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司馬遷對人的研究

2016-03-16 18:32
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6年5期
關(guān)鍵詞:司馬遷人性心靈

可 永 雪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呼和浩特 010022)

?

論司馬遷對人的研究

可 永 雪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司馬遷極為關(guān)注人物的“為人”。他為人作傳,每每要“想見其為人”。而其“想見其為人”的過程,實際就是作者為所寫人物塑像、捉魂的過程。司馬遷對人和人心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怎樣的程度?回答是:從研究普遍的人性到解剖個體人物,從捕捉和鎖定特定情勢下人物的心理心態(tài)到民族性格劣根性的探掘與曝光,其所達到的深度、廣度和高度都是空前的,司馬遷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懂人心的人。

關(guān)鍵詞:司馬遷;人性;心靈

作為一個自覺的歷史學(xué)家,作為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覺醒的書寫者 ,司馬遷極其關(guān)注對人的研究,特別是對人物“為人”的研究。

據(jù)統(tǒng)計,《史記》全書專門談及人物“為人”的共有89次,就是說,在人物傳記篇章里幾乎篇篇都有,有的還不止一兩處。而司馬遷所關(guān)注的“為人”的內(nèi)涵,是與人物的“功業(yè)”相對等的,主要指人物的為人性情、道德品操、性格個性等人的內(nèi)在方面,即人的內(nèi)心世界、人的精神世界。

司馬遷自己講,他為人作傳,每每要“想見其為人”。譬如《孔子世家》說:“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xí)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薄肚袀鳌氛f:“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流涕,想見其為人?!倍@“想見其為人”,就是作者在想象中使人物復(fù)活,在心目中讓人物過電影,與人物進行交流、對話,以至最終認清和把捉所寫人物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所以,這“想見其為人”的過程,實際就是作者為所寫人物塑像、捉魂的過程。

那么,到底怎么個“想見”法呢?《史記》有幾處以“方”字領(lǐng)起的例子,可以讓我們具體窺見和領(lǐng)略其中的情形。

《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述:“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fā),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這是想象和探究藺相如在秦廷所表現(xiàn)出的氣壓敵焰的非凡勇氣是怎么來的。所謂“知死必勇,非死者難,處死者難”,藺相如知道為保衛(wèi)趙國的尊嚴(yán),為壓倒強秦的兇焰,拼上一死,完全是值得的,所以才能在關(guān)鍵時刻“一奮其氣”,表現(xiàn)出出人意料的大勇。

《陳丞相世家》記述:“方其割肉俎上之時,其意固已遠矣。”這是已經(jīng)了解到陳平“家乃負郭窮巷,以弊席為門,然門外多長者車轍”的境況,又通過陳平為里中分社肉,因其“分肉均”而得到父老稱贊時陳平所發(fā)“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的嘆息,來推斷陳平的內(nèi)心。

《魏豹彭越列傳》有推原魏豹、彭越何以“虜囚而不死”的一段話:“魏豹、彭越雖故賤,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稱孤,喋血稱雄,日有聞矣。懷叛逆之意,及敗不死而虜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況王者乎!彼無異故,智略絕人,獨患無身耳,得攝尺寸之柄,其云蒸龍變,欲有所會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辭云?!贝鸢甘沁@兩個人都有大抱負、大自信,相信一旦有了自由,一旦權(quán)柄在手,一定可以云蒸龍變,再干驚天動地的事業(yè),所以他們才不惜受辱、甘愿忍辱而不死!

還有《管晏列傳》記述:“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后去,豈其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伍子胥列傳》記述:“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至此哉?”這都是追原人物本心,想象人物處在彼時彼地時的心緒心態(tài)的——所謂挖掘人物心魂者也!

