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堂,秦敏(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山西大同037009)
?
論漢語史上“學”“?!钡囊糇儤嬙~
張忠堂,秦敏
(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山西大同037009)
[摘要]普通話里,“學”沒有異讀,而“?!笔嵌嘁舳嗔x字。歷代音義文獻表明,“學”“校”在漢語史上均發(fā)生過音變構詞,其中“學”屬于變調構詞,“校”屬于變聲構詞。根據(jù)語音、意義和字形的歷時變化,可以把它們大致分為兩類:一類以“學”為代表,原始詞和滋生詞的音義形變化較大;另一類以“校”為代表,原始詞和滋生詞的音義形基本沒變。理清漢語史上這些音變構詞的演變脈絡,既可以解釋現(xiàn)代漢語多音多義字的成因,也有助于現(xiàn)代漢字規(guī)范化和語文辭書的編撰和修訂。
[關鍵詞]學;校;音變構詞;原始詞;滋生詞;多音多義字
翻檢《現(xiàn)代漢語詞典》,“學”[1]1478,讀xué,下列“學習”“模仿”“學問”“學科”“學校”“姓”6個義項?!靶!保xjiào[1]654,下列“訂正,校對”和“比較,較量”2個義項;讀xiào[1]1437,分2個字頭:“校1”下列“學?!焙汀靶铡?個義項,“校2”下列“校官”1個義項。顯然,普通話里,“學”沒有異讀,“校”存在多音多義。推而廣之,“學校、夜校、黨校、高校、母校、軍校、校舍、校址”和“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將?!钡群铣稍~中,“?!本xxiào;“校對、???、校樣、校正、校注、校場、參?!钡群铣稍~中,“?!本xjiào;“校本、???、校員”中,“?!庇衳iào和jiào兩種讀音,而且讀音不同,詞義也有區(qū)別,例如“??保?]2569,讀jiàokān,義為“訂正后雕版印刷”;讀xiàokān,義為“學校出版的刊物”。
其實,現(xiàn)代漢語里像“校”這樣的多音多義字數(shù)量可觀。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表》收字3500個,其中405個屬于多音多義字,比例高達11.6%??梢哉f,理清多音多義字的音義形發(fā)展脈絡,既有助于現(xiàn)代漢字的規(guī)范工作,也有助于語文辭書的編撰和修訂。
現(xiàn)有研究表明,上古漢語音變構詞是現(xiàn)代漢語多音多義字的主要成因。所謂音變構詞,就是通過變換音節(jié)中的音素構造意義有聯(lián)系的新詞,大致包括變調構詞、變聲構詞和變韻構詞三類,例如①參見張忠堂《從音變構詞到多音多義字——以“中”“間”為例》,載《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2期,第122-129頁;張忠堂《漢語變聲構詞研究——以“臭”“期”為例》,載《語文研究》2012年第2期,第25-29頁。:“中”,上古漢語發(fā)生過變調構詞:原始詞,讀zhōng,《廣韻》陟弓切,義為“中間”,名詞;滋生詞,讀zhòng,《廣韻》陟仲切,義為“按順序排列處于中間位置”,動詞。又“期”,上古漢語發(fā)生過變聲構詞:原始詞,讀qī,《廣韻》渠之切,義為“約定”,動詞;滋生詞,讀jī,《廣韻》居之切,義為“以約定的時間為周期循環(huán)一圈”,動詞?,F(xiàn)代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過漢語史上的音變構詞。王力(1980)、孫玉文(2000;2007)、張忠堂(2010)等論著著力于詞義考辨②參見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研究》(增訂本),商務印書館,2007年;張忠堂《漢語變聲構詞研究》,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年。