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吉
(燕山大學 文法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
哈貝馬斯話語民主政治理論中的社會倫理建構
陳吉
(燕山大學 文法學院,河北 秦皇島066004)
[摘要]哈貝馬斯被稱為“當代的黑格爾”,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20世紀90年代,他在完成了其法哲學理論的闡釋后,便關注于政治理論和政治實踐,建立起一種新型的政治概念——“話語政治”。話語政治理論體系有其內在的社會倫理基礎條件,即貫穿人類活動始終的交往行為首先體現在社會倫理范疇,而后上升為政治活動。交往行為與話語行為、交往理性與話語行為以及協(xié)商倫理與話語政治間的三大關系形成了哈貝馬斯話語民主政治理論中的社會倫理建構。
[關鍵詞]話語政治;交往行為;協(xié)商倫理
一、話語政治概念
哈貝馬斯曾引用米歇爾斯的一段話解釋說:“話語指的是對待社會協(xié)作的一種態(tài)度,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它允許經過論證接受他者和自己的要求。話語中介是平等交換觀點——包括參與者提交他們自己對于他們所尊重的利益的看法……在此過程中,只要作出選擇,就表明贊同一種判斷?!盵1]因此可以這樣理解,話語就是交往行為,它包括交往行為的一切要素。話語政治是交往行為在政治領域的延伸,如果說交往行為廣泛地發(fā)生于公共領域,那么話語政治就是從公共領域成長起來的民主力量作用于國家權力,或國家權力內部自身的協(xié)調過程。是人們在理性平等的基礎上表達各自的意見和愿望,通過商談的形式達成相互理解,最終作出決策的程序和過程。圍繞這一概念展開的系統(tǒng)的觀點闡述便是話語民主理論。
二、交往行為理論與話語政治
在明確提出交往行為理論之前,哈貝馬斯在一些著作和評論中頻繁流露出這種思想傾向??梢哉J為,這種強調人本身的觀念,應該直接來源于法蘭克福學派對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偏愛的傳統(tǒng)。
如在1968年出版的《認識與興趣》中,哈貝馬斯從心理分析的角度論證認識與興趣,即認識和認識動力的關系。心理分析理論認為,病人只有通過自我反思,建立起對自己的理解和重新認識,精神上的偏離才可能被治愈。但這種自我反思必須依靠自我反思的動力——興趣作為支撐。也就是說,認識與興趣應該相統(tǒng)一,認識在興趣中開始,也在興趣中結束。哈貝馬斯又以交往行為作補充,認為病體治愈的過程也是與自己,與指導者進行交流的過程,通過可理解的語言達到對自我的反思。同時,他進一步提出,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交往活動也需要自我反思,人們應該寬容和理解他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建立起健康的人格。
而在1976年出版的《重建歷史唯物主義》中,哈馬斯對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做出被他認為是適應時代要求的批判時,對交往行為思考的偏好更加明顯。他認為,馬克思的社會勞動概念只是關于“工具的活動”,也就是說是一種單純的通過經驗為基礎的目的性活動,它只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主客體關系。哈貝馬斯認為,馬克思并沒有揭示出所謂勞動,應該包含人與人之間互為主體,以語言為媒介的相互理解的交往活動。
在闡釋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理解時,他又說道:“社會主義只能解釋為一種解放了的生活形式所必備條件的整體,這些條件只能由這種生活形式的參與者自己來規(guī)定和創(chuàng)造?!盵1]哈貝馬斯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在社會主義社會,公共領域中的主體表達意見和愿望,通過協(xié)商的程序達成一致,在公共權力周圍形成具有制約影響的輿論壓力。這是一種“解放了的生活方式”,或許也是哈貝馬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理想狀態(tài)。
1985年,哈貝馬斯出版了“Th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一書,至此,交往行為理論自成體系。在國內,有學者將“Communicative Action”譯作“交往行動”,但“交往行為”的說法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本文使用的也是“交往行為”一詞。
1.交往行為與話語行為
