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窺探志賀直哉的人生觀變化
——從《在城崎》中“靜”字語境出發(fā)

2016-03-11 14:10孫景釗華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廣州510631
名作欣賞 2016年21期
關(guān)鍵詞:人生觀寧靜蜜蜂

⊙孫景釗[華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廣州 510631]

窺探志賀直哉的人生觀變化
——從《在城崎》中“靜”字語境出發(fā)

⊙孫景釗[華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廣州510631]

《在城崎》中展現(xiàn)的并不僅有志賀直哉的生死觀,其實還有他的人生觀。本文通過分析文本中大量出現(xiàn)的“靜”字可以看出:其語意往往與主人公的心境和“人生觀”密切關(guān)聯(lián),且整篇《在城崎》中的諸多人生觀念是相互聯(lián)系和不斷變化的,其先后經(jīng)歷了對寧靜生活的向往、迷茫、拒絕三個階段,而非相互獨立和固定不變的。實際上構(gòu)成了主人公及志賀直哉的人生觀重構(gòu)的過程,更是與志賀直哉現(xiàn)實中的人生經(jīng)歷息息相關(guān)。

志賀直哉心境小說 《在城崎》 人生觀死亡觀

引言

研究《在城崎》中的人生觀,是個少見的課題。

志賀直哉作為被譽為“小說之神”的日本近代知名作家,其代表作品《在城崎》“是志賀直哉心境小說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是日本眾多國語教科書必定選用的名篇之一”(李先瑞,1999:92),因而一直受到日本文學研究者們的重視?!对诔瞧椤分凶顬樽x者和研究者們津津樂道的,是其中有關(guān)蜜蜂、老鼠、蠑螈三個小動物的三段故事。該三段故事全程下來,被認為是描繪出了作者志賀直哉對待死亡的“平常心”,并在層次上“提高到了對一般生死問題的哲學思考”(肖書文,2006:120)??梢哉f,生命的價值、生與死的意義等一直被當作是《在城崎》的重點研究分析內(nèi)容;相比之下,從人生觀角度解析《在城崎》的學術(shù)研究卻寥寥無幾。

筆者在反復(fù)閱讀《在城崎》原文時發(fā)現(xiàn),除開為保證語法完整性而存在的詞語外,“靜”①字在文本中擁有很高的出現(xiàn)率。志賀直哉的作品被認為是“盡量壓縮敘述語言,使描寫更加精煉、緊湊”(趙敬,2006:73)的。故筆者認為,文本中出現(xiàn)率如此之高的“靜”字在推進劇情和闡述主題上定是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盡管也曾有人粗略統(tǒng)計出文本中“靜”字共“出現(xiàn)了十次之多”(邢雪艷,2004:62),但并為有人基于此進行過更深入的分析研究。經(jīng)筆者統(tǒng)計,文本中“靜”字實際上共出現(xiàn)了十五次:老鼠的故事前出現(xiàn)了十次(其中蜜蜂的故事中共出現(xiàn)了七次),老鼠的故事中出現(xiàn)了兩次,蠑螈的故事中出現(xiàn)了一次,剩下兩次中一次出現(xiàn)于對河邊環(huán)境的描寫,一次出現(xiàn)在桑樹葉的故事當中。

為此,筆者將分析的重點放在“靜”字在原文中的語義語境的分析上來,而不是從前般執(zhí)著于三個小動物的故事內(nèi)容。并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作為分析單位:故事開頭到老鼠的故事開始之前為第一部分,老鼠的故事以及主人公的反思為第二部分,桑樹葉的故事和蠑螈的故事為第三部分。該三個部分將三個小動物的故事以外的情節(jié)內(nèi)容也囊括進了分析區(qū)間之內(nèi),與三段故事間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guān)系。結(jié)合主人公的死亡觀,分別對這三個部分中“靜”字的語意語境進行分析,嘗試從中探尋以往研究中未曾引起研究者們注意的,有關(guān)志賀直哉思想的新的可能性;同時也希望能為志賀直哉文學作品的研究提供一個不一樣的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美好的寧靜——表面的死亡觀和內(nèi)含的人生觀