司馬遷不止認真體察、探究、叩問、琢磨他所寫的一個個人物在遭遇一樁樁事情時的心路、心境,而且,他對整個世道人心、社會風(fēng)氣也時刻縈懷。在《衛(wèi)康叔世家》論贊中說:“余讀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太子以婦見誅,弟壽爭死以相讓,此與太子申生不敢明驪姬之過同,俱惡傷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殺,兄弟相滅,亦獨何哉?”就是說他對春秋以降禮崩樂壞、道德淪喪所產(chǎn)生的種種人生悲劇、人性悲劇,不但有大悲哀、大感嘆,而且常常引發(fā)深沉的思考?!对酵豕篡`世家》所附范蠡營救中子的故事,長子自作聰明,結(jié)果送了中子的命,范蠡在解說其中緣由時說:“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qū)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也。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闭f明司馬遷善于從歷史與現(xiàn)實的生活事例中采擷、搜集那些有關(guān)人情世理的資源,作為自己觀察、理解,參透人物,參透人心、人性的參佐。

可以這么說,司馬遷整個撰史的過程,特別是為人作傳的過程,都是研究人、研究人心和人性的過程——既研究歷史的人,又研究現(xiàn)實的人,研究一切他所感興趣的人。

一、研究普遍的人性

這方面,最顯著也最典型的,是司馬遷大力肯定“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學(xué)而俱欲者也”——求富乃人之本性這樣一種觀念。

在《貨殖列傳》中,從“由此觀之,賢人深謀于廊廟,論議朝廷”到“終不余力而讓財矣”這一大段,是專門論述求富乃人之本性這一問題的,常常被人引用。在這一段里,列舉出諸多實例,幾乎把社會上所有行業(yè)都列舉到,從“壯士在軍”“閭巷少年”,到“趙女鄭姬”“游閑公子”,以至“醫(yī)方諸食技術(shù)之人”“農(nóng)工商賈”,還有那些“深謀廊廟”“論議朝廷”的官員大臣等等各色人物,講他們整天奔忙,所為何來?他們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所謂“為重賞”“為重糈”“奔富厚”等等,說到底,就是“其實皆為財用耳”!這和他在傳文另一處所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道理完全一致,都是在闡明“求富”乃人之本性這個樸素的道理。而且,這個道理里邊還包含了蕓蕓眾生的這種求富行為,還是構(gòu)成社會發(fā)展、人類進步的原動力這層意思。

可能司馬遷這些論述,在邏輯上有不夠嚴(yán)密的地方,但是這一觀點是符合實際的,在事實上和事理上是駁不倒的。這樣一種對人的本性的認識和看法、閃爍著樸素的真理光芒,具有沖破儒家傳統(tǒng)義利觀的革新價值和思想解放的意義。

《貨殖列傳》還有關(guān)于各個地方、地域,因山川、物產(chǎn)、人民、習(xí)俗等不同而形成不同性情與性格的論述如:“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魚鹽,臨淄亦海岱之間一都會也。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于眾斗,勇于持刺,故多刧人者,大國之風(fēng)也?!痹倥c《齊世家》所講的“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瑯琊,北被于海,膏壤千里,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等等結(jié)合起來,開啟了系統(tǒng)研究人性的地方性、地域性特點之端。

而《孟嘗君列傳》所載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的故事,也顯示出司馬遷對一般人性問題的關(guān)注和探尋。戰(zhàn)國四公子之首的孟嘗君,因為受到毀謗而被齊王罷免了相位,門下三千門客紛紛離他而去。只有一個馮諼為他出謀劃策并自往游說秦王請迎孟嘗君為秦相。這樣一來齊王害怕了,趕緊答應(yīng)恢復(fù)孟嘗君的相位,“與其故邑之地,又益之以千戶”。復(fù)位之后,激于對門客背棄行為的厭恨,他大發(fā)感慨,發(fā)誓說:“客亦何面目復(fù)見文(孟嘗君名“文”)乎!如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边@時,又是馮諼出來給他講了“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也”的道理,開導(dǎo)他說:“君獨不見夫朝趨市者乎?明旦,側(cè)肩爭門而入;日暮之后, 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非好朝而惡暮,所期物忘(忘通亡,無)其中。今君失位,賓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絕賓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瘪T諼以趕早市做譬喻,說明門客的行為、心理,真是太貼切,太透徹了。趕市場的人所以一早爭著搶著去,到了日暮“掉臂而不顧”,是因為到日暮,市場已經(jīng)沒有他們所期望的東西了。你有位有勢,門客投奔你;你失位失勢,他們自然要離你而去,因為你對他們沒有用處了。這都是“事之固然也”,沒什么好奇怪的,也就是教人看清,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有其必然的道理,并非都是情義問題。