,馬建忠(1898)、周祖謨(1946)、黃坤堯(1997)等論著偏重語法意義①參見馬建忠《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2000年;周祖謨《問學集》(上),中華書局,1966年;黃坤堯《音義闡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B. Karlgren(1934)、G. B. Downer(1959)、周法高(1950;1962)、潘悟云(1991)、金理新(2005)等論著注重形態(tài)觀察②參見高本漢《漢語詞類》,張世祿譯,商務印書館,1956年;G. B. Downer,Derivation by tone-change in classical Chinee,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No.22(1959),pp.258-290;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9,1962年;潘悟云《上古漢語使動詞的屈折形式》,載《溫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2期,第48-57頁;金理新《上古漢語聲母清濁交替和動詞的體》,載語文研究》2005年第4期,第27-31頁。,謝維維(2012)另辟蹊徑,用轉換生成語法的題元理論分析了漢語音變構詞,解釋了部分音變構詞的形成機制③謝維維《漢語音變構詞研究》,浙江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
我們選擇漢語史上“學”“?!钡囊糇儤嬙~作為個案展開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兩點:(1)它們代表了音變構詞兩種主要類型,“學”屬于變調構詞,以聲調交替為手段;“?!睂儆谧兟晿嬙~,以聲母交替為手段。(2)它們代表了音變構詞兩種發(fā)展趨勢,一是音義形古今變化較大,例如“學”,經(jīng)過分化合并,在現(xiàn)代漢語里已演變?yōu)椤敖獭焙汀皩W”兩個不同的單音詞;二是音義形傳承至今,成為現(xiàn)代漢語里的多音多義字,例如“校”。理清“學”“校”這類音變構詞的發(fā)展脈絡,既有益于解釋現(xiàn)代漢語多音多義字的成因,也有助于現(xiàn)代漢字的規(guī)范化和語文辭書的編撰和修訂。
1“.學”的形義辨證
據(jù)學者考證④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第4冊),中華書局,1996年,第3257頁;朱美秋《試論古漢字“教”與“學”的形義關系及嬗變》,載《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第77-81頁。,甲骨文已出現(xiàn)“”等記錄“學”的不同字形,涉及“、爻、冂”三個構字部件。兩周時期,“盂鼎”銘文出現(xiàn)“”字,“冂”下添了“子”,孩童學習之意更為具體;“沈子簋”銘文出現(xiàn)“”字,“學”的右側添了“攴”,執(zhí)教威嚴之狀栩栩如生。許慎《說文解字》收錄了“”兩字,處理為重文,見攴部:“斆,覺悟也?!保?]127又:“學,篆文‘斆’省。”[2]127。從結構上看,以上諸多“學”字,大多從“爻”,個別簡化為“乂”,“爻”當為聲符。
甲金時期,“學”“斅”屬于同字異體,既表示“教”,也表示“學”。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斆”下注曰:“教人謂之學者,學所以自覺,下之效也;教人所以覺人,上之施也,故古統(tǒng)謂之學也?!保?]127這種現(xiàn)象是上古漢字的特性之一,反映了特定歷史階段先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水平。類似情況上古漢語還有不少,例如:“臭”,既表示“令人愉快的氣味”,也表示“令人不快的氣味”;“受”,既表示“給予”,也表示“接受”;“治”,既表示“太平盛世”,也表示“內憂外患”。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卷七《靜跋》曰:“古人言語,施受不分,如‘買’與‘賣’,‘受’與‘授’,‘糴’與‘糶’,本皆一詞,后乃分化,‘教’與‘學’亦然?!保?]191
