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泰
摘 要: 學困生是一個班級里的特殊群體,因其學業(yè)成績低,不能循規(guī)蹈矩,處在班級的灰暗角落。把握學困生的成因,幫助和改變學困生的現(xiàn)狀,既是“以人為本”教育的必然要求,又是貫徹教育平等原則的重要舉措。為此,教師應當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分析造成學困的原因,優(yōu)化學習過程,幫助他們擺脫學習困境。
關鍵詞: 學困生 因素 對策
一、學困生的界定及表現(xiàn)
所謂學困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識、本領、品格、方法、體質(zhì)等方面存在偏離常規(guī)的問題,智力得不到正常開發(fā),不可以達到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基本要求,必須經(jīng)過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或醫(yī)療對策給予需要補救或矯治的學生。
學困生的表現(xiàn)是:
在課堂上,不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或思考不夠積極;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是搗亂課堂秩序,頂撞老師,干擾其他同學學習,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書寫潦草零亂等。
在學習方法上,全憑機械記憶,不善于運用語言思維,不愿意或不善于動腦筋,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聽不清楚或是故意回避,常常是“顧左右而言他”,思維上有惰性。
在家庭生活中,由于家長的高期望值與學生學習成績的巨大反差,導致家長粗暴呵斥甚至冷嘲熱諷,他們以反叛相對抗,沉迷于電視、小說、網(wǎng)絡的虛擬世界,尋求精神安慰,消磨時光。
在社會人際交往中,或寡言少語,脫離群體,游離于班級群體之外;或集結社會閑雜人員,甚至誤入歧途。
學困生的種種表現(xiàn)與學校、班級的規(guī)章制度格格不入,給學校和班級的管理帶來了不便,讓學校、班級的聲譽掃地。他們成了學校“專制”的對象,成了班級的“害群之馬”。他們在班集里缺少知心朋友,整日生活在別人冷峻的目光里,自尊心時刻受到極大的傷害。即使他們做了好事,也說不定被人曲解,就成了班級里的眾矢之的,或淪為被忽視的對象。
二、學困生的形成原因
通過觀察、調(diào)查、詢問等渠道了解到,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有很多,諸如智力因素,情感因素,行為習慣養(yǎng)成因素,學習態(tài)度因素,性格因素,等等。教師要仔細研究學生,分析造成他們學習困難的實際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1.智力因素。
有一部分學困生由于先天性的原因,造成從一生下來就存在大腦發(fā)育不完全、語言功能不健全、聽覺器官部分功能喪失等智力障礙,加上家長未能高度重視或是經(jīng)濟等方面的原因,導致他們從一步入學校大門的那一天起,就輸在了讀書的起跑線上。
2.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比較復雜,或因先天的不足而產(chǎn)生自卑;或因家庭的拮據(jù)而蒙羞;或因家庭的變故而受挫;或因教師的教育不當而厭學;或因交友不慎而誤入歧途……諸如此類,使得他們對學習失去信心,知識鏈接中斷,逐漸淪為學困生。
3.行為習慣養(yǎng)成因素。
孩子生來就像一張白紙,至于這張白紙會變成什么樣子,完全由家長、老師等成年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涂畫,加上社會的浸染,使他們失去了原來的本色,慢慢地養(yǎng)成了一些不良的習慣。比如:不按時完成作業(yè),作業(yè)書寫潦草,上課不遵守紀律,學習習慣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等,把行為的種子埋沒在陰暗的角落,哪里還會有習慣的果實收獲呢?
4.學習態(tài)度因素。
由于被家長和老師貼上了學困生的標簽,因此他們沒有把學習當回事,往往表現(xiàn)出: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上進心,不用心聽講,違反課堂紀律,不懂得學習是為了充實自己,提升自我價值;對學習喪失信心,沒有比、學、趕、超的競爭意識,上課依賴老師、作業(yè)依靠同學和資料,把學習的希望寄托在老師和同學身上。
5.性格因素。
學困生大多表現(xiàn)出自卑型性格和狂躁型性格傾向。
自卑型性格主要表現(xiàn)為:性格內(nèi)向,缺乏自信,沒有長遠目標,沒有人生理想,怕出錯誤而受人恥笑,不敢直面現(xiàn)實;或者思想包袱重,很想學習成績好,偷偷努力,成績就是無法提高,有壓抑感,所以很自卑。
狂躁型性格多表現(xiàn)為:孤僻、內(nèi)向,與同學、老師的缺乏情感交流;偏激、敏感多疑,言談舉止有悖于常情,與同學不能和諧相處,并且頗具攻擊力,常因雞毛蒜皮的事和同學鬧別扭。
三、學困生教育對策
任何一個班里都有學困生,轉(zhuǎn)化學困生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
有數(shù)據(jù)顯示,學生中的學困生60%~70%是由家長妄下斷語而決定的,10%~20%是由老師的喜好而決定的,另外10%是由社會決定的。一個學生如果出現(xiàn)了學習困難、習慣不良、心理障礙,甚至品德不夠好等“病癥”,就需要從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中尋找和診斷造成學生現(xiàn)狀的“病因”,并在此基礎上,找到破解學困生的對策,開出對癥的“良藥”。
1.關愛學困生,給予學困生前進的勇氣。
有些學困生長期得不到家長和教師的重視與關愛,逐漸失去自信與動力;有些學困生缺乏表達與展示的機會,由自卑而自棄;有些學困生受到了教師不科學的批評,等等。
著名教育家李鎮(zhèn)西在談到“當好一個好老師的基本條件”時說:“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到夏丏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的“凡是教育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發(fā)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論述中,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愛的教育”。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除充當其既定的角色之外,還應當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要充滿人情味,積極為學困生鏟平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搭建實現(xiàn)自我的平臺。
2.善于賞識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激勵其進步。
學困生因身上有過多“瑕疵”,掩蓋了“璞玉”質(zhì)地。他們和普通的學生一樣有著美好而善良的樸素愿望,因為諸多因素,導致他們自作自賤,甚至破罐子破摔。
記得曾經(jīng)有這樣一道測試題:
從下面三個候選人中選出一位能造福人類的,你會選誰?
