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益萍
年號雜談
俞益萍
年號是封建帝王用以記述在位之年的名號,是中國歷史上記錄年代的一種獨有方法和標志。據(jù)《史記·封禪書》等史書記載,中國正式使用年號始于漢武帝,止于清末溥儀帝,歷時長達兩千零五十一年,此間先后出現(xiàn)的年號為七百多個。
年號的主要作用是“章述德美,昭著祥異”,用以記載帝王初登位時身體狀況、祥瑞災(zāi)異、時事變故等等。因此,歷代帝王對年號的命名都極為重視。所用年號多含有祈禱吉祥、粉飾太平、希冀國泰民安,企望國運昌盛和顯示帝王威嚴的意義,如廣安、長樂、永寧、延壽、萬歷、黃龍等等。
歷代年號一般由兩個字組成,如漢代的太初、唐代的貞觀、明代的永樂、清代的順治等,但也有少數(shù)三個字、四個字甚至六個字的。三個字的如王莽的始建國、南朝梁武帝的中大同等,四個字的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女皇武則天的天冊萬歲、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六個字的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惠宗的天賜禮盛國慶等。
自漢武帝興起年號以來,除極個別帝王未起年號外,許多帝王不止用一個年號。漢武帝就先后用過十一個年號,晉惠帝用過十個年號,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而女皇武則天在位三十年中,竟用了十七個年號。
公元692年,有人為武則天找到一位名叫敖曹的可人面首,使她心滿意足,隨即將年號天授改為如意。當年恰逢她七十大壽,且又長出兩顆新牙,接著又將如意改為長壽。公元701年,一場鬧劇又導(dǎo)致武則天更改了年號:一伙死囚在牢里偷挖了幾個約有五尺來長的腳印,并聲稱有身高三丈、臉上放著金光的圣人來到牢里,說他們幾個是被冤枉的,當今天子國運昌盛,很快就會恩赦他們。武則天聽到后立即派人到牢中察看,果然有巨大腳印,便下令大赦天下。遂將年號久視改為大足,不久又改為長安。
在很短時間內(nèi)更換年號最多的紀錄,為晉惠帝所創(chuàng),在公元304年一年內(nèi),他就更換了四個年號。先是由永安改為建武,又復(fù)為永安,后又改為永興。當然也有數(shù)十年一貫制從一而終的,如清朝第二代皇帝玄燁的年號康熙,一用就是六十一年。
政局動蕩是年號頻繁變更的主要原因,自然災(zāi)害、帝王身體欠佳等等往往也可能導(dǎo)致變更新的年號。公元前70年夏,今山東諸城、昌樂之間發(fā)生七級強震,造成六千多人死亡。遠在京城長安的漢宣帝劉詢嚇得六天不敢進入正殿,并急召文武大臣議事,荒唐商討更改年號以制止地震,決定次年將年號本始改成為地節(jié)。
然而天地運行有常,更改年號是不可能制止地震發(fā)生的,結(jié)果地節(jié)三年又發(fā)生地震。南朝時宋明帝劉域,身染重病久治不愈,便異想天開地更改年號,將泰始改為泰豫,想以此挽救生命,結(jié)果也無濟于事。
有的年號特別受到帝王們的青睞,被多次重復(fù)使用。如建興這個年號,就被反復(fù)使用過十一次,建平、太平也分別被使用過八次之多。由于年號的重復(fù)使用,為歷史研究、古籍整理、考古等工作帶來了不少麻煩和不便。
如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某年,在黃河邊上曾挖出一個石人,上面刻著太和五年二月造。經(jīng)查,歷史上有兩個叫太和的年號,一是三國時魏明帝曹睿,二是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元宏,兩者相差整整二百五十年。石人究竟是哪個太和年間制造的,人們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