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明
舊聞、食事作家,上海作協(xié)會員,海派雕刻多面巧手。
說到過年送禮,讓人記憶猶新的是電視機里傳出腦白金的廣告震耳欲聾:“今年過年不送禮,送禮只送腦白金!”老上海人很要面子,再窮再苦,過年去親戚家做客,一個8角錢的水果網(wǎng)籃是最后的底線,當(dāng)然收禮的人也一定會理解的。
上海篆刻大家陳巨來先生是個有性格有脾氣的老先生,講話實在爽快。某年我過年前去他家玩,老人家氣憤地告訴我:“前幾天有個朋友送來一只活的老母雞,家里人又不會弄,殺到一半那只雞突然間飛叫起來啦,濺得滿地是血,搞得一地雞毛,一塌糊涂!”所以說,送禮要合理,假如你把一塊田黃石送給一個修鞋的,他說不定會不開心地往路邊一扔……過去上海人過年送禮規(guī)矩很多,送禮的對象有平輩、長輩之分,要對號入座。過年送禮是一門學(xué)問,要送得恰到好處,這是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80后”、“90后”的小青年更應(yīng)該了解一下,不致于陷入送禮不妥、送禮反而失禮的尷尬境地。
民國年間,上海人家新年里一般是到南、北貨店里包些蜜棗、蓮心、冬瓜糖、桂圓等,用很粗的黃草紙包好,上面貼一張紅紙,用繩子扎緊;咸肉、火腿,火腿呢,不像現(xiàn)在人喜歡拎一整只,而是斬一大塊上方,這是火腿最好的部位;還有一種“銅錢餅”,薄薄的像一個大銅錢,上面撒滿芝麻,老上海人討口彩,送錢上門;還有大紅紙包裝的核桃云片糕,紅紅火火送來紅運一片。一些富裕人家會去參茸店里買些人參、高麗參、虎骨酒、銀耳、燕窩等高檔補品,帶上家人乘上黃包車去朋友家做客很有派頭,長衫禮帽,手里拎著大包小包,可以從中飯蹭吃到夜飯,老酒喝得半醉,搖搖晃晃地回家。
上世紀(jì)60年代初出現(xiàn)食品匱乏,柿餅、軟棗、炒熟的芝麻、山芋干也成了年禮,我喜歡吃甜甜糯糯粉粉的柿餅,又叫“排餅”,扁扁的排成一排,表面結(jié)著一層白白的霜花,內(nèi)里黃褐色的,很有嚼勁,在那飯吃不飽的日子里,甜甜的柿餅可以填飽肚子。還有一種軟棗,學(xué)名“君遷子”,俗稱“牛奶柿丁”、“香棗”,黑褐色,帶有一種野山果子的味道。農(nóng)村來的親戚則送活雞、草雞蛋、草魚、咸豬頭、赤豆、糯米、黃豆、芝麻、無錫油面筋、蘇州豆腐干等農(nóng)副產(chǎn)品。
“文革”時拎一竹籃水果,蓋子里面壓張紅紙,再加一盒小白蛋糕、一捆斬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紫皮干蔗、一包什錦糖算是有腔調(diào)的。那年頭去親戚家做客,桔子、生梨、菠蘿等水果玻璃罐頭、麥乳精、樂口福、聽裝咖啡、玻璃裝肉罐頭、午餐肉、鳳尾魚罐頭等也都是年禮內(nèi)容。
上世紀(jì)八九十年代的年禮是太陽神口服液、人參蜂皇漿、人參口服液、人參浸酒、十全大補酒、大補膏、奶油蛋糕、奶白蛋糕、大白兔奶糖、椰子糖、話梅糖、麥麗素等,都是緊俏貨,最讓收禮者開心。2000年后年禮越來越隆重,高檔碧螺春、烏龍茶、大紅袍、獅峰龍井茶、茅臺酒、五糧液、大連刺參、燕窩層出不窮。近幾年的年禮越來越豐富,禮物也開始向美食物質(zhì)轉(zhuǎn)向藝術(shù)欣賞的趨勢,從海鮮大禮包、名店打包年夜飯、鐵皮楓斗、冬蟲夏草轉(zhuǎn)到名家書畫、印章、音樂會、評彈演出門票等。
我聽到一件舊聞,上世紀(jì)70年代,有位朋友因為家里經(jīng)濟條件極差,過年前偷偷地往書法篆刻老師家門口送了袋青菜,一紙寫著:“陸康老師您好,實在無物可送,奉上一袋上海青菜,略表寸心,萬望笑納!”老師一看,當(dāng)然開心呀,感謝那位好學(xué)生一片心意。我想,這大概是最感人、最珍貴的年禮,那時青菜供應(yīng)緊張,要早上4點起來排隊才能買到。當(dāng)年的一袋青菜折射出在食品匱乏年代師生間的質(zhì)樸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