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瑩 瑩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南寧 530006)
?
是“傾危之士”還是“進取之士”——對《史記》蘇秦的重新解讀
韋 瑩 瑩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南寧 530006)
摘要:在歷史上被貶斥為“傾危之士”的蘇秦卻曾自稱為“進取之士”,其身上展露的“進取之志”,體現(xiàn)了戰(zhàn)國縱橫家普遍推行的以“茍進”精神為實質的“進取之道”?!斑M取之道”的形成反映了縱橫家求取功名的強烈需求和亂世盛行的“唯才是舉”人才觀;它為縱橫家的衰落埋下根本隱患的同時,也為縱橫家實現(xiàn)自我價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全面解讀蘇秦式的“進取之道”,有利于深入了解甚至重新認識蘇秦等戰(zhàn)國縱橫家的思想品質和歷史功績。
關鍵詞:蘇秦;傾危之士;進取之道;縱橫家
“沙埋古篆折碑文,六國興亡事系君。今日凄涼無處說,亂山秋盡有寒云”[1]367,此乃唐代詩人賈島以《史記·蘇秦列傳》所記載的蘇秦合縱六國的事跡為題抒發(fā)的懷古之嘆。但在學界,從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帛書《戰(zhàn)國策》(又名《戰(zhàn)國縱橫家書》)出土后,《史記·蘇秦列傳》所記載的蘇秦史料的真?zhèn)问艿搅藰O大的質疑。蘇秦、張儀的年輩問題,蘇秦合縱六國等問題成了近年蘇秦研究爭論的焦點?!稇?zhàn)國縱橫家書》和《史記·蘇秦列傳》記載的出入,使得蘇秦研究的文本選擇呈現(xiàn)出兩極分化趨勢。由于蘇秦史料的真?zhèn)螁栴}一直未能得到最終定論,本文主題亦不涉及蘇秦史料辨?zhèn)?,故兼取兩種史料文本對蘇秦進行研究。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戰(zhàn)國縱橫家,雖然出身低微卻頑強進取,在群雄割據(jù)混戰(zhàn)的列國間東奔西走,施展縱橫捭闔之術游說諸侯,一時權傾天下威震四方。本文就以“蘇秦進取”的事跡入手,重新解讀《史記》中的蘇秦及其推崇的“進取之道”。
一、“進取之士”蘇秦
蘇秦歷史評價——“傾危之士”。縱橫之術,又稱陰謀之術。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因其朝秦暮楚,詭計多端,傾人家國的行徑在歷史上留下極低的評價?!妒酚洝垉x列傳》就記載:“太史公曰:‘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從衡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夫張儀之行事甚于蘇秦,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成其衡道。要之,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2]4091“傾危之士”,指代危險人物,因其陰謀狡詐足以傾人家國,故用來比喻對國家和人民有很大危險的人?!盾髯印こ嫉榔谑芬灿涊d:“內(nèi)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是態(tài)臣者也……故,齊之蘇秦,楚之州侯,秦之張儀,可謂態(tài)臣者也?!盵3]268揚雄《法言》又有:“或問:‘儀、秦學乎鬼谷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余年,是夫?’曰:‘詐人也,圣人惡諸?!盵4]171《鹽鐵論·論誹》還稱:“夫蘇秦、張儀,熒惑諸侯,傾覆萬乘,使人失其所恃,非不辯,然亂之道也。君子疾鄙夫之不可與事君……”[5]300“傾危之士”“態(tài)臣”“詐人”等后世之稱謂集中反映了蘇秦歷史評價之低劣。
