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在南方
一個小姑娘坐在樹下念課文:“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小魚扔進大?!?/p>
我站在不遠處,等著她再念一遍。原來,一個早晨,一個大人在海邊散步,看見海灘低洼里有許多小魚,想著太陽出來,會被曬死。這時,一個小男孩撿起小魚朝大海里扔,大人說怎么救得過來呢?誰在乎呢?小男孩說:“這條在乎,這條在乎,還有這條在乎……”
脆生生的朗讀讓人感動,忽然想起來,我小時也念過小貓釣魚,小貓跟貓媽去釣魚,一會兒捉晴蜓,一會兒捉蝴蝶,沒釣著魚,可貓媽釣著了大魚,然后貓媽說干什么事都要專心,不能三心二意。小貓聽媽媽的話,也釣著了大魚,高高興興回家了。
那時,我只在年畫見過一個胖娃抱著魚,沒見過活魚,我好奇地問老師釣魚干什么呀,這大約是個傻問題,老師笑著說,吃呀!然后我聽見他響亮地咽了口水,然后說起他百里外的老家有條河,河里有魚。
我老家沒河沒魚,偏偏課本里經(jīng)常有魚,都跟吃有關(guān),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還有謀士馮諼見孟嘗君,自稱沒本事,依然被收留,孟嘗君左右以為他不被待見,隨便給他吃點飯。馮某日彈劍歌曰:長鋏歸來兮,食無魚。意思是,沒魚吃,我回去算了。孟嘗君給他提高了伙食標準。
到底是何種美味,能讓人念念不忘?某些時候我盯著年畫看,并不垂涎三尺。那時看《水滸傳》,看到戴宗請宋江在潯陽樓上吃魚,李逵也在,話說也不使箸,便把手去碗里撈起魚來,和骨頭都嚼吃了。接著,抓了宋江和戴宗的魚依前法吃了,再吃二斤羊肉,出口成臟道:這宋大哥便知我的鳥意,吃肉不強似吃魚!
這句話立刻印在心里了,沒吃過魚,吃過肉啊。第一回吃魚,我長大成人了,一條鯽魚躺在醬汁里,我看別人吃了,這才夾了一點兒,牛毛樣的刺怎么咬也咬不爛……
再后來待在長江邊上,見過很多魚,也吃過很多魚,可能因為味蕾沒有記憶,總覺得魚的味道都差不多,有一回我這樣說了,惹得一位美食家怒不可遏,說我此言對不起世上所有的魚! 這真讓我慚愧,李逵那句話又一次響起,聊以自慰。
弗洛伊德講故事說,某窮人向其富友借二十五元,同日,這位朋友遇見窮人在飯店吃一盤很貴的奶漿沙羅門魚。朋友就上前責(zé)備他說:“你剛跟我借錢,就跑來吃奶漿沙羅門魚。這是你借錢的意思嗎?”窮人回答說:“我不明白你的話。我沒錢時不能吃奶漿沙羅門魚,有錢時又不許吃奶漿沙羅門魚。請問你,我何時才可以吃奶漿沙羅門魚?”
他大約是當幽默講的,正好應(yīng)了一句俗話:借錢吃魚蝦,不算胡亂花。這吃魚作派我能想象,大約是眼耳口鼻舌身意,都惹饞蟲。
很多時候,魚并不都是用來吃的,比如用來比喻象征,聞一多先生多方考釋魚的隱語,指出古詩和民歌中,魚為配偶、情侶之意,打魚、釣魚隱指求偶,烹魚、吃魚喻合歡或結(jié)配。
“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在聞先生看來,魚喻男,蓮喻女,魚與蓮戲,是一種戀愛的舞蹈,是原始繁殖儀式的變形。若稱對方為魚,那就等于說:“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
有一回,我看日本電影《欲望》,影片開始,兩雙筷子翻一個黑黑的魚頭,翻啊翻啊,像是一個隱喻。有一句話叫魚水之歡,用在愛情上,形象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