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布卓婭
我的一個朋友談起她上五年級的女兒時,不無苦惱:“她真是越大越和我疏遠,我的擔(dān)心和操勞她一點也不放在心上。她的事呢,和誰都能說,就是不和我說。我一問起她在學(xué)校的情況,問她和老師、同學(xué)的關(guān)系,她就是不說,再不就給我一句話‘反正你不明白。噢,我這當(dāng)媽媽的倒是什么也不明白?那么,這種疏遠是怎么造成的,又該如何解決呢?”
留意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
我了解到,我朋友和丈夫離了婚,但這恐怕還不至于使母女產(chǎn)生隔閡。但遺憾的是,處于離婚痛苦中的朋友以為女兒也是這種心境。于是,她努力使孩子吃得好些、穿得漂亮些,給孩子買玩具“安慰”她,卻沒有注意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沒有發(fā)現(xiàn)孩子隨著年齡增長而產(chǎn)生新的興趣、新的習(xí)慣。逐漸地,孩子習(xí)慣于和老師、同學(xué)交換思想,而媽媽則慢慢退至第三位。與孩子的交往中,一些家長總是不能發(fā)現(xiàn)孩子性格的獨特性、正在形成的習(xí)慣和行為的動機。他們滿足于對事情的片面態(tài)度,但也為孩子不聽話甚至不懂普通事理而吃驚。
塔尼亞的父母將家遷進了新居。洗澡間的彩色瓷磚、涂漆地板、漂亮家具,都使孩子產(chǎn)生興趣,感到快樂。但塔尼亞卻連哭帶鬧、不聽話、頂嘴。原來,父母為了營造自己舒適的環(huán)境而忘了孩子也應(yīng)有玩耍和學(xué)習(xí)的地盤。在新居里,塔尼亞的玩具、紀念冊、鉛筆都被裝到紙盒里,放在閣樓上,她只得用手指劃著磨光的墻面,在鑲木地板上從一個角落走向另一個角落。不但如此,她還是總挨父母的批評:“碰家具干什么?”“你怎么不愛惜地板?”“又把地毯踏壞了! ”
孩子的理想是做自己的事
看來,孩子是感到能供她玩、能讓她自由走動的地方更舒適、更稱心。家長要知道:孩子除了需要教誨之外,還需要有益的、引人入勝的事情。這就是說,應(yīng)當(dāng)理解孩子的童心。
一次,幼兒園的小朋友謝廖沙來小安德留沙家玩。小安德留沙非常高興小朋友的來到,故意大聲把話說走樣來逗樂??墒?,他姥姥不高興了:“小安德留沙,別做那些怪樣子!看我不收拾你,把謝廖沙送回家去……”安德留沙覺得十分委屈,謝廖沙也感到窘迫。這時,小安德留沙的爸爸插話了,他明白孩子為什么會這樣。他極力緩和氣氛,采取的是使孩子的注意力轉(zhuǎn)向某件事的辦法。他說:“小安德留沙,你怎么不把你的新構(gòu)筑匣拿給謝廖沙看呢?你不是收集了一些有趣的零件嗎?你們一起玩吧!”于是,兩個孩子趴在桌上忙起自己喜愛的事情。就這樣,小安德留沙的爸爸機智地把孩子的情感轉(zhuǎn)向了需要的軌道。
尊重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對積極好動、喜歡想點子、好吵鬧、好強烈地表達情感的孩子,家長往往缺乏耐性。在打斷孩子的提問時,家長很少想到支持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多么重要。
有一次,我聽到鄰居的6歲男孩瓦吉克在樓道里哭泣。我問他:“你是淘氣了還是不聽話了?”他說:“不,我只是問媽媽為什么柯里亞叔叔這次拿來的蘑菇比上次少2個。我還問了……”聽到我們的談話,他媽媽笑著說:“真讓我煩惱了,他哪兒來的那么多問題,答了一個還有5個等著呢!”
是啊,當(dāng)家長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孩子的問題會讓人感到不值一顧、十分討厭。但是,在這些問題的背后是孩子渴望更多了解世界的正當(dāng)要求。家長應(yīng)使孩子有一個信念:他們是十分喜歡和孩子談話的,既喜歡知道在幼兒園里他生活得怎么樣,也喜歡知道他和誰交了朋友以及對朋友印象如何。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信任地向父母打開心扉。
孩子希望得到應(yīng)有的尊重
在接孩子放學(xué)的路上,多數(shù)家長想著自己的心思。5歲的瓦夏撲向媽媽,他牽起手里的一只紙船,說:“這是我做的,能在水里開,它能航行,像真的似的!等到家,我在浴室里開船行嗎?”媽媽不回答他的問題,卻問道:“今天中午,你們吃什么啦?”“牛奶蕎麥粥和小面包?!蓖呦募泵卮鹬蟀言掝}拉回到紙船上。媽媽好像沒聽見,依舊問他:“午飯吃什么啦?”瓦夏又像說繞口令似的把吃的東西念叨了一遍,媽媽還是照自己的意思盯著他問:“那早飯呢?”瓦夏閉上了嘴,覺得和媽媽在一起沒有一點意思。
可當(dāng)孩子看到父母對他們在干什么感興趣并得到尊重時,他們多么興奮啊!一天,7歲的柯里亞把小手、小臉弄得很臟,衣服兜里裝滿了拾來的“財寶”。當(dāng)媽媽從他的兜里掏這些“財寶”時,孩子哭著哀求:“別扔,我們建設(shè)要用呢!很重要很重要的材料哇!”原來,鄰居的一個四年級學(xué)生依留沙要造滑翔機和飛機模型,需要輪子、電線、膠合板、木棍。于是,柯里亞竭盡全力尋找這些材料,無私地幫助朋友。爸爸帶著柯里亞去見依留沙,觀看了他們的手工,明白了他們需要什么材料,答應(yīng)提供一些幫助。當(dāng)柯里亞拿來這些材料時,柯里亞和小伙伴是多么高興??!而最主要的是,父子之間更密切、更有信任感了。
尊重孩子,關(guān)系融洽
只要家長能夠理解和尊重孩子,還有什么沖突不能解決呢?奧里亞5歲前一直住在農(nóng)村姥姥家。遷到城里父母身邊,新的家庭生活秩序使她很難忍受,她問父母:“我什么時候再去姥姥家呀?”奧里亞的爸爸對孩子姥姥沒有好感,立即打斷女兒的話:“你啰嗦什么!”奧里亞的臉沉下來,不說話,抱緊姥姥給的布娃娃,躲到一邊。夫妻倆為了奧里亞如何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而發(fā)生爭論,孩子媽媽努力使丈夫信服:強迫孩子忘記過去,不允許她懷念廣闊天地、小河流是不可能的,孩子現(xiàn)在需要的是時間、耐心和撫愛。于是,全家人一起給孩子姥姥寫信,奧里亞談在城里和父母一起的生活情況,現(xiàn)在有什么玩具,去過什么地方游玩,還畫了幾張畫。他們一起上街,爸爸舉起奧里亞把信塞進信筒。之后,他們耐心地等待回信。接到孩子姥姥的信后,全家人讀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奧里亞的心情明顯地變化了,和父母的關(guān)系日益融洽。
長輩往往不理解尊重孩子意味著什么。事實上,雖然孩子發(fā)育得還不夠,知道得還很少,沒有生活經(jīng)驗,但孩子同樣是有個性的。他們有對于善良、同情、正義的觀念,有感受恥辱的能力,也會有自豪心理。
(譯自美國2015年第3期《家庭》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