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麗
(黃山學院 大學外語教學部,安徽 黃山 245041)
?
《格蘭奇·科普蘭的第三次生命》中的創(chuàng)傷書寫
黃慧麗
(黃山學院 大學外語教學部,安徽 黃山 245041)
摘要:《格蘭奇·科普蘭的第三次生命》展示了黑人佃農(nóng)科普蘭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小說中的一對父女,即布朗菲爾德和魯斯,在種族主義的剝削和壓迫下經(jīng)歷了種種創(chuàng)傷。除此之外,黑人的歷史也是黑人遭受創(chuàng)傷的主要原因。
關(guān)鍵詞:創(chuàng)傷理論;種族主義;歷史因素
一、引言
《格蘭奇·科普蘭的第三次生命》是當代美國黑人女性作家艾麗絲·沃克發(fā)表于1970年的第一部小說,該部小說通過對生活在南方小鎮(zhèn)佐治亞的黑人佃農(nóng)科普蘭一家三代人生活經(jīng)歷的刻畫,描寫了種族主義制度下黑人農(nóng)民所遭受的苦難。
這部小說在國內(nèi)很少被關(guān)注,據(jù)筆者在知網(wǎng)上的檢索,迄今為止,期刊上僅見3篇相關(guān)文章,分別是水彩琴的《走向精神生存——〈格蘭奇·科普蘭的第三次生命〉中的男性形象分析》(《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該文指出了黑人男性身上所蘊涵著的婦女主義思想以及作者對黑人民族精神生存的關(guān)注;另兩篇是劉戈的《種族主義與教庭暴力——評艾麗絲·沃克的〈格蘭奇·科普蘭的第三次生命〉》(《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和付卉的《艾麗斯·沃克的婦女主義主題剖析——以〈格蘭奇·科普蘭的第三次生命〉和〈紫色〉為例》,文章主要分析了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的種族主義和家庭暴力以及沃克的婦女主義思想。本文將以創(chuàng)傷理論為視角,以小說中的一對父女,即布朗菲爾德和魯斯,為剖析對象,通過分析他們所經(jīng)歷的種種創(chuàng)傷,探討創(chuàng)傷的根源。
二、布朗菲爾德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
貝爾·胡克斯在《女權(quán)主義理論:從邊緣到中心》這部論著中指出:“在大多數(shù)社會中,家庭是一個重要的血緣結(jié)構(gòu):一個通過血緣、遺傳或感情結(jié)合而連接一起的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一個有著關(guān)愛的環(huán)境,尤其對那些因太小或太老而無法照顧自己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一個大家共同享用資源的空間?!盵1]44這里所提到的空間就是家,家是培養(yǎng)親密關(guān)系和關(guān)愛的領(lǐng)域。可是在小布朗菲爾德的那個家里,沒有關(guān)愛,有的只是父母親的爭吵和父親對母親的打罵。缺乏關(guān)愛的家讓尚處于幼年的他飽經(jīng)創(chuàng)傷。弗洛伊德認為,個體幼年時期的生活經(jīng)歷對其成長和生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幼兒的創(chuàng)傷體驗比我們想象的要頻繁的多。[2]3
在布朗菲爾德的那個家里,父母親的爭吵,父親對母親的打罵,幾乎每個星期都要上演。父親悶悶不樂,母親緊張害怕,而小布朗菲爾德則像一只老鼠一樣在屋子里竄來竄去。在他眼里父親格蘭奇是個陰郁、冷漠的人, 他同家人在一起的時候有著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 但在面對白人的主席伯利時卻又因恐懼而蛻變成沒有表情的“石頭”或“機器人”。[3]14每個周末格蘭奇都是靠著酒精和妓女喬西的懷抱來麻醉自己。周六晚上格蘭奇總是喝得醉醺醺地回家,揮舞著手槍威脅要殺死妻子和兒子, 迫使他們逃進樹林子里躲起來。而每當那個時候,小布朗菲爾德就蜷縮在母親的腳邊,可見,他的害怕與恐懼。而原本善良,唯唯諾諾的母親也因缺乏父親的關(guān)愛走上了墮落之路,她四處飲酒作樂,和男人鬼混,還生了一個雜種兒子。
格蘭奇在無法承受種種壓力之后,終于拋棄妻兒,離家出走。父親離家,母親在外鬼混,布朗菲爾德則成了一個無人關(guān)心的精神上的孤兒,繼而因為母親自殺并毒死了私生子弟弟而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浪兒。年幼的布朗菲爾德終日沉浸在自己的白日夢里,夢中他已長大成人,有房有車,有賢良的妻子和兩個活潑的兒女,有車還有為他開車的司機,夢中呈現(xiàn)出幸福的家庭生活場景。他的夢中總會出現(xiàn)雪,雖然他只見過一次雪。[3]23弗洛伊德認為,凡夢都是欲望的滿足,夢是一種被壓抑、被壓制的欲望(以偽裝形式出現(xiàn))的滿足,[4]344而欲望“是一種存在的缺乏,它超越了任何能夠表現(xiàn)它的東西。”[5]219因而,可以說夢是無意識欲望的偽裝,而無意識欲望的表征根本上是一種缺乏的欲望,必定指向了生命的諸多缺失?!把毕笳髦儍艉蜐嵃?,但雪同時也是冰冷刺骨的。布朗菲爾德在夢中從寒冷的雪中走入溫暖的家里,我們可以看出,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親情的渴望,同時也可以凸顯出現(xiàn)實生活中他缺乏溫暖的家,缺乏父母應(yīng)有的呵護。
