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鴻橋
(莆田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福建莆田351100)
《水滸傳》反語言詞語的隱喻認知
鄭鴻橋
(莆田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福建莆田351100)
中國古典反現(xiàn)實題材小說《水滸傳》大量著墨于“江湖”的描寫,其間也不可避免地涉及“江湖語言”。這些語言主要是利用隱喻的方法創(chuàng)造出許多諸如“剪徑”“、投名狀”以及“吃板刀面”之類的變異表達,彰顯反語言特性,形成黑話,以達到語言或表述生動而形象,交流或行為隱蔽而排外的目的,構(gòu)建并維護“江湖”這一封閉的、另類的反現(xiàn)實社會形態(tài)。
《水滸傳》;反社會;反語言;隱喻;重新詞匯化
1976年,韓禮德(M·A·K Halliday)在《美國人類學(xué)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第三期發(fā)表了《反語言》(Anti-languages)一文,從理論建構(gòu)的高度闡釋“反社會”(Anti-society)和“反語言”(Anti-language)。2010年,丁建新在《作為社會符號的反語言》一文中,著重從“寄生性”和“隱喻性”兩方面闡述了反語言的構(gòu)造機理,從“重構(gòu)現(xiàn)實”和“身份認同”兩個層次剖析反語言之于反社會的意義[1]。之后,國內(nèi)學(xué)者從反語言的維度解析網(wǎng)絡(luò)語言[2]、英文反現(xiàn)實題材小說《發(fā)條橙》(Clockwork Orange)[3]-[4]、歐美影視作品[5]、中國說唱音樂[6]等。但我們也注意到,對于漢語反現(xiàn)實題材名著《水滸傳》當(dāng)中的反語言現(xiàn)象,國內(nèi)學(xué)者卻鮮有涉及,遑論系統(tǒng)性的研究??梢岳斫獾囊稽c是,與主流語言學(xué)分支不同,由于社會邊緣群體的隱蔽性和失聲性,人們對邊緣語言的研究確實是比較少的,其間一個重要因素便是相關(guān)語料搜集困難,而一個系統(tǒng)的語言研究則是非有大量相關(guān)語料不可的。
“反社會”這一另類的社會形態(tài)由來已久,它是伴隨著國家機構(gòu)的產(chǎn)生而出現(xiàn)的。黑人聚居區(qū)、流浪漢、乞丐、犯罪分子和服刑人員等社會群體由于處于社會的邊緣地帶,為主流社會所蔑視、摒棄甚至壓迫,從而構(gòu)成了“反社會”。反社會存在于主流社會之中,但又不屬于這個社會[7],它是主流社會的有意識替代,采取的是對抗模式(mode of resistance)。這種對抗模式有時是被動式共生(passive symbiosis),有時則是主動的敵意(active hostility)甚至是毀滅的力量。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諸如古代的鹽幫、船幫和糧幫以及隋末唐初的瓦崗寨、清朝初期的天地會、清末和民國時期盛行于四川一帶的“哥老會”(也即袍哥組織)、近代猖獗于多山地帶的土匪幫派以及現(xiàn)代的“黑社會”組織、西方文化中的“黑手黨”以及同性戀群體等也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對主流社會、主流文化和主流價值觀宣示著一種對抗。