二、解剖個體人物

司馬遷不僅研究普遍的人性,還解剖一個個的人,他對個人的解剖要以李斯為最透徹。

《李斯列傳》在《史記》里有點不一般:這不唯是作為個人傳記篇長近萬字,而且與一般傳記總是把重心放在生平功業(yè)上不同,它把筆鋒緊緊地指向了李斯的內(nèi)心。

傳記開篇,在點出人物姓名、籍貫之后,便擺落常套,連家世都不管,先寫了他年少時見倉鼠廁鼠而嘆一件軼事。這雖是一件小事,卻透露出此子人生觀的核心。接下來他跟荀卿學(xué)帝王之術(shù),辭師所言,等于宣告他的處世哲學(xué)。特別是秦始皇駕崩后,被趙高拉上搞陰謀廢立的賊船的關(guān)鍵時刻,他與趙高六個回合的對答,乃是李斯平生最激烈的思想博弈,作者更是刀刀見血,把李斯的心肺肝腸赤裸裸地展示在讀者面前。關(guān)于這些,我在《德才分裂型靈魂的剖視》(《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1992年第2期)、《再論“〈史記〉:一部中華民族心靈史”》(《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9年第6期)、《從關(guān)注“為人”到“心靈”大師——司馬遷對人心人性的研究》(《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第3期)有較詳細的分析,有興趣的同志可參看。

這里需要強調(diào)幾點:第一,把一個人從生到死,從一個郡小吏到位極人臣的丞相,到參與廢立陰謀,到入獄,到被腰斬,整個一生的思想脈絡(luò),通過“五嘆”,通過與趙高“六個回合的對答”等等,完整地予以梳理、解剖,而且寫得那么深、那么細——深及骨髓,細致入微,這是前所未有的??梢哉f,就寫人角度講,在文學(xué)史上,《李斯列傳》是全面解剖一個人的第一篇。

第二,由于李斯處在秦始皇輔佐者和第一謀士的特殊地位,他的思想動向、心理轉(zhuǎn)環(huán),他的每一“起念結(jié)想”(鐘惺語,見《歷代名家評史記》第627頁,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都不僅關(guān)系到個人的身家性命,而且關(guān)系到整個秦國的興亡,關(guān)系到整個天下的安危。當(dāng)他在第六回合被趙高“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寒心”之說脅迫、引誘,仰天太息,發(fā)出“嗟乎!獨遭亂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的哀嘆、 告白,宣布伏首聽命,任憑趙高牽著鼻子走的那一刻,讀者便會預(yù)感,秦帝國的大廈就要崩塌了,天下大亂的日子就要臨頭了。此后所發(fā)生的一切,驚心動魄。我們不能不折服于司馬遷將天下大事聚焦于某個人物心靈的本領(lǐng)。楊燕起先生說:“《史記》列傳重傳事而非傳人,通過一個人的傳寫歷史,此(指《李斯列傳》)為典型的一篇?!?《史記精華導(dǎo)讀》第109頁,中國旅游出版社)這站在歷史角度看,從其反映歷史大事的一面講,當(dāng)然是對的;然而我要說,寫人而把注意力的核心用在解剖人物心靈上,《李斯列傳》更是典型的一篇。

第三,李斯之所以踏上趙高的賊船并徹底墮落、變質(zhì),從秦帝國重要締造者變?yōu)闅v史罪人,最關(guān)鍵的有三條:一者,他是窮怕了賤怕了,急于擺脫貧賤地位,拼命往上爬。他一輩子所追求的就是“爵祿”“權(quán)威”“榮華富貴”,這些既是他積極奮斗的動力,又是他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biāo),因此他被稱為“古今第一熱衷富貴人”(鐘惺語,出處同上)。到后來,失去這些,簡直成為他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事。二者,他所拜老師荀卿,雖然是位儒家,但其學(xué)術(shù)之中已經(jīng)融入許多法家成分,而李斯又出身市井,不免染有市井、市儈習(xí)氣,與單純的士子不同。儒家的許多觀念、理論、道德、信仰,他不是沒學(xué)過,更不是不懂,但這些都是掛在嘴邊,說給別人聽的,自己并不準(zhǔn)備踐行。因此,一遇到實際問題,還是現(xiàn)實的利益、利害考慮起決定作用。三者,李斯從自己人生經(jīng)驗中總結(jié)出了他獨有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xué),而這一人生觀、處世哲學(xué)的實質(zhì),便是極端自私的利己主義——一切以自身利害為轉(zhuǎn)移,什么他人,什么國家社稷,都不在話下,什么道德,什么人格都可以不管,一句話,他已經(jīng)喪失了起碼的道德底線和人格底線。