到底何謂“交往行為”,哈貝馬斯于書中給出了明確的解釋:“至少是兩個以上的具有語言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主體之間通過符合協(xié)調的互動所達到的相互理解和一致的行為?!盵2]那么,可以確認的是,交往行為是主體之間的行為,它強調協(xié)調互動的過程,其目的和結果是達到相互理解和一致。同時,交往行為的發(fā)生需要一定條件。學者季乃禮在《哈貝馬斯政治思想研究》中對此做了總結,即交往行為需要有言語的有效性基礎,生活世界的補充和群體與自我統(tǒng)一性的確立。[2]話語行為屬于交往行為,因此,我們可以從交往行為與話語行為發(fā)生的共同條件出發(fā),建立起交往行為學和話語民主的聯系。
(1)交往行為與話語行為主體的同一。在馬克思那里,人是抽象的概念,但人并非是抽象的人,而是現實的、從事實踐的人。他強調個體的作用但更加重視人的整體性,即馬克思所提到的“類特性”。交往行為和話語行為的主體是“具有語言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人,哈貝馬斯試圖將人還原成個體,重視個人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交往行為和話語行為都是主體之間的行為。
對于主體的要求,哈貝馬斯從個體角度出發(fā),認為參與者應該具有成熟的個性,具有成熟的對客觀世界、社會世界、主觀世界的認識,并且能夠適應和面對變化,建立起“自我同一性”。而個體又必須同群體之間建立起同一性,即“群體同一性”。也就是說:
首先,個性的成熟使參與者保持與自身的同一。成熟是個體認識和思考能力逐漸成長的過程,通過教育,即家庭、學?;蚱渌挠柧毢团囵B(yǎng),未發(fā)展成熟的個體對自我的關注開始向對社會的關注轉移,形成獨立思考特別是反思的能力,反思意味著批判,而批判并不是單純、盲目的反對。這種發(fā)展的階段性過程類似于“兒童的社會化”過程。
其次,群體的同一性意味著自我與群體具有相同之處,個體與其他人的相異以共性為基礎,“同一”意味著個體與群體的相似或相同,但更加重要的是,它要求個體必須對這種同一產生認同,愿意融入其中,接受群體,并且與群體中的個體進行可理解的交流。
最后,群體的成熟與個體個性的成熟同樣重要。群體成熟能夠保障個體的交往行為是自愿而不被強迫的,基于哈貝馬斯對市民社會的熱衷,我們可將其理解為發(fā)展成熟的,被國家權力侵蝕的公共領域。
(2)交往行為與話語行為媒介的同一。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說明了語言的形成過程和作用。他認為,交往活動包含在實踐活動中。從事物質生產的人們,因為出現不得不說的情況而產生了溝通交流的需要,進而產生了作為意識外殼的語言符號。同時,勞動中形成的語言又反過來促進生產活動。
不同于馬克思的是,哈貝馬斯發(fā)現這種交往活動是可以對社會歷史乃至哲學問題作出解答的關鍵性概念,因此,他賦予了交往行為最基礎的地位。他認為,交往行為發(fā)生在勞動之前,它貫穿于整個人類社會活動和社會進化的歷史過程。這樣,較之于馬克思,他更加突出了語言的重要作用。同樣的邏輯,話語行為應該發(fā)生在交往行為之后,但是兩者都以語言為媒介,并且對媒介的要求是同一的。
語言交流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早前哈貝馬斯對普遍語用學進行了研究,其目的是尋求能夠使對話的人們相互理解的普遍規(guī)則,也就是“言語的有效性基礎”。他認為達到這種有效性的條件和要求包括:“說出某種可理解的東西;提供(給聽者)某種東西去理解;由此使他自己成為可理解的以及達到與另一個人的默契?!盵3]也就是說,說話者應該選擇合理的表達方式,這種方式是聽者能夠接受的,并且容易促進相互間理解的;說話者所傳達的東西是有內容的,需要聽者去感受和被認同的;說話者應該拿出真誠的態(tài)度,信任對方并通過交流獲得對方的信任。所謂“理解”,哈貝馬斯指出,包括主體以同樣的方式去理解某種語言表達,也意味著交往行為和話語行為的主體對事物的某種認識,以及對對方的這種認識的理解。可以這么說,這種“理解”是理解別人的理解與自己的理解被別人理解的相互認可的過程,它包含著“某種協(xié)調”。
(3)交往行為與話語行為場景的同一。哈貝馬斯說道:“如果交往行動不根植于提供大規(guī)模背景知識之支持的生活世界的語境中,這樣的風險就會使基于交往行為之社會整合變得完全沒有可能。明顯的理解活動可以從一開始就是在共同的不成問題之信念的視域中進行的;同樣,它們也從這種早就熟悉了的資源當中得到營養(yǎng)?!盵4]可以看到,交往行為發(fā)生在生活世界的大背景下,它從始至終都被這種世俗化、多元化的世界所包圍。那么,生活世界就是人們交往活動、話語活動發(fā)生的場域,而這種引導人們相互理解的活動正是從我們的生活世界中吸收的使理解成為可能的背景和知識,這種知識的運用有時是不被發(fā)覺的,同時人們可能并沒有認識到這些知識是否也會有錯誤的部分,因此并不對其進行證偽,從而形成生活世界的穩(wěn)定性特征。