反社會催生反語言,而作為反社會的話語實踐方式(means of discursive practice),反語言在構(gòu)建并維護反社會這一另類的社會現(xiàn)實中扮演著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8]。根據(jù)研究,人們發(fā)現(xiàn)反語言是在保留主流語言語法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更改其部分詞匯而形成的,以達到交流的隱蔽性和語言的藝術(shù)性等目的,并構(gòu)建一個只屬于他們自己的封閉的現(xiàn)實。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反社會分子他們即使有那個能力卻也沒有那個必要去創(chuàng)造一種與主流語言截然不同的全新話語來為自己的行為話語提供掩護,他們也不可能完全脫離主流語言所構(gòu)建的主流社會而存在和生活。受更改的詞匯往往是那些在反社會群體日?;顒又姓紦?jù)關(guān)鍵地位的實意詞,比如作案的對象、工具、手法和警察以及處罰名稱等詞語。
韓禮德將更改詞匯的方法歸結(jié)為兩種,一是“重新詞匯化”(re-lexicalization),比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粵港澳一帶的毒品走私人員用狹義化了的“貨”一詞來專指“毒品”,用“條子”來指稱“警察”。在美劇《越獄》(Prison Break)當(dāng)中,囚犯們用“dirt”來指稱“獄警”,用“fish”來指稱“新獄友”,用“bird”或“duck”來指稱“獄中傳出的信”;二是“過度詞匯化”,也就是用多個詞語來指代同一事物,把水?dāng)嚋?,增強交流的“隱蔽性”和“安全性”,比如說在加爾各答犯罪語言(Calcutta Underworld Language)當(dāng)中,表示“bomb”的詞語就有21個,而表示“police”的詞語則多達41個。韓禮德認為這兩種方法帶有明顯的或變異或隱喻或甚至是“二者兼有”的特征。拉伯夫認為某一個詞匯的諸多變異體(variants)只是指代同一事物的另類表達而已[9]。反語言性質(zhì)的部分詞語就是通過音韻(比如加個音節(jié))、形態(tài)(比如加個詞綴)等層次的變化達到變異的效果,而另一些則是通過借代(synecdoche)達到隱喻的效果,比如說北美卡車司機車載電臺語言就把“police”喻成“bear”,如此一來,“police station”就成了“bear cave”,“police helicopter”則成了“bear in the air”。
作為一部敘事宏大的長篇章回體反現(xiàn)實題材小說,《水滸傳》所描述的“江湖”和形形色色的反政府組織(即那些大小各異、性質(zhì)不一的各個山頭乃至造反政權(quán))無疑構(gòu)成了“反社會”,其間也不可避免地涉及“江湖語言”,而且這些帶有明顯“反語言”特性的詞語和表述不光涉及詞語層面(比如“投名狀”),其間還有涉及句法層面(比如“吃板刀面”)的,對我們研究“語言構(gòu)建現(xiàn)實”這一主題具有重要的意義。透過字面意思進而結(jié)合文學(xué)情境并探究其構(gòu)造機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水滸傳》所涉及的“反語言”詞語和表述是主要通過種種隱喻(metaphor)的手段而達到“重新詞匯化”或“重新表述化”的效果。
1.利用借喻(廣義上的隱喻)重新詞匯化
所謂借喻(metonymy)是指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xiàn),而是借“喻體”來代替“本體”的一種比喻,也稱作“半隱性隱喻”。近年也有學(xué)者傾向于將明喻(simile)、借喻和隱喻歸并到廣義的隱喻上去。比如說,束定芳就把明喻歸并為“顯性隱喻”[10];趙彥春也認為傳統(tǒng)的修辭格,如隱喻、明喻和借喻等因其能喻和所喻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生成機制等可以歸并到上義的隱喻[11]。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參照《水滸傳》第十回當(dāng)中的“投名狀”一詞。林沖山神廟事件后經(jīng)柴進介紹欲入伙梁山,王倫要他“把個投名狀來”,林沖答道:“小人頗識幾字,乞紙筆來便寫?!