第四,李斯身上原本有很多積極、寶貴、可取的東西,他天賦極高,智商超群,以一個小吏便能從對倉鼠、廁鼠的觀察中悟出“在所自處”的人生哲理;對秦統(tǒng)一天下后是應(yīng)搞分封還是應(yīng)當(dāng)實行郡縣制,他有力駁眾議,堅持正確主張的器識;他稟受人的自我意識覺醒的時代新風(fēng),不甘埋沒,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自己的地位,頑強奮斗,不斷進取,終于輔佐秦始皇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上?,他太看重和依靠自己的才干了,以為靠這個便可以飛黃騰達,包打天下,而他的一路順風(fēng),更加重了他對“才”的迷信,因此,“德”在他心目中,始終不占地位,什么國家社稷,什么他人百姓,都不占分量,結(jié)果,他成了一個地地道道“德”“才”分裂的典型。

傳記對李斯心靈的解剖,既具體入微,又刻深刺骨,處處動人心魂,就是今天的貪污犯、貪腐分子讀到,也會引發(fā)當(dāng)初是怎樣的一念之差使自己誤入歧途的反思,引發(fā)自己為什么會被誘、被劫而陷入罪惡深淵的反省。而今天的公務(wù)員特別是那些手握大權(quán)的政府官員讀到這些,也應(yīng)當(dāng)想到和看到,自己的一思一慮,其動機和指向,是正是邪,都直接關(guān)系到人民大眾的命運,關(guān)系到國家民族的前途,責(zé)任何其重大!所以,我以為,這篇《李斯列傳》,應(yīng)當(dāng)作為促使貪腐分子悔悟自新的教科書,應(yīng)當(dāng)作為一切公務(wù)員培訓(xùn)的必修教材。

三、民族性格劣根性根源的探掘與曝光

如果說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是第一個自覺揭示國民性弱點的作家——他在《阿Q正傳》里第一次解剖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那么司馬遷便是在實踐上最早關(guān)注并觸及民族性格劣根性的人。

《史記》有一篇《萬石張叔列傳》,是寫漢初文、景、武帝時代曾風(fēng)光一時的“萬在君家風(fēng)”的,它逼真地摹繪、刻畫了萬石君一家及其仰慕與追隨者的思想、作風(fēng)、心肺、嘴臉,而其著意所在則是原本標(biāo)志社會美德的一種家風(fēng),為什么所陶冶、培育出的竟是一批草包、庸才、窩囊廢,其末流竟至結(jié)出了“微巧”“處諂”“近于佞”的孽果。

萬石君家風(fēng)的締造者石奮,原是一個無名的小吏,年僅15歲,漢高祖劉邦東擊項羽,路過河內(nèi),和他談話,發(fā)現(xiàn)此人特“恭敬”,遂收他為“中涓”(勤務(wù)兵)“受書謁”(管傳達)。石奮一者出于對領(lǐng)袖人物的崇拜心理,一者出于對收他為貼身親信的感恩之情,盡心竭力,憑他的“勤”和“謹”把劉邦侍奉得稱心如意、熨帖滋潤。石奮歷事高祖、文帝、景帝,一生都是“恭謹無與比”,就是“歸老”(退休)之后,仍是“過宮門闕,必下車趨,見路(輅,天子所乘之車)馬必式,子孫為小吏,來歸謁,必朝服見之”,一連串的 “必”,惟妙惟肖地勾畫出此公視皇上為神明,視封建禮法為神圣,終身奉守的心態(tài)。

