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
最近,李先生胃部常常反酸、隱隱作痛,去醫(yī)院做了胃腸鋇餐透視和胃鏡檢查,也沒查出個所以然。通過進一步檢查、拍片,醫(yī)生發(fā)現(xiàn)他患有頸椎病,在頸椎病治療的同時,胃痛也隨之消失了。李先生大惑不解:這胃病和頸椎病到底有什么關聯(lián)呢?
頸椎增生導致交感神經亢進
遼寧省名中醫(yī)張艷解釋說,頸椎病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經型、椎動脈型以及混合型五種類型。其中交感神經型、椎動脈型和胃病的關系最為密切。當頸椎發(fā)生骨質增生時,增生的骨刺、退化的椎間盤以及變得狹窄的椎間隙,會引起頸部交感神經機能亢進,并通過神經系統(tǒng)傳到大腦皮層,同時又反射導致胃腸交感神經功能增強,使幽門括約肌過度緊張,久而久之,幽門括約肌就會舒緩無力,肌源性擴張,促使膽汁返流、損害胃粘膜,從而出現(xiàn)一系列的慢性胃炎的癥狀,如惡心、嘔吐、反酸、腹脹等。這種“胃病”是由頸椎病反射性地引起的胃部不適,醫(yī)學上又叫“頸胃綜合征”。一些“胃病”患者久治不愈,又找不到原因時,就要想到是否有頸椎病的可能。
先治頸椎,再治胃病
由于頸胃綜合癥征根在頸部,所以治療時要先治頸椎再治胃。首先緩解增生的頸椎對交感神經的刺激或損傷,可以使用中西藥物、按摩、理療等,然后再配合對胃病的治療。只要頸椎病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頸部交感神經受到的刺激減少,胃病就會隨之好轉、痊愈。同時,還要注意勞逸適度,加強頸部的保健?,F(xiàn)在頸椎病患者趨于年輕化,而導致頸椎病發(fā)生退變是一個慢性老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能積極采取預防措施,消除由不良習慣導致的隱患或控制其進一步發(fā)展,就可以預防頸椎病。
每天堅持按揉后溪穴
防病勝于治病。張艷在此教給大家一個預防頸椎病的特效穴位按摩法。后溪穴是小腸經上的一個穴位,把手握成拳,掌指關節(jié)后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后溪穴是奇經八脈的交會穴,通督脈,能調頸椎、利眼目、正脊柱。臨床上,頸椎、腰椎或者眼睛出問題了,都要用到這個穴。它可以調整長期伏案對身體帶來的不利影響。
按揉后溪穴非常簡單,而且容易堅持。我們坐在桌子旁,把雙手后溪穴的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jié)帶動雙手,輕松地來回滾動,就能達到刺激的效果。每次滾揉3~5分鐘,每個小時滾揉一次就足夠了。持之以恒,就會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