倍谝慌缘闹熨F則笑到:“教頭你錯了。但凡好漢們?nèi)牖?,須要納投名狀,是教你下山去殺得一個人。將頭獻納,他便無疑心,這個便謂之‘投名狀’?!迸叮乙爰尤肽銈冞€得先去殺個人——而且那個人可能是無辜的!這是什么強盜邏輯?王倫時代梁山的反社會性質(zhì)在這里暴露殆盡,而在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反語言所構(gòu)建并維護的“反現(xiàn)實”(counter-reality)確實足可拒人千里之外,令外人無所適從。結(jié)合語境和字面意思,“投名狀”一詞在意思上應(yīng)當(dāng)類似于“賣身合同”或“契約”,而將“納個人頭以表決心”說成是“把個投名狀來”,把“人頭”說的如同一張“契約”,這種重新詞匯化的過程顯然契合韓禮德所說的“語言藝術(shù)”(verbal art),將原本暴力、血腥、駭人的事情給“輕描淡寫化”了。在這里,盡管本體(人頭)和喻詞(“就像”或“就是”)都沒有出現(xiàn)(當(dāng)然,也不可能出現(xiàn)),而只出現(xiàn)喻體(投名狀或契約),在修辭格上屬于借喻的范疇,但并不代表我們不能以明喻或隱喻的方式來還原其源結(jié)構(gòu):
人頭如契約。(明喻)
人頭是契約。(隱喻)
不管其表征手段是屬于借喻、明喻還是隱喻,鑒于反語言與生俱來的隱喻特性和幾種比喻認知機制上的歸并趨向,我們都可以將“投名狀”一詞看作是利用廣義的隱喻重新詞匯化的結(jié)果,形成“習(xí)語式隱喻”,達到了委婉表達的語用效果,也就是采用迂回表達,把原本不愉快、冒犯的話題變得溫和、無害而易于接受。
實際上,除了“投名狀”一詞,《水滸傳》一書當(dāng)中諸多好漢的江湖綽號也是通過借喻的方式而起的。由于氣質(zhì)、長相、體態(tài)或性格等方面的相似性,作者或用動物來喻指人(比如“玉麒麟”、“入云龍”、“撲天雕”、“雙尾蝎”、“矮腳虎”、“鼓上蚤”以及“金毛犬”分別喻稱盧俊義、公孫勝、李應(yīng)、解寶、王英、時遷和段景住),或以無生命的物體來喻指有生命的人(比如“黑旋風(fēng)”、“霹靂火”和“一丈青”分別喻稱李逵、秦明和扈三娘);凡此種種,從廣義上看,都是通過隱喻的方式而生成的。
2.通過創(chuàng)造相似性的意象隱喻重新表述化
赫斯特(Hester.M)把“意象”定義為“記憶住的感覺印象”(sense impression remembered),認為意象是理解隱喻意義的基本組成部分[12]。莎翁(William Shakespeare)的《安東尼和克里奧派特拉》(Antonio and Cleopatra)一書當(dāng)中克里奧派特拉將毒蛇放在胸前自殺時說:
Dost thou not see my baby at my breast
That sucks the nurse asleep?
在這里,毒蛇咬人致死的意象被換成奶媽在喂完孩子后安然入睡這么一副恬靜安詳?shù)漠嬅?,表達了克拉派特拉臨死前的一種特殊心境。
宋江刺配途中在潯陽江上的險遇是整部《水滸傳》最幽默、最有趣卻也最驚險的片段之一:
“只見那稍公搖著櫓,口里唱起湖州歌來。唱道:
‘老爺生長在江邊,不怕官司不怕天。
昨夜華光來趁我,臨行奪下一金磚?!?/p>
宋江和兩個公人聽了這首歌,都酥軟了。宋江又想道:‘他是唱耍?!齻€正在艙里議論未了,只見那稍公放下櫓,說道:‘你這個撮鳥!兩個公人,平日最會詐害做私商的人,今夜卻撞在老爺手里。你三個卻是要吃板刀面,卻是要吃餛飩?’宋江道:‘家長休要取笑。怎地喚做板刀面?怎地是餛飩?”那稍公睜著眼道:‘老爺和你耍什鳥!若還要吃板刀面時,俺有一把潑風(fēng)也似快刀在這艎板底下。我不消三刀五刀,我只一刀一個,都剁你三個人下水去。你若要吃餛飩時,你三個快脫了衣裳,都赤條條地跳下江里自死?!?/p>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
“謀殺”和“面食”原本是風(fēng)牛馬不相及的兩個概念,在這里怎么被關(guān)聯(lián)起來了呢?
