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霞
(齊齊哈爾大學(xué),齊齊哈爾 161006)
黑人命運的枷鎖
——解讀《寵兒》與《最藍的眼睛》中3代黑人的心理歷程
王俊霞
(齊齊哈爾大學(xué),齊齊哈爾 161006)
《寵兒》和《最藍的眼睛》全都出自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之手,兩部作品雖然創(chuàng)作于不同的時代,但都深刻地揭示美國黑人文化傳統(tǒng)與白人文化霸權(quán)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寵兒》揭露蓄奴制下對黑奴肉體以及精神的折磨;《最藍的眼睛》通過小女孩佩科拉對藍眼睛的渴望揭示黑人文化在霸權(quán)文化影響下的迷失。本文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通過兩部作品中3代黑人的成長過程,闡述生活在白人文化霸權(quán)中黑人飽受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折磨,以至靈魂殘缺。
《寵兒》;《最藍的眼睛》;托尼·莫里森
托尼·莫里森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黑人女作家,其作品《寵兒》與《最藍的眼睛》聚焦美國黑人被奴役、被壓迫的命運。本文重點分析兩部作品中3代黑人:飽受南方奴隸主壓迫、被釋放的黑奴,大蕭條時期自由的黑人和文化霸權(quán)下受歧視的黑人的生活(林玉 2010)。雖然這3類黑人生活在不同的時期,但都在白人種族歧視下飽受心靈的創(chuàng)傷,并且前輩的悲慘命運與扭曲的心態(tài)影響后人的命運,使他們被奴役和壓迫的命運極其相似。
精神分析學(xué)關(guān)于創(chuàng)傷的研究是揭露黑人種族在白人社會中所承受的不為人知而又苦不堪言的心理創(chuàng)痛的有效利器(李良春 2013)。創(chuàng)傷是一種感情上受到的刺激,是對人心理造成持久和深遠的損害,并且還經(jīng)常導(dǎo)致人的精神紊亂。對于受害者來說,他們在情感、心理等方面會發(fā)生各種扭曲和變態(tài),很難再得到原本健康的自尊、自愛。這種經(jīng)歷和不正常的心態(tài)使他們心理脆弱,易于用逃避或是自卑的心態(tài)去看問題,甚至總是感受到別人的歧視。
《最藍的眼睛》是莫里森發(fā)表于1997年的一部作品,故事內(nèi)容備受爭議,但卻因此使她名聲大噪,從而確立她“當代美國社會文學(xué)觀察家”的地位。莫里森的每部小說都極富表現(xiàn)力和震撼力,她喜歡用超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與狂想將黑人生活和成長的過程與黑人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變化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并從不同的視角觸及白人文化霸權(quán)下,喪失身份、迷失自我的黑人生存的苦難與可悲。莫里森作為黑人,對自己的種族極其熱愛,并且她的一生都在捍衛(wèi)美國的黑人文化。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大部分的主題都是關(guān)于黑人悲慘的命運與白人強勢文化的沖擊。在上世紀的美國,白人文化占主導(dǎo)地位,白人種族主導(dǎo)美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這種白人霸權(quán)文化使黑人文化受到重撞,部分黑人喪失身份、迷失自我,進而導(dǎo)致部分黑人開始排斥自己的文化與同胞。《寵兒》發(fā)表于1987年,次年榮獲普利策獎,并且被譽為“美國文學(xué)史的里程碑”。
