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漢河間獻王的學術與政治傾向

2016-03-19 06:54:06
東方論壇 2016年2期

聶 濟 冬

(山東大學 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100)

?

西漢河間獻王的學術與政治傾向

聶 濟 冬

(山東大學 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100)

摘 要:學界通常梳理、分析西漢河間獻王的學術目的和學術活動,重視他的伉直的秉性和本真的學風,而對他的學術背后的政治傾向多有所忽略。河間獻王劉德重視保護儒學的古文經(jīng)典,招納儒生匯聚,認同士人主流政治思想。這其中有其特殊的政治意味:既是對新政的一種構思,也是對當時武帝政策的一種策略性的批評。

關鍵詞:河間獻王;政治傾向;學術特色

西漢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武帝的異母兄,是一個特立獨行的諸侯王。河間獻王修學好古,廣納儒生,在河間國,形成了具有儒家古文經(jīng)學特色的河間學術。他被清代四庫館臣贊為儒宗。①《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說苑》:“如《漢志》《河間獻王》八篇,《隋志》已不著錄,而此書所載四條,尚足見其議論醇正,不愧儒宗?!焙娱g獻王重視儒學,并非僅是簡單的賦閑游藝,或為學而學,而是蘊含了深刻政治見解,并與時代思潮的發(fā)展密切關聯(lián)。從河間獻王的學術與政治傾向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把握經(jīng)學初興期的一個儒學發(fā)展引領者的人文情懷和政治才思。

一、河間獻王的學術特色

蒙文通先生《經(jīng)學抉原》曾將秦漢學術分為齊學、魯學和晉學,將韓魏燕趙地區(qū)的學術劃歸三晉學術,并以治古史為晉學學術特征。[1](P28-30)王葆玹先生《今古文經(jīng)學新論》將河間學術歸為趙學。[2](P142)就地域劃分而言,河間學術當歸于晉學、趙學之中。但若細究河間學術的屬性,它既屬古文經(jīng)學之始,而又接近魯學。

(一)注重古學

《漢書》本傳載,河間獻王在國二十六年,被儒服,好儒術,致力于儒家文化建設,收集先秦舊書,得書之多,“與漢朝等”。并且,廣納賢才,“山東諸儒多從而游。”在河間國,形成一個儒學中心。

河間獻王的學術態(tài)度非常明確,不追求浮夸虛辯,而務求本真質(zhì)實?!稘h書》本傳載,河間獻王好儒學,曾立“毛詩”和“左氏春秋”博士。所收典籍不僅多且與中央官學不同,“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jīng)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盵3](P2410)還曾收集到古《論語》,王充《論衡·正說篇》即言:《論語》,“漢興失亡,至武帝發(fā)取孔子壁中古文,得二十一篇,齊、魯二,河間九篇:三十篇?!盵4](P1139)但《漢書·藝文志》未載河間獻王所收集的《論語》,估計王充當是見過河間獻王所收集到的《論語》。從河間獻王收集的書目看,他注重古文經(jīng)學,注重儒學的本真特色。《漢書》評價他說:“修學好古,實事求是?!?/p>

(二)崇尚禮樂

漢初禮樂制度薄弱。叔孫通為漢高祖制定禮樂,但他的禮樂并不純粹,曾遭到魯?shù)厝迳膰绤柵u。《史記·叔孫通傳》中言叔孫通徵魯生與他一起去長安制定禮樂,有兩個魯生斷然拒絕說:“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汙我!”[5](P2722)高帝十二年,叔孫通再次任太常一職,再次制定禮樂,他承襲秦樂制宗廟樂《嘉至》《永至》、登歌、《休成》《永安》,定宗廟儀法及諸儀法。但是,就是如此,叔孫通所定禮儀也并未獨立存在,而是與律令同錄,且失傳?!稘h書·禮樂志》載:“今叔孫通所撰禮儀,與律令同錄,臧于理官,法家又復不傳。漢典寢而不著,民臣莫有言者。又通沒之后,河間獻王采禮樂古事,稍稍增輯,至五百余篇。今學者不能昭見,但推士禮以及天子,說義又頗謬異,故君臣長幼交接之道浸以不章?!盵3](P1035)由此可見,因條件所限,西漢禮樂制度建設緩慢,禮樂文化不興。叔孫通為漢高祖制禮定樂,是西漢禮樂文化建設的第一人,河間獻王是其后的又一人。從二人所本來看,河間獻王承襲的是儒家雅樂,而叔孫通是承襲秦樂,最多是《國風》中的一種。從禮樂的正統(tǒng)性而言,河間禮樂更勝一籌。這一點我們從《漢書·藝文志》中的記載,也可得到證明,“漢興,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在樂宮,頗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六國之君,魏文侯最為好古,孝文時得其樂入竇公,獻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八佾之舞,與制氏不相遠?!盵3](P1712)鑒于此,我們可以知道河間獻王發(fā)掘古雅樂,并闡明了其古義。所以后代儒生對河間獻王的獻禮樂有極高的評價,《朱子語類》卷八十五即言:“河間獻王得古禮五十六篇,想必有可觀。但當時君臣間有所不曉,遂至無傳。故先儒謂圣經(jīng)不亡于秦火,而壞于漢儒,其說亦好。溫公論景帝太子既亡,當時若立獻王為嗣,則漢之禮樂制度必有可觀。”[6](P2193)甚至認為河間獻王若承統(tǒng)繼嗣,漢代的禮樂文化將會大有可為,于國于民極為有利。

