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慧
伏跗室舊藏稿本《稱謂錄》考略*
袁 慧
伏跗室舊藏[1]道光至光緒間朱格稿本《稱謂錄》一書,卷帙浩繁,作者分門別類將古人數(shù)千條稱謂編入各卷,并附歷史沿革考釋,讀之令人“如入郇廚”,目不暇接。此書為付梓前詢求意見稿,由清代著名學者及抗英禁煙派官員梁章鉅編著,其刻本伏跗室亦有藏。本文通過對稿本考略,兼述稿刻本間之淵源,兩書互為印證,足可見梁氏《稱謂錄》編撰緣起以及從成稿至付梓竣工之全過程,實積父子兩代之心血。
《稱謂錄》三十二卷,清梁章鉅編撰、梁恭辰??5拦庵凉饩w間朱格稿本。六冊。存十三卷:卷三至四曰稱謂錄,卷五至十二曰稱謂廣錄,卷二十九至三十一又曰稱謂錄,今依行世刊本規(guī)范題名,作《稱謂錄》三十二卷[2]。半葉九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單黑尾,左右雙邊,版心依次題卷次、稱謂分類名及葉碼,版框18.3厘米×13.1厘米。開本26.2厘米×16.9厘米。線裝。卷端題“福建梁章鉅撰 男恭辰??币恍?。無序跋。
梁章鉅(1775—1849),字閎中,又字茝林,號茝鄰,晚號退庵,福建長樂人。嘉慶七年(1802)進士。大學士紀曉嵐入室弟子。曾任蘇、甘布政使,桂、蘇巡撫等職,力挺林則徐禁煙活動,終至兩江總督。古稀致仕,由其子恭辰奉養(yǎng)于東甌署內(nèi),自此更專心于典籍考證、詩文創(chuàng)作,碩果累累,摯友王叔蘭稱其“略數(shù)生平著述,千秋名業(yè)擅大山”。所著今存除《稱謂錄》外,尚有《古格言》《退庵隨筆》《三國志旁證》《楹聯(lián)叢話》等四十余種[3],其中多被數(shù)家翻刻。事跡詳見其自定年譜。
其子恭辰,字敬叔。道光十七年(1837)舉人。曾任溫州知府等要職。除??腋浮斗Q謂錄》外,所著今存尚有《北東堂筆錄》初編、續(xù)編、三編、四編各六卷,國家圖書館等藏同治五年(1866)許義文齋刻字店刻本;《池上草堂筆記》近錄、續(xù)錄、三錄、四錄各六卷,國家圖書館藏道光間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藏咸豐元年(1851)羊城味經(jīng)堂刻本;《池上草堂筆記》六卷,國家圖書館藏道光間福州梁氏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藏同治十二年(1873)金陵刻本,天津圖書館藏光緒十八年(1892)刻本;《勸戒錄》(包括近錄、續(xù)錄、三錄、四錄、五錄、六錄、七錄、八錄、九錄各六卷)有道咸同光四朝多種刻本,并被坊間頻繁翻刻,國家圖書館等多家均有收藏;《楹聯(lián)四話》《巧對續(xù)錄》編入其父所著《楹聯(lián)叢話全編》。恭辰生于嘉慶十九年(1814),卒年未詳,僅知光緒十年(1884)梁章鉅遺著《稱謂錄》刊刻竣工之際,恭辰跋于卷末,時年七十又一。
此書存六冊:冊二至六、尾本。冊二至冊六封面均題卷次冊次,書根亦題冊次;“尾本”之稱并卷次乃據(jù)書腦所題。
書中稱謂多注出典。例如宰相稱謂計四十余條,“婆漫地”“老鳳”為其中之一、二,注曰“《唐書?環(huán)王列傳》:環(huán)王,木林邑也,呼宰相為婆漫地”;“王志堅《表異錄》:宋世以紫薇舍人為小鳳,翰林學士為大鳳,宰相為老鳳”。
冊二卷三至四。此兩卷包括家庭、家族及姻親、鄉(xiāng)里、師尊等成員各稱謂,謙稱、尊稱、泛稱、賊稱附于末。
冊三卷五至六。天子、后妃等皇室成員以及各等封爵為卷五;宰相及軍機處、翰林院、內(nèi)閣、詹事府、都察院、給事中、兵馬司等官員為卷六。
冊四卷七至八。內(nèi)閣(卷六內(nèi)閣遺漏稱謂之補)、軍機、六部九卿為卷七;太醫(yī)院、順天府、內(nèi)務府等官員為卷八。
冊五卷九至十。此兩卷內(nèi)容較為龐雜,武備各級官署成員并欽差官、學政官、大小試官以及甲第各出身等為卷九;卷十則既有文武官員及中央直屬專職官吏,又有督撫、布政使等地方大員。