《寵兒》取材于一個真實的故事,主人公黑人女奴懷著身孕只身從肯塔基的奴隸主莊園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隸主循蹤追至,為了使女兒不再重復(fù)自己做奴隸的悲慘命運,她毅然殺死自己的女兒(馬海英 2010)。在經(jīng)歷一系列的磨難后,她在124號居住,18年間,殺女的夢魘一直折磨著塞絲。而在18年后,奴隸制早已廢除,被塞絲害死的寵兒還魂歸來。為了當年的行為,寵兒日夜懲罰母親,并且不斷地向母親索取,甚至還不擇手段地擾亂和摧毀母親剛剛回暖的生活(李良春 2013)?!蹲钏{的眼睛》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敘述上世紀40年代發(fā)生在俄州洛林市的一個悲劇故事。佩科拉是一個11歲的黑人女孩,因長相丑陋而被家人忽視,被同學(xué)恥笑,在她看來,自己所受的全部遭遇都源自于她的黑皮膚與黑眼睛,她渴望擁有一雙藍眼睛,并且堅信藍眼睛能夠改變她的生活現(xiàn)狀。但是父親喬利在一次醉酒后強奸了佩科拉,把她推向無底深淵,緊接著邁卡的欺騙讓她飽受驚嚇,最終佩科拉發(fā)瘋了。發(fā)瘋后的佩科拉仍然沉浸在屬于自己的世界中,她夢寐以求擁有藍眼睛,成為人見人愛的小女孩,還擁有一個親密的朋友。
《寵兒》中的母親塞絲代表獲得自由的前黑奴,她和124號社區(qū)的黑人以及同時代相同命運的所有黑人,在獲得自由之前都飽受白人種族主義者的剝削和壓迫,在逃跑的途中為了使女兒寵兒擺脫同自己一樣被奴役的命運而親手將女兒殺死后,塞絲一直生活在愧疚中,即便在獲釋后仍然生活在殺女的陰影中,心靈上巨大的創(chuàng)傷讓她飽受精神折磨。生活在124的黑人親眼目睹白人慘絕人寰的殺戮,在獲得自由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面對自由的生活,只能游離于正常生活的邊緣。小說中寵兒以鬼魂的形象出現(xiàn),實際上這也反映出塞絲、124號社區(qū)的黑人乃至整個黑人種族對這段不堪回首的殘酷歷史的控訴(朱沅沅 張圓圓 2011)。對以塞絲為代表的獲得自由的黑人群體而言,想起過去就意味著重新經(jīng)歷如煉獄般的痛楚,感受到鬼魅般的騷擾,因而在獲釋之后,他們?nèi)圆荒軘[脫奴隸制在自己身上留下的陰影與創(chuàng)傷,不能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也不能給予下一代一個健康的生活環(huán)境。
在奴隸制社會中,人們對待黑人如同牲口一樣。前黑奴塞絲從出生伊始就被迫與母親分開,并且親眼目睹母親的死亡,所以她沒能得到完整的母愛,正是親情的缺失,助長她原始的本性,殺女只是為了讓女兒不再淪為奴隸。即便是對于擁有自由身份的黑人喬利而言,他同塞絲一樣,在缺少母愛的生長環(huán)境中,內(nèi)心世界已經(jīng)被異化,喬利強暴女兒的初衷是為了想表達他無法言表的父愛,但是這種毀滅性的愛直接導(dǎo)致寵兒與佩科拉的悲劇。與男性黑奴相比,女性黑人受到的迫害更為嚴重,她們?yōu)榘兹伺`主提供勞動,而且還必須為奴隸主孕育出更多的黑人勞動力。當年僅14歲的塞絲,在來到“甜蜜之家”后,被奴隸主太太命令找丈夫,這種類似于性交的結(jié)合使塞絲的心理遭受極大創(chuàng)傷,生活與精神上的雙重壓迫使女奴的生活更加痛苦。黑人長期生活在白人的文化霸權(quán)中,黑人群體的心靈深處傷痕累累,并且逐漸開始接受白人的污蔑,甚至還自賤身份,甘心屈從于白人,心靈的重創(chuàng)使他們心態(tài)扭曲,難以啟齒的記憶片段不斷地在大腦中重現(xiàn)。
在《寵兒》中一直出現(xiàn)“甜蜜之家”,事實上,“甜蜜之家”有種反諷的意味,“甜蜜之家”盡是苦澀,在這個白人文化占統(tǒng)治地位的美國不可能給黑人種族提供一個甜蜜之家,《寵兒》的結(jié)局也暗示對黑人人性的否定與迫害,在白人至上的不平等的社會中會出現(xiàn)重演的可能性,而《最藍的眼睛》中黑人后代佩科拉的命運悲劇則詮釋黑人種族的悲慘命運。
《最藍的眼睛》描述上世紀美國大蕭條時期,此時的奴隸制已經(jīng)廢除,黑人作為奴隸被壓迫的命運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生活在白人文化霸權(quán)中的黑人仍然受到種族的歧視(劉曉真 2013)。在白人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下,黑人開始用白人的文化價值觀去審視社會,將藍眼睛、白皮膚看成美麗漂亮的象征,而將黑皮膚、黑眼睛視為丑陋的標志,在這種白人化的文化審美中,黑人迷失自己的身份。如《寵兒》中塞絲作為備受折磨的第一代黑人,他們經(jīng)受過心理和身體的雙重打擊和壓迫,心理缺陷已經(jīng)不能夠使他們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因而也無法對獲得自由身份的下一代喬利、保琳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正是這種正常家庭生活教育的缺失導(dǎo)致保琳與喬利性格的缺陷,從而造成家庭悲劇。
