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周杰
(西華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
孫吳荊州十七郡太守考
葉周杰
(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荊州是孫吳政權(quán)的戰(zhàn)略要地,荊州各郡太守的任命與孫吳政權(quán)的興衰息息相關(guān)。今依據(jù)《三國志》等文獻資料中關(guān)于孫吳荊州所轄各郡太守的記載,搜集、梳理和考辨出了17郡54任太守的姓名及其籍貫、官任等,以供三國歷史人物和歷史地理研究者參考。
關(guān)鍵詞:孫吳;荊州;太守
孫吳荊州(治所在今湖北省荊州市),北接曹魏荊州,西臨蜀漢,南面交廣,東通江左,為孫吳軍事戰(zhàn)略要地,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江夏、南郡等地。太守掌一郡之軍政,上承州牧,下管吏民,對其選任的研究頗有意義,特別是荊州各郡太守的籍貫、出身、職事等方面,在時間和地域上表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然當今學術(shù)界對孫吳政權(quán)的郡太守尚未作出系統(tǒng)考證,后學不敏,根據(jù)相關(guān)的史料,對孫吳政權(quán)的太守做出考證。
本文即是孫吳太守考述的荊州部分,對荊州轄下各郡歷任太守逐個進行考述,并將各郡所轄縣和現(xiàn)今區(qū)域進行附注。這里所謂的太守指由孫吳勢力主導推薦或任命的太守,包括遙領(lǐng)和虛職,不包括郡級典農(nóng)校尉和都尉;時間上限為漢靈帝中平四年(187年)孫堅為長沙太守,下限為吳末帝天紀四年(280年)孫吳滅亡;區(qū)域范圍為孫吳實際占據(jù)的荊州地區(qū),依據(jù)陳健梅先生的《孫吳政區(qū)地理研究》,包括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江夏郡、武陵郡、長沙郡、衡陽郡、湘東郡、零陵郡、始安郡、桂陽郡、始興郡、臨賀郡等13個常設郡,以及漢昌郡、武昌郡、西陵郡、固陵郡4個廢郡,缺少天門郡、營陽郡、昭陵郡等郡相關(guān)太守的記載[1]。當然,由于學力尚淺、資料不足,肯定還有疏漏之處,以待專家學者指正、補缺。
一、長沙郡*《補三國疆域志》載:“長沙郡,秦置,吳領(lǐng)縣十。臨湘、攸、下雋、醴陵、瀏陽、建寧、吳昌、羅、蒲圻、巴陵?!薄秾O吳政區(qū)地理研究》同,“長沙郡轄境包括今湖南省湘江東部支流汨羅江、瀏陽河、淥水流域(不包括萍鄉(xiāng)市)以及湖北省陸水流域?!?第192-193頁)(共3任)
孫堅吳郡富春人,漢中平四年至初平元年任?!度龂尽穂2]卷四十六本傳:“時長沙賊區(qū)星自稱將軍……乃以堅為太守?!薄办`帝崩……術(shù)表堅行破虜將軍,領(lǐng)豫州刺史?!卑矗骸顿Y治通鑒》[3]卷五十八:“(四年)冬十月長沙賊區(qū)星自稱將軍?!?/p>
濮陽逸陳留人,約漢建安年間、吳大帝時在任?!度龂尽肪砹摹跺ш柵d傳》:“父逸,漢末避亂江東,官至長沙太守?!本砦迨摺蛾戣鳌罚骸瓣惲翦ш栆荨丸S翁??!卑矗宏戣D岁戇d弟,據(jù)文意,濮陽逸與陸瑁年歲相仿。
習溫襄陽人,約大帝時在任。《襄陽耆舊記》[4]卷一:“習溫識度廣大,歷長沙、武昌太守?!卑矗毫暅馗噶曊湓瓰閯洳肯拢趯O權(quán)討平關(guān)羽后死。