蘇秦自我評價——“進取之士”。然而,與后人對蘇秦極低的歷史評價形成強烈的反差,蘇秦在當時卻自稱為“進取之士”。其“進取之志”“進取之道”甚至被縱橫家視為行事原則以及典范。蘇秦自稱“進取之士”在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記載?!妒酚洝ぬK秦列傳》記載了有人在燕王面前毀謗蘇秦為“左右賣國反覆之臣”,不忠信,將亂國。蘇秦為了自辯,舉例反問:“孝如曾參,義不離其親一宿于外,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王哉?廉如伯夷,義不為孤竹君之嗣,不肯為武王臣,不受封侯而餓死首陽山下。有廉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行進取于齊哉?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有信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卻齊之強兵哉?”[2]4000“臣聞‘忠信’者,所以自為也;‘進取’者,所以為人也?!盵2]3999蘇秦將代表孝廉信的曾參、伯夷、尾生貶為獨善其身而不顧他人的“自為”之人,將自己吹噓為一切為了他人而可以犧牲信譽名聲的“進取者”;他從爾虞我詐的紛亂時局出發(fā),揚言固守仁義道德便無法達到主富國強兵,兼并稱霸的目的;更表明了自己“行進取”非但不是不忠信,反而是“以忠信得罪于上者”,從而徹底地打動和說服了燕王。關于此事,《戰(zhàn)國策·燕一·人有惡蘇秦于燕王者章》中記載的:“且夫信行者,所以自為也。非所以為人也。皆自覆之術,非進取之道也?!盵6]1035情節(jié)對話與《史記·蘇秦列傳》的記載如出一轍。
與此同時,《戰(zhàn)國策·燕一·蘇代謂燕昭王曰章》也有:“今臣為進取者也。臣以為廉不與身俱達,義不與生俱立。仁義者,自完之道也,非進取之術也?!盵6]1060幾乎一致的情節(jié)描述和話語記載,不過這里的主人公變成為蘇代而非蘇秦。據(jù)學者考證,蘇秦和蘇代的事跡常有混淆重合,對比其他文本的記載,此處極有可能為蘇秦之言。此外,最值得人們注意的是,哪怕是記載常常與《戰(zhàn)國策》《史記》相出入的《戰(zhàn)國縱橫家書》中的《蘇秦謂燕王章》也有幾乎一致的蘇秦借貶低曾參、伯夷、尾生用以自辯的情節(jié)記載:“人無信則不徹,國無義則不王。仁義所以自為也,非所以為人也。自復之術,非進取之道也。三王代立,五相蛇政,皆以不復其掌。若以復其掌為可王,治官之主,自復之術也,非進取之路也。臣進取之臣也,不事無為之主。臣愿辭而之周負籠操臿,毋辱大王之廷。”[7]16幾處文本的相同記載,確證了蘇秦曾自稱為“進取之士”。
二、蘇秦“進取之志”解讀
自稱“進取之士”的蘇秦,其身上展現(xiàn)的“進取之志”是震撼人心的,它甚至演變成了蘇秦精神和形象的代名詞,被文學家反復刻畫渲染?!斑M取”一詞首先含有“努力上進;立志有所作為”[8]14950之義?!稇?zhàn)國策·秦一·蘇秦始以連橫說秦》記述,蘇秦以連橫游說秦惠王不成,寫道:“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硚,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盵6]76蘇秦見狀,苦不堪言,暗自下定決心有所作為以圖雪恥。于是“夜發(fā)書,陳篋數(shù)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6]76。作為成語“懸梁刺股”中的“刺股”典故的來源,在努力上進,立志有所作為這一點上,蘇秦可謂把進取的精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論語·子路》又有云:“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9]141孔子認為狂者不僅努力上進,而且敢作敢為,才能稱為“進取”。蘇秦積極進取的精神,不僅表現(xiàn)在其意志力的堅決上,還表現(xiàn)在他驚天動地的行為舉止中。作為一個戰(zhàn)國策士的杰出代表,蘇秦機敏巧智,能言善辯,合縱六國、計收燕地、為燕間齊,無論哪一項他都毫不遲疑,以身犯險,敢作敢為,集智力膽力魄力于一身。受到居心叵測之人的挑撥,仍能拋開道德倫理面不改色云淡風輕地為自己辯解。世人的謾罵和恥笑也無法阻擋他向君主抒發(fā)自己狂傲的“進取之志”。“狂者進取”,如果說孔子所說的是進取于善道的狂者,那么蘇秦就是這樣一個進取于無道的狂者。
