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文學經典當下的生存狀態(tài)

2016-03-16 00:27:20何敏
黃山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經典作品文學

何敏

(暨南大學 文學院,廣東 廣州510632)

論文學經典當下的生存狀態(tài)

何敏

(暨南大學 文學院,廣東 廣州510632)

文學經典一直是文學評論界的熱門話題。無論是已確定的文學經典,還是正在“成典”的經典作品,都在一定的時空中存在著或醞釀著。何為經典,經典是怎樣形成的,這是經典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也是研究文學經典不可回避的問題。但是面對“活在當下”的文學經典,更引人關注的是文學經典在當代社會的生存狀態(tài)。對此,在“經典缺失”“經典消亡”論的喧嘩之下保持理性思考,方為明智之舉。

文學經典;形成;大眾傳媒

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經典”一詞的詞意向來有其特有的、穩(wěn)定的厚重感,即它指明、預設了事物本身的典范性,以及其典范意義的恒久性、穩(wěn)定性?;谶@樣的語境,文學中的經典就可以理解為那些在文學史上具有典范意義、廣闊的闡釋空間和持久的影響力的代表性作品。20世紀后半期,經典構成、經典教化、經典闡釋成為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的重要問題,而所有圍繞文學經典的討論最終都會落到文學經典在當下的生存處境這一層面上。毋庸置疑,讓經典作品的經典性在當代、未來得以充分、持久釋放才是研究經典的真正意義所在。

一、何為文學經典

定義文學經典,要從認識“經典”開始。在中國,“經”始見于周代銅器,金文里作經、徑、涇等。許慎的《說文解字》認為:“經,織也?!薄掇o海》進一步闡釋:“經,織物的縱線,與緯相對?!焙笕藢ⅰ敖洝毖苌鸀樯牧⒆泓c和一以貫之的精神?!暗洹钡谋疽鈩t是“常道”“法則”?!稜栄拧め屧b》解釋為:“典,常也”,引申為充當典范、法則的重要書籍?!敖洝焙汀暗洹倍趾隙灾?,指那些地位崇高、具有代表性和指導意義的作品。

在西方,“經典”(Cannon)這一概念源自希臘文Kannon(蘆葦桿),即用作測量工具的蘆葦或竿子,后來逐漸派生出尺度、規(guī)則、規(guī)范之意。而這個衍生義就成了“經典”這一概念的基本意義。經典是西方文論的關鍵詞之一,是具有宗教起源的詞匯。公元1世紀,隨著基督教的產生,經典成為宗教術語,并在基督教領域衍生出多種含義。首先,它代表篩選經書文本和作者的原則;其次,它指教會的“文件、律法和教令”;此外,在教會官方追認圣徒名單時,又有“列入圣品”之意。[1]280-281

“經典”被沿用在文學藝術領域,指稱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范式和標準,這種作為創(chuàng)作范式和標準的文本載體便是“文學經典”。盡管一些經書典籍具有一定的文學性,但是宗教經典和文學經典之間有很大的區(qū)別。宗教經典是在教會的權威之下篩選出的作品,是宗教教義的文本載體,是教徒的精神食糧。因此,宗教經典是一個相對閉合的系統(tǒng),它滲入到人們的信仰層面,一經確定就在教徒心中落地扎根,不會有太大的變動。而文學經典存在于由作家、批評家、讀者構成的創(chuàng)造、閱讀、闡釋和接受的復雜系統(tǒng)之中。從文學作品“成典”的趨勢和過程來看,文學經典的命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或浮或沉,很難在“成典”的路上保持持續(xù)向前的發(fā)展態(tài)勢。從文學作品“成典”所需的時間來看,一部文學經典的確立可能需要幾十年、一個世紀甚至幾個世紀。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其品質特征之一就是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和淘洗。