冊六卷十一至十二。此冊內(nèi)容更為蕪雜,凡不屬上述范圍者,如封翁、少爺、紳衿、書役、兵勇、琴、弈、書、畫、詩、歌、幕、媒、獵、漁、樵、耕、太監(jiān)、仆、婢、廚、車夫、船戶、牧人、屠戶各色人等為卷十一;巫、醫(yī)、卜、星、相、拆字、地師、墓佃、算數(shù)、客民、農(nóng)、蠶、百工、鹽、酒、茶、商賈、牙人、關(guān)吏、通事、僧道尼、三姑六婆、技藝各項、工商各項、匪類并優(yōu)妓各色人等為卷十二。
尾本為卷二十九至三十一。此冊開卷題“雜稱”,名副其實,均是對以上卷十一、卷十二中各色人等遺漏未入稱謂之補充。廚、輿各項并琴、棋、書、畫、射、拳、賭等為卷二十九;僧仆、俗家、喇嘛、尼、邪教、洋教師、九流三教并三姑六婆等為卷三十;匪類并優(yōu)妓、傀儡、雜藝等為卷三十一。此冊書腦寫“尾本四卷,卷念九、卷卅、卷卅一、卷卅二”四行,然實無卷卅二之內(nèi)容。
此書為付梓前詢求意見稿。書中夾紅紙附箋一頁,乃是王維翰手筆信札,內(nèi)容記梁章鉅之子恭辰囑托王維翰將此六冊稿本轉(zhuǎn)呈馮夢香過眼一事:“梁觀察囑交上《稱謂錄》六本,請閣下一閱。如能于中間多添幾條,則更妙也。手此布達。即請夢香仁兄大人安。弟王維翰書。廿五日?!蓖蹙S翰所云“夢香仁兄大人”,即是伏跗室主人馮貞群族祖父馮一梅。馮一梅字夢香,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浙江慈溪人。光緒二年(1876)舉人。曾任浙江官書局總校。有《述古堂詩集》《述古堂經(jīng)說》《內(nèi)經(jīng)??庇洝贰独献有?庇洝返戎?,編《紹興先正遺書》《古越藏書樓書目》。馮一梅出生與梁章鉅逝世恰好在同一年,王維翰信札所云“梁觀察”當指梁章鉅之子恭辰。
天一閣另有此書刻本一部,亦為馮氏伏跗室舊藏。該書為光緒元年至十年(1875—1884)福州梁恭辰刻本,內(nèi)封鐫“梁退庵中丞/稱謂錄卅二卷/補遺后出”各一行以及“同治甲子起校/光緒乙亥開刊/甲申竣工”長方牌記,旁有“勿許翻板縮小并洋印石照,一切查出,重究追板后再與見官,議罰不貸”版權(quán)聲明??瘫靖骶砭矶艘桓蓬}名“稱謂錄”,其版框尺寸、版式、行格及著者行所題均與稿本一致。首有丁未小陽(1847,道光二十七年十月)林則徐序、道光二十八年(1848)梁章鉅《自序》。卷末有光緒十年(1884)梁恭辰 《稱謂錄跋》跋。
林序稱“(章鉅)由遠道寄來全稿,甫卒讀,如入郇廚,另類分門,無珍不備,心目為之炫耀?;耪鹘裰?,誠非其人,莫之為者。書成,先睹為快。家置一帙,人手一編,不待言也。亟宜付劂以公同好”;《自序》則詳述編撰此書宗旨及與阮文達公(阮元)探討之過程,既獲阮元贊譽與鼓勵,“乃于歸田余暇,以意孴成是編”,嘆惜“阮文達公早騎箕天上,不獲之商榷,乃感不絕于余心云”。此序?qū)懹谄渥庸С焦氽|甌郡齋,是年章鉅七十又四。梁恭辰《稱謂錄跋》云:“先君子晚年與阮文達公論及此事,久之成書三十二卷,名之曰稱謂錄。經(jīng)史以外,如諸子百家、金石文字均搜集,不遺余力,定稿于道光戊申(二十八年)。甫成書,而索觀者接踵至。時正就養(yǎng)東甌郡齋,以行篋攜書無多,尚待參校,未即付梓,詎次年謝世。恭辰不肖不克,仰承先志,遲延至今三十余年,又自揣愚魯,即有一字之疑未敢妄為增改,而先君子一片苦心究不愿使之泯沒無聞,用敢以衰邁之年親校讎之,務孜孜勉勉而不能自已。以卷帙浩繁,先梓釋《親屬》八卷,比及今夏已六年之久,??籍?,謹書顛末,以志余過焉。”恭辰對全書編撰緣起、內(nèi)容、意義以及此書從成稿、起校、付梓直至竣工面世之全過程交待得十分清楚。
《稱謂錄》一書為梁章鉅晚年歸田后所作,道光二十八年(1848)“久之成書三十二卷”(稿本),次年章鉅謝世,年七十五。十五年后,其子梁恭辰于同治三年(1864)起校遺稿,于光緒元年(1875)開雕,至光緒十年(1884)竣工,時恭辰亦已年逾古稀。此書自起校至付梓竣工,歷經(jīng)二十四年,若加上梁章鉅定稿至恭辰著手起校之前那段時間,已近四十春秋,足見《稱謂錄》一書問世之不易,無怪乎梁恭辰的版權(quán)聲明如此鄭重嚴厲。
