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益(湖北省紀委,湖北 武漢 430071)
腐敗產生的非正式制度根源淺析
楊忠益
(湖北省紀委,湖北 武漢430071)
腐敗的人性根源是人在利己原動力下,人性內在沖突中自然屬性戰(zhàn)勝社會屬性的矛盾結果。制度根源則是外部約束存在漏洞或制度有效供給不足給腐敗以可乘之機。實際上,作為非正式制度范疇的倫理規(guī)范,不僅深刻影響著官員的意識形態(tài),使得人性沖突表現更為突出,而且對正式制度的有效性供給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梢哉f,倫理規(guī)范在腐敗產生的人性根源和制度根源兩方面均起著重要的作用。
腐?。环钦街贫雀?;倫理規(guī)制
對于腐敗的治理,各國通常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大懲處、完善制度等,以此來實現不敢腐和不能腐的目標。但效果并不理想。加大懲處往往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完善制度則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何會出現這種治理困境?實際上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對非正式制度的重視和作用發(fā)揮不夠。
非正式制度是相較于正式制度而言的,兩者互為依托,共同構成完整的制度體系內容。正式制度是人們有意識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諸如法規(guī)準則、規(guī)章制度等有形規(guī)則。非正式制度則主要包括價值觀念、倫理規(guī)范、風俗習慣等因素,它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的一種無形規(guī)則。在這種無形規(guī)則下,人們對各自的社會角色和定位形成一種共享的價值認同,產生共同一致的行為預期。[1](p74)這使得人們能夠主動、自覺地按照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及功能要求進行有序的溝通與互動。在制度結構中,非正式制度與正式制度是互補的。從發(fā)揮作用的路徑來看,正式制度一般是通過他律的形式來實現,帶有外在的強制性。非正式制度則通過自律和他律兩種途徑實現,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具有強制性的特點,但更多的則是一種軟約束。從發(fā)揮作用的機制來看,正式制度往往是以人們處于被動的服從和執(zhí)行來發(fā)揮作用,而非正式制度則多為一種主動的、自覺的行為,它是一種價值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過程。從變革的速度和可移植性來看,正式制度可在短時間內發(fā)生變化,甚至可以從一個國家移植到另一個國家。而非正式制度因其內在所具有的傳統根性和歷史積淀,其改變卻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可移植性就差得多。[2](p54)
腐敗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幾乎和所有人文學科相關。目前,國內外對腐敗問題的研究主要從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進行,強調以法律、制度等正式制度的建立和運用來實現對腐敗問題的治理。實際上,腐敗也是一個典型的倫理問題,其產生源于諸多非正式制度因素。然而,當前從非正式制度方面對腐敗問題進行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探究腐敗產生的非正式制度根源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基于人性層面的分析。
人的決策無疑都將面臨其內在基于物質欲望的自然屬性與基于精神追求的社會屬性的矛盾沖突,腐敗實際就是這一矛盾沖突的結果?,F實中,我國傳統宗法觀念、官本位思想等倫理規(guī)范深刻影響著官員的意識形態(tài),使得人性沖突表現更為突出。
1.腐敗源于利己原動力下的人性沖突。
關于人性善惡的爭論古已有之,我們撇開人性善與惡的討論,從客觀上來看待人的行為原動力。實際上,不管是從生物學還是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利己都是人的倫理行為的原動力。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認為“利己心”促使經濟人根據經濟成本和收益的比較進行決策。國內譚斌也曾指出,人的“自利性”、資源的“稀缺性”和公共權力存在的“必要性”三者的不良結合必然產生腐敗。[3](p119)本文所述人的利己是一個中性和寬泛的概念,其不僅包含基于人的自然屬性需求的經濟利益,而且還包含屬于人的社會屬性范疇的名譽、精神滿足和社會價值實現等內容。馬克思人性理論所說人性是以社會實踐為基礎的自然性、社會性和主體性三者的統一。