二、江夏郡*江夏郡為魏、吳分據(jù)?!堆a三國疆域志》載:“江夏郡,漢置,吳領(lǐng)縣三。……邾、竟陵、云杜?!薄秾O吳政區(qū)地理研究》認為吳屬江夏郡有鄂(武昌)、沙羨、竟陵、云杜、安陸、新市、柴桑、下雉、陽新、石陽等縣,“江夏郡為吳邊郡,郡境不常。其轄境常有蒲圻以下至柴桑段長江南岸今湖北省咸寧、黃石市地以及漢水南岸今潛江、仙桃和武漢市地。”(第176-180頁)(共9任)
周瑜廬江舒人,漢建安四年始領(lǐng)*周瑜所領(lǐng)之江夏太守為虛職,遙領(lǐng),時江夏為黃祖所據(jù)?!度龂尽肪砦迨摹吨荑鳌放崴芍ⅲ骸俺妓芍矗簩O策于時始得豫章、廬陵,尚未能得定江夏。”?!度龂尽肪砦迨谋緜鳎骸安哂∏G州,以瑜為中護軍,領(lǐng)江夏太守。”按:時孫策攻江夏在建安四年。
程普右北平土垠人,建安十四年至十五年,建安十五年至二十年任?!度龂尽肪砦迨灞緜鳎骸捌撇芄跒趿郑诌M攻南郡,走曹仁。拜裨將軍,領(lǐng)江夏太守?!薄爸荑ぷ洌I(lǐng)南郡太守。權(quán)分荊州與劉備,普復還領(lǐng)江夏,遷蕩寇將軍,卒?!?程普“走曹仁”當在建安十四年,《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十四年……仁委城走。”周瑜卒年當在建安十五年,《志》卷五十四本傳裴松之引《江表傳》:“公瑾與伯符同年”,“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于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又“權(quán)分荊州與劉備”當在建安二十年,《三國志》卷三十二《先主傳》:“二十年……先主聞之,與權(quán)連和,分荊州……”。
蔡遺籍貫不詳,約建安年間任。《三國志》卷五十四《呂蒙傳》:“常以部曲事為江夏太守蔡遺所白,蒙無恨意。及豫章太守顧邵卒,權(quán)問所用,蒙因薦遺奉職佳吏……”。按:呂蒙卒于建安二十四年,故言蔡遺約在建安年間任江夏太守。
孫奐吳郡富春人,建安二十四年至吳嘉禾三年*任職時間有爭議之處,《三國志》本傳:“以揚武將軍領(lǐng)江夏太守。在事一年,遵皎舊跡……”,有任職江夏太守一年之意,則任期為建安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然下文有言“黃武五年,權(quán)攻石陽,奐為地主……子承嗣,以昭武中郎將代統(tǒng)兵,領(lǐng)郡”,意指孫承襲父江夏太守一職。而石陽即在江夏,《吳主傳》“(五年)秋七月,權(quán)聞魏文帝崩,征江夏,圍石陽”,孫奐既為“地主”,當指其為江夏太守。故言孫奐任期為漢建安二十四年至吳嘉禾三年。。《三國志》卷五十一本傳:“兄皎既卒,代統(tǒng)其眾,以揚武將軍領(lǐng)江夏太守……年四十,嘉禾三年卒。”
孫承吳郡富春人,嘉禾三年至赤烏六年任?!度龂尽肪砦迨弧秾O奐傳》:“嘉禾三年卒。子承嗣,以昭武中郎將代統(tǒng)兵,領(lǐng)郡。赤烏六年卒,無子?!?/p>
刁嘉籍貫不詳,約吳大帝時任?!度龂尽肪砹妒莾x傳》:“典校郎呂壹誤故江夏太守刁嘉謗訕國政……”。
劉朗籍貫不詳,約吳末帝時任。《晉書》[5]卷四十三《王戎傳》:“吳將楊雍、孫述,江夏太守劉朗各率眾詣戎降?!?/p>
陸渙籍貫不詳,任期不詳?!端?jīng)注》[6]卷三十五:“山上有吳江夏太守陸渙所治城。”
孫壹吳郡富春人,任期不詳?!段倪x》[7]卷四十四引《吳志》曰:“孫壹為江夏太守……”。按:《志》卷五十一《孫奐傳》中只言孫壹襲兄孫承業(yè)將。為孤證,存疑。