2“.學”的變調構詞考辨
最早關注“學”變調構詞的學者是宋代賈昌朝,《群經(jīng)音辨·辨字同音異》攴部:“斆,覺也,胡覺切;斆,敎也,音效。《書》:惟斆學半?!保?]33周法高把“學”的變調構詞歸入“主動被動關系之轉變”B類“入聲和去聲之別”:“學,習也,胡覺切;教也,胡教切,一作‘斅’?!保?]84現(xiàn)代北京話里,“學”存在文白異讀[6]54:白讀C?iau;文讀C?ye,應該就是“學”在上古時期變調構詞的遺跡。
“學”的原始詞⑤本文采用王力《同源字典》的說法,把音變構詞的基本形式稱作原始詞,滋生形式稱作滋生詞。,義為“教”,使動詞,字亦作“斅”,《廣韻》胡教切:“斅,教也?!保?]41《7集韻》後教切:“斆、學,教也?;蚴 !保?]166上古屬匣母覺部長入,中古屬匣母效韻去聲二等開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詳古之制字,作‘斅’從教主于覺人,秦以來去‘攴’作‘學’主于自覺?!秾W記》之文,‘學’‘教’分別,‘學’‘教’分列,已與《說命》統(tǒng)名為‘學’者殊矣。”[2]126王力《同源字典》按曰:“使‘學’為‘斅’,讀如‘效’,與‘教’同義?!保?]300山西大同(筆者工作地)話依然保留此音此義,讀?iau,義為“教”。原始詞音義例證:《書·說命下》:“惟斆學半,念終始典于學,厥德修罔覺?!雹僖浴妒?jīng)注疏》的材料,本文直稱傳、注、箋、正義。引例均摘自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文中用大寫字母標記《十三經(jīng)注疏》各單行本名稱,其中,SS代表《尚書正義》,ZY代表《周易正義》,MS代表《毛詩正義》,ZZ代表《春秋左傳正義》,LJ代表《禮記注疏》,ZL代表《周禮注疏》,EY代表《爾雅注疏》。傳:“斆,教也。教然后知所困,是學之半。”[10]SS253音義②本文例證材料主要取自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故陸德明音義均簡稱“音義”。取自其他音義文獻的例證材料數(shù)量較少,均隨文注明。頁碼數(shù)字后A代表當頁的上欄,B代表當頁的下欄。:“斆,戶孝反?!保?1]97A又《盤庚上》:“盤庚斆于民,由乃在位,以常舊服,正法度?!眰鳎骸皵?,教也?!保?0]SS227-228音義:“斆,戶教反?!保?1]96A又《儀禮·燕禮》:“主人洗,升自西階,獻庶子于阼階上,如獻士之禮?!弊ⅲ骸笆樱普w及舞位,使國子修德學道,世子之官也,而與膳宰、樂正聯(lián)事。樂正亦學國子以舞?!保?0]YL283音義:“亦學,戶敎反,敎也?!保?1]324A又《禮記·檀弓下》:“叔仲皮學子柳?!弊ⅲ骸皩W,敎也?!保?0]LJ326音義:“學子柳,戶教反,教也。注同?!保?1]373A《禮記·文王世子》:“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于東序?!弊ⅲ骸八臅r各有宜學?!保?0]LJ625音義:“學,戶孝反,教也,下‘小樂正學干’、‘鑰師學戈’、‘學舞干戚’同。”[11]387A《禮記·文王世子》:“故學之為父子焉,學之為君臣焉,學之為長幼焉?!弊ⅲ骸皩W,教?!保?0]LJ637音義:“學之,音效。下及注同?!保?1]388A
原始詞變調構詞,滋生新詞,義為“學習”,自動詞,《廣韻》胡覺切:“《說文》與‘斆’同,覺悟也。斆,今音效。”[7]469《集韻》轄覺切:“斆、學,《說文》:覺悟也。從教從冂,冂尚蒙也。聲。篆省?!保?]188上古屬匣母覺部短入,中古屬匣母覺韻入聲二等開口。滋生詞音義例證:《禮記·檀弓下》:“三臣者廢輴而設撥,竊禮之不中者也,而君何學焉?”注:“止其學非禮也。”[10]LJ305-306音義:“何學,如字。或音戶教反,非,注同?!保?1]371A陸德明標注“如字”,是指“教”“學”分化以后“學”的“時音”,此處陸氏特別強調,讀“戶教反”一音錯誤,因為那是原始詞讀音。又《學記》:“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注:“言學人乃益己之學半?!保?0]LJ1051-1052音義:“學學,上胡孝反,下如字。