此稿本時代當為清道光晚期至光緒元年間。全稿正文楷書寫就,字跡工整清晰,避“玄”“弘”等前朝之諱,但不甚嚴格。書中粘有浮簽數(shù)十條,行草字跡,所記多為案語,如卷三“婦公”條,浮簽記云“案:《后漢書》婦公,一本亦作婦翁,《魏志》所謂‘撾婦翁’,即用《第五倫傳》,故□也,則此兩條宜并作一條為是”。書腦補充語或為疏漏稱謂補遺,或作插入標記,如“此縫中當添列宮四頁”;或為所屬歸類調(diào)整,如“此條宜入某類”;或為內(nèi)容增刪看法,如“已有,酌刪”“可補入”“似乎亦可增入”;或為日后刊刻排版意見,如“不宜空”“宜接上連寫”“低一格”;或為斟酌商榷之語,如“空否”“可留否”,等等。行間有夾注及糾誤等。全書朱、墨圈點及涂抹修改處甚多,如冊二封面原寫“稱謂錄卷三卷四”,后又用墨筆涂去“卷三卷四”字樣,左旁書有調(diào)整意見“即后之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右旁寫“去錯訛、嚴體例、刪空泛去其涉典、序征引完其先后”四行。
原稿無冊一,據(jù)刻本《凡例》[4]可知,是冊內(nèi)容當為刻本之卷一至四。
注釋:
[1]伏跗室為馮貞群先生(1886—1962)藏書室,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孝聞街。1962年先生病故,馮氏家屬同意將其故居連同全部藏書、碑帖等捐贈國家,1983年移藏天一閣。
[2]《中國古籍總目》子部51225989號收錄清光緒元年至十年(1875—1884)福州梁恭辰刻本,曰《稱謂錄》三十二卷。浙江圖書館、杭州圖書館、寧波天一閣藏。
[3]梁章鉅所著今存除《稱謂錄》外,尚有《退庵自定義年譜》一卷,遼寧省圖書館藏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夏小正通釋》一卷,國家圖書館等藏光緒十三年(1887)浙江書局刻本;《論語集注旁證》二十卷,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等藏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上海圖書館等藏光緒十二年(1886)荊溪許時庚鉛印本,天津圖書館等藏光緒十七年(1891)廣百宋齋鉛印本;《三國志旁證》三十卷,國家圖書館等藏道光三十年(1850)刻本;《國朝臣工言行記》二十六卷,上海圖書館藏清抄本,吳廷燮校;《師友集》十卷,上海圖書館等藏道光二十五年(1845)北東園刻本;《退庵日記》一卷,南京圖書館藏清刻本;《樞垣記略》十六卷,浙江圖書館等藏道光間刻本;《游雁蕩山日記》一卷,收錄于《古今游記叢鈔》,上海圖書館等藏民國三年(1914)涵青山房石印本;《梁祠輯略》一卷,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等藏道光八年(1828)刻本;《滄浪亭志》六卷首一卷附《滄浪亭圖題詠》二卷,浙江圖書館等藏道光七年(1827)刻本;《退庵金石書畫跋》二十卷,上海圖書館等藏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退庵題跋》二卷,上海圖書館藏道光間福州梁氏刻杭縣鄭氏小琳瑯館得版印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稿本一卷;《梁氏筆記》三種二十七卷,香港大學圖書館藏道光二十五年(1845)北東園刻本;《農(nóng)候雜占》四卷,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同治十二年(1873)浙江書局刻本、同治刻二思堂叢書本;《謨觴秘籍》不分卷、《退庵隨筆》□□卷,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稿本;《退庵隨筆》二十卷,上海圖書館藏