三、零陵郡*《補三國疆域志》載:“零陵郡,漢置,吳領(lǐng)縣十……泉陵、祁陽、零陵、營浦、洮陽、永昌、觀陽、營道、舂陵、泠道?!薄秾O吳政區(qū)地理研究》認為零陵郡轄泉陵、永昌、祁陽、洮陽、觀陽、零陵六縣,“零陵郡轄境包括今湖南省祁東縣以南的湘江流域(不包括今道縣、寧遠以南瀟水上游地區(qū))和廣西興安、灌陽、資源、全州等縣地?!?第205-207頁)(共5任)
程普右北平土垠人,漢建安年間任。《三國志》卷五十五本傳:“后拜蕩寇中郎將,領(lǐng)零陵太守……”。
殷禮吳郡云陽人,吳黃武年間至赤烏年間在任?!度龂尽肪砦迨额櫳蹅鳌放崴芍⒁?下文簡稱裴注)《通語》:“后與張溫俱使蜀……稍遷至零陵太守,卒官。”《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裴注引《漢晉春秋》:“零陵太守殷禮言于權(quán)曰……”。
劉略廣陵人,約大帝時任?!度龂尽肪砦迨秶喇弬鳌罚骸捌涞苈詾榱懔晏?,卒官,穎往赴喪,權(quán)知其詐病,急驛收錄?!?/p>
徐陵會稽太末人,約大帝時任?!度龂尽肪砦迨摺队莘瓊鳌放嶙⒁稌滗洝罚骸靶炝曜衷?,歷三縣長,所在著稱,遷零陵太守?!?/p>
殷基吳郡云陽人,任期不詳?!度龂九宰C》[8]卷一:“殷基《通語》,吳零陵太守。”按:殷基父殷禮為零陵太守,而此言殷基任零陵太守。為孤證,存疑。
四、南郡*《補三國疆域志》載:“南郡,秦置,吳領(lǐng)縣九。江陵、編、當陽、華容、枝江、州陵、石首、作唐、孱陵?!标惤∶贰秾O吳政區(qū)地理研究》認為此外還有監(jiān)利、旌陽二縣,“南郡轄境相當于今江漢平原西段以及長江以南洞庭湖平原北段沿江地區(qū)?!?第155-159頁)(共5任)
周瑜廬江舒人,漢建安十四年至十五年任?!度龂尽肪砦迨谋緜鳎骸皺?quán)拜瑜偏將軍,領(lǐng)南郡太守……劉備以左將軍領(lǐng)荊州牧,治公安?!卑矗簞湟宰髮④婎I(lǐng)荊州牧是在建安十四年,周瑜卒于建安十五年。
程普右北平土垠人,建安十五年至二十年任?!度龂尽肪砦迨灞緜鳎骸爸荑ぷ?,代領(lǐng)南郡太守。權(quán)分荊州與劉備,普復還領(lǐng)江夏。”按:見上文江夏太守程普條。
呂蒙汝南富坡人,建安二十四年任?!度龂尽肪砦迨谋緜鳎骸扒G州遂定。以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年四十二,遂卒于內(nèi)殿?!?/p>
諸葛瑾瑯琊陽都人,建安二十四年至吳黃武元年任?!度龂尽肪砦迨緜鳎骸耙越椖蠈④姶鷧蚊深I(lǐng)南郡太守,住公安……黃武元年,遷左將軍,督公安?!?/p>
張玄廣陵人,約吳大帝時任*根據(jù)《吳主傳》與《張纮傳》,張纮卒于漢建安十四年,時年六十,張玄乃張纮子,而建安年間孫吳數(shù)以重臣為南郡太守,時張玄資歷尚淺,且建安年間南郡太守時序較為緊密,故推之張玄約在吳大帝時任。?!度龂尽肪砦迨稄埨€傳》:“子玄,官至南郡太守、尚書?!?/p>
五、漢昌郡*漢昌郡乃分長沙郡置?!秾O吳政區(qū)地理研究》:“考吳漢昌郡所領(lǐng)當為呂蒙奉邑中長沙郡所屬的下雋、劉陽、漢昌三縣?!?第230-231頁)(共2任)
魯肅臨淮東城人,漢建安十五年至二十二年任。《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十五年……分長沙為漢昌郡,以魯肅為太守,屯陸口?!本砦迨摹秴蚊蓚鳌罚骸棒斆C卒,蒙西屯陸口,肅軍人馬萬馀盡以屬蒙。又拜漢昌太守……”按:魯肅卒于建安二十二年。