第一個,他信巫醫(yī)和占卜,有多年吸煙史,而且嗜酒如命;第二個,曾經(jīng)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肯起來,讀大學時曾經(jīng)吸過毒,每晚都要喝許多白蘭地酒;第三個,曾是國家的戰(zhàn)斗英雄,保持著素食習慣,從不吸煙,也不喝酒,年輕時沒做過什么違法的事情。
大多數(shù)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第三個,但沒想到卻是錯誤的。
有史料記載:第一個是富蘭克林·羅斯福,第二個是丘吉爾,第三個是希特勒。這不禁引起了人們的思索:沒有想到,羅斯福和丘吉爾這樣的大好人,身上還有這樣的缺點;希特勒,這個殺人的魔鬼,他的身上還有如此多的閃光點。
由此我們想到了學困生,如果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未來的成功者,如后來的羅斯福和丘吉爾,他們所謂的一些缺點怎么也比不過早先的羅斯福、丘吉爾兩人。孩子一時錯誤,不代表會什么,我們要對學困生增加信任和期待,從他們的心靈深處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3.善于賞識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激勵其進步。
每個人的潛能都是深不可測的,我們沒有理由給任何人妄下斷語——“你是庸者,你是天才”,誰知道一個人的潛能在什么時候爆發(fā)出來?值得思考的是,平常的生活里,“平庸”的人很少爆發(fā)自己的潛能因而顯得平庸,“聰明”的人會讓自己的潛能像山泉一樣長流常新地表現(xiàn)出來,因而不同凡響。其實,我們?nèi)靠梢宰龀霾煌岔懙氖拢驗槲覀兊臐撃芫拖衤癫仄饋淼氖?,一直沒有得到開發(fā)。教師要做這種“潛能”的挖掘者、激發(fā)者,使每一名學生身體里的潛能都得到充分開發(fā),每一個教師都能做到這一點,就是整個教育的成功。
有個很值得讓每個教育工作者思考的現(xiàn)象:魚缸中一條很不起眼的小魚兒,很瘦小孤單。主人喂食時它總也搶不到,最多只能吃些別的魚剩下的殘渣碎末。平時它常孤零零地在魚外游蕩,似乎誰都可以欺負它。萬幸的是,終于有一天主人發(fā)現(xiàn)它是如此可憐,打那以后喂食時都先在它身邊撒些餌料。不想這一些微不足道的舉動,竟改變了小魚的命運,還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因為聰明的魚兒們漸漸地發(fā)現(xiàn):只要在小魚的周邊就一定能得到食物。一星期以后一個頗為壯觀的場面出現(xiàn)了:一條不起眼的小魚,領著一個偌大的魚群在水中游來游去。這條小魚兒竟然成了“頭魚”。從此它再也不會以自卑的神色黯然地徘徊在池邊、角落,而是搖頭擺尾、神氣活現(xiàn)地做著“領頭魚”,儼然開始統(tǒng)帥整個魚群。
魚主人不是教育學家,他完全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把任何一條魚都培養(yǎng)成“頭魚”、“統(tǒng)帥”。同樣道理,如果我們對學生多一些關注,哪怕他是一個學困生,也很有可能讓他走出困境、窘界。能否創(chuàng)造出更大奇跡,在于孩子本身,更在于你我的關注。
4.善于用賞識態(tài)度,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
有些學困生學習成績不佳、品德有問題,但他們往往是集矛盾于一身。比如:有些學困生本來很聰明,但是調(diào)皮、貪玩;有些學困生受到了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沾染了不良習氣,但是很講義氣等不一而足。所以,教師不能搞“一刀切”,而應“揚長避短”,以他們的點滴進步為觸點,傳遞賞識的信息,讓他們見賢思齊,增強自信心。
5.善于用賞識性職務,提升在班集體中的知名度。
為了讓學困生也有體驗自己尊嚴和才能的機會,鼓勵班上其他同學選當班干部,或者給學困生安排一個“助理”、“干事”、“監(jiān)督員”之類的“職務”。他們一旦有了較好的工作成績,就能讓全班同學給予他們褒獎和鼓勵。隨著“知名度”的提升,他們就在班集體中覓得一席之地,漸漸融入集體的大家庭中。
轉(zhuǎn)化學困生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作,教師不僅要冷靜地、客觀地分析原因,更要有滿腔的熱情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唯此,才能讓學困生感受到關愛的溫暖和前行的動力。當學困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時,他們的潛能將會被開發(fā),從而將自己的精彩與優(yōu)秀展現(xiàn)出來。
參考文獻:
[1]甘肅省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選編文章.
[2]李鎮(zhèn)西.愛心與教育.麗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