言學人,胡孝反,又音教。”[11]415A此處音義非常明了,“上胡孝反”是原始詞讀音,解作“教”;“下如字”是滋生詞讀音,解作“學”;陸德明給“學人”標注兩音,其中“胡孝反”是原始詞讀音,“音教”即《廣韻》古孝切:“教,教訓也”[8]417,此音源于《說文解字》“教”的讀音,見攴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保?]126又《學記》:“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保?0]LJ1065音義:“善教,如字。一本作‘學’,胡孝反。”[11]416A
表1 “學”的音義滋生關系
3.“學”“斅”“教”的音義關系
“學”“斅”“教”三字,《說文解字》均收,其中“學”“斅”二字,許慎視為重文,徐鉉援引《唐韻》胡覺切,讀匣母濁音,未必妥當。王力指出:“學、斅、效、教四字關系密切”[9]479。上文考辨顯示,至遲《尚書》時代,“學”“斅”已經(jīng)完成變調構詞,原始詞和滋生詞讀音不同,音義相對?!敖獭弊?,《說文解字》攴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2]126,徐鉉援引《唐韻》古孝切,讀見母清音?!敖獭薄皩W”原始詞同義異音,書面上通用“學”字。隨著漢語清濁聲母合流大勢,至遲明代,二者音義合流。周光慶、朱美秋、姜仁濤先后討論過“教”的形音義問題③參見周光慶《“教”族詞的形成發(fā)展及其文化意蘊》,載《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4期,第75-81頁;朱美秋《試論古漢字“教”與“學”的形義關系及嬗變》,載《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第77-81頁;姜仁濤《“教”的變調構詞——兼論“教”與“學”“斅”“交”“叫”“較”的音義關系》,載《漢語史學報》第10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現(xiàn)代漢語里,“教學”之“教”有兩讀:(1)讀jiāoxué,動詞,義為“教書”[1]649;(2)讀jiàoxué,名詞,義為“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1]657?!敖淌凇币灿袃勺x:(1)讀jiāoshòu,動詞,義為“講授”[1]649;(2)讀jiàoshòu,名詞,義為“高等學校教師的最高專業(yè)職稱,其下依次為副教授、講師、助教”[1]656。普通話里,“教育、教案、教鞭、教具、教材、教程、教改、教工、教官、教練、教齡、教師、教務、教訓、教化、教誨、說教、求教、請教、見教、家教、管教、言教、文教、領教、禮教、討教、助教、指教、教研室”等合成詞中的“教”均讀jiào,只有“教書”中的“教”讀jiāo。
最早整理“教”變調構詞的學者是賈昌朝,《群經(jīng)音辨·辨字音清濁》曰:“敎,使也,古肴切;所使之言謂之敎,古孝切”[4]154。“教”的平聲一讀當源于《說文解字》的“”,見子部:“,放也?!保?]743段玉裁注曰:“各本譌作‘效’,今依宋刻及《集韻》正?!拧隆磐ㄓ??!薄啊枴拧?,謂隨之依之也。今人則專用‘仿’矣?!獭帧ⅰ畬W’字,皆以‘’會意,‘教’者,與人以可放也;‘學’者,放而像之也”[2]743。徐鉉援引《唐韻》古肴切,即《廣韻》古肴切:“教,效也”[7]154,上古屬見母宵部平聲,中古屬見母肴韻平聲開口二等。顯然,“教”的平聲一讀既包括“教”,也包括“學”。而“教”的“使令”義正是由此派生而來?!都崱肥珍洝敖獭钡氖沽盍x,見居肴切:“教,令也?!保?]54
“教”的去聲一讀當源于《說文解字》的“教”,見攴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保?]126即《廣韻》古孝切:“教,教訓也。又法也。語也”[7]417,上古屬見母宵部長入,中古屬見母肴韻去聲開口二等。俞敏指出:“卜辭已經(jīng)有‘教’字,這是個k-型的動詞?!保?2]315這是把“教”和“斅”看成同一個詞了,實際上,卜辭里的“斅”當讀匣母,《說文解字》的“教”當讀見母,兩詞讀音不同。