呂蒙汝南富陂人,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任。按:見上文南郡太守呂蒙條和漢昌太守魯肅條。
六、桂陽郡*《補三國疆域志》載:“桂陽郡、漢置,吳領(lǐng)縣六。郴、耒陽、便、臨武、陽安、南平。”《孫吳政區(qū)地理研究》同,“桂陽郡轄境相當于今湖南耒陽以南的耒水流域和舂陵水上游地區(qū)?!?第219-221頁)(共5任)
呂范汝南細陽人,漢建安年間任?!度龂尽肪硭氖秾O破虜討逆?zhèn)鳌放嶙⒁秴卿洝罚骸啊加扅S祖……領(lǐng)桂陽太守行征虜中郎將呂范……’”按:時桂陽郡非孫策所踞,呂范桂陽太守一職為遙領(lǐng)。
全柔吳郡錢塘人,建安年間任?!度龂尽肪砹度齻鳌罚骸皩O權(quán)為車騎將軍,以柔為長史,徙桂陽太守?!?/p>
李肅南陽人,約吳大帝時任。《三國志》卷五十二《步騭傳》裴注引《吳書》:“求出補吏,為桂陽太守,吏民悅服。”
羊衜南陽人,約吳大帝時任?!度龂尽肪砦迨拧秾O登傳》裴注引《江表傳》:“位至桂陽太守,卒?!?/p>
范克南陽人,約吳大帝時任?!稖Y鑒類函》[9]卷三百五十六:“謝承《后漢書》曰:‘南陽范克為吳桂陽太守……’。”
七、臨賀郡*《補三國疆域志》載:“臨賀郡,吳黃武五年分蒼梧置,領(lǐng)縣六。臨賀、謝沐、馮乘、封陽、建興、富川?!薄秾O吳政區(qū)地理研究》同,“臨賀郡轄有萌渚嶺南北珠江水系的賀江流域和湘江水系的瀟水上游江永、江華兩縣?!?第227-229頁)(共1任)
嚴綱籍貫不詳,吳大帝赤烏二年在任。《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秘所領(lǐng)都督廖式殺臨賀太守嚴綱等?!?/p>
八、湘東郡*《補三國疆域志》載:“湘東郡,吳太平二年分長沙東部都尉置,領(lǐng)縣六……酃、茶陵、梨陽、陰山、新平、新寧?!薄秾O吳政區(qū)地理研究》同,“湘東郡轄境相當于今湖南洣水流域、耒水和舂陵水下游以及常寧縣地?!?第200-203頁)(共3任)
虞聳會稽馀姚人,約吳末帝時任?!度龂尽肪砦迨摺队莘瓊鳌罚骸奥枺津T校尉,累遷廷尉,湘東、河間太守?!?蔣天樞先生在《<三國志·吳書·虞翻、張溫傳>校記》一文中言民國時發(fā)現(xiàn)的晉本殘卷《三國志》與現(xiàn)行宋本在此處有差異,虞聳處省“累遷廷尉,湘東、河間太守”十字,虞昺處省“尚書,濟陰太守”六字。故存疑。
張詠籍貫不詳,天璽元年在任。《三國志》卷四十八《三嗣主傳》:“天璽元年……會稽太守車浚、湘東太守張詠不出算緡,就所在斬之,徇首諸郡。”
孔恬會稽山陰人,約吳末帝時任。《晉書》卷七十八《孔愉傳》:“祖竺,吳豫章太守。父恬,湘東太守。”
九、武昌郡*《補三國疆域志》載:“武昌郡,漢建安二十五年吳分江夏置,領(lǐng)縣五?!洳⑾嘛?、柴桑、沙羨、陽新。”《孫吳政區(qū)地理研究》認為武昌郡建于魏黃初二年(222),即吳黃武元年,且置郡時間短暫,至遲于黃武六年(226)已被廢。(第231-233頁)(共2任)
士廞蒼梧廣信人,漢建安二十五年至吳黃武五年任?!度龂尽肪硭氖拧妒扣苽鳌罚骸敖ò材┠?,燮遣子廞入質(zhì),權(quán)以為武昌太守……及燮質(zhì)子廞,皆免為庶人?!卑矗簱?jù)《呂岱傳》,士廞被免為庶人當在黃武五年。
習溫襄陽人,約吳末帝時任?!断尻栮扰f記》卷一:“習溫,識度廣大,歷長沙、武昌太守、選曹尚書、廣州刺史?!?/p>
十、武陵郡*《補三國疆域志》載:“武陵郡,漢置,吳領(lǐng)縣十一。臨沅、龍陽、吳壽、沅陵、辰陽、酉陽、黔陽、鐔成、沅南、遷陵、舞陽?!薄秾O吳政區(qū)地理研究》認為未見黔陽縣,“武陵郡轄境相當于沅江西部支流酉水、武水、辰水、潕水流域以及沅江上游清水及其支流渠水流域。”(第183-186頁)(共5任)