保琳是一個跛足黑人婦女,她遭受種族、性別、殘疾等的多重歧視??梢哉f她承受的痛苦多于任何人,但面對這些痛苦的生活她并沒有被擊垮,而是與心愛的男人組建家庭,原本這個幸福的家庭會延續(xù)下去,但在她懷孕即將臨盆之際目睹醫(yī)生對白人孕婦的溫柔與體貼,還聽到白人醫(yī)生評價黑人產(chǎn)子和下馬崽一樣。正是這種赤裸裸的種族歧視使保琳的人性發(fā)生扭曲,在生下佩科拉之后,她把白人給予自己的恥辱全部施加在這個幼小的孩子身上,并且開始沉浸在對白人文化極端的崇拜中。性格扭曲的保琳試圖通過好萊塢電影來麻痹自己,她模仿影星的著妝與發(fā)型,開始用白人的審美觀來審視這個世界,當她看到女兒的黑皮膚和黑眼睛時就會徒增憎惡,相比在家里做家務(wù),她更喜歡在白人家庭做工,正是這份工作讓她找到生命的意義,甚至她愛白人主人家的孩子勝過自己的女兒,當佩科拉不小心打破草莓甜餅時,母親不僅沒能關(guān)心她是否燙傷,反而責(zé)罵。正是這種畸變的母愛使佩科拉向命運的悲劇一步步走近。
佩科拉的父親喬利一出生便被遺棄,最后被姑母收養(yǎng),他不知道什么是家庭、什么是責(zé)任,不懂得怎么關(guān)愛別人,和保琳的結(jié)合完全出自于好奇,他的行為不受任何既定社會習(xí)俗所約束,家庭對于他來說是個奇怪社會機制;他不懂得怎么做好父親,不知道怎樣給予孩子關(guān)懷,不知道怎樣愛護自己的妻子,作為一家之主本該挑起家庭的重任,而他卻成為無所事事的酗酒之徒。喬利在年少第一次性愛時,被兩個白人獵手撞見,并且在白人獵手的威脅下完成性愛,此次的經(jīng)歷使喬利心靈遭受重創(chuàng),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極力地描述兩個白人獵手的高大偉岸,而自己膚色黝黑、身份卑微。正是這種自卑的心理使他在潛意識里認為自己無能……這些性格的缺陷不可能給子女一個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所以在看到弱小的女兒時,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的父愛,在他看來,做愛是表達父愛的方式,因而才會強暴女兒。
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最為重要,佩科拉與哥哥山姆生活在充滿暴力的家庭中,哥哥用離家出走來反抗,而年幼的佩科拉只能用躲藏來回應(yīng)家庭暴力。哥哥山姆在小說中并沒有被具體地刻畫,但他的一句話便讓讀者記住這個黑人小男孩,他對母親說的一句話便是讓母親殺了父親。從精神分析學(xué)的角度去解讀這是一種戀母情節(jié),并且山姆又是下一個喬利,他離家出走后的生活也是沒有父母關(guān)心,沒有健康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這預(yù)示著下一個悲劇的誕生,長此以往,沒有終止。
佩科拉悲劇的命運是與悲劇家庭息息相關(guān)的,正是因為畸變的家庭,才造成這一黑人后代的悲劇命運。心理畸變的保琳不能夠給予女兒一個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正是她的不正確引導(dǎo)使佩科拉從小陷入到自卑的泥淖無法自拔,而且以自己的黑眼睛和黑皮膚為恥。她一直生活在自己幻想的藍眼睛世界里,但父親致命的一擊讓她墜入悲劇的深淵,這位被白人歧視且自認為無能的黑人漢子在一次醉酒之后強暴佩科拉并且導(dǎo)致她懷孕。幼小的佩科拉不可能像哥哥山姆一樣離家出走,只有萎縮在角落里去幻想自己的藍眼睛。悲慘的遭遇使她麻木,牧師邁卡又為她精神的崩潰助推一把。
黑人的自卑意識把他們禁錮在下等人種之中,但對于佩科拉這代黑人孩子來說,家庭無疑對孩子的健康心理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最藍的眼睛》中克勞迪婭雖然同佩科拉都是黑人,但她并沒有因自己的膚色而自卑,主要是因為克勞迪婭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家庭里,她的父母心理健康,不忘黑人種族的苦難與文化,在教育孩子們時常常講解黑人文化。然而,生活在那樣一個黑人種族文化被壓抑的年代,克勞迪婭也或多或少地受到白人文化霸權(quán)的影響,如在小說中,克勞迪婭為佩科拉報仇,在對莫林進行攻擊時,她的拳頭卻落在佩科拉的身上,這種行為暗示克勞迪婭的扭曲心理,也暗示在潛意識里她接受白人種族對黑色種族的詆毀??梢?,佩科拉、克勞迪婭以及所有其他的黑人后代都無法擺脫命運的枷鎖,盡管生活在不同的家庭背景里,但現(xiàn)實總會把他們歸為同類——黑人種族(托尼·莫里森 2006)。