[4](p7-10)官員在腐敗決策的時候不可避免面臨在利己原動力作用下,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之間的矛盾沖突,具體表現則為經濟人與公共人角色沖突、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沖突。當官員經濟人的角色定位高于其公共人的角色定位,當個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的時候,腐敗也就在所難免。因此,利己之心無可厚非,重點是對何為利的認知和取舍。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其利己的表現形式不一樣,與個人的道德水平、價值追求相關。
2.傳統倫理道德加劇人性沖突。
官員腐敗是其經濟人的角色定位高于其公共人的角度定位的結果。角色的定位源于官員的思想意識?,F實中,影響意識形態(tài)的因素很多,其中傳統倫理道德是一個重要方面。國內學者李彬曾提出,官本位、宗法等級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剝削階級人生價值觀是腐敗產生的主要原因。[5](p60)應該說,傳統道德中的精華部分對我們國家社會歷史發(fā)展曾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其糟粕部分也依然駐足留在人們的頭腦中,成為易于導致腐敗出現和蔓延的傳統道德的痕跡。一是宗法倫理導致官員雙重道德位格失衡。長期以來,中國形成了一種以宗法血親為核心基礎的社會結構,這種信任半徑較低的社會結構積淀了家族宗法倫理思想。在宗法倫理思想的影響下,官員公共意識不足,極強的私利性和主觀隨意性使得官員在同時承擔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雙重道德時容易產生位格失衡。同時,宗法倫理具有較強的封閉性和排他性加劇了官員雙重道德位格的失衡。[6](p36)“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極易使官員在家族利益和公共利益產生矛盾和沖突之時,不自覺地選擇家族利益,對公共利益則是漠視乃至無視,以權謀私由此成為必然。二是“官本位”的價值追求和思維方式極易滋生腐敗。自古至今,中國人的“為官”情結已凝結成一種根深蒂固的價值追求?!皩W而優(yōu)則仕”不僅成為一種個人理想和奮斗目標,甚至演變成了道德責任和家族義務。以官位的高低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根本標準,必然會淡化官員執(zhí)政為民的服務意識和工作熱情,忽視自己應有的道德責任。同時,催生出的“官尊民卑”、“官貴民賤”的心理意識,不僅使得官員價值誤判,公仆意識淡化,特權觀念蔓延。而且還會強化民眾等級觀念,使得民眾缺乏監(jiān)督權力運行的主體意識。
(二)基于制度層面的分析。
從制度的角度看,腐敗的產生一方面源于正式制度的不完善給腐敗以可乘之機。另一方面則是正式制度缺乏有效執(zhí)行,導致制度有效供給不足。實際上,隨著改革發(fā)展不斷深入,正式制度日趨完善,但腐敗問題已然突出。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制度有效供給出現了問題。因此,本文拋開對現有正式制度的梳理,將論述的重點放在非正式制度對于正式制度有效性供給的影響方面。
1.非正式制度影響制度有效性供給。
正式制度的建立只是提供了一個意愿制度供給,要真正發(fā)揮制度的效應,必須要有與之相匹配的非正式制度的支撐和良性互動方能實現。現實中,非正式約束是制度建立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重要變量。不考慮非正式約束的制度只可能是有其形而無其神,在制度的執(zhí)行過程中必然將面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美國學者道格拉斯?諾思曾指出:“新古典經濟學家由于缺乏遠見,故看不到,盡管有一整套不變的規(guī)則、檢查程序和懲罰措施,在限制個人行為程度上仍存在著相當的可變性。社會強有力的道德和倫理法則是使經濟體制可行的社會穩(wěn)定的要素。”[7](p51)現實中,近代中國對三權分立、議會民主、政黨政治的政治制度進行簡單移植,就因為沒有相應的政治文化作為基礎,終為軍閥派系政治所支配。因此,任何制度要發(fā)揮作用,都離不開價值觀念、倫理規(guī)范等非正式制度的支持和配合。意識形態(tài)的培育可以提高人們遵守正式制度安排的自覺性,減少正式制度實施時的摩擦與沖突及監(jiān)管費用,從而提高制度執(zhí)行力,避免制度空轉。[8](p185)
2.傳統文化中影響制度有效性供給的因素。