黃蓋零陵泉陵人,漢建安年間任?!度龂尽肪砦迨灞緜鳎骸拔淞晷U夷反亂,攻守城邑,乃以蓋領(lǐng)太守?!?/p>
謝承會稽山陰人,約漢末吳初時任?!度龂尽肪砦迨跺鷭鍌鳌罚骸昂笫拍?,弟承拜五官郎中,稍遷長沙東部都尉、武陵太守,撰《后漢書》百馀卷。”
衛(wèi)旌廣陵人,約吳大帝時任?!度龂尽肪砹弧杜藶F傳》裴注引《江表傳》:“時濬姨兄零陵蔣琬為蜀大將軍,或有間濬于武陵太守衛(wèi)旌者?!?/p>
鐘離牧會稽山陰人,吳永安六年始領(lǐng)?!度龂尽肪砹緜鳎骸坝腊擦辍艘阅翞槠轿簩④?,領(lǐng)武陵太守,往之郡?!?/p>
孫恢吳郡富春人,約吳末帝時任。《三國志》卷五十一《孫韶傳》:“楷弟異至領(lǐng)軍將軍,奕宗正卿,恢武陵太守?!?/p>
十一、宜都郡*《補三國疆域志》載:“宜都郡,漢建安十三年魏平荊州分南郡枝江以西為臨江郡……二十四年郡移屬吳,領(lǐng)縣三。……西陵、夷道、佷山。”《孫吳政區(qū)地理研究》同,“宜都郡轄境相當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及枝城市長江兩岸包括黃柏河流域和清江下游地區(qū)。”(第162-164頁。)(共5任)
陸遜吳郡吳人,漢建安二十四年至吳黃武元年。《三國志》卷五十八本傳:“遜徑進,領(lǐng)宜都太守……是歲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quán)命遜為大都督、假節(jié)。”
顧裕吳郡吳人,約吳景帝時任?!度龂尽肪砦迨额櫽簜鳌放嶙⒁秴卿洝罚骸霸R幻拢K宜都太守?!?/p>
雷譚籍貫不詳,約吳末帝時任?!度龂尽肪砦迨恕蛾戇d傳》:“宜都太守雷譚言至懇切,抗欲服眾,聽令一攻。”
王岐會稽山陰人,約吳末帝時任?!度龂尽肪砦迨摺队莘瓊鳌放嶙⒁稌滗洝罚骸敖煌h王岐于孤宦之族,仕進先至宜都太守,忠乃代之?!?/p>
虞忠會稽山陰人,約吳末帝時任?!度龂尽肪砦迨摺队莘瓊鳌罚骸般岬苤遥硕继?。”另見上文王岐條。
十二、始興郡*《補三國疆域志》載:“始興郡,吳甘露元年分桂陽南部都尉置,領(lǐng)縣七。曲江、桂陽、始興、含洭、湞陽、中宿、陽山?!薄秾O吳政區(qū)地理研究》將陽山列之于外,“始興郡轄境相當于今北江流域及其支流湞水、武水(不包括上游今湖南臨武、宜章兩縣)、滃水和連江諸水系流域?!?第224-225頁)(共2任)
羊衜南陽人,任期不詳?!度龂尽肪砹剁婋x牧傳》裴注引《會稽典錄》:“始興太守羊衜與太常滕胤書。”
蔣珩零陵泉陵人,約吳末帝時任?!豆饩w湖南通志》[10]卷一百六十:“蔣珩,泉陵人,初仕吳為始興太守、廣州都督?!?/p>
十三、衡陽郡*《補三國疆域志》載:“衡陽郡,吳二年分長沙西部都尉置,領(lǐng)縣十。……湘鄉(xiāng)、重安、湘南、湘西、烝陽、衡陽、連道、新陽、益陽、臨烝?!薄秾O吳政區(qū)地理研究》同,“衡陽郡轄境包括湘江西部支流溈水、漣水、蒸水流域(不包括衡陽市)及資水下游地區(qū)?!?第196-199頁)(共2任)
繆祎沛郡人,約吳末帝時任。《三國志》卷五十三《薛琮傳》:“頃之,選曹尚書同郡繆祎以執(zhí)意不移,為群小所疾,左遷衡陽太守。”
葛祚丹楊句容人,任期不詳?!端焉裼洝穂11]卷十一:“吳時葛祚為衡陽太守,郡境有大槎?!?/p>
十四、西陵郡*《孫吳政區(qū)地理研究》認為西陵郡廢于漢建安二十五年(221)。(第231頁)(共1任)
