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世全
摘 要: 面對傳統(tǒng)知識教育和當下應試教育的雙重壓力,中小學生的精神負擔過重,人格的和諧發(fā)展面臨困境。美育作為一種心靈的教育,對提升一個人的基本素質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就美育在喚醒人的活潑天性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進行分析和闡述,為進一步解決學業(yè)負擔下學生和諧人格的形成提供另外一種思考路徑。
關鍵詞: 美育 人格養(yǎng)成 思考路程
自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來,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紛紛根據自身情況出臺了貫徹落實《意見》的具體措施,包括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開設豐富優(yōu)質的美育課程,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教育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等等?!兑庖姟诽岢?,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類文明優(yōu)秀成果,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擁有開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培養(yǎng)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美育的概念
關于什么是美,李澤厚認為:“美是真與善的統(tǒng)一,也就是合規(guī)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睂⒚缹W觀點引入教育領域從而最早確立美育的獨立地位的是德國美學家席勒,在他看來,美育的實施有助于學生理想人格的形成,而理想的人格就是既有統(tǒng)一的理性,又有豐富多彩的個性特征;既能從事哲學思考,又能創(chuàng)作藝術;既充滿力量,又溫柔;既有理性的成年性,又有想象的青年性。正如北京大學葉朗教授所言:“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滿,也就是學會體驗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個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對人生產生無限的愛戀、無限的喜悅,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泵烙切撵`的教育,是提升一個人、一個學校、一個社會基本素質的重要途徑。
實際生活中,一提到美,人們不禁會聯想到藝術,想到藝術家。藝術家所特有的優(yōu)雅沉靜的氣質往往得力于藝術對人的陶冶作用。藝術熏陶能夠塑造和諧的人格,進而推動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這是國家重視實施美育的根本原因所在。正如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說的那樣:“在過去,藝術以繪畫、音樂和詩的形式感動了整個人類,而人又通過藝術認識到自己當下的超越層面。”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則指出:“我們提倡美育,便是使人類能在音樂、雕刻、圖畫、文學里又找見他們遺失的情感?!?/p>
二、學校美育缺失現狀
看一看現在中小學生的精神面貌,很難讓人聯想到“朝氣蓬勃”這樣的字眼,課業(yè)負擔和升學壓力讓學生愁容滿面、苦不堪言??梢赃@么說,青年一代是所屬時代的形象代言人,反映了所屬時代的精神面貌。想當年梁啟超作《少年中國說》何其酣暢淋漓、鋒芒畢露,青年毛澤東則盡顯書生意氣的豪情與灑脫,透過他們,足以讓我們窺見那個揮灑著激情、飄揚著理想的年代。然而,反觀現在的青年學生,其精神面貌著實令人擔憂。
美育從其本質上可以說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劑良方。美育教育在緩解學生壓力、陶冶情操方面所起到的特殊作用使其實施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蔡元培看來,只有追求“知識與感情的調和”,才能實現人生價值,而美育正是為實現高尚的人生價值而設立的。因為所謂美感,其實是一種個人內在的價值體驗。同時他指出,科學和藝術雖然不同,但是,不僅各種科學上都有可以應用藝術眼光的地方,而且如果僅僅鉆研科學而廢棄了藝術,那么這個人就容易趣味和創(chuàng)造力低下,人生沒有活力。他接著說:“防這種流弊,就要求知識以外,兼養(yǎng)感情,就是治科學以外,兼治美術。有了美術的興趣,不但覺得人生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就是治科學的時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潑的精神?!?/p>
這里要強調的就是蔡元培所謂的“勇敢活潑的精神”,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當年毛主席為抗日軍政大學所提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八字校風?,F在,依然有不少中小學班級將其張貼在黑板上方作為班風班訓時刻提醒學生。然而,走進班級就會發(fā)現,這八個字只部分作用在學生身上,課堂上,同學們表現得緊張而認真,回答問題時嚴肅而莊重,給人一種少年老成的感覺,而那種在有序狀態(tài)下的活潑感卻很難看到。就這種現象,梁漱溟的看法對我們極富啟發(fā)性,“我們辦學的真動機,就是因為太沒有人給青年幫忙,聽著他無路走,而空講些干燥知識以為教育。教育應當是著眼一個人的全生活,而領著他去走人生大路,于身體的活潑、心理的活潑兩點,實為根本重要;至于知識的講習,原自重要,然固后于此”。
三、美育實踐及其展望
想要喚醒青年人活潑的天性,美育在實施過程中首先要與“功利”二字劃清界限。朱光潛先生一再強調:“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系而獨立……藝術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边^于急功近利會大大破壞兒童們那種自發(fā)地愛美、愛藝術的天性,使審美世界成為一個對他們來說只在理智上認為有價值,但在情感上是不可親近的陌生的、枯燥的和難以理解的東西,這樣不利于美育的深入實施。
青年朋友是社會的脊梁,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主力軍,我們的教育事業(yè)應該致力于培養(yǎng)充滿朝氣和富有開拓精神的青年一代,這樣,我們的民族才能充滿活力、銳意進取。梁漱溟在《辦學意見述略》中說:“我們看青年學生中大概似不外兩種人:一種是墮落不要強的,在學校里就鬼混,畢業(yè)后就謀差賺錢揮霍;一種是自知要強的而常不免因人生問題、社會環(huán)境而有許多感觸,陷于煩悶痛苦。像這兩種人,你只對他們講功課,實在不中用。”人生的問題和成長的煩惱可能讓學生一時陷入沉淪的苦海,而這些問題僅靠知識教育又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往往在這時,一幅畫、一首詩、一段優(yōu)美的旋律所帶來的靈魂的震顫、神馳、愉快和慰藉會產生神奇的效果,使學生重拾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回歸活潑的本性。
美學大師朱光潛在那個極其動蕩的年代里就曾這樣告誡青年朋友:我堅信中國社會鬧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壞。我堅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yǎng)性”做起,一定要于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至此光陰流轉,時隔多年,大師的心愿早已化作喃喃耳語,真摯而親切。愿未來中國青年的精神面貌能夠有所改觀,愿以此告慰先生深沉而熱切的靈魂。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93.
[2]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06.
[3]李澤厚.美學四書[M].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211.
[4]梁漱溟.梁漱溟年譜[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