族人民聚居的大小村寨,用侗話進行演唱。侗族兒歌主要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在侗族兒童中傳播,言語平白、通俗易懂,在演唱侗族兒歌的過程中,侗族兒童也起到了學習和鞏固侗話的功用,同時為成人后演唱侗族大歌在樂感、語言等方面打下堅實基礎。
侗族兒歌大概分為兒歌和童謠。有的兒歌在游戲時演唱,如《賣龍》《捉迷藏》,舊時勞動生產(chǎn)時演唱的《栽樹》《筑魚塘》《打蕨菜》,還有一些是屬于知識教育類,如《我們幸福媽幸福》《聽媽媽話》等。這些兒歌都是在常年的社會生活勞動中逐漸形成,并陪伴一代又一代侗族兒女的成長,成為他們一生中認識社會的重要時期。本文以貴州榕江縣宰蕩村為例,將從侗族兒歌傳承保護的必要性和緊要性、傳承保護現(xiàn)狀及傳承保護建議等方面進行闡述。
6歲以前是語言學習最為關鍵的時期,這時期的語言教育對人的一生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兒歌是兒童最早接觸的語言權利,同時兒歌也因為自身的特點成了兒童學習語言和發(fā)展語言的范本和最好材料。侗族大歌用侗話演唱,不過隨著國內(nèi)社會經(jīng)濟日新月異的快速發(fā)展,掌握侗話的人急速減少,越來越多的侗族兒童都不會講本民族的語言,生活習慣也基本全部漢化。如果沒有人能說侗話,用侗話進行交流了,侗族兒歌當然也只能如同化石一樣,只能存在文字和影響的記錄中。
(一)會唱侗族兒歌的人呈明顯下降趨勢。經(jīng)常有人用“抱在懷里,泡在歌里”來形容侗族兒童的童年,其實這并不夸張。傳統(tǒng)侗寨里的媽媽們生完小孩后,家里的男人要出去干活掙錢,嬰幼兒們只能由媽媽照料,但是媽媽們不只照顧小孩,也承擔著許多的家務甚至農(nóng)活。久而久之,在侗鄉(xiāng)逐漸形成了一個習俗,嬰幼兒們被一個背帶牢牢地綁在自己媽媽的背上,時刻跟隨著自己的母親。即使如此,媽媽們也保持著學唱侗歌的習慣,經(jīng)常聚在寨子里的堂屋或者鼓樓,農(nóng)閑時還會特意帶孩子去看對歌表演。在這些社交活動中,寨子里的其他成員經(jīng)常哼唱兒歌來逗孩子們的開心。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熏陶,待嬰幼兒長大一點稍微得到媽媽或者歌師的指點,很多歌曲即能演唱出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寨子里的娛樂活動更加的豐富,在節(jié)假日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熱鬧對歌表演等活動也越來越少,小孩接觸侗族兒歌的機會并不多,導致會唱侗族兒歌的小朋友和以前相比大為減少。
(二)流行歌曲開始在侗寨流行。隨著交通的便捷、電視及網(wǎng)絡的聯(lián)通,流行音樂和綜藝節(jié)目也在侗寨流行起來。吳下司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她說最喜歡看《我是歌手》節(jié)目,覺得里面的舞臺很炫,歌手唱得很不錯,她們?nèi)叶紩诩乙黄鹂措娨曋辈?。小學六年級的吳培培最喜歡的歌手是鳳凰傳奇,《最炫民族風》和《荷塘月色》張口即唱。寨子里的其他小朋友有的喜歡TFBOYS,有的喜歡筷子兄弟,絕大部分的人都被電視和網(wǎng)絡吸引,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注意。
少數(shù)民族文化和藝術只有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才保存得完好。侗族兒歌作為侗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為侗族大歌的傳承發(fā)展提供堅實基礎。只有侗族大歌傳承發(fā)展下來,侗族兒歌自然也不會消失,二者之間是唇亡齒寒的關系。2006年貴州民族學院和黎平縣人民政府合作,在當?shù)亻_辦了中專性質(zhì)的侗族大歌班。預期先在本地學習兩年,后面再送到貴州民族學院系統(tǒng)學習。由于黎平是國家貧困縣,大部分家庭經(jīng)濟狀況較差,政府資助資金有限,所以最后沒能堅持下來。地處黔東南州府的凱里學院,2008年在州政府的資助下開辦了五年制民族文化傳承班(大專),學生在凱里學院系統(tǒng)地學習音樂及文化。但經(jīng)筆者調(diào)查,民族文化傳承班的學生經(jīng)過幾年的大學學習,眼界開闊,個人的想法比較強烈,畢業(yè)后回到侗寨教書的少之又少。大部分都考公務員,在市里、縣里小學當音樂教師,或者進入了國企及事業(yè)單位。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加大對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的資金投入,并且借鑒重點師范大學免費師范生就業(yè)政策,引導民族文化培訓班的學員畢業(yè)后能回到基層,回到侗寨一線的中小學。在那里發(fā)揮他們所學專長,組織學生侗歌隊,參加組織村寨的各項文娛活動,做民族文化的傳承人。
參考文獻:
[1]申茂平.侗族大歌賴以產(chǎn)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及其嬗變與保護[J].貴州民族研究,2006(4).
[2]王承祖.侗族大歌芻議[J].民族音樂研究,2000(3).
鄧 君(1984-),男,凱里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理論作曲、民族音樂。
基金項目:貴州省凱里學院校級課題“貴州榕江宰蕩村侗族兒歌傳承模式研究”,項目編號:s1323。
作者簡介:
中圖分類號:J64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