表2 “教”的音義滋生關系
《漢語大字典》收錄“學”三組音義:讀xiào(又讀xué)[12]622,下列2個義項:(1)教導;使覺悟,后作“教”。(2)學;效法,后作“學”。讀xué[12]426,下列10個義項:(1)學習;接受教育。(2)知覺;覺悟。(3)講學;互相討論。(4)注釋;箋疏。(5)模仿。(6)學校。(7)學問;學識。(8)學派;學說。(9)學科。(10)說;講述。讀jiào,下列1個義項:教授,后作“教”。根據(jù)“學”“教”變調構詞的音義配合關系,讀jiào當是“教”的本讀,是“學”與“教”音義合流后的讀音,應當給予說明?!稘h語大詞典》“學”“斅”分收:前者讀xué[14]871,下列4個義項:(1)仿效;學習。(2)學校。(3)學問;學說;學派。(4)訴說。后者讀xiào[14]1482,下列3個義項:(1)教;(2)學;(1)效法。沒有顯示出“學”“斅”的歷時音義演變關系。
1.“?!毙我袅x辨證
甲骨文沒有發(fā)現(xiàn)“?!弊??!墩f文解字》木部:“校,木囚也。”[2]267《廣韻》分收兩組音義,古孝切:“校,檢校,又考校?!保?]417胡教切:“校,校尉,官名。”[7]417《集韻》居效切:“校,《說文》:‘木囚也。’”[8]166后教切:“校,教學之宮。一曰:械也。一曰:木為欄格,軍部及養(yǎng)馬用之,故軍尉、馬官皆以校為名?!保?]166“校”的字形傳承古今。
2.“?!钡淖兟晿嬙~考辨
賈昌朝最早整理過“校”的音義,《群經(jīng)音辨·辨字同音異》木部:“校,木囚也,古孝切。校,疾也,古飽切,《禮》:毄兵同強,舉圍欲細,細則校,鄭康成讀,又侯巧切。校,幾足也,苦交切,《禮》:拂幾授校,又戶交,胡飽二切。校,木闌也,戶敎切,以木為闌格曰校,故凡居處有闌衛(wèi)皆謂之?!保?]51-52。俞敏指出:“‘?!臼莻€名詞,當枷講”,“引申為馬圈”、“教學之宮”[12]311。
原始詞,義為“束縛犯人的木枷”,名詞,《廣韻》古孝切,上古屬見母宵部去聲,中古屬見母效韻去聲二等開口。原始詞音義例證:《易·噬嗑》初九:“屨校滅趾,無咎?!弊ⅲ骸靶U?,以木絞校者也,即械也。校者,取其通名也。”[10]ZY102音義:“校,爻敎反,注及下同。馬音敎?!保?1]41A句中“校”,三國時魏國王弼解作“束縛囚犯的木枷”,是“?!钡谋玖x,《說文解字》收錄的正是此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校”下注曰:“囚,系也。木囚者,以木羈之也?!保?]267陸德明此處標注“爻敎反”,即《廣韻》胡教切;兼注東漢馬融“音敎”,即《廣韻》古孝切。按照《經(jīng)典釋文》體例,“爻敎反”當是“合時”之音,故作首音;“音敎”是“會理”之音,故兼注其后。馬融“音敎”,可以旁證上古漢語“校”的原始詞讀音。陸氏標注“爻敎反”,可能說明“校”的本義在中古漢語里已經(jīng)比較生僻,讀音難辨,人們漸漸把它讀成了滋生詞讀音?!督?jīng)典釋文》另有1例音義可證,見《易·系辭下》:“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保?0]ZY307音義:“校,胡孝反。下同”[11]63A。這里的“?!保c上例同解,陸德明單注“胡孝反”。又《莊子·天地》:“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校,民如野鹿?!惫笞ⅲ骸俺鑫锷隙蛔愿咭?。”[15]43A音義:“校,胡孝反,李音較。一本作‘枝’”。[15]773A句中的“?!保懙旅鳂俗ⅰ昂⒎础?,即《廣韻》胡教切;兼注東晉李軌“音較”,即《廣韻》古孝切。
原始詞詞義構詞①郭錫良先生《先秦漢語構詞法的發(fā)展》指出:“單音節(jié)語言要創(chuàng)造新詞,只可能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詞義引申分化出新詞,可以叫做詞義構詞;另一種是通過音節(jié)中音素的變化構造意義有聯(lián)系的新詞,可以叫做音變構詞。”(《漢語史論集》(增補本)第145頁,商務印書館,2005年),滋生新詞Ⅰ,義為“考核,校正”,動詞。滋生詞Ⅰ音義例證:《周禮·冬官·匠人》:“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注引《孟子》云:“貢者,校數(shù)歲之中以為常?!保?0]ZL1158音義:“校數(shù),音敎,下色主反。下此數(shù)音同?!保?1]308A句中“?!?,陸德明標注“音敎”,即《廣韻》古孝切。下同?!蹲髠鳌べ夜迥辍罚骸熬钢恍??!保?0]ZZ341音義:“不校,音教。”[11]486A《爾雅·釋詁》:“覆、察、副,審也?!弊ⅲ骸案玻?。”[10]EY47音義:“校,音敎?!保?1]839A