“進取”一詞其次又含有“求取;追求”[8]14950之義。如《老子河上公章句 》注釋:“跂者不立,跂,進也。謂貪權慕名,進取功榮,則不可久立身行道也?!盵10]98此處所提及的“進取”便為此意。對“進取之士”蘇秦來說,“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6]76的困厄遭遇逼得他不得不反問自己:“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6]76他引錐刺股發(fā)憤圖強的驅動力來自于內(nèi)心赤裸裸的求取富貴擺脫貧窮成為“人中龍鳳”的欲望,這是毋庸置疑的?!妒酚洝ぬK秦列傳》還記載,蘇秦成功發(fā)跡后衣錦還鄉(xiāng),曾經(jīng)奚落鄙棄他的昆弟妻嫂都“側目不敢仰視,俯伏侍取食”。又記載:“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地蒲服,以面掩地而謝曰:‘見季子位高金多也?!碧K秦喟嘆:“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2]3996司馬遷所寫蘇秦衣錦還鄉(xiāng)的情節(jié)取自《戰(zhàn)國策》,不過他為了“突出了其‘困厄造英雄’的一貫宗旨”,將原先《戰(zhàn)國策》中蘇秦所嗟嘆的“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盍可忽乎哉”作了改動,這樣就巧妙地突出了蘇秦積極進取的奮斗精神和忍辱負重的堅韌品格。盡管如此,兩處記載都能生動地揭示蘇秦歷經(jīng)人情冷暖之后,內(nèi)心對功名利祿,勢位富貴的熱切渴望。
蘇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進取之士”,其內(nèi)在求取功名富貴的熱切渴望,促使他力爭上游最終得以出人頭地??梢?,作為“進取”一詞的兩個基本釋義,“努力上進;立志有所作為”和“求取;追求”其中的任何一項釋義都不足以單獨用來詮釋蘇秦的進取精神。蘇秦的“進取之志”,是內(nèi)在的欲望和外在的動力相互糾纏聯(lián)結形成的產(chǎn)物,是一種幾近于貪者“茍進”的精神實質。“茍進”一詞見于賈誼《楚辭·惜誓》:“或偷合而茍進兮,或隱居而深藏?!盵8]12869王逸對此注釋曰:“言士有偷合于世,茍欲進取以得爵位?!盵8]12869《漢語大詞典》注釋為:“茍且進取,以求祿位。”[8]12869蘇秦等戰(zhàn)國策士,高呼“廉不與身俱達,義不與生俱立”,寧可拋棄“仁義”的“自完之道”,也要不擇手段地行“進取之道”,以求取功名利祿,高官厚爵。他們貶低“自完之道”提倡“進取”并非是真正“為人”,實則是標榜“利己”主義。在《戰(zhàn)國策》中,編寫者赤裸裸宣揚的為個人名勢而奮斗可以不顧道德信義的原則,正是這樣一種自私自利的“茍欲進取以得祿位”的“進取之道”?!稇?zhàn)國策》作為戰(zhàn)國策士宣揚縱橫學說的經(jīng)典之作,蘇秦又作為《戰(zhàn)國策》編寫者重點渲染描繪的中心人物,這表明了此種以“茍進”為精神實質,“利己”為主要特質的蘇秦式的“進取之道”原則,實際上是當時戰(zhàn)國策士普遍推崇的理想追求和處世準則。
三、蘇秦“進取之道”解讀
(一)“進取之道”盛行之因管窺
出身貧寒的縱橫家以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榮華富貴為人生追求。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宗法制瓦解,新興士階層日益崛起。能力較差的中低層人士無力改變現(xiàn)實大多甘于沉淪,這更加激勵了條件優(yōu)秀的士人發(fā)憤圖強。據(jù)劉向《戰(zhàn)國策書錄》記載:“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訛偽并起?!拭献印O卿儒術之士,棄捐于世,而游說權謀之徒,見貴于俗。是以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軫、代、厲之屬,生從橫長短之說,左右傾側?!盵6]2禮崩樂壞社會動亂的社會背景,使得亂世之學“縱橫術”具備了風靡一時的條件,這是客觀的有利因素。而主觀方面,先秦縱橫家大多為寒士出身,長期遭受的不平等的待遇,使得他們自身具有非常強烈的求取功名的意志和需求。以《史記》中的戰(zhàn)國策士為例,蘇秦潦倒窘迫起步艱難自不必說,張儀也曾因出身貧寒被誣陷為無行盜璧之賊遭受笞刑;范雎早年“欲事魏王,家貧無以自資,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2]4328;酈食其“家貧落魄,無以為衣食業(yè),為里監(jiān)門吏”[2]5018。對于具有一定政治主張和機謀辯術的縱橫策士來說,他們絕不甘心身居下僚飽受冷眼。加之世風日下,道德倫理的束縛日漸松脫,不擇手段力圖進取就必然會成為他們的不二選擇??梢哉f,底層生活的長期壓迫和折磨塑造了蘇秦等縱橫家自私進取的功利價值觀,在社會大背景的驅動下發(fā)揮游說權謀之長,不顧一切代價建立功名,求取尊榮,食肉富貴,也自然而然成了他們咸魚翻身的人生信條。