甘寧巴郡臨江人,漢建安二十年在任。《三國志》卷五十五本傳:“權(quán)嘉其功,拜西陵太守,領(lǐng)陽新、下雉兩縣?!?/p>
十五、固陵郡*《孫吳政區(qū)地理研究》認為固陵郡廢于吳黃武元年(222)。(第231頁)(共1任)
潘璋東郡發(fā)干人,漢建安二十四年至吳黃武元年任?!度龂尽肪砦迨灞緜鳎骸拌安肯埋R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趙累等。權(quán)即分宜都巫、秭歸二縣為固陵郡,拜璋為太守……劉備出夷陵,璋與陸遜并力拒之……拜平北將軍、襄陽太守?!?/p>
十六、建平郡*《補三國疆域志》載:“建平郡,吳永安三年分宜都西部置,領(lǐng)縣六。巫、秭歸、興山、信陵、沙渠、建始?!薄秾O吳政區(qū)地理研究》同,“建平郡轄境相當于今重慶市奉節(jié)以東、湖北省空泠峽以西的長江兩岸包括北岸大巴山區(qū)的大寧河流域、鄂西山地的香溪流域和南岸清江上游山區(qū)。”(第168-170頁)(共2任)
盛曼籍貫不詳,吳永安七年在任?!度龂尽肪硭氖恕度弥鱾鳌罚骸捌吣甏赫隆?zhèn)軍將軍陸抗、撫軍將軍步協(xié)、征西將軍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眾圍蜀巴東守將羅憲?!?/p>
吾彥吳郡吳人,約吳末帝時任。《晉書》卷五十七本傳:“稍遷建平太守。時王濬將伐吳?!?/p>
十七、始安郡*《補三國疆域志》載:“始安郡,吳甘露元年分零陵南部都尉置,領(lǐng)縣七。始安、始陽、平樂、荔浦、尚安、熙平、永豐?!薄秾O吳政區(qū)地理研究》將始陽、熙平列之于外,“始安郡轄境相當于越城嶺以南漓江和洛清江上游地區(qū)?!?第212-214頁)(共1任)
黃蓋南海人,吳甘露元年在任?!稄V西名勝志》[12]卷一:“三國吳甘露元年,以零陵南部置始安郡,其時黃蓋為始安太守。”
以上述十七郡太守為依據(jù),可歸納出以下幾點關(guān)于孫吳荊州太守的現(xiàn)象和結(jié)論:其一,由于天門郡、營陽郡、昭陵郡等郡置郡時間較晚*天門郡置于吳永安六年(263),營陽郡置于吳甘露元年(256),昭陵郡置于吳寶鼎元年(266)。,又受歷史原因影響,故到目前為止缺少其太守的記載;其二,以各郡太守多寡而言,以江夏、零陵、南郡、桂陽、宜都、武陵等郡為最,而這些郡基本與魏蜀兩國相鄰,為邊境軍事要地,充分體現(xiàn)三國時代戰(zhàn)亂紛爭的時代特點和《三國志》重戰(zhàn)事敘述的筆法;其三,就太守籍貫而言,在孫吳立國前,太守多為孫堅、孫策時的部將,多為長江以北人士,以淮泗地區(qū)為最。在孫吳立國后,太守多為孫吳本土所占區(qū)域的士人,以吳會地區(qū)為首。
當然,尚有一些現(xiàn)象,如桂陽郡在孫吳立國后的三任太守都為南陽人,宜都郡太守除一位籍貫不詳外,都為吳會之人,再如孫吳荊州太守中孫姓宗室所占的比例明顯不如揚州等等,限于篇幅,以待學者繼續(xù)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陳健梅.孫吳政區(qū)地理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08.
[2]陳壽.三國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3]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14.