石奮嘗到“恭謹”事君的甜頭,決心把這套作風(fēng)傳下去。他發(fā)明了一套家教絕招——“感化法”:“子孫有過失,不譙讓,為便坐,對案不食。然后諸子相責(zé),因長老肉袒謝罪,改之,乃許?!痹谑瘖^苦心經(jīng)營下,他的四個兒子都秉承真?zhèn)鳎\篤有加。他的大兒子石建,“為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字與尾當(dāng)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小兒子石慶,“為太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shù)馬畢,舉手曰:‘六馬?!边@兩個細節(jié),被人們津津樂道,成為形容、摹寫“謹小慎微”的經(jīng)典,也成了萬石君家風(fēng)“精髓”的標(biāo)志。

石奮這種家風(fēng),不止得到帝后的垂青和褒彰——竇太后以萬石君家不言而躬行,給他的兩個兒子升官,景帝以“萬石君及其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寵乃集其門”,感嘆稱奇,親口“號奮為萬石君”;同時得到民眾和官員的認可與跟風(fēng)——石慶做了齊相,“舉國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齊國大治”,當(dāng)?shù)匕傩諡樗傲⑹囔簟币猿鐦s之,很快在全國風(fēng)行;好多朝廷大員,都翕然慕效,建陵侯衛(wèi)館,塞侯直不疑,郎中令周文,御史大夫張叔等,立身行事也以“醇謹”為宗,除忠君孝親而外,更表現(xiàn)出諸如不爭功、不求名、不貪財、不受賄、不忍刑殺、不讒毀他人等的“君子長者”之風(fēng)。

平心而論,就萬石君家風(fēng)的內(nèi)容說,我們不得不承認,好多確實屬于社會美德?!肮е敗薄靶⒅敗薄按贾敗薄皩徶敗?,難道不好?對皇上一片忠心,對父母一片孝心,做事盡心竭力,兢兢業(yè)業(yè),難道不好?“敦厚”、誠樸、以仁愛為懷,不爭功、不貪財,不受賄,循規(guī)蹈矩,難道不好?“訥于言而敏于行”,不夸夸其談而有實干精神,謙虛忍讓,這些難道不好嗎?

然而無情的事實和事例卻是:在這種家風(fēng)熏陶培育和影響之下成長出來的卻都是些草包、庸才、窩囊廢。

石慶被拜為丞相,“是時漢方南誅兩越,東擊朝鮮,北逐匈奴,西伐大宛,中國多事。天子巡守海內(nèi),修上古神祠,封禪,興禮樂。公家用少,桑弘羊等致利,王溫舒之屬峻法,倪寬等推文學(xué)至九卿更進用事,事不關(guān)決于丞相,丞相醇謹而已”。就是說,在國家多事,許多人紛紛大顯身手之際,一切軍國大事都不通過身為丞相的石慶,他這位丞相,只成為擺設(shè)和牌位而已。

衛(wèi)綰做丞相,“朝奏事如職所奏”,“自初官以至丞相,終無可言”。景帝要廢栗太子,誅殺栗卿(栗太子的舅舅),“以為綰長者,不忍,乃賜告歸,而使郅都(著名酷吏)治捕栗氏”。這是看他忠厚得下不了手,干不成事,干脆甩掉另用他人。

還有張叔,自為官以至御史大夫,“專以誠長者處官,官屬以為長者,亦不敢大欺”——老實到手下的僚屬由于他太厚道了,不忍心過于蒙騙他!

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司馬遷自己并沒給予正面回答,他只是以一種徹底寫實的手法,把這些人物的本像和這種作風(fēng)的衍化過程,實錄無隱地加以刻畫,使之無所遁形地曝光在世人面前,他只是把其中因果關(guān)系之間的巨大矛盾和反差如實地凸顯出來,作為一個巨大的問號,重重地叩擊讀者的心靈,引起人們的思考。