亂世群雄割據(jù),君主爭霸推崇“唯才是舉”的人才觀,使得縱橫家得以推行其具有極端色彩的“進取之道”。春秋戰(zhàn)國乃至秦漢初期,中原地區(qū)長期四分五裂戰(zhàn)火紛飛。在群雄競逐的亂世,君主為了奪得霸主地位,在用人之際更看重的是對方的才華,并不十分強調(diào)德行。自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不得不任用長袖善舞的縱橫策士拉攏分化對手以來,擅長使用陰謀詭詐之術但道德修養(yǎng)有明顯缺陷的謀臣策士便開始有了英雄用武之地。甚至從先秦直至漢末,“唯才是舉”的風尚依然屢屢風靡于亂世?!妒酚洝り愗┫嗍兰摇肪陀涊d:絳侯、灌嬰等曾在劉邦面前讒毀陳平為“盜嫂受金”的“反覆亂臣”。魏無知卻替陳平辯護說:“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無益處于勝負之數(shù),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漢相距,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不耳。且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2]3536魏無知勸諫劉邦的一番話,和蘇秦自辯的一番話,從內(nèi)容到主張都非常相似,實際上都折射了動蕩時代,才能和德行、人才和圣賢不能二者兼得。而一向善于用人的劉邦對此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唯才是舉”、用人不疑的堅持,也使得陳平在劉邦帳下屢獻奇功,成了他不可多得的有力助手。無獨有偶,建安時期,曹操為了招攬人才,也曾下令言:“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11]23“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yè),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11]31公開舉起了“唯才是舉”的旗號?!斑M取之士未必有行”,“唯才是舉”的亂世用人風尚是有才無德的蘇秦陳平之輩得以大放異彩的重要推力。
(二)蘇秦“進取之道”辨析
社會條件的允許和自我提升的需要賦予了蘇秦等縱橫家拋棄禮義廉恥等道德約束在亂世中頑強進取的精神,這在當時成了縱橫家為人處世的最高原則——“進取之道”?!斑M取之道”原則提倡的不顧道德信義頑強進取的短期行為實則帶有嚴重的局限性,它在賦予縱橫家積極上進的力量的同時,也為他們最終自取滅亡埋下了禍根?!妒酚洝し饿虏虧闪袀鳌酚涊d,蔡澤問卜者壽數(shù)幾何?得到答案后,“蔡澤笑謝而去,謂其御者曰:‘吾持粱刺齒肥,躍馬疾驅,懷黃金之印,結紫綬于要,揖讓人主之前,食肉富貴,四十三年足矣’”[2]4368?!笆橙飧毁F,四十三年足矣”,蔡澤的一番回答看似豁達,卻顯得視野狹隘,把縱橫家貪慕權勢、崇實尚利的僥幸心態(tài)暴露無遺。在蔡澤看來,人生一世,只要曾經(jīng)享受過榮華富貴,便此生無憾。這種現(xiàn)實功利的短期享樂主義驅使縱橫家們背信棄義、朝秦暮楚、見風使舵、反復無常;也是這種陰暗的作風使得縱橫家及其學派惡名昭彰并被斥為“亂世之學”,最終在天下大一統(tǒng)而獨尊儒學的漢武帝時期走向了覆滅。北宋王安石曾作《蘇秦》一詩感慨,詩云:“已分將身死勢權,惡名磨滅幾何年。想君魂魄千秋后,卻悔初無二頃田?!盵12]639“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史記·蘇秦列傳》)衣錦還鄉(xiāng)時的蘇秦是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的,代表了那個時代無數(shù)人的想象。但蘇秦車裂而亡的悲慘下場和千古遺留的惡名卻也是縱橫家狹隘的“進取之道”局限性的暴露和必然走向窮途末路的預言。