滋生詞Ⅰ引申為“計較”。音義例證:《禮記·中庸》:“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弊ⅲ骸安粓鬅o道,謂犯而不校也?!保?0]LJ1427音義:“不校,交孝反,報也?!保?1]441A句中“?!?,陸德明標注“交孝反”,即《廣韻》古孝切?!蹲髠鳌べ夜辍罚骸坝腥硕#锬笱??!弊ⅲ骸靶#瑘笠??!保?0]ZZ409音義:“而校,音敎,報也。”[11]493A
原始詞變聲構詞,滋生出兩個新詞:滋生詞Ⅱ,義為“學習禮樂教化之所;學校”,名詞。滋生詞Ⅲ,義為“軍隊建制單位”。兩詞讀音相同,《廣韻》胡教切,上古屬匣母宵部去聲,中古屬匣母效韻去聲二等開口。滋生詞Ⅱ的音義例證:《書·序》:“漢室龍興,開設學校,旁求儒雅,以闡大猷。”[10]SS12音義:“學校,戶教反,《詩》箋云:‘鄭國謂學為校’。”[11]70A《詩·鄭風·子衿·序》:“刺學校廢也?!保?0]MS313音義:“學校,戶孝反,注及下注同。鄭國謂學為校,《左傳》云‘鄭人逰于鄉(xiāng)?!且?。公孫弘云:‘夏曰?!?。沈音教?!保?1]149A句中的“?!保懙旅鳂俗ⅰ皯粜⒎础?,即《廣韻》胡教切;兼注北周沈重“音較”,是其以為“會理”之音?!蹲髠鳌は骞荒辍罚骸班嵢擞斡卩l(xiāng)校,以論執(zhí)政。”[10]ZZ1132音義:“鄉(xiāng)校,戶孝反,下同,學也。鄭國謂學為校?!保?1]560A
滋生詞Ⅲ的音義例證:《周禮·地官·司門》:“司門,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弊ⅲ骸八鹃T若今城門校尉,主王城十二門?!保?0]ZL232音義:“校尉,胡孝反?!保?1]253《左傳·莊公十九年》:“楚人以為大閽,謂之大伯?!弊ⅲ骸叭艚癯情T校尉官?!保?0]ZZ262音義:“校尉,戶教反,字從木。”[11]481A
表3 “?!钡囊袅x演變脈絡
《漢語大字典》收錄“校”兩組音義[13]507:讀jiào,下列13個義項:(1)古代刑具;枷械的統(tǒng)稱。(2)柵欄。(3)古代軍隊的一種建制。(4)軍職級別。(5)比較;相比。(6)計較;考慮。(7)報復。(8)違抗;對抗。(9)訂正;考訂。(10)考核;考究。(11)計算;查點。(12)相交;交往。(13)病愈。讀xiào,下列3個義項:(1)學校。(2)現(xiàn)代軍隊中低于將,高于尉的軍銜。(3)通“效”。根據(jù)“?!弊兟晿嬙~的音義滋生關系,jiào下所列義項(3)(4)當與xiào配合。《漢語大詞典》同樣收錄“?!眱山M音義[14]1702:讀jiào,下列5個義項:(1)古代刑具枷械之統(tǒng)稱。(2)較量;計較。(3)考核。(4)計數(shù)。(5)考訂。讀xiào,下列4個義項:(1)學校;(2)木柵欄;(3)本謂軍營,后指軍隊之一部;(4)軍職級別。顯然,xiào下所列義項(2)當與jiào配合。
搞清了“?!钡淖兟晿嬙~,“校刊”這類合成詞存在兩讀兩義的原因就變得一目了然。讀jiàokān,解作“訂正后雕版印刷”[14]2569,當源于原始詞音義;讀xiàokān,解作“學校出版的刊物”[14]2569,當源于滋生詞音義?!靶T”“校本”的多音多義成因與“校刊”相同。
對于音義文獻里出現(xiàn)的上述異讀現(xiàn)象,學界目前尚有不同看法。一些學者認為,此類異讀是通過語音變化區(qū)別詞義的手段,以周祖謨、孫玉文等先生為代表;另一些學者主張,此類異讀是上古漢語形態(tài)的反映,以潘悟云、金理新等先生為代表。無論哪種觀點,其本質均在于區(qū)別意義。