哈貝馬斯同時提到了發(fā)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建制”的作用,建制是秩序的權威化過程,通過儀式表明被它所認可的范圍內的知識是不可置疑的。那么,“建制”體現的是一種強制性的權威力量,它對生活世界的知識做了禁忌與否的劃分,盡管對于有些問題的價值判斷是值得商榷和強迫人們承認的。
同樣,政治交往依賴于生活世界的資源,比如自由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社會化能夠促進法治社會民主政治活動的展開。而這些資源又受到“建制”的影響,與通常所說的意識形態(tài)聯系起來。
2.交往理性與話語行為
交往行為必須與交往理性相統(tǒng)一,哈貝馬斯說道:“這種交往理性概念的內涵最終可以還原為論證話語在不受強制的前提下達成共識這樣的一種核心經驗,其中,不同的參與者克服掉了他們最初的那些純粹主觀的觀念,同時,為了共同的合理信念而確立起了客觀世界的同一性及其生活語境主體間性?!盵5]這說明:
(1)交往理性以論證話語為基礎。交往行為與話語行為都以語言為媒介,在溝通和說服彼此的過程中,語言是作為交流和論證工具出現的,論證的方式能夠使參與者獲得支持、理解或者被說服。因此,合理的表達至關重要,這要求參與者的理由應該是充分的。
(2)交往行為和話語行為的發(fā)出應該是自愿而不受強制的。首先,參與者愿望和意見的表達必須是真實的,有各自的生活語境,如不同的遭遇或困難;其次,參與者的態(tài)度應該是真誠的,愿意合作的;再次,參與者的要求應該是排除純粹主觀的利己的考慮;最后,交往行為的結果應該是達到相互理解和認可。[6]
可見,交往行為理論構建起了一種團結有序的倫理狀態(tài),它強調人與人的相互作用,以及深入內心的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在平等的基礎上,參與者自愿的、真誠的進行對話,通過語言表達和論證各自意愿的合理性,從而達到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而反思的過程也是幫助理解他人和被他人理解,實現自我要求的過程。反思是對自我思考的再思考,比如,參與者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審視自己提出的要求,從而做出改進,實現相互溝通和相互理解。[7]同時,交往行為應該與交往理性相統(tǒng)一,即強調人與客觀世界、社會世界、主觀世界的統(tǒng)一,話語行為也必須服從交往理性。話語行為與交往理性應該相統(tǒng)一。
三、商談倫理與話語政治
商談倫理是交往行為在道德領域的投射,它本身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6]商談原則和普遍原則是商談倫理的兩大基本原則。商談原則可用于一切規(guī)范的建立,而普遍原則運用于道德領域。兩者分別從法律和道德方面對規(guī)范的提出做出了要求:
哈貝馬斯引入了商談原則的概念,即認為參與商談的人都可能同意的規(guī)范才具有有效性。商談原則對規(guī)范是否符合程序做出考察,但并不關注其是否具有正當性?!吧陶勗瓌t首先應該借助于法律形式的建制化而獲得民主原則的內容,而民主原則則進一步賦予立法過程以形成合法性的力量?!盵8]也就是說,商談倫理中的商談原則貫徹在話語政治中,商談原則、法律形式和民主原則三者間形成了一個循環(huán)的過程:人們具有交往商談的自由,這種自由權力在政治領域被法律制度化,從而使社會生活中一般性的商談在法律上得以提升,實現民主原則,反過來回到循環(huán)的起點,使自由權利被強化。商談原則和法律媒介一起先于公民自決的實踐。
普遍化原則是為了說明道德規(guī)范被接受的主體的普遍性。商談倫理下建立的規(guī)范,是參與者通過商談的形式加以確立的,它在內容上反映了意愿和要求普遍性,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們普遍接受并且遵從這種規(guī)范。
哈貝馬斯首先試圖澄清合法性來自于合法律性的這樣一個悖論。合法性以合法律行為為基礎,而道德上的有效可以作為合法性的理由,但理由并不充分,道德和法律應該是相互補充的關系。也就是說,商談倫理對道德和法律一視同仁,一種規(guī)范是否有效應該被其是否合法律和合道德加以檢驗。[9]
商談倫理學主張通過商談來對人們之間的交往關系作出調整,指出道德規(guī)范必須滿足商談原則和普遍化原則,它提出法律與道德相互補充的命題,即合法性來源于合法律性和合道德性。商談倫理和話語政治是交往行為在不同領域的延伸,其中,商談倫理所提出的商談原則又對話語民主這一政治規(guī)范的合理性作出驗證,即是否符合應有的程序,如果是,那么他就是合法律性的。