莫里森的《寵兒》和《最藍的眼睛》雖然取材于上世紀的生活,但其蘊含的主體卻超越時代,超越國度(黃宇潔 2006)。這3代黑人只是眾多黑人的一個縮影,盡管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他們卻有相似的悲劇命運,這種無法抗拒的命運值得引起人們深深的思索。
黃宇潔. 作為他者的寵兒——評莫里森的小說《寵兒》[J]. 山東大學(xué)學(xué)報, 2006(6).
李良春. 解讀群體動力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寵兒》和《最藍的眼睛》中的黑人家庭關(guān)系的研究[J]. 湖北經(jīng)濟學(xué)院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 2013(3).
林 玉.《最藍的眼睛》之生存之道——從兩個黑人家庭的對比看父母價值取向?qū)ψ优\的影響[J]. 文學(xué)界(理論版), 2010(12).
劉曉真. 托尼·莫里森小說黑人女性藝術(shù)形象新解——以《最藍的眼睛》、《寵兒》和《天堂》為例[J]. 名作欣賞, 2013(5).
馬海英. 黑人文化的背離與堅守——評托尼·莫里森的《最藍的眼睛》[J].河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10(5).
托尼·莫里森. 寵兒[M]. ??冢耗虾3霭婀? 2006.
朱沅沅 張圓圓.《最藍的眼睛》和《寵兒》女主人公對比分析[J]. 文學(xué)教育(上), 2011(10).
定稿日期:2016-08-04
【責(zé)任編輯王松鶴】
TheYokeoftheBlackPeople’sFate—AStudyontheMentalSituationsofThreeGenerationsoftheBlackPeopleinBelovedandTheBluestEyes
Wang Jun-xia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161006, China)
Beloved;TheBluestEye; Tony Morrison
I104
A
1000-0100(2016)06-0148-3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6.034
BelovedandTheBluestEyesare the works of the same African-American female writer: Tony Morrison. Although the two works were created at different times, they both reveal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American blacks and the hegemony of white culture.Belovedprofoundly expose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tortures that the blacks went through under the slavery system.TheBluestEyesreveals the loss of the black cul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hegemonic culture through the little girl Pecola’s desire for blue eyes. By analyzing the growth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black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sufferings of the blacks under the cultural hegemony of the white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which eventually results in 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ir sou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