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鋒牟麗蕓舒德全(. 博興縣教學研究室, 山東 濱州 56500; . 博興縣實驗中學, 山東 濱州 56500; . 濱州市教學研究室, 山東 濱州 56600)
?
踐行參與式學習 培養(yǎng)地理實踐力
魏學鋒1牟麗蕓2舒德全3
(1. 博興縣教學研究室, 山東 濱州 256500; 2. 博興縣實驗中學, 山東 濱州 256500; 3. 濱州市教學研究室, 山東 濱州 256600)
摘要:地理課程含有豐富的實踐內容,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新課標修訂中關于“地理實踐力”的論述更加凸顯了地理學科對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中開展靈活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能夠合理開發(fā)地理課程資源,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本文為在教學中加強學生參與學習與實踐的一些有效做法。
關鍵詞:參與式學習;地理實踐力;心理地圖;地理實驗;生活地理
地理現行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地理課程含有豐富的實踐內容,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新課標修訂中又提出了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yǎng),其中關于“地理實踐力”的論述更加凸顯了地理學科對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學生剛剛接觸地理,靈活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近年來,筆者在教學中積極滲透課改理念,開展了各種各樣的地理實踐活動,合理開發(fā)利用了地理課程資源,豐富了地理課程內容,拓寬了學生學習的空間,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1],一語道出了學生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地圖是地理學的“語言”,繪制地圖是地理實踐活動的重要方式,也是地理課程標準中的基本能力要求?;诖耍覀冮_發(fā)了校本課程“巧手繪山河”。
課程內容:把我們學到的重點地理知識,以繪制地圖的形式展示出來。
活動目的: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幫助學生構建心理地圖。
活動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想象,把地理要素、地理事物繪制到地圖上,形成彩色的可利用的地圖。
活動工具:紙張(A4紙或卡紙)、彩筆、剪刀、膠棒、雙面膠等。
活動形式:手繪圖;填繪圖;彩描圖;卡紙拼貼圖;設計圖等。
我們的“巧手繪山河”經歷了很長的探索過程。最初,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手繪地圖,難度較大,費時較多,形狀不一,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不準確。后來我們準備好空白的輪廓圖,確定好位置,學生在上面填繪,更準確,更科學。我們的作品也不斷改進和完善,已經逐漸規(guī)范化、系列化(學生作品見圖1、圖2)。
圖1
圖2
學完“地圖”后,我們讓學生繪制“美麗實中平面圖”,繪圖目的主要是考查學生對地圖三要素的掌握情況,在實踐中形成地圖能力。由于初一新生對新學校的布局還不是很了解,因而學生分小組,利用課間對學校進行觀察,確定好學校的長和寬,主要的樓房、道路及綠化面積等,然后確定好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完成繪圖。在繪制的過程中,每個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繪制的地圖各種各樣,非常形象(學生作品見圖3、圖4)。當然,有的小組成員仔細觀察、認真測量,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了繪圖中,繪制準確精美,受到了表揚。也有的小組成員馬馬虎虎,繪制的學校平面圖不規(guī)范、不整潔,有的方向不對,這時師生共同討論改正。通過這樣的繪圖活動,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學到了技能,對差生來說還端正了學習態(tài)度,達到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圖3
圖4
卡紙拼貼圖的做法:我們事先給每組學生準備大卡紙作底板,學生自備小卡紙,自行設計圖例,用不同顏色的小卡紙剪出形狀,粘在大卡紙上,拼貼成圖(學生作品見圖5、圖6)?;顒涌此坪唵危峭ㄟ^這樣的動手活動,學生準確細致地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
“巧手繪山河”讓課本知識“活”起來,這樣做既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優(yōu)良習慣和有效方法,為學生建立準確的心理地圖、空間定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圖5
圖6
動手制學具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學生動手制作的過程既是一個手腦并用、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過程,也是學生有所發(fā)現、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的過程。初中學生年齡較小,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一開始學習地球、地圖等方面的知識很難接受,甚至有的學生對學習地理失去興趣。因此我們抓住了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這一特點,采取了動手制學具的方法突破了這些難點問題。
1.制作地球儀
工具材料:乒乓球或大一點的球體、鐵絲、彩色膠帶或彩筆、剪刀、鉗子等。
制作方法:按照課本上的步驟操作,在地球儀上用彩色膠帶粘或彩筆畫上特殊緯線和經線,并標注上度數(學生作品見圖7)。借助這一活動,學生對經緯線、經緯度等較抽象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圖7 學生制作的地球儀
2.制作等高線地形圖
在學習等高線地形時,老師和學生一起利用校園沙坑的沙子堆積不同形狀的山體模型,在堆積、測量的過程中感受什么是等高線,什么是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學生回家后還用橡皮泥、面團、泥巴、廢舊泡沫、土豆等材料制作了等高線地形圖。學生拿著自己的作品在課堂上介紹山體地形時,那種成就感、幸福感溢于言表(學生作品見圖8)。
圖8 學生制作的等高線地形圖
3.制作中國政區(qū)拼圖
學習中國行政區(qū)劃時,學生利用卡紙剪出各個省級行政單位的輪廓圖,做成中國行政區(qū)劃拼圖,并進行拼圖競賽。這時學生學習地理的情緒高漲,學習效率非常高(學生作品見圖9)。
圖9 學生制作的中國政區(qū)拼圖
4.制作中國山脈分布圖和中國三級階梯示意圖
學習中國地形時,學生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做出了我國的主要山脈分布圖,用塑料泡沫做出了我國的三級階梯示意圖(學生作品見圖10、圖11)。