客觀地講,任何客體之間都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性,只是有些我們原來沒有意識到,所謂相似性的創(chuàng)造就是創(chuàng)造一般“沒有意識到”的那一部分[13]。想想“文憑”和“樹葉”,一個屬于抽象領(lǐng)域的概念,另一個屬于自然物體領(lǐng)域的概念,一般看來是沒有相似性的;但是,在文學(xué)意境當(dāng)中作者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相似形”的隱喻手段將二者關(guān)聯(lián)起來,請看錢鐘書在小說《圍城》中是怎樣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
方鴻漸受到兩面夾攻,才知道留學(xué)文憑的重要,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dāng)、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自己沒有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
這恰恰就是隱喻的妙處:人們參照已知的、熟悉的、具體的概念(始源域source domain)去認知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概念(目標域target domain),也就是Lakoff和Johnson(1980)所提出的“跨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簡而言之,就是用“易”來說“難”。
然而,頗值一提的是,既然隱喻的目的就是將晦澀難懂的道理變的通俗易懂,但為什么宋江和兩位差役一開始卻無法理解何為“吃板刀面”,何為“吃餛飩”?韓禮德認為,反語言作為反現(xiàn)實的一種語言模式本身就是一個隱喻的實體(metaphorical entity)。在這里,隱喻是常態(tài)(norm),而其所構(gòu)建的反社會則可視為主流社會的隱喻。所以,脫離了這種隱喻的社會背景,普通人一時半會兒根本無法理解上述的這些詞語。這也就是為什么宋江在剛開始的時候還以為這位艄公是要請他們?nèi)プ隹统燥垼?/p>
“岸上那夥趕來的人,早趕到灘頭,有十?dāng)?shù)個火把,為頭兩個大漢,各挺著一條樸刀,隨從有二十余人,各執(zhí)槍棒,口里叫道:‘你那稍公,快搖船攏來!’……那稍公道:‘趁船的三個,都是我家親眷,衣食父母,請他歸去吃碗板刀面了來?!?.....宋江在船艙里,悄悄的和兩個公人說:“也難得這個稍公,救了我們?nèi)齻€性命,又與他分說。不要忘了他恩德!”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
至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以船火兒張橫艄公的職業(yè)和社會地位來看,常去的飲食場所應(yīng)當(dāng)是面館和餛飩攤一類的,對板刀面和餛飩這兩種食物及其做法應(yīng)該是很熟悉的;在類張橫們看來,用刀把人剁到水里這一行為在意象上就像是廚師拿著板刀往沸水里削面團,所以“把人用刀剁到水里”就成了“讓人吃板刀面”;而一個人脫得赤條條地跳到水里淹死這一情景在意象上則像廚師將餛飩下到水里去煮,于是,“逼人脫光衣服跳到水里淹死”則成了“讓人吃餛飩”。這是他們的日常經(jīng)驗在他們頭腦里所產(chǎn)生的意象關(guān)聯(lián)而自然生成的一種帶有俏皮或草根幽默屬性的相似性的創(chuàng)造,只是由于文化水平低下的緣故,他們是在毫無語言生成機制的意識下形成了上述的隱喻表述。有趣的是,“吃”這個動詞本身也經(jīng)常用于隱喻層面,表示“承受”這一動作,比如說“吃了一驚”、“吃我一刀”、“吃了一記悶棍”等,屬于動詞性隱喻的范疇。
3.因隱喻性變異生成的重新詞匯化
我們也發(fā)現(xiàn),《水滸傳》里所涉及的反語言詞語并非都是單純依靠隱喻就能解釋得通的。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剪徑”一詞。關(guān)于這個詞語,我們可以參看李逵碰見李鬼的一幕:
“李逵來到樹林邊廂,只見轉(zhuǎn)過一條大漢,喝道:‘是會的留下買路錢,免得奪了包裹。’李逵看那人時,戴一頂紅絹抓髾兒頭巾,穿一領(lǐng)粗布衲襖,手里拿著兩把板斧,把黑墨搽在臉上。李逵見了,大喝一聲:‘你這廝是甚么鳥人?敢在這里剪徑!’”