若以今天的眼光看,造成問題的原因固然復(fù)雜(其中內(nèi)因、外因,時代風(fēng)氣,朝廷政策導(dǎo)向,乃至文帝、景帝、武帝各不相同的個人影響),但最根本的一條是這種家風(fēng)本身就胎里弱——一者在忠孝誠篤美德之中包含了愚(愚忠)、迂(迂腐)和奴性的成分。以石奮為首的這幫人,他們與皇帝的關(guān)系,對皇帝的態(tài)度,名為君臣,實則奴仆,他們奉皇上為神明,一切以皇上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以把皇帝侍奉得稱心如意為最高天職,他們沒有獨立的見解,也喪失了自我,靈魂深處被可悲的奴性盤踞。二者依據(jù)事物發(fā)展的辯證法則,任何事物走上了極端,就要向它的反面轉(zhuǎn)化。謹慎,本是美德,但是謹小慎微到了極點,謹慎就變質(zhì)、變味了。試想,一個連寫字筆畫差了一筆都怕得要死的人,一個連套了幾匹馬都得數(shù)過之后才敢報告的人,人們還能指望他會有什么真正的作為嗎?這些人典型的心態(tài)是,對上誠惶誠恐,唯恐有誤;辦事戰(zhàn)戰(zhàn)兢兢,唯恐有失;待人接物,謙退忍讓,唯恐別人產(chǎn)生惡感。一個人整天處于這樣一種心態(tài),長期自我壓抑,自我貶損,他的智慧,他的勇氣,他的活力,必然被扼殺、被消磨、被窒息,漫說本來沒有多大才能,就是有,也要萎縮、退化的,哪里談得上什么奮發(fā)作為。

司馬遷看到這種家風(fēng)所帶給士大夫和廣大民眾的,所積淀于民族性格中的,有太多消極有害的毒素,他清醒而強烈地意識到人們?nèi)绻萑脒@樣一種精神狀態(tài),將是怎樣的可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呢?那就不僅是可悲,而且可怕。作為一個具有人類自我覺醒意識的歷史學(xué)家,他追蹤考察這個漢初曾在全國轟動和傳誦的事件,看到流風(fēng)所及,不止一個人、一家人、一批人,也不止一代、兩代、三代……他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意識到它的嚴(yán)重性,便毅然以社會良知自任的責(zé)任感和擔(dān)當(dāng)意識下大力氣把它寫出來,用以警世和救世,其意義和作用,是我們應(yīng)該充分肯定和大力闡揚的時候了。

四、捕捉和鎖定特定情勢下人物的心理心態(tài)

了解人物,吃透人物,最難和最要緊的,是你要知道你所寫的這個人在特定的時間、地點,特定的情勢下的所思所想、心理心態(tài),確定他在特定情境中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yīng)。

舉例來說,《項羽本紀(jì)》的楚霸王項羽,在垓下突圍之后,他一路南逃,原是想逃回江南根據(jù)地的。然而逃到烏江,聽了烏江亭長的一番勸告,他卻“不肯渡江東”了,這是為什么?項羽為什么突然做出這個看似反常的決定呢?

且看烏江亭長是怎么勸他的,和他說了些什么。在《項羽本紀(jì)》中,烏江亭長勸項羽:“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亦足王也?!边@個話觸動了他,促使他認真考慮突圍出去干什么的問題:真要回到江東再圖恢復(fù)嗎?可“天亡我,我何渡為”——既是上天要我滅亡,我還掙扎個什么勁?逃回吳中老巢偷安茍活嗎?更與他的英雄本性格格不入。項羽一向把榮譽、名聲和自尊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已經(jīng)做了天下霸主的他,焉能再偏安一隅,茍且稱王?況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這番披肝瀝膽之言,吐露出他知恥、知愧,吐露出他那份敢于擔(dān)當(dāng)?shù)呢?zé)任感和錚錚骨氣,閃射出他的英雄血性和他人格的耀眼光焰。

是啊,真的回到家鄉(xiāng),他怎樣面對父老鄉(xiāng)親?怎樣面對父老鄉(xiāng)親質(zhì)疑的眼神?怎樣向父老鄉(xiāng)親交代呢?——這便是項羽的“無顏見江東父老”!

從這番話里,讀者可以清楚地聽出,項羽以死報江東父老的死志已定。

一些冒牌的英雄,在勝利和得意之時,可以意氣風(fēng)發(fā),精神抖擻,一旦遭遇挫折,招致失敗,尤其是到了危難關(guān)頭,便喪魂落魄耷拉腦袋了。項羽不是這樣,敗亡關(guān)頭,氣概不減,英雄本色不變,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的英雄主義也發(fā)揮到最高點。不肯過江東,這在他的性格塑造上是不可缺少的一筆。是他忠于自己的信念和操守的真情顯現(xiàn),是他英雄性格的圓滿完成。