“進取之道”,給縱橫家?guī)スγ敻坏耐瑫r,也給他們帶去了千古難以磨滅的惡名。后世諸多評論家大多著眼于其傾人家國的斑斑劣跡和狡詐詭譎的作風,對其或鄙棄或貶斥,鮮少有肯定褒揚之意。也正因如此,蘇秦等縱橫家才不由分說地被貼上了“傾危之士”“詐人”等黑暗的標簽。更為甚者,這種評判標準的延續(xù)使得蘇秦等縱橫家的歷史功績和閃光點往往被世人所忽略和埋沒。然而,隱藏在蘇秦陰冷殘酷的“進取之道”背后,尚有蘇秦不為人知的面目。漢人鄒陽曾有言:“是以蘇秦不信于天下,而為燕尾生。”[2]4493《淮南子·說林訓》也說:“蘇秦以百誕成一誠。”[13]1036蘇秦雖然行縱橫進取之術為天下人所不信,但其自始至終都竭心盡力、忠心耿耿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侍奉燕國和燕王。蘇秦為燕間齊一事,“雖然《史記》與今本《戰(zhàn)國策》及帛書《戰(zhàn)國策》在蘇秦事跡的記載上有部分不一致,但是蘇秦在齊國充當燕國的間諜,并在破齊國的戰(zhàn)爭中最終成功,這一點是可信的,也得到了后世學者的認可”[14]75。據(jù)《蘇秦自齊獻書于燕王章》(《戰(zhàn)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之所以遭受燕臣毀謗,并非事出無因,正是因為“蘇秦為燕間仕齊,這時齊王對燕有過辭,燕王又聽信眾口與造言,并派人表示要撤換蘇秦,因此蘇秦寫信給燕王作解釋”[7]12。蘇秦在該信中分析自己的處境說:“臣貴于齊。燕大夫將不信臣。臣賤,將輕臣。臣用,將多望于臣。齊有不善,將歸罪于臣。天下不功齊,將曰:善為齊謀。天下功齊,將與齊兼棄臣。臣之所處者重卵也?!盵7]10蘇秦為燕間齊,在他自己看來,是“以死之圍,治齊燕之交”“以死任事”,是“甘死、蓐,可以報王”的至誠之舉。無奈“臣處于燕齊之交,固知必將不信”(《蘇秦自齊獻書于燕王章》),以間諜之身施進取之行的風險就是無論成功與否,都要受人質疑和輕賤,因為自身并不從道義出發(fā),在道德和品行上便落了下風。蘇秦深知自己所選擇的是一條千夫所指、四面受敵的道路,但從最初被燕齊兩國的大臣質疑排擠,直至最終被齊王施以車裂之刑,在這期間他都不曾對燕國有二心,更不曾有半點遲疑和退縮。最后,蘇秦更以身首異處的慘烈踐行了曾經(jīng)對燕王許下的“信如尾生”的誓言,這不能不說是他狡詐詭譎的形象下頗具忠勇色彩的另一面。
蘇秦、張儀等縱橫家為施行“進取之術”所付出的代價無疑相當慘重。歷史上張儀以欺詐的卑劣手段欺騙魏、楚等國以破壞六國合縱聯(lián)盟,因而遭到世人輕賤唾棄,其歷代風評甚至較蘇秦更為低劣不堪。但客觀上來說,張儀對秦國的發(fā)展和統(tǒng)一所作出的貢獻其實是非常重大的,這一點也逐漸被眾多學者接受和肯定。李贄曾對蘇秦、張儀評述曰:“士之有智謀者未必正直,正直者未必有智謀,予以為智謀之士可貴也。若夫敦厚清謹,以之保身雖有余,以之待天下國家緩急之用則不足,是亦不足貴矣?!盵2]4096李贄的著眼點很明顯并不局限在道理倫理的評價體系之中,他從“救世”的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充分肯定了蘇張二人的才智,較為公平客觀。
(三)“傾?!币只颉斑M取”
諸如李贄一類的良性評價無疑對重新認識蘇秦等縱橫家的精神、人格具有重要啟發(fā)。而事實證明,蘇秦等縱橫家的“進取之道”也并非一無是處;相反,信奉“進取之道”的“縱橫家”大膽地沖破了儒家倫理道德觀的束縛,首次將實用主義精神建立在傳統(tǒng)道德觀念之上。在落后的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下,提倡主觀能動性的積極發(fā)揮,提倡利用自身優(yōu)勢創(chuàng)造條件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進取”原則,顯示了戰(zhàn)國新興士階層的自主意識的覺醒。這種個人意識的覺醒,是戰(zhàn)國四分五裂的社會形態(tài)和百家爭鳴的意識形態(tài)所賦予的獨特機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重大的歷史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是積極而值得肯定的。不僅如此,縱橫家自信昂揚的精神風貌及其縱橫恣肆的游說辭令也有其獨特的思想文化價值,值得后人借鑒。也許正因如此,在儒學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時代,司馬遷依然能看到底層的縱橫策士獨特的人格魅力和進步之處,并毫不猶豫地把蘇秦、張儀、范雎、蔡澤等縱橫策士列入《史記》之中。司馬遷出于史官的公平客觀立場,雖然把蘇秦張儀評價為“傾危之士”,但司馬遷卻并沒有因此而否定二人杰出的才華。尤其對蘇秦合縱六國的功績,司馬遷顯然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妒酚洝ぬK秦列傳》記載:“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游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于權變。