根據德波頓的說法,人類物質方面實際擁有的極大豐富,帶來的竟然是一種揮之不去的“一無所有”的感覺,以及對這種感覺的恐懼,即身份的焦慮。[2]37如果將這一觀點引申到國家發(fā)展的層面,再進行形而上的對比分析,便可以推斷出隨著各國經濟水平的大幅度提升,隨之而來的是各國對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即別國對本國的文化身份認同,以此來緩解國家的身份焦慮。在此過程中,文學無疑是彰顯文化身份的重要舞臺,而文學經典便是這一舞臺上的主角。這便解釋了文學經典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文學經典的形成

文學經典的形成是經典學的重要問題之一。研究經典的形成實質上就是研究經典的形成條件和形成過程。

文學經典形成的條件包括某一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制度,評論家的推崇或詆毀,一定時期社會風氣、審美心理的變化,文學作品本身的品質,作者的人格魅力,選本或教科書的收錄和偶然的社會機遇等。值得注意的是,選本對經典作品的收錄、匯編和闡釋是文學經典形成的獨特且尤為重要的條件。古有蕭統(tǒng)的《文選》對《過秦論》、《唐宋八大家文抄》對“唐宋八大家”作品經典地位的確立、提升和鞏固,今有美籍華人夏志清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對張愛玲、沈從文、錢鐘書等作家及其作品的發(fā)掘。這些都是文學作品成為經典的例證。

經典的形成條件是復雜且多變的。吳承學在其《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一文中就文學經典的形成條件總結出如下四個層面,即“政治、經濟制度層面,知識和感受之理念體系及其相應的文教制度層面,個體—群體對于生活世界和生存境遇的感知、體驗等心理體驗結構層面,具體作品的內在質性、結構形態(tài)層面”。[3]16-17這四個層面既有外在因素,又有內在原因。而且將這四個層面放置在經典形成所需的時間鏈條上來考量,就足以彰顯其相對穩(wěn)定背后的不穩(wěn)定性。反過來也可以說,正是經典形成條件的復雜性和不穩(wěn)定性,使得經典形成的過程變得復雜而漫長。

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為研究經典的形成過程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切入點。所謂公共領域,是一種公共范圍內的交往和組織形式,其雛形是18世紀歐洲各國的文學公共領域。而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構文學經典的基本語境是文學公共領域?!俺鞘欣镒顬橥怀龅氖且环N文學公共領域,其機制體現(xiàn)為咖啡館、沙龍及宴會等。在與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相遇的過程中,那種充滿人文色彩的貴族社會遺產,通過很快就會成為公開批評的愉快交談,而成為沒落的宮廷公共領域向新型的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過渡的橋梁?!盵4]34文學在這種專業(yè)性的公共領域中,經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愉快交談”以及印刷產業(yè)的推動,得到較為廣泛的傳播,成為資產階級宣揚自身文化價值觀的工具,廣泛而有力地彰顯了文學的社會功用。而所有的這些不但為接下來的文學經典的發(fā)現(xiàn)、挖掘、確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且使得之后的文學經典的遴選工作更具自覺意識。

無論是作為人們交談的材料,還是作為知識分子進行思想啟蒙的工具,文學經典的形成過程都烙下了人類的印跡。這一點霍布斯鮑姆在論述他的“發(fā)明的傳統(tǒng)”理論時也有所論及。按照霍布斯鮑姆的研究,“發(fā)明的傳統(tǒng)”有一點值得關注,即它表明了某種與過去的聯(lián)系,但這種連續(xù)性往往是人為的,是為了應對社會轉型的新形勢。[5]16-17