(三)傾心子學

《漢書》載河間獻王不僅收集大部頭的儒家經(jīng)書闡釋著述,如《毛氏詩》《左氏傳春秋》,而且還重視先秦子書的收集,《漢書》本傳載他收集“《孟子》《老子》之屬,皆經(jīng)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這些“經(jīng)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在傳統(tǒng)目錄學中歸為子部,①漢代時《孟子》一書視為傳記,非為經(jīng)書。除了因為漢初好黃老之術,他收集《老子》外,他所收集的其余子書都歸為子部儒家類。對子部儒家類的重視,反映了河間獻王積極的而非保守的儒學認識。

(四)致力實用

河間獻王對儒家學術的傾慕,并非僅是葉公好龍、紙上談兵,他關注古學、崇尚禮樂的目的,是古為今用。《漢書》本傳載,河間獻王來朝時,武帝發(fā)策問三十條,河間獻王皆能對,“其對推道術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指明”。關于此次策問的內(nèi)容和應答已不得而知,但是,此時期武帝策問的特點是,提出一系列的看似矛盾的問題要求應策者回答現(xiàn)實解決辦法。如《漢書·董仲舒?zhèn)鳌份d,武帝繼位后策問天下賢良文選之士,“蓋聞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樂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當虞氏之樂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圣王已沒,鐘鼓管弦之聲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紂之行,王道大壞矣。夫五百年之間,守文之君,當涂之士,欲則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眾,然猶不能反,日以仆滅,至后王而后止,豈其所持操或誖繆而失其統(tǒng)與?固天降命不查復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與?烏乎!凡所為屑屑,夙興夜寐,務法上古者,又將無補與?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其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刑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飭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潤四海,澤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靈,德澤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3](P2496)此策問以儒學故事發(fā)起,連提6個急需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觀《武帝紀》及《漢書》所載同時期的列傳可知,武帝策問基本都是這種模式。由此推言,河間獻王所答之武帝策問也應該是這種模式。推測當是從儒家觀念出發(fā),要求提出治理的方法和方式,具有現(xiàn)實性和實用性。班固作《漢書》時,可能尚存河間獻王的儒學研究心得。如《漢書·藝文志》中即載:“《河間周制》十八篇。似河間獻王所述也?!爆F(xiàn)從題目不能得知其內(nèi)容,只能約略推測當是有關《周官》的筆記。河間獻王曾收集《周官》,還曾為補齊所缺的《冬官》一篇,懸賞千金。而《周官》一書,張蔭麟《中國史綱》推測是戰(zhàn)國后期所作,是交織了周制知識和儒家政治理想的一部書。[7](P112)王莽、王安石都曾借鑒施政。清代孫詒讓曾作《周官正要》,力圖引起慈禧太后注意,希望推行,以實現(xiàn)治國理政之夙愿。由此推論,《河間周至》很可能是河間獻王依據(jù)《周官》而設想的一些理政思路。

鑒于上,我們可以分辨出河間獻王既非閑散游樂的諸侯王,也非迂腐遲鈍的儒生,而是一位心系天下、好古修學的儒學中心組織者和領導者,所以班固在《漢書·景十三王傳贊》中說:“夫唯大雅,卓爾不群,河間獻王近之矣?!?/p>