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盵2]4028可以說,司馬遷對蘇秦其人的評價并不低,相反,大有同情之意味,這才有了后來他對蘇秦史料的精心取舍和編排整理。司馬遷“多愛”“愛奇”,甚至連蘇秦張儀等蒙受惡聲的縱橫之士都不忍心割舍,反而翔實記錄之以待后人評價;蘇秦固然是“傾危之士”,卻也不乏“進取之志”,他在描寫蘇秦奮發(fā)圖強的細節(jié)處的刻意著墨及游說諸侯等細節(jié)處的精彩描述,證明了司馬遷對蘇秦的評價非但不低,反而大有同情贊賞之意味。“所以從我們今天看來,對蘇秦其人,還是要知人論世,不能過分苛責,其所為只是順境而行,正如司馬遷《史記》所云:不能讓蘇秦‘獨蒙惡聲’。太史公之評,可謂公允?!盵15]
蘇秦式的“進取之道”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以“茍進”精神為實質的,利益至上的處世原則,必然為時世所不容;這導致了蘇秦等縱橫家一直遭受惡名,甚至連身上僅有的閃光之處都被世人殘酷地抹殺。然而,縱橫家推行的“進取之道”雖然卑鄙狹隘,但“進取”精神本身卻蘊含著一種積極上進的色彩。以蘇秦為例,其“反覆亂國”的行徑固然為人所不齒,但其“佩印而歸”“衣錦還鄉(xiāng)”的進取功名事跡卻屢見于歷代詩文,為后人稱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在“舌戰(zhàn)群儒”時還稱:“步子山以蘇秦張儀為辯士,不知蘇秦、張儀亦豪杰也: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國之謀,非比畏強凌弱,懼刀避劍之人也……”[16]357世人以為蘇秦張儀狡詐多變,但在孔明看來,其身上英勇果敢的狂者進取之志卻使他們不失為“豪杰”。可見蘇秦張儀等縱橫家遵循的“進取之道”雖然帶有“茍進”“利己”違背道德的極端色彩,但其另一方面卻能促使人敢作敢為、力求上進、實現(xiàn)自我價值,具有英雄氣概。這種具有雙重性的縱橫“進取之道”,賦予了戰(zhàn)國縱橫策士復雜多面的形象,也奠定了后人對其褒貶不一的評價基礎。
隨著縱橫家及縱橫學術的衰落,以“茍進”為實質的縱橫“進取之道”漸漸隱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斑M取”一詞也逐漸被還原為積極上進、追求求取的基本釋義,成了名副其實的褒義詞,進取精神甚至演變?yōu)橐环N自強不息的民族文化心理。重新挖掘蘇秦的“進取之道”,有利于重新認識蘇秦其人以及張儀等戰(zhàn)國縱橫家的歷史功績、思想特征和人格品質,更有利于認知“進取”精神的豐富內(nèi)涵及其詞義演化的軌跡,具有豐富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鵬.賈島詩集箋注[M].成都:巴蜀書社,2002.
[2] 韓兆琦.史記箋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3]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全譯[M].蔣南華,羅書勤,楊寒清,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4] 李守奎,洪玉琴.揚子法言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5]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2.
[6] 繆文遠.戰(zhàn)國策新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7.
[7]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戰(zhàn)國縱橫家書[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8]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K]. 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
[9] 楊伯峻.論語譯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80.
[10] 王卡.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M]. 北京:中華書局,1993.
[11] [晉]陳壽.三國志[M].[宋] 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
[12] 高克勤.王荊文公詩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3] 許匡一.淮南子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
[14] 楊寧寧.春秋戰(zhàn)國及秦漢之食客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15] 李軍,劉延琴.從《戰(zhàn)國策》與《史記》看蘇秦與張儀[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7):26-28.
[16]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朱正平】
Is He “the Dangerous Man” or “the Enterprising Person”?——Reinterpretation of Su Qin in Historical Records
WEI Ying-y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Abstract:Su Qin, who has been debased as” the dangerous man” in history, has also called himself “the enterprising person”. He showed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and reflected “the principles of enterprising spirit”. “Gou Jin” was its essence and it was generally followed by political strategist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forma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enterprising spirit” reflected the strong demand for them to seek fame and the prevailing ideas of “talent as the primary” in troubled times. In addition, it lay the underlying hidden danger for the decline of political strategist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self-value. A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principle is conducive to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even re-understanding Su Qin’s ideological quality and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Key words:Su Qin; dangerous man; principles of enterprising spirit; political strategist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作者簡介:韋瑩瑩(1992—),女,廣西河池人,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方向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20
中圖分類號:K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16)05-0071-06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