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閑非
中圖分類號:O657.32 文獻標識碼:A
天然產物指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體內的組成成分或其代謝產物以及人和動物體內許多內源性的化學成分。黃酮類化合物又稱生物類黃酮,目前黃酮類化合物已達8000多種,作為廣泛分布于植物界中的一大類重要的天然化合物,結構特點是均有一個三環(huán)的核心,由兩個苯環(huán)(A和B)通過中間雜環(huán)的吡喃或吡喃酮(C)相連接。根據C環(huán)的氧化和B環(huán)連接的位置不同進行分類,主要有黃酮及黃酮醇類(蘆丁、槲皮素);二氫黃酮及二氫黃酮醇類(陳皮苷);異黃酮及異黃酮醇類(葛根素);黃烷醇類(兒茶素);花色素類(飛燕草素);雙黃酮類(銀杏素);查耳酮類(紅花苷);其他黃酮類(異芒果素)。黃酮類化合物具有的抗炎、抗變態(tài)、抗病毒、解熱和保肝作用以及更深入的藥理作用。
1黃酮類化合物的應用潛力
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數百種不同類型的黃酮類化合物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和藥理活性。黃酮類化合物對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開花、結果及防菌防病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黃酮化合物生理活性多種多樣,具有心血管系統(tǒng)活性、抗菌及抗病毒活性、抗腫瘤活性、抗氧化自由基活性、抗炎鎮(zhèn)痛活性及保肝活性和抗疲勞作用,此外還有降壓、降血脂血糖、抗衰老、提高機體免疫力等藥理活性,還有許多黃酮類化合物被證明有抗HIV病毒活性。另外,隨著食品工業(yè)的發(fā)展與消費觀念的改變,天然活性成分的保健食品成為現(xiàn)代人追逐的目標,其中黃酮類化合物以純天然、高活性、見效快、作用廣泛等特點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2黃酮類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機理
近年來,對黃酮類化合物的研究已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隨著對分子構效關系的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了部分藥理作用機制,為黃酮類化合物在醫(yī)藥、食品領域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從而加快了黃酮類化合物的開發(fā)利用。
2.1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
自由基(Freeradical)是一類在外層電子軌道上含有單個不配對電子的原子、原子團和分子。生物體內常見的自由基有超氧自由基、羥自由基、烷氧自由基。自由基性質活潑,有極強的氧化反應能力,對人體有很大的危害性,在體內自由基和脂質過氧化作用使多種大分子成分,如核酸、蛋白質產生氧化變性,DNA交聯(lián)和斷裂,導致細胞結構改變和功能破壞,而引起癌癥、衰老及心血管等退變性疾病。
2.2抗腫瘤抗癌作用
黃酮類化合物是人體內自由基的猝滅劑和抗氧化劑,能有效地阻止脂質過氧化引起的細胞破壞,起到抗癌、防癌的作用。許多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抑制腫瘤細胞糖酵解、線粒體琥珀酸氧化酶活性和磷脂酰肌醇激酶(卵巢癌細胞中)活性的功能,起到抗癌、防癌的作用,尤其是槲皮素在低濃度下就可抑制癌細胞生長發(fā)育階段所必需的酶系統(tǒng)—蛋白激酶C,從而有效地阻止癌細胞增殖,也可以通過抑制鈣調素(腫瘤細胞DNA合成的活化因子)而有效地抑制腫瘤。黃酮類化合物還可以保護細胞免受致癌因子的損害,抑制致癌劑及抗氧化等多途徑發(fā)揮療效。氧自由基在腫瘤發(fā)生的某一階段也發(fā)揮重要作用,因而應用抗氧化劑預防腫瘤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研究黃酮類物質的抗癌試驗發(fā)現(xiàn)其中10種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癌活性,以皂草黃素、桑黃素和兒茶精活性最強。
3黃酮類化合物的科學應用展望
黃酮類化合物來自于天然植物,在食品中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油脂及含油脂食品在貯存中,油脂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極易氧化生成氫過氧化物,再分解為醛、酮等的低級脂肪酸,使食品發(fā)生酸敗。酸敗后的食品不僅品質劣變,還具有毒性,采用抗氧化劑來延緩食品的氧化是貯存食品的有效手段!黃酮類化合物是一類優(yōu)良的抗氧化劑資源,在食品中它們應用于功能性食品添加劑,如天然甜味劑、天然抗氧化劑、天然色素等;應用于功能食品,如生物類黃酮口香糖、銀杏葉袋泡茶等防衰、抗癌、提高免疫力食品。
綜上所述,黃酮類化合物來源廣泛,作用繁多,毒副反應少,對黃酮類化合物的積極研究為其在醫(yī)藥、食品等中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以便生產出具有治療特異性高、高效、低毒的藥品和天然保健品。
參考文獻
[1] 龍春,高志強,陳鳳鳴,等.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抗氧化活性關系研究進[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5(2):13-17.
[2] 裴凌鵬,惠佰隸,金宗濂,張靜.黃酮類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及其制備技術研究進展[J].食品科學,2004,25(2):20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