——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三回
古漢語中“徑”即為“路”?!凹魪健币辉~從字面上可理解為“攔路”,恰如“吃板刀面”一樣,帶有明顯的動賓隱喻色彩??墒恰皵r路”要干什么?是為了“搶劫”還是為了“求助”(比如說搭個便車)?這個就不好說了——你話不能只講一半呀!而如果你話只講一半,那人家就不懂得你要干什么,因為你把這次行動的核心內(nèi)容(搶劫)給省略了!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剪徑”一詞并非標準漢語語義編碼系統(tǒng)。韓禮德在加爾各答地下語言當(dāng)中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詞語,并把它們稱為“隱喻性變體”(metaphorical variants),認為這是反語言當(dāng)中最為技術(shù)化的詞語表達。我國近十來年頻繁見諸報刊、網(wǎng)絡(luò)等媒體的一些詞語如“海龜”、“海帶”等,若透過其語言構(gòu)造與生成機理,不難看出也是屬于隱喻性變體的范疇?!昂}敗币辉~是“海歸”的諧音變體,而“海歸”則指從國外留學(xué)回到中國的高學(xué)歷人才,以“龜”指“人”則屬隱喻;同樣,“海帶”一詞是“海待”的諧音變體,而“海待”指的是從國外留學(xué)回到中國但還沒找到工作、依然待業(yè)的人士,以“植物”來稱“人”也屬隱喻,與“海龜”一樣通過隱喻變體達到幽默詼諧的語用效果。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剪徑”一詞完全是“攔路搶劫”一詞留頭去尾、避重就輕的隱喻性變體,從而達到了重新詞匯化的效果。
反社會催生反語言,反語言構(gòu)建并維護反社會?!端疂G傳》一書所描寫的反社會人士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情況下利用隱喻將他們的日常生活意象映射到他們的反社會行為意象上去,使自身的語言生動而又形象,富有藝術(shù)性,使自身的行為隱蔽而又排外,受到掩護。這是對萊考夫(Lakoff)《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有力的詮釋,也是韓禮德致力構(gòu)建的作為普通語言學(xué)的功能語言學(xué)的描述力的一個佐證。
[1]丁建新.作為社會符號的反語言[J].外語學(xué)刊,2010(2):76-83.
[2]李戰(zhàn)子,龐超偉.反語言、詞匯語法與網(wǎng)絡(luò)語言[J].中國外語,2010(3):29-35.
[3]張躍偉,趙清麗,韓廣義.《發(fā)條橙》中的反語言與反社會[J].渤海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3(3):74-77.
[4]黃燕娟.語言哲學(xué)視野下的反語言及其另類世界的建構(gòu)——以《發(fā)條橙》中的納查奇語為例[J].閩江學(xué)院學(xué)報,2013(3):100-103.
[5]曾靜.反語言及《越獄》的反語言視角分析[J].長春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4(17):55,78.
[6]李坤梅.淺析中國說唱中的反語言[J].吉林省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3(11):134-136.
[7]Smitherman,G.2000.Talkin That Talk:Language,Culture,and Education in African America[M]. London:Routledge.
[8]Halliday,M.A.K.1976.Anti-languages[J].American Anthropologist,Vol.78(3):570-584.
[9]Labov,W.1969.Contraction,Deletion and Inherent Variability of the English Copula[J].Language,Vol. 45(4):715-762.
[10]束定芳.論隱喻的基本類型及句法和語義特征[J].外國語,2000(1):20-28.
[11]趙彥春.隱喻的維度、機制及歸并[J].外語教學(xué),2014(2):1-5.
[12]Hester,M.1967.The Meaning of Poetic Metaphor[M].The Hague,Mouton.
[13]謝之君.隱喻認知功能探索[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7:69.
A Metaph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ti-language Terms inOutlaws of the Marsh
ZHENG Hong-qiao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Putian University,Putian,F(xiàn)ujian 351100,China)
The classical Chinese counter-reality novel“Outlaws of the Marsh”takes the depiction ofJiang-huas one of its themes,which inevitably involves the language ofJiang-hu.Through various metaphorical means,this language creates many variant terms that take on the property of anti-language and fall into the category of argot.These terms can be seen as a display of verbal art that helps anti-social people keep their communication and behaviors hidden from the authority and the public eyes and ears,and the ultimate purpose is to construct and maintain the closed,exclusive and alternative counter-reality social mode that they live in.
Outlaws of the Marsh;Anti-society;Anti-language;Metaphor;Re-lexicalization
H05
A
2096-0239(2016)04-0021-05
(責(zé)編:葉莉責(zé)校:明茂修)
2016-05-17
鄭鴻橋(1982-),男,福建省仙游縣人,福建省莆田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英語語言學(xué)碩士。研究方向:修辭學(xué),語言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