二、河間獻王的政治見解

關于河間獻王劉德的史料,僅限于《史記·五宗世家》《漢書·景十三王傳》和《說苑》四則故事,但是在這些記載的基礎上,我們結合武帝前后的歷史背景,可以蠡測河間獻王具有以德治國的儒家政治理念,懷有匡正風俗、救世淑世的政治意愿,進而感受到他深邃的人文情懷和政治才思。河間獻王強烈的政治傾向,曾讓漢武帝感到了威脅。裴骃《史記集解》引《漢名臣奏》曰:“孝武帝艴然難之,謂獻王曰:‘湯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王知其意歸,即縱酒聴樂。因以終?!盵5](P2094)從漢武帝惱怒的言論和河間獻王耽于酒色而避世的舉止,以及很快謝世來看,河間獻王在政治上是有想法的,而且他的政治意圖是有別于漢武帝外儒內(nèi)法的政治傾向。下面簡要分析河間獻王的政治傾向。

(一)信奉圣人政治

先秦儒學以圣人為社會秩序建構主體,主張通過圣人的人格力量來感化民眾,把“仁”推廣到社會共同體中去,認為仁是建立社會秩序的核心價值。河間獻王古文經(jīng)學,其本質(zhì)就是對先秦儒學的崇拜。他信奉先秦儒學中的圣人政治理想,奉行仁政思想?!墩f苑》中與河間獻王相關的四則材料,都是與儒家所言的圣王堯、舜、湯的傳說有關。《說苑·君德篇》載河間獻王曰:“堯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饑,則曰此我饑之也;有一人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堯道也。”[8](P5)清人汪繼培的《尸子注》引輯錄《說苑·君道篇》的一條佚文:“河間獻王曰: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盵9](P29)這兩條故事講述的堯舜禹與天下百姓同憂樂,對他們的疾苦感同身受的故事。反映了河間獻王崇拜堯舜禹具有超凡的圣人人格力量,希望能夠以德化民,用高尚道德感化萬民百姓的政治愿望。這兩則故事都來自《說苑·君道篇》,從《君道》篇目的命名來看,講述者和復述者的目的都不在娛樂上,而是希望君主以堯、禹為榜樣,身體力行地實踐圣人政治的理想。

(二)力推重民思想

河間獻王承襲了先秦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力推愛民、重民的認識?!墩f苑·君德》河間獻王曰:“禹稱民無食,則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則我不能勸也。故疏河以導之,鑿江通于九派,灑五湖而定東海,民亦勞矣,然而不怨苦者,利歸于民也?!盵8](P7)《說苑·建本》河間獻王曰:“管子稱‘倉廩實,知禮節(jié);衣食足,知榮辱。’夫谷者,國家所以昌熾,士女所以姣好,禮義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渡袝肺甯?,以富為始,子貢問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國之本也?!盵8](P73)河間獻王認為要愛民、富民,使民安居樂業(yè)。

河間獻王倡導重民思想,多因于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武帝時期貧富差距過大,造成社會不安定的形勢。《漢書·董仲舒?zhèn)鳌份d董仲舒曾批評當時以富欺貧危及社會安定的情況,富者“是故眾其奴婢,多其牛羊,廣其田宅,博其產(chǎn)業(yè),畜其積委,務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浸,浸以大窮。富者奢侈羨溢,貧者窮急愁苦;窮急愁苦而不上救,則民不樂生;民不樂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3](P2521)河間獻王的重民思想,與他信奉圣人政治,推崇仁政思想是一致。

(三)重視禮樂教化

漢儒極重視興教化、正風俗?!稘h書·禮樂志》中說賈誼曾言:“漢承秦之敗俗,廢禮義,捐廉恥,今其甚者殺父兄,盜者取廟器,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為故,至于風俗流溢,恬而不怪,以為是適然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xiāng)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盵3](P1030)賈誼認為移風易俗非俗吏所能為。河間獻王清醒地意識到教化在正風俗中的重要意義。《說苑·建本》河間獻王曰:“湯稱學圣王之道者,譬如日焉,靜居獨思,譬如火焉。夫舍學圣王之道,若舍日之光,何乃獨思,若火之明也?可以見小耳,未可用大知,惟學問可以廣明德慧也。”[8](P69)《春秋繁露·五行對》記載河間獻王問溫城董君曰:“《孝經(jīng)》曰:‘夫孝,天之經(jīng),地之義?!沃^也?”[10](P314-315)并以為董仲舒的回答“善也”。從中可見,河間獻王對“孝”的高度認識和對其現(xiàn)實意義的重視。

河間獻王重視儒家教育?!稘h書》本傳載:“其學舉六藝,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痹谒姆獓鴥?nèi),立《毛氏詩》博士和《左氏春秋》博士,形成了一個既有個性同時又符合共性的仁義道德宣化中心。