哈貝馬斯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他所屬的法蘭克福學派誕生在西方馬克思主義鼎盛發(fā)展的時期,法蘭克福學派是一個綜合性的研究群體,他們堅持批判理論的傳統(tǒng),以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為主要研究對象,并試圖將兩者結合起來。這一時期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介于非西方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之間,即批判和維護資本主義工業(yè)社會,但又沒有完全放棄共產主義理想。哈貝馬斯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貢獻在于,他首先重塑了歷史唯物主義,隨后提出交往行為學并發(fā)展為話語民主理論,為協(xié)商民主注入了新鮮血液。
[參考文獻]
[1]哈貝馬斯.洪佩郁.交往行為理論:第1卷[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2]哈貝馬斯.張博樹.交往與社會進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
[3]哈貝馬斯.曹衛(wèi)東,等.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4]哈貝馬斯.曹衛(wèi)東.寬容他者[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哈貝馬斯.社會主義在今天意味著什么[J].新左派評論,1990,(183).
[6]郭麗萍.哈貝馬斯話語民主思想的理論基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1,(6).
[7]李佃來.話語民主哈貝馬斯政治哲學的關鍵詞[J].武漢大學學報,2005,(6).
[8]李運行.哈貝馬斯程序主義民主觀評述[J].政治學研究,2000,(3).
[9]李曙新.話語民主:哈貝馬斯對當代民主政治的新詮釋[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3,(4).
責任編輯:魏樂嬌
Social Ethics Construction in Habermas’ Discourse Democracy Theory
CHEN Ji
(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China)
Abstract:Habermas,known as “contemporary Hegel”,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Marxism in the West. After he finished his law philosophy theory in 1990s,he started paying attention to poli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developed a new type of political concept —— “discourse politics”. There is innate social ethical foundation in the system of discourse politics,that is,the communication behaviors,running through all human activities,first of all are embodied in the category of social ethics and then become political activities.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discourse behavior,communication ration and discourse behavior,and negotiation ethics and discourse politics,three basic relations,make the social ethics construction in Habermas’ democratic politics theory.
Key words:discourse politics;communication behaviors;negotiation ethics
[中圖分類號]D0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3.002
[文章編號]1004—5856(2016)03—0006—04
[作者簡介]陳吉(1991-),女,湖北黃岡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西方馬克思主義、國家形象等相關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