經典自身品質所構成的自足性姑且不論,經典形成的人為性主要體現(xiàn)在各種社會機制及其力量對經典的建構上。任何一部經典作品都無一例外地要經受所在時代及更后時代的文本篩選、整理和價值闡釋、追認的復雜過程,而這一過程的主導則是官方階層、精英階層、民間階層交互作用影響下形成的思想和認知。在這三個階層所共同構筑的經典建構的社會機制中,被選入具有典范性、權威性、普遍性的選本選集、文學史是經典合法性建構的最具影響力的途徑。如賈誼的《過秦論》,先因被梁代的蕭統(tǒng)編入《文選》(唐代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這部具有長久影響力的文學作品總集,其文學價值才得到普遍認可;后又得益于被收入唐宋時代的各類類書之中,進而成為文人寫作必不可少的參考文獻,鞏固了其經典地位。張愛玲、沈從文等處于中國文學史邊緣的作家,因被夏志清所編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一書收錄,進而通過教育機構(主要是高校)為更多的評論家、讀者所熟知、重視,并在評論家對其文本價值和作者本身的建構或解構中,在讀者的反復閱讀、含咀中,使作品的文學價值(即成為經典作品的潛在性)逐漸明晰、確定。由此可見,“經典的形成過程絕非自然選擇的過程,毋寧說它是一個社會和文化的高度區(qū)分性的過程,說穿了不過是對某些文學作品的優(yōu)先選擇和高度評價而已,這后面隱藏著的是復雜文化領導權?!盵6]86

盡管經典的形成離不開各個層面的人為因素,但是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關鍵還在于它本身具有使其成為經典的可貴品質。文學經典的品質評價標準問題,是經典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最難有明確定論的問題之一??四抡J為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在于經典的內在特質,它提供了經典所獨有的愉悅性。[7]5-12他強調了經典作品能帶給人精神享受的獨特品質。布魯姆則從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角度提出 “一切強有力的文學原創(chuàng)性都具有經典性”。[8]18卡爾維諾從經典文本的普適性、闡釋空間的角度提出“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fā)現(xiàn)的書”。[9]23此外,艾略特、弗勒等人也曾就經典的品質這一論題進行過專門論述??梢?,經典的標準雖無定論,但顯然是由人擬定的,并依賴人對其進行解釋和傳承。這也從另一方面再次展現(xiàn)了經典建構過程中的人為性。

三、“活在當下”的文學經典

每一部經典作品自從作者完成創(chuàng)作,進入讀者的視線起,就踏上了“成典”,即接受時間檢驗(或保持其經典地位,或被趕下經典神壇)的漫長之路。一路走來,文學經典保留了古今人類文明各個時期的烙印。當下的文學經典也不可避免地保留了當今社會的氣息。

當今社會是視覺時代、媒體時代,音樂、繪畫以及生活百態(tài)均借助大眾傳媒進入觀眾的視野,故事性、畫面感較強,藝術品位較高的文學經典更是如此。大眾傳媒即大眾傳播媒介,是指“傳播者為實現(xiàn)一定目的而向廣大受眾進行信息符號的復制和傳播時的傳播手段、工具和途徑”。[10]35當代社會的大眾傳媒形式既包括書籍報刊等印刷媒介,也包括電視、電影、網絡、手機等電子媒介。所有的這些媒介都以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無論是歷來被公認的文學經典,還是現(xiàn)代被塑造的文學經典,在今天都不可避免地深受大眾傳媒的影響。

大眾傳媒促進文學經典化的方式主要在于 “文化熟知化”。“文化熟知化是指某一文學作品在特定文化范圍內盡可能為廣大的民眾所知曉和熟悉的社會化過程。”[10]40前文提及的在“文學公共領域”內展開的人與人公開而愉快的交談,是相對原始的“文化熟知化”。在當今社會,這一“文化熟知化”的過程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各種媒介(電視、電影、網絡、手機等)的信息傳播,是人與人之間的間接溝通。在這方面影視的功能是非常強大的。