本文將對影響制度有效性供給的中國傳統社會倫理的兩個具體表現進行分析。一是合二為一的集權文化使得對權力的監(jiān)督制約意識不足,雖建立了相關監(jiān)督制度,但是執(zhí)行不到位,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東方文化講究合二為一的宗旨,喜歡高度集中的權力。而西方文化以一分為二為主要宗旨,崇尚權力之間的相互制衡和權力的分配。由于這種文化背景的差異,使得我們簡單機械地照搬西方模式而建立起的治理結構和監(jiān)督制度,無法有效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在集權文化下,各類監(jiān)督制度形同虛設,官員手中掌握了絕對權力,具備了貪污腐敗的客觀條件,一旦欲壑決堤,勢必出現貪腐問題。同時,在集權文化的熏陶之下,我們相對于西方而言,更能接受和認可較大的權距,甚至對于權力超過法規(guī)法律也可能會習以為常,廣大民眾缺乏對權力進行監(jiān)督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家”觀念下的心理所有權控制使得委托代理等制度形同虛設,內部人控制導致腐敗風險加大。法律意義上的所有權是客觀上占有該物,并且對該物具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而心理所有權指的是在心理上對某物的所有權,它只是個人的心理感覺,即主觀上認為某物是自己所有,實際上其并不一定擁有該物的法律意義上的所有權。[9](p123-124)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濃厚的“家”的觀念、中國人對權力的過分追逐和金錢欲使得心理所有權在官員思想意識中客觀存在,某些官員甚至將公物當成了私產,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所有權錯覺。這使得其作為公共利益的代理人極易產生內部人控制問題。內部人控制下的官員道德風險成為必然,官員腐敗也就在所難免。
作為非正式制度范疇的倫理規(guī)范在腐敗產生的人性根源和制度根源兩方面均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有效防治腐敗,必須要在建立完善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發(fā)揮以德治腐作用方面做一些積極探索??偟膩碚f,必須對中國傳統倫理和西方舶來倫理進行揚棄,建構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公正、誠信等為原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共倫理規(guī)范體系,以規(guī)制官員權力運行。在自律方面,要從道德層面培育官員為民服務的道德責任感和使命感。注重道德教育,提高官員道德認知水平。加強正確的價值導向,陶冶官員的道德情感。加強自身修養(yǎng),錘煉官員的道德意志。在他律方面,從正向約束和反向約束兩個方面強化道德他律,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在反向約束方面,從群眾監(jiān)督的角度,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實施公民道德素質提升工程,增強人民群眾對治理腐敗成果的獲得感,提高民眾主動監(jiān)督權力運行的意識,降低人們對腐敗行為的容忍度。從輿論監(jiān)督的角度,擴大從政透明度,營造廉榮腐恥的輿論氛圍,強化道德外部約束。從內部監(jiān)督的角度,要建立常抓不懈、警鐘長鳴的預警管理機制,對官員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打招呼、早提醒,保持零容忍的懲治力度;在正向約束方面,要從激勵監(jiān)督的角度,建立科學合理的道德評價體系,對道德狀況進行全面動態(tài)評估,將道德狀況作為選任、薪酬的重要考量因素,強化結果的運用。
[1]郭淑芬.非線性思維下的促發(fā)與組織——當前幾種創(chuàng)新管理新模式述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6).
[2]華錦陽,何亞平.公司治理的文化因素剖析及其對國企改革的啟示[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4).
[3]譚斌.公權腐敗及其治理[J].戰(zhàn)略與管理,2000,(5).
[4]肖群忠.《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倫理思想研究[J].倫理學研究,2005,(4).
[5]李彬.腐敗現象的倫理學思考[J].長沙電力學院社會科學學報,1997,(3).
[6]李寧.貪腐官員道德裂變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3.
[7]道格拉斯·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楊德才.新制度經濟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9]方宗.從心理所有權看國有企業(yè)公司治理[J].生產力研究,2008,(12).
責任編輯 申 華
·中部崛起與湖北發(fā)展
B82
A
1003-8477(2016)08-0060-03
楊忠益(1983—),男,湖北省紀委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