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貞觀十七年,宰相魏征卒,唐太宗親臨慟哭,并追思不已。其后,唐太宗上朝,念及魏征在世時的諫諍,對左右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唐太宗晚年所說的這段話,就是著名的“三鏡說”。唐太宗之所以成為明君、圣主,恐怕與他善于以古為鏡和以人為鏡有關(guān)??梢哉f沒有魏征的勸諫,就沒有大唐的興盛。
西周的厲王面對百姓的意見要“防民之口”,唐太宗對魏征的勸諫卻是從善如流。狹隘的思想導(dǎo)致厲王“流于彘”的命運(yùn);博大的胸懷使唐太宗成為一代明君。
【解讀】
我們要對不同的反對者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對善意地指出我們的缺點和失誤的要歡迎、要團(tuán)結(jié),對惡意的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的要堅決斗爭。我們需要反對者的存在。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學(xué)習(xí)中,或者社會交往中,反對者會使我們更加清醒地審視自己,找到不足,改正失誤,從而使自己不斷完善和進(jìn)步。從對反對者的不同態(tài)度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養(yǎng),甚至命運(yùn)。我們不能因為反對者的反對而懷疑自己,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要善于區(qū)分反對意見中的“善”與“惡”,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