[4]習鑿齒.校補襄陽耆舊記[M].黃惠賢,校補.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5]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0.
[6]酈道元.水經(jīng)注[M].陳橋驛,注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7]蕭統(tǒng).文選[M].李善,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
[8]梁章鉅.三國志旁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5.
[9]張英,王士楨.淵鑒類函[M].北京:中國書店,1985.
[10]李瀚章.光緒湖南通志[M].長沙:岳麓書社,2009.
[11]干寶.搜神記[M].汪紹楹,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
[12]曹學佺.廣西名勝志[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13]洪亮吉.補三國疆域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4]蔣天樞.《三國志·吳書·虞翻、張溫傳》校記[C]//紀念陳垣誕辰百周年史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責任編輯:陳道斌)
Prefects from Seventeen Counties of Jingzhou in the State of Wu
YE Zhoujie
(School of History & Cul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gchong 637009, China)
Key words:State of Wu; Jingzhou; Prefect
Abstract:Jingzhou is the strategic location of the State of Wu.The commission of Jingzhou prefec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tate of Wu. Now, the 54 prefects’names, native places, officials terms in 17 countries were collected and selected based on the recordation of prefects in Jingzhou, such asRecordsoftheThreeKingdoms, to offer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ers on historical figures and geography.
收稿日期:2016-04-07;
修訂日期:2016-04-19
作者簡介:葉周杰(1992— ),男,浙江嵊州人,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K23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4476(2016)06-0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