他不僅重視教育,他更重視禮樂教化。當時社會浮靡風氣泛濫,《史記·平準書》言:“當此之時,網(wǎng)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xiāng)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輿服僣于上,無限度。”《史記·貨殖傳》:“今夫趙女鄭姬,設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屣,目挑心招,出不遠千里,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泵鎸靵y紛擾的社會風氣,河間獻王希望以古代雅樂正風俗?!稘h書·禮樂志》載:“是時,河間獻王有雅材,亦以為治道非禮樂不成,因獻所集雅樂。天子下大樂官,常存肄之,歲時以備數(shù),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薄昂娱g獻王聘求幽隱,修興雅樂以助化。時,大儒公孫弘、董仲舒等皆以為音中正雅,立之大樂?!焙娱g獻王復興禮樂的努力,并未得到漢武帝的真正重視,僅在太樂中備一格而已。這非??上А?/p>

總之,河間獻王政治見解和愿望就是兩點:一是重德,二是興禮樂,以德感化百姓,以禮樂教化百姓。河間獻王的仁政思想和治世理念引發(fā)了后代士人的共鳴。宋人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云:“司馬公為《獻王贊》謂:‘用其德,施其志,帝王之治復還,其必賢于文景遠矣?!盵11](P1198)清人李光地《榕村續(xù)語》卷八:“當日以漢文帝為君,以董子為相,而以河間獻王調(diào)停其間,三代庶可復乎!”[12](P655-656)宋代以后,對河間獻王的詮釋與接受,越來越高,成為一種超越性的拔高。這反映了詮釋者、接受者的政治期待。

三、河間獻王的思想與時代思潮

河間獻王的政治見解與西漢大儒的思想是一致的,與時代思潮密切關聯(lián)。

“過秦”是西漢的時代思潮。面對秦帝國的迅速崩塌,士人進行了全面反思,焦點集中于批評秦王的驕奢淫逸和橫征暴斂,指出朝廷要行仁政、施王道。陸賈是“過秦”的第一人,從陸氏之后,“過秦”成為西漢政論中的一個重要主題。西漢士人“過秦”的目的,在于為新政建言獻策。他們在“過秦”的基礎上,將戰(zhàn)國時期的民本思想進一步推進。賈誼《新書·大政上》云:“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盵13](P338)

在批評秦王之時,士人還歸納了新的為君之道?!缎聲ぞ馈罚骸熬龂用裾?,反求之己,而君道備矣。”法先王,上古三代是漢代士人建立的理想典范?!痘茨献印と碎g訓》言:“周室衰,禮義廢,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導于世。其后繼嗣至今不絕者,有隱行也。秦王趙政兼吞天下而亡,智伯侵地而滅,商鞅支解,李斯車裂。三代種德而王,齊桓繼絕而霸?!彼麄兌嘁詧?、舜、禹、湯、文、武的故事作為示范標準,以說明自己言之有據(jù)。《說苑》所載河間獻王的四則言論和《尸子注》所輯佚文,都是講述堯、舜、湯上古先王故事?!墩f苑·君道》所引河間獻王所言堯的故事,同文又互見于賈誼《新書·修正語上》。由此可見,河間獻王以積極地態(tài)度吸納了漢儒的思想。

河間獻王的政治意愿,是建立在古文經(jīng)學的基礎上,平實自然,不帶有當時通行學術依附政治的諂媚性?!皩嵤虑笫恰?,是河間獻王的學術特色。同時我們說,這四個字也是他學術實踐的根據(jù)。

河間獻王的政治見解,看似僅是漢士人通行的“過秦”認識;僅是吸納了賈誼、董仲舒等大儒的思想觀念,平淡而無新奇之處,但是他的從善如流的言行,表明了他對漢儒的認同感,具有時代意義。公孫弘、董仲舒以《公羊春秋》名揚天下,位居要職后,天下學士靡然風向,但其中多利祿之徒?!妒酚洝と辶謧鳌分v轅固生曾告誡公孫弘要秉正直言,“固之徵也,薛人公孫弘亦徵,側目而視固。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5](P3124)而且官員中多以儒術飾法吏,他們外避法吏之名,內(nèi)行法吏之實?!稘h書·張湯傳》:“是時,上方鄉(xiāng)文學,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平亭疑法?!盵3](P2639)在這種外表仰慕儒學、儒術而內(nèi)實不從的士風里,河間獻王實事求的學風,實是難能可貴。河間獻王的學術追求的背后,也寄寓了他的政治理想的追求。