從字形變化來看,“學”“?!钡囊糇儤嬙~分別代表了兩種類型:一類是字形不變,傳承至今,例如“?!弊郑涣硪活愂亲中胃淖?,例如“學”,原始詞和滋生詞本作“斅”或“學”,文獻通用“學”字,至遲明代,隨著漢語清濁聲母的合流,原始詞“斅”與“教”的音義合二為一,“斅”最終為“教”替代,表示“傳授知識或技能”,與表示“接受知識或技能”的“學”形成兩個相對概念。從音義演變來看,現(xiàn)代漢語的“學”沒有異讀,其音義源于“學”變調構詞的滋生詞;“教”有異讀,其音義源于“學”和“教”變調構詞的原始詞音義,是二者合流的結果;“?!币灿挟愖x,是上古漢語“?!卑l(fā)生變聲構詞后的傳承。
有鑒于此,諸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這類中型詞典,以規(guī)范為編撰目的,因此根據(jù)共時語言事實標注多音多義字的音義形即可,但大型語文辭書,諸如《辭源》《漢語大字典》等,以探源為編撰目的,必須將一定的義項、相應的音項和記錄它們的字形符號按照理據(jù)組合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為讀者提供系統(tǒng)的有價值的音義形知識。因此,根據(jù)漢語發(fā)展過程中每個字(詞)音義形結合的復雜情況,堅持音義結合原則進行編撰或修訂,當是辭書工作今后努力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C].北京:中國科學院出版社,1952.
[4]賈昌朝.群經(jīng)音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
[5]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C].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39.
[6]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漢語方音字匯(第2版)[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5.
[7]陳彭年,丘雍.廣韻[M].北京:中華書局,1960.
[8]丁度.集韻[M].北京:中國書店,1983.
[9]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0]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1]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M].黃焯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12]俞敏.俞敏語言學論文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3]《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1990.
[14]《漢語大辭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15]浙江書局輯刊.二十二子·莊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
[作者簡介]張忠堂(1968-),男,山西長治人,博士,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語法史。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上古漢語變聲構詞及其演變研究”(12YJA740112);山西省高校哲學社科研究重點基地項目“北魏平城時期漢譯佛經(jīng)詞匯研究”(2013328)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08-10
[中圖分類號]H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11X(2016)01-01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