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退庵隨筆》二十二卷附《退庵自定義年譜》一卷,上海圖書館等藏道光十七年(1837)刻同治十一年(1872)梁恭辰重修本,吉林圖書館等藏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南京圖書館藏同治十一年(1872)浙江書局刻本,天津圖書館等藏光緒元年(1875)浙江書局刻本;《浪跡叢談》十一卷《續(xù)談》八卷,國家圖書館等藏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1847—1848)亦東園刻本,南京圖書館(佚名朱筆批校)等藏咸豐二年(1852)刻本;《浪跡三談》六卷,北京大學圖書館等藏咸豐七年(1857)福州梁氏刻本,上海圖書館等藏光緒十年(1884)福州梁氏刻本;《摘抄歸田鎖記》一卷,上海圖書館藏清趙氏非昔軒抄本;《茝林雜記》不分卷,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稿本;《歸田鎖記》八卷,此書包括抄本有七種版本,國家圖書館等藏道光二十五年(1845)北東園刻本和咸豐二年(1852)羊城同文堂刻本、南京圖書館藏同治五年(1866)連元閣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等藏同治八年(1869)立文堂刻本,南京圖書館藏同治八年(1869)文聚堂刻本、遼寧省圖書館等藏同治九年(1870)三元堂刻本,香港大學圖書館藏宣統(tǒng)三年(1911)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南京圖書館藏清末民初抄本;《古格言》十二卷,國家圖書館藏道光四年(1824)刻本、上海圖書館等藏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巧對錄》八卷,北京大學圖書館藏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梁茝林滄浪詩》一卷,浙江圖書館藏稿本;《藤花吟館詩鈔》十卷,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道光五年(1825)刻本;《退庵詩存》二十二卷,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道光間刻本;《退庵詩存》二十五卷,國家圖書館藏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退庵文稿》不分卷,上海圖書館藏稿本;《文選旁證》四十六卷,上海圖書館藏稿本(存卷八至四十六)、國家圖書館藏道光十八年(1838)長樂章氏刻本和光緒八年(1882)吳下刻本;《讀漁洋詩隨筆》二卷,國家圖書館等藏清刻本;《乾嘉全閩詩傳小傳》十二卷,端齋叢書本;《玉如新詠定本》十卷,南朝陳徐陵輯,清梁章鉅注,湖北省圖書館藏稿本;《閩川詩話》□□卷,湖北省圖書館藏清賭棋山莊抄本,清謝章鋌跋;《閩川閨秀詩話》四卷,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道光二十九年(1849)福州市師古齋刻本;《雁蕩詩話》二卷,上海圖書館等藏道光十九年(1839)福州師古齋刻本和咸豐二年(1852)刻本;《南浦詩話》八卷,上海圖書館藏嘉慶十五年(1810)刻本。
[4]自遠祖以下至父為卷一,母為卷二,父黨母黨為卷三,兄弟為卷四。見光緒元年至十年(1875—1884)福州梁恭辰刻本《稱謂錄?凡例》。
作者通訊地址:天一閣博物館
* 本文受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天一閣所藏文獻分類整理與研究”(項目號13&ZD089)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