圖10 學生制作的中國山脈分布圖
圖11 學生制作的中國地勢示意圖
直觀而具體的學具,帶給學生一個嶄新視角的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前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曾經說過:“兒童單靠動腦,只能理解和領會知識;如果加上動手,他就會明白知識的實際意義;如果再加上心靈的力量,那么認識的所有大門都在他面前敞開,知識將成為他改進事物和進行創(chuàng)造的工具?!盵2]事實證明,豐富的實踐活動,使課本上枯燥無味的知識形象化,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動力和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陶行知先生認為:課內獲得的知識是“聞知”“說知”,實踐獲得的知識是“親知”,“親知”是根本,“聞知”“說知”要結合在“親知”上,才能成為“真知”。[3]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只要能做實驗的地方,我們就引導學生親自做實驗,從實驗中獲取知識的真諦。
例如:很多學生對于北半球陸地最高氣溫出現在七月,海洋最高氣溫出現在八月,北半球陸地最低氣溫出現在一月,海洋最低氣溫出現在二月,不太理解。筆者就設計了這樣的實驗,讓學生親自去操作,去感受,去體驗(圖12為學生觀測場景)。
圖12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模擬實驗
實驗材料:一盆水、一盆沙、溫度計。
實驗過程:在太陽升起之前,先測量一下盆中水和沙子的溫度,作好記錄。然后把水和沙子都放到陽光下,每隔一個小時測量一下盆中水和沙子的溫度,作好記錄。直到太陽落山之后,再次測量盆中的水和沙子的溫度,作好記錄。學生比較幾組數據后,自己得出結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原因。通過實驗和探究,學生明白了海陸物理性質不一樣,陸地升溫快,降溫也快;海洋升溫慢,降溫也慢,并且理解了其中的道理。
地理學科中的實驗很多,例如講述“黃河”時,師生共做的關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對比實驗就非常好。通過實驗,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沒有植被的地方水土流失非常嚴重,而有植被的地方水土流失就較差。那么黃河下游成為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樣的實驗使抽象、遙遠的知識直觀化、具體化,化難為易,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最佳學習效果。同時,實驗教學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教材的知識容量是有限的,再加上當今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新的地理事物層出不窮,僅靠課本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地理的需要。教師應打破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外生活的壁壘,采取有效措施把課內外各種有用的地理資源調動起來,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與聯系,充分借助和挖掘學校所在地區(qū)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觀、地理問題,實行“請進來,走出去”的策略?!罢堖M來”用生活經驗印證地理原理,“走出去”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首先,我們組織了課外調查小組,對教學中聯系到的鄉(xiāng)土地理知識進行調查訪問、為家鄉(xiāng)建設獻計獻策等。例如學習“中國的水資源”時,我們就及時組織學生對周邊水資源的現狀進行了調查訪問(見圖13)。
圖13 水污染調查場景
通過這樣的地理調查讓學生認識我們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同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以致用,分析、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又增強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圖14
我們還不失時機地利用學校組織的各項大型活動,設計開放性的地理問題,讓學生帶著地理問題有目的地參與各項活動。例如我們學校每年都組織大型的春季野外遠足活動(見圖14),途經博興縣南水北調河道(支脈河)。我們根據當時情景,適時地提出了如下問題:
觀察所經地區(qū)的河流流向?由此判斷我們的地勢起伏狀況如何?
觀察所經地區(qū)南水北調河流的流向?思考南水北調的水源來自哪里?調往哪里?
河流沿岸主要的農作物類型是什么?我們的土地利用類型如何?
對于有的同學亂扔垃圾的現象,你怎么看?我們應該怎樣做?
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陶冶了情操,鍛煉了意志,還提升了學生的生活品味。
今年暑假,我們學校有部分學生去澳大利亞參加夏令營活動(見圖15)。臨行前我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圖15
出發(fā)前,你準備帶上什么衣服?為什么?
到達后,你應該用什么語言與當地人交流?
澳大利亞人的主食是什么?這與他們當地農業(yè)生產有什么關系?
澳大利亞主要的旅游景點有哪些?
到悉尼時注意觀察那里的房屋門窗朝向南還是北?并思考為什么?
這些問題與旅游密切相關,學生很樂意去考慮、觀察和思考。
生活中處處有地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假期里很多學生都會出去旅游,我們應提醒學生不管走到哪里,注意觀察當地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及特色文化等,讓學生旅游的同時學習地理知識。學生帶著地理問題走進大自然,有的放矢,在愉悅的活動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體會地理學習的實用性,感受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地理學習要注重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地理,在生活中實踐地理。讓學生親歷探究問題、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深切的體驗,從而激發(fā)更深層次探究的欲望。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各種地理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悟”,增強學生對學習的參與性,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 阿莫納什維利.學校沒有分數行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
[3]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責任編校: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