司馬遷太了解項羽了,所以他敢于這么寫,他有這個自信。這一筆,讓讀者聽到了項羽真正的心聲,識得了項羽的真魂。這一筆也寫出了項羽“欲渡”與“不肯渡”之間的必然,成為寫項羽最出色傳神的一筆。

《淮陰侯列傳》寫韓信受胯下之辱:“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谑切攀胍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边@當(dāng)中,信“孰視之”——盯住那個無賴打量了好一陣這個細節(jié),見出作者對人物了解的深刻和深沉。為什么這么說呢?吳見思《史記論文》分析:“‘出胯下’,辱矣,下益‘蒲伏’二字,寫袴下之狀,極其不堪。然上有‘孰視之’三字,而信之籌畫已定,豈孟浪哉!”就是說,有了這一筆,方寫出韓信的氣量,方見出是英雄受辱。如果沒有這一筆,缺了這個細節(jié),韓信的受辱,便成了膽怯鬼、窩囊廢,就與武大郎的受辱沒有什么區(qū)別了。有了這個“孰視之”,韓信雖受辱,讀者卻可以明確無誤地感受出他的高大、深沉,意識到這是一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不然,故事再生動,也就失掉靈魂,不免黯然失色了。

《左傳》記載,齊景公晚年,嬖愛寵妾所生小兒子荼,大臣們擔(dān)心他以私愛立荼,便敦促他確立太子。他支吾搪塞,說什么“二三子間于憂虞,則有疾疢。亦姑謀樂,何憂于無君?”《史記》在改寫中,推究當(dāng)時情勢,揣摩景公此刻心境、心態(tài),加了如下幾句解讀性導(dǎo)語:“景公老,惡言嗣事,又愛荼母,欲立之 ,憚發(fā)之口,乃謂諸大夫曰:‘為樂耳,國何患無君乎?’”吳見思評這個改寫說:“寫景公心事,曲折如見,是史公所長?!庇终f:“寫景公無可奈何,強忍支離,字字如見,不知三寸管何以體貼神妙至此?!?《史記論文》)是的,這段可稱作“再創(chuàng)作”的改寫,確實發(fā)揮了司馬遷對各色人物心性體悟入微、把握準(zhǔn)確的專長,在意蘊的表達上,也比原作更加顯豁、酣暢。尤其是“憚發(fā)之口”四字,點睛傳神極矣!

綜上所述,司馬遷研究人,從普遍的人性到單個的個人,從捕捉和鎖定特定情勢下人物的心理、心態(tài)到對民族性格劣根性根源的探掘與曝光,其所達到的深度、廣度和高度,確確實實都是空前的、無可比擬的??梢哉f,司馬遷對人的關(guān)注和研究,在他同時期以及隨后的很長時段,是沒有人能企及的。因此,我認為,應(yīng)當(dāng)給司馬遷一個名副其實的稱號——中國歷史上最懂人心的人。

司馬遷在寫人上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他開創(chuàng)傳記文學(xué),他為整個中華民族塑像鑄魂,他在一部書里就構(gòu)筑起一座古代歷史人物的長廊,都是以他對人的超越時輩的研究為基礎(chǔ)的。

再往深的說,司馬遷和他的一部《史記》,在整個中華民族性格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上所起到的作用及影響,他把寫人藝術(shù)推上時代高峰,也是以對人的研究為基石的。

【責(zé)任編輯王炳社】

Sima Qian’s Study on Human

KE Yong-xue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22, China)

Abstract:Sima Qian gave the great concern about the figures’ quality. His biographies for others focused on the others’ growth to be good. The process of “growth to be good” actually was Sima’s narration for other’s modelling and depicting. What level does Sima Qian’s study on human and the will of people? The answer is Sima is unprecedented in depth, breadth and height, from studying human nature to depicting the individuals, and the figure’s mentality to the exposure of nation’s weakness. Hence, Sima can be regarded as the only one who understands the human nature in Chinese history.

Key words:Sima Qian; human nature; soul

作者簡介:可永雪(1930—),男,河北安平人,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主要從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7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16)05-0005-06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

猜你喜歡
司馬遷人性心靈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逼近人性
心靈真正的荒涼來自太多的快感
專家學(xué)者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三十周年題詞
人性的偏見地圖
擴充心靈的“兼容性”
人故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
喚醒心靈
功能與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