文學經典與大眾傳播媒介中的影視劇聯(lián)系起來,對一部分經典作品來說是搭了順風車,即借助于影視,文學作品為更多觀眾所熟知,讓更多觀眾從經典作品中獲得藝術熏陶和生活滋養(yǎng)。然而對另一部分經典作品來說,可謂是搭錯車,即為迎合大眾的趣味,相關人員極其荒誕地扭曲了原著的內容,稀釋了原著的藝術品質,使搬上銀屏的經典作品變得面目全非。前者如中國的“四大名著”、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小說《飄》和莎士比亞的兩部名著《李爾王》和《麥克白》。1986年版的電視劇《西游記》、1987年版的電視劇《紅樓夢》、1994年版的電視劇《三國演義》及1998年版的電視劇《水滸傳》的熱播,使“四大名著”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成為人們心中永恒的經典?!讹h》于1939年被改編為電影《亂世佳人》,《李爾王》和《麥克白》被黑澤明改編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亂》和《蜘蛛巢城》。這些作品的編劇大都忠實于原著,謹慎地揣摩原作者意欲表達的思想,既傳達出經典作品的精髓,又賦予經典作品新的意蘊。后者如陳忠實的《白鹿原》、海明威的短篇小說《乞力馬扎羅的雪》?!栋茁乖酚?012年被拍成同名電影,該電影儼然成了田曉娥的自傳?!镀蛄︸R扎羅的雪》于1962年被拍成同名電影,該影片抽去原著中的積極格調,忽略主人公的自我救贖,最終滑落為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俗套故事。這些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的文學經典失去了其原有的精髓和魅力,成為空洞的所指,不利于經典作品的闡釋和留存。

從某種意義上說,大眾傳媒實際上是當今社會的另一種評價、篩選機制,它在廣闊的文學海洋里捕捉、打撈優(yōu)秀的作品,從這些作品中選取自己需要、觀眾喜歡的東西,通過各種通俗的藝術形式輸送給大眾。這擴大了文學作品的傳播范圍,加快了文學作品的經典化步伐。但是由于受權力機制的操縱和市場盲目需求的推動,大眾傳媒對文學作品的篩選標準和被篩選出的文學作品的質量是有待考量的。此外,大眾傳媒對經典作品的品質、精髓的解構也是不容忽視的。孟繁華在《新世紀:文學經典的終結》一文中指出:“現(xiàn)代傳媒的發(fā)展和多元文化,特別是與科技手段相關的消費文化的興起,是文學不斷走向式微的原因和條件?!盵11]7劉晗在《文學經典的建構及其在當下的命運》一文中也指出:“在當下社會,消費文化思潮使文學經典成了所指空洞的純粹消費品,成了消費、戲仿、聊侃的對象。后現(xiàn)代文化對‘中心,合法性的質疑,消解了文學經典存在的根基,為文學經典唱起了挽歌?!盵12]17更有論者提出經典缺失論,認為“21世紀是一個沒有文學經典的世紀”。[11]9

對于上述種種說法,我們應該有一個相對理性的認識。首先,在現(xiàn)代文化語境中,很多文學經典作品的原有經典性被不同程度地消解、解構,但擔心之余也要認識到,媒體的功能固然強大,卻還不至于完全麻痹、控制所有有思想、有眼力、能言說的人們,否則就不會有那么多專業(yè)評論家、作家甚至普通觀眾批判、解構經典之行為,極力維護經典了。何況任何一部經典作品必然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活在當下”的文學經典,被媒體“巨浪”裹挾著行駛在時間的“海洋”之中,盡管歷經風吹雨打,但是經典作品內在穩(wěn)定性、恒久性的品質作為其行駛的動力始終存在,助其在波濤洶涌的時間“海洋”中順利航行。因此,真正的經典不會消亡。其次,換個角度來看,傳媒與經典作品的“聯(lián)姻”也是文學經典新的生存方式?!凹幢闶悄切┤ソ浀浠母木?、戲說、大話之類的作品,在消解經典的同時,也在改編和闡釋中激活了經典,從另一側面推動了經典的再生產?!盵10]10解構并不都是破壞與否定,有時也是一種轉型與再生。人們以全新的視角對經典作品的經典性予以現(xiàn)代性的闡釋。如易中天從人性、謀略方面品三國,于丹從人際交往、為人處世方面巧妙地將《論語》變成一鍋美味的心靈雞湯。這些經典中原有的思想雖被置換,但經現(xiàn)代人之口獲得全新的內涵。這些內涵更貼近人們的生活,更容易為人們所用。最后,當下是否缺少經典,持經典缺失論的學者由于過度將經典神圣化和神秘化,進而得出肯定的觀點。如果從經典自身流動性的特點、開放性的闡釋空間以及經典形成的過程來看,就有可能得出相對客觀、理性的結論。歷代被公認的文學經典在當代也有其獨特的存在方式,這一點前文已有論述,故不再贅述。縱觀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從“魯郭茅巴老曹”到沈從文、錢鐘書、張愛玲,我們并不缺乏經典,缺乏的是理性的評判眼光。經典的形成需要一個經典化的過程,需要接受時間的遴選和考驗。因此,那些對現(xiàn)當代作家及其作品持異??量痰膽B(tài)度,急切、果斷地認為當下沒有經典的做法并非理性之舉。