河間獻王與漢武帝一樣,好儒學,《漢書》本傳載,他“好儒學,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東諸儒多從之游?!盵5](P2093)但二人的政治觀有些格格不入。學界通常是梳理、分析河間獻王的學術目的和學術活動,重視他的伉直的秉性和本真的學風,而忽略了學術背后的政治傾向。河間獻王重視漢儒,吸納漢儒的主張,推行禮樂教化,是有政治意味的,是對當下武帝政策的一種批評?!斑^秦”,是對秦政苛酷的反思,對新政建設的構思。昭帝時期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們不斷的“過秦”。并通過“過秦”來批評武帝所行的行酷吏、伐匈奴、重賦稅的政策。由此我們也可以反觀,河間獻王尚古學,納儒生的活動,是一種政治表達。河間獻王在對漢武帝建言獻策后,漢武帝對他說湯七十里,文王百里,你要加勉?。『娱g獻王歸藩后,不得不改為耽于酒樂以求自保,不久謝世。從字面上看,這番話有勉勵的意思,無惡意。但是,如果我們深入考察這句話所本及其歷史淵源,那這句話的意義就不簡單、不一般了。漢武帝的這番話本于戰(zhàn)國末平原君游說楚王合縱時,楚王猶豫不決,毛遂自薦之言。《史記·平原君列傳》毛遂按劍而前曰:“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jù)其勢而奮其威。”[5](P2367)漢武帝所言中暗含了他對河間獻王“據(jù)其勢而奮其威”之猜忌。這對河間獻王的政治熱情和政治理想具有致命的殺傷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河間獻王的思想與西漢時代的社會思潮密切呼應。他積極地發(fā)掘儒家古文經(jīng)典,提出實事求是的學術主張,是西漢中期儒學發(fā)展的一個地方引領者。河間獻王倡言以儒治國,并身體力行,發(fā)儒家之言,行儒家之道,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諸侯王。與漢武帝“外儒內(nèi)法”的政策相比,河間獻王“仁政”的政治表達和理想訴求,具有理想化色彩。但他代表了漢儒的一種政治努力方向。河間獻王不同于一般的諸侯王,被后世廣泛稱為賢王。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四中稱道:“古稱宗室藩王之賢者曰‘間平’,謂漢河間獻王、東平憲王也?!盵14](P69)而且,在宋以后的學者的詮釋中,河間獻王的形象和主張,被注入了詮釋者的政治理解和追求,具有被拔高的特色。

參考文獻:

[1] 蒙文通. 經(jīng)學抉原[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王葆玹. 今古文經(jīng)學新論[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3] 班固. 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2.

[4] 黃暉. 論衡校釋[M]. 北京:中華書局,1990.

[5] 司馬遷. 史記[M]. 北京:中華書局,1959.

[6] 朱熹,黎靖德. 朱子語類[M]. 北京:中華書局,1986.

[7] 張蔭麟. 中國史綱[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8] 向宗魯. 說苑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7.

[9] 尸佼,黃曙輝. 尸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10] 蘇輿. 春秋繁露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2.

[11] 王應麟. 困學紀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2] 李光地. 榕村續(xù)語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3] 閻振宜. 新書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4] 王士慎. 香祖筆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責任編輯:侯德彤

Academic and Political Tendencies of Prince Xian of Hejian

NIE Ji-dong
( Advanced Institute of Confucian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

Abstract:Scholars usually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academic motivation, activities, honest character and truth-seeking style of Prince Xian of Hejian. But they somewhat ignore his political bias behind his academic pursuit. He gathered many Confucian classic books under his protection, and invited Confucian scholars to his kingdom. It has a political meaning: a concept of new policies and a kind of tactical criticism of polices issued by the Wu Emperor.

Key words:Prince Xian of Hejian; political bias; academic features

作者簡介:聶濟冬(1968- ),女,山東濟南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兩漢文學史、文化史。

收稿日期:2016-01-12

中圖分類號:K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110(2016)02-0007-05

济源市| 大冶市| 共和县| 客服| 益阳市| 通化市| 冕宁县| 乌什县| 大兴区| 永吉县| 沙雅县| 大厂| 冕宁县| 桐梓县| 盐津县| 绥宁县| 东阿县| 阿鲁科尔沁旗| 依安县| 伊金霍洛旗| 阿拉善盟| 河东区| 蒙山县| 华安县| 武威市| 昭觉县| 全椒县| 定日县| 公主岭市| 成都市| 昭苏县| 门源| 滦平县| 砀山县| 卫辉市| 肥城市| 进贤县| 阿拉善右旗| 屯门区| 渝北区| 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