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
摘 要:隨著終身教育理念以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興起,教師學習逐漸成為國內外研究的重點。因此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理解整理出教師學習的含義以及教師學習活動的特點。
關鍵詞:教師學習;含義;特點;展望
任何研究都是以含義界定為基礎的,對教師學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能夠使研究少走彎路,避免誤入歧途。當然國內外關于教師學習的研究也很多,但是由于研究者的領域和角度不同,對教師學習這一概念的認識還是有所不同的,未能達成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
一、教師學習的含義
1.從日常用法的角度看
國外對教師學習的研究較早,然而當前國內對教師教育學習的研究尚處于“萌芽時期”,還處于經驗總結為特征的日常話語階段,因此,在日常語境中我們總是會對教師學習有以下理解:
其一,指教師的一種態(tài)度。一種積極要求上進、追求進步的精神狀態(tài)。
其二,指教師學習的內容。具體來說就是學習業(yè)務知識、教學技能等。
其三,指教師學習的方式。主要是有組織地集中培訓學習。
2.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
教育心理學中提出的學習,關注學習的普遍心理機能,教師學習由普遍的人具體到教師這一群體,這里可以將教師學習視為教師+學習。教師學習可以認為是教師主體通過與社會和學校的相互作用,獲得教學經驗并外化為行為變化的過程。
3.從教師教育學的角度看
為了使教師能夠充分地發(fā)揮主動性,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西方研究者開始將目光轉向教師學習領域,其中以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美國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改名為“美國教師學習研究中心”為正式興起的標志,研究的重點開始從“如何教”轉向“如何學”。
從教師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教師學習的含義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教師學習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密切相關;教師學習是教師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過程;教師學習是密切聯(lián)系和落實到實踐上的。綜合這三點,教師學習是指為了實現(xiàn)自身和專業(yè)的發(fā)展,教師通過個人努力和外部幫助,專業(yè)知識和能力變化和提高的過程。
4.從社會文化學的角度看
社會文化模式認為,學習并不是或不僅僅是發(fā)生在頭腦中,而是通過學習情境中的背景、工具、文化的相互交融而進行的。這一觀點最早可見于維果茨基的研究,他認為教師學習是一種智慧學習,學習是一個參與環(huán)境并從中獲取資源以對環(huán)境做出適當回應的過程。
二、教師學習的特點
1.基于問題解決的導向性
首先,教師進行學習主要是為了解決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其次,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研究活動都需要根據(jù)實際需要來更新知識,調整認知結構,并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因此,問題解決是教師學習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2.基于經驗的反思性
經驗是我們接納新觀點的生長點,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積累大量實踐經驗,而這些經驗能夠促進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吸納,教師學習就是立足于教師原有的知識經驗,并通過學習對經驗進行批判性的思考,不斷豐富和完善已有的經驗。
3.基于“教”和“學”的成長性
“教”和“學”在教師身上體現(xiàn)得最具體,教師既可以是教的主體,也可以是學的主體。首先,教師本身的學習是一種學習;其次,教師教導他人的過程更是一種學習,教師通過教而促進自身的學習。
4.基于交往的互動性
教師學習不是教師閉門造車、孤立地學習,它需要與學生、同事以及社會其他人士進行交流與互動。其一,教師最基本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教師與學生是密不可分的兩個主體,教師學習也離不開與學生的交往和研究。其二,教師學習離不開與其他同伴的合作,教師間的學習合作更加具有開放性與靈活性。
三、教師學習的展望
1.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側重轉變
起初,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側重于如何培養(yǎng)合格的教師以及教師如何教書,相對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主要途徑就是教師培訓,教師培訓作為教師教育一體化的一部分,在實踐中顯現(xiàn)出明顯的弊端,教師普遍表現(xiàn)出被動受訓、培訓內容與實踐脫節(jié)、培訓次數(shù)有限、證書取向等,這些都使得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側重點必須轉變。如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逐漸重視從質的、教書育人的角度入手。
2.教師學習研究的爭鳴頻現(xiàn)
教師學習的理論觀點眾多,主要為終身教育理論、成人教育理論、自我導向學習理論、團體學習理論和質變學習理論等,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終身學習理論強調終身教育是完全意義的教育,引發(fā)我們思考這里的終身所指的是教師職業(yè)生涯階段中的學習,還是教師從出生到死亡這一生命過程的學習;成人學習理論在于喚醒教師的自主學習意識;自我導向理論的四個階段都是針對學生來劃分的;團體學習理論的核心是構建學習型組織,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必須具備共同愿景、對話協(xié)商和培育合作文化;質變學習理論提出了理想的學習結果是質和量的結合。這些理論觀點大多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角度提出,具有各自的特點,豐富了教師學習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喬建中.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
[2]楊榮昌.教師繼續(xù)教育課程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6-09.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