四、結 語

文學經典是感性的、深邃的、豐富的,其“成典”的條件是復雜的,過程是漫長的。文學經典歷經各朝各代的篩選,進入當今社會,必然要面對更為復雜、多變、喧囂的社會環(huán)境。在當代社會的文化環(huán)境中,文學經典既因當代文化語境、審美心理的干擾而遭到解構,又在解構的過程中激活、擴充了自身的內涵。這種經典性此消彼長的過程,也是一種哲學上的辯證法。文學經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在千變萬化的當代社會中,這一動態(tài)過程尤為顯著。對文學文本的經典性建構也好,解構也罷,所幸的是文學經典始終在國家的文化建設層面、人們的生活領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建設性作用。這一點是確定的,更是穩(wěn)定的。

[1]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西方文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2](英)阿蘭·德波頓.身份的焦慮[M].陳廣興,南治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3]吳承學,沙紅兵.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4](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wèi)東,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5](英)霍布斯鮑姆.傳統(tǒng)的發(fā)明[M].顧杭,龐冠群,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6]周憲.經典的編碼和解碼[J].文學評論,2012(4).

[7](英)弗蘭克·克莫德,等.變革與愉悅:經典的美學[M].張廣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8](美)布魯姆.西方正典[M].江寧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9](意)卡爾維諾.為什么讀經典[M].黃燦然,李桂蜜,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10]文紅霞.新媒體時代的文學經典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11]孟繁華.新世紀:文學經典的終結[J].文藝爭鳴,2005(5).

[12]劉晗.文學經典的建構及其在當下的命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責任編輯:吳夜

On the Present Survival State of Literary Classics

He Min
(School of Liberal Arts,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510632,China)

Literary classics have always been a popular topic in the circle of literary critics.All of them,whether the already known classics or the being known ones,are struggling,existing or brewing in a certain space and time.So what are classics?How do classics come into being?These are not only the basic issues of classics study,but issues that can not be avoided.However,faced with the literary classics “l(fā)iving in the moment”,people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state of literary classic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coerced forward or backward by the mass media.In this regard,facing the noise of“the absence of classics”and“the disappearance of classics”,it is advisable to think rationally.

literary classics;form;mass media

I06

A

1672-447X(2016)04-0057-04

2016-03-20

何敏(1990-)安徽淮北人,暨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創(chuàng)作理論與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經典作品文學
為什么讀經典(節(jié)選)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感悟經典作品 提升美術素養(yǎng)
少兒美術(2019年7期)2019-12-14 08:06:24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擷英 經典時期的經典作品
紫禁城(2017年9期)2018-01-03 01:30:22
對“文學自覺”討論的反思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2
文學病
小說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5
古典音樂欣賞與時代的融合——經典作品欣賞引發(fā)的思考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淺析儒家經典作品中的合作學習思想
南靖县| 南皮县| 天镇县| 车险| 北川| 柳州市| 南涧| 盘山县| 珠海市| 阿图什市| 鲜城| 鸡西市| 乐安县| 民县| 临高县| 江油市| 东方市| 龙游县| 神农架林区| 共和县| 陕西省| 佛山市| 兰溪市| 秦安县| 开江县| 平潭县| 吉林省| 尼木县| 中山市| 屏边| 铁力市| 嘉祥县| 西安市| 大宁县| 巨野县| 富顺县| 乐亭县| 乡宁县| 杂多县| 易门县| 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