在貧困和暴力中長大的布朗菲爾德從未享受過父愛。他六歲就開始下田干活,小時候因為家里貧窮受到表兄妹的嘲笑。父親格蘭奇因為在他身上看到的是自己生命悲劇的延續(xù),所以刻意要忘記兒子的存在,幾乎從不和他講話。小說中格蘭奇在真正意義上直接對小布朗菲爾德說過的唯一的一句話則是,“我應(yīng)該把你扔到該死的井里去”[3]15。布朗菲爾德仍然記得父親在離家出走的那天晚上:他走到他的床前, 俯身凝視著他,伸手想要撫摸他的臉頰, 但手到半空又停了下來,可以看出他應(yīng)該還是愛著他的。這時的布朗菲爾德其實是在裝睡,他“在悄悄地哭泣, 他多想父親觸摸自己的淚水”, 但遺憾的是“父親的手抽了回去”[3]26,然后離開了家。從那晚起, 布朗菲爾德知道自己會永遠恨父親, 因為“即便是在私下里, 在黑暗中, 即便是在以為布朗菲爾德睡著的情況下, 格蘭齊都無法忍受用手觸摸自己的兒子”[3]26。由于缺乏來自父親的關(guān)懷和指導, 小布朗菲爾德當年就沒能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布朗菲爾德成年以后,也曾有過一段短暫而幸福的生活。他與喬西的外甥女梅姆結(jié)婚后,帶著梅姆離開了喬西的小酒館,來到一個“好名聲”的白人雇主家,當起了雇農(nóng)。生活雖然簡樸,但兩人相互支撐,感覺幸福快樂。但是,生活沒有向他所期望的那樣發(fā)展。借貸的債務(wù)不僅永遠還不完,而且還像滾雪球似的越來越多。他盼望有一天他的女兒能成為一名“貴婦人”,帶著太陽傘,穿著輕薄的絲綢,但現(xiàn)實是他看到自己年僅五歲的長女達夫妮已經(jīng)要承擔起往棉花上涂擦農(nóng)藥除害蟲的危險工作,美夢瞬間驚醒了,他意識到“他的生活已經(jīng)成為他父親的重復”,[3]55生活的挫敗徹底擊垮了他,他開始在妻子梅姆身上發(fā)泄怒火,最后開槍殺死了她。
三、魯斯的創(chuàng)傷
“強烈的害怕、無助感或恐懼反應(yīng);長期回避與該創(chuàng)傷相關(guān)的刺激,普通反應(yīng)性的麻木;與他人的脫離、疏遠感?!盵6]15-16都是PTSD的主要表現(xiàn)。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是“創(chuàng)傷后應(yīng)激障礙”,是 “一種(短暫或長期的)具有異乎尋常的威脅性或災(zāi)難性應(yīng)激事件或情境發(fā)生的延遲或延長性反應(yīng)。這類事件或情境幾乎能使任何人產(chǎn)生彌漫性痛苦?!盵6]11剛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魯斯親眼目睹了父親射死母親這慘絕人寰的一幕,心中留下了永難磨滅的創(chuàng)傷。她永遠無法把父親的陰影從心頭抹去。她總是記得,是“他干的!”[3]136在魯斯被祖父格蘭奇帶回喬西家后,魯斯痛苦地回想起了母親被射死前的一幕,但是母親如何被射死,她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和母親住在一起時,對于魯斯來說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她和姐姐們一起上學,一路上笑著、鬧著,往白人學校的校車扔沙子。但是自從母親死后,父親進了監(jiān)獄,姐姐們也被帶往北方。她雖然喜歡學習,但是討厭學校。因為她沒有媽媽,父親又是殺人犯,雖然同學們都很窮,但她卻被認為是最窮的,在同學們眼里,她成了一個“怪人”。魯斯11歲時,學校里甚至還有謠言稱,如果有誰和她一道走在小樹林里,那個人就會死。每個人都知道她是殺人犯的女兒,他們還嘲笑她是祖父的“妻子”,連唯一一個她喜歡的人,羅塞爾,也這樣認為,這一切讓魯斯覺得人們的冷漠無情。
父親出獄后,為了報復格蘭奇,蓄謀要奪回對魯斯的監(jiān)護權(quán)。魯斯連看都不敢看父親一眼,聽到父親講話就渾身顫抖,在去上學的路上,看到父親,感到緊張,心跳加快,她想起了過去的一幕幕。她想起了布朗菲爾德的所作所為,想起了姐姐們,想起了他是殺死母親梅姆的兇手,痛苦萬分。
四、創(chuàng)傷的根源
(一)種族主義的壓迫
種族主義和性別主義是沃克小說的經(jīng)典主題。在《格蘭奇·科普蘭的第三次生命》這部小說中展現(xiàn)的是一出暴力、謀殺和死亡交織的家庭悲劇。而家庭悲劇的根源是經(jīng)濟剝削,文化根源是種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所造成的情感創(chuàng)傷。經(jīng)濟剝削和情感創(chuàng)傷得以體現(xiàn)和外化的場所是家庭。有關(guān)種族主義的社會話語和相應(yīng)產(chǎn)生的社會經(jīng)濟、權(quán)力機構(gòu)無情地否決著他的自我構(gòu)建。布朗菲爾德的命運是父親格蘭奇·科普蘭的翻版。作為佃農(nóng),他們在白人的土地上拼命勞作,但換取的報酬卻不足以養(yǎng)活家人,他們?nèi)载搨劾?。他們向往北方的理想之地,但格蘭奇的經(jīng)歷卻表明了種族主義分子對黑人之家的掌控:“無論他走到哪里,它都處于白人的控制之中;他們控制紐約,正像他們控制著佐治亞,他們控制哈萊姆,正如他們控制著普坦街?!盵7]224-225在北方,一個白人女性竟然寧死也不愿意抓住“黑鬼”格蘭奇伸出的援救之手,可想而知,白人群體對于黑人群體的偏見有多深,種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黑人群體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有多么的嚴重。布朗菲爾德成天靠毒打妻子梅姆來獲得“瞬間的放松和愉快”,甚至開槍殺死了她,進而給幼小的女兒們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
(二)歷史因素
在美國歷史上,黑人作為奴隸和奴隸后裔,無論在政治、經(jīng)濟或社會地位上,始終處于美國社會的最底層。美國黑人的歷史是一部血淋淋的創(chuàng)傷史。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種族主義觀念的盛行,北方對黑人的歧視加劇,黑人的政治權(quán)利及就業(yè)機會經(jīng)常被無端剝奪,社會上的種族隔離愈演愈烈。戰(zhàn)后十年,美國的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但黑人的處境卻沒有多少改善。1964年,哈萊姆區(qū)的黑人暴動,黑人斗爭從非暴力群眾行動轉(zhuǎn)向大規(guī)模城市抗暴斗爭,黑人文學作品出現(xiàn)了集中以黑人境遇為主題的文學敘事。沃克的創(chuàng)作在揭示社會不公、黑人的苦難和對種族問題書寫的同時,將視線轉(zhuǎn)向歷史深處,聚焦在黑人性別壓迫這個歷史層面,從黑人自身文化出發(fā)進行了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她的作品揭露了黑人父權(quán)制的殘酷,對黑人自身的問題和陰暗面進行了無情的暴露。布朗菲爾德打罵妻子背后的深層原因也在于父權(quán)制家庭觀念對其思想的控制。他維護自身作為黑人男性的尊嚴,是建立在控制黑人女性這一基礎(chǔ)之上的。所以當他感受到妻子梅姆的能力遠遠在自己之上,他看到的不是妻子在鎮(zhèn)上租住的舒適的房子,而是妻子對于自己一家之主地位的威脅,因此,他千方百計地利用一些小伎倆迫使妻子再次接受白人提供的谷倉,住進破敗的棚屋里。
五、結(jié)語
《格蘭奇·科普蘭的第三次生命》中布朗菲爾德是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同時也是種族主義壓迫的受害者。他從一個深愛著妻子的男人演變成了一個殺死妻子的兇手,他所經(jīng)歷的種種創(chuàng)傷有著個人的因素,即為了所謂的男子漢氣概和男子漢尊嚴,但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種族主義的壓迫和剝削。女兒魯斯由于幼年親眼目睹母親死于父親的槍下,小小的心靈承受了難以想象的創(chuàng)傷,但小說結(jié)尾之處,祖父為了保護魯斯殺死了布朗菲爾德,自己也被警察開槍打死,這樣的結(jié)局對于魯斯來說無疑又是一次新的創(chuàng)傷。
參考文獻:
[1]貝爾·胡克斯著.女權(quán)主義理論:從邊緣到中心[M].曉征,平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2]薛玉鳳.美國文學的精神創(chuàng)傷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3] Walker, Alice. The Third Life of Grange Copeland [EB/OL]. http://www.doc88.com/p-3814240524559.html. 2015.
[4]馬新國.西方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黃作.不思之說:拉康主體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6]施琪嘉.創(chuàng)傷心理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6.
[7]唐紅梅.種族、性別與身份認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陳君丹
收稿日期:2016-03-26
基金項目:2015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一般研究項目(SKHS2015B11)
作者簡介:黃慧麗(1977- ),女, 安徽黃山人, 碩士,講師, 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712.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44X(2016)05-0008-03
Traumatic Writing inTheThirdLifeofGrangeCopeland
HUANG Hui-li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 China)
Abstract:The Third Life of Grange Copeland displays the life of the Copelands. The traumas which were undergone by the father and daughter, named Brownfield and Ruth are mainly due to the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of racism and, in addition, the history of black people.
Key words:trauma theory; racism; historical f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