首先,在原文的前三個段落中出現(xiàn)了三個“靜”字,引出了主人公最初的死亡觀。第一個“靜”用來描述因事故受傷的主人公前往城崎溫泉療養(yǎng)地時的心情:分は近年になく靜まって、落ちついたいい持がしていた(心情良好,多年沒有這般平靜安詳過了)(志賀直哉,1973:175);第二個“靜”出現(xiàn)于主人公的療養(yǎng)生活開始后,對城崎的環(huán)境進行的描繪:冷々とした夕方、寂しい秋の山峽を小さい清い流れについて行く考える事は矢り沈んだ事が多かった。淋しい考えだった。然しそれには靜かないい持がある(凄冷的傍晚,沿著清澈小溪漫步于秋天寂寥的山峽中,這想想就讓人寂寞。但我卻有種寧靜的好心情);第三個“靜”則是主人公在思考自己的遭遇時用來描述其心情的:自分はよく怪我の事を考えた。一つえば、今は青山の土の下に仰向けになって寢ている所だったなど思う……祖父や母の死骸が傍にある。それももうお互いに何の交もなく……妙に自分の心は靜まって了った。自分の心には、何かしら死にするしみが起こっていた(我時常思考這次受傷。我險些成了仰躺于青山土下的尸體……祖父和母親的尸身在旁,但我們彼此沒有任何交流……我的內(nèi)心卻是平靜的。心中對于死亡有種奇妙的親切感)。從前后文關(guān)系可看出,主人公對死亡的親切感其實就是從這里的“靜”中產(chǎn)生的。這里的“死”當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象征從“生”的世界中隔離開來的一個“寧靜”的“死后世界”。而從純文學的角度來看,“城崎療養(yǎng)地”本身也是具有抽象意義的——那是一個遠離凡世的地方。主人公受傷后進入“城崎療養(yǎng)地”的過程其實是種逃離凡世的行為,“表達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備感壓力的志賀直哉渴望回歸自然,并向自然探求真理的強烈愿望”(林峰,2002:30)。

接下來,在蜜蜂的故事中“靜”字共出現(xiàn)了六次之多,是全文“靜”字最集中出現(xiàn)的地方。首先:自分の部屋は二で、のない、割に靜かな座敷だった(我的房間在二樓,因沒有鄰居而格外安靜)。表明所處環(huán)境十分寧靜。接下來主人公看到了一只已死的蜜蜂:それはていて、如何にも靜かな感じを與えた。淋しかった。他の蜂が皆へ入って仕舞った日暮、冷たい瓦の上に一つ殘った死骸をる事は淋しかった。然し、それは如何にも靜かだった……それは如何にも靜かであった。忙しく忙しくいてばかりいた蜂が全くく事がなくなったのだから靜かである。自分はその靜かさにしみを感じた(那個光景看著就十分寧靜又寂寞。蜂群傍晚回巢后,只剩下那一具殘骸在冰冷的瓦片上,這太寂寞了,卻也太寧靜了……太寧靜了。正因此時躺著不動的是天天忙于工作的蜜蜂,所以才顯得寧靜。而我對這種寧靜感到親切)。這里解釋了主人公為何會對“死亡”感到親切——在“生”的世界不得不如“蜜蜂”般每日辛苦勞作;而“死”的世界里卻可以一個人享受寧靜的時光,如同蜜蜂尸體般躺在一邊也不會被別的蜜蜂打擾,又如同拋開了凡世中的工作后在“沒有鄰居的屋子”內(nèi)享受不被“鄰居”打擾的寧靜時光。于是筆者大膽推斷出一個結(jié)論——蜜蜂之死實際上是主人公對“死”的向往得以具象化的姿態(tài),也是對作者人生觀念的一種反映。

蜜蜂的故事后,作者還講述了有關(guān)《范某的犯罪》②的想法?!斗赌车姆缸铩芬彩侵举R直哉的短篇小說,內(nèi)容無須過多介紹,但此處文本也存在一個“靜”字:范の持を主にし、仕舞にされて墓の下にいる、その靜かさを自分はきたいと思った(我想以范的心情為主線,寫出他最后被殺而埋在墓下的那種寧靜)。也就是說,主人公在城崎療養(yǎng)地獲得了難得的生活清靜,觀察蜜蜂時愈發(fā)感覺這種寧靜非常舒適美好。而現(xiàn)在,身為作家的主人公開始想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寫出這種寧靜”——文學性地將這種美好的寧靜喻為“死了一般”。有人認為,“由于看到了悲涼的蜜蜂,作者有了站在弱者立場上寫作《被殺的范之妻》的想法”(劉萍,2012:27),但筆者認為,(且不談蜜蜂之死是否是“弱者”之死的問題)《范某的犯罪》的劇情本身在此文中并無任何實際意義,有的只是引子作用——引出了志賀直哉萌生書寫《在城崎》這部作品的想法的來龍去脈。

可以看出,至此出現(xiàn)的一共十個“靜”字所引出的思想,表面上看是主人公的死亡觀,實際上內(nèi)含著主人公的人生觀:先是三個“靜”字描繪出了歷經(jīng)生死后滿足于現(xiàn)在寧靜生活(被描述為“死后”的世界)的心態(tài),接下來用蜜蜂的死態(tài)展示出了此時寧靜生活所具備的益處,最后引出了主人公的寫作欲望。當現(xiàn)世的工作生活和煩心瑣事讓人疲憊不堪時,理應(yīng)尋求一處與世隔絕的地方寧靜地生活——這就是現(xiàn)階段主人公的人生觀。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結(jié)束。接下來的劇情中,由“靜”所描述出來的人生觀將迎來一個劇烈的扭轉(zhuǎn)。

第二部分:急劇扭轉(zhuǎn)的人生觀

一日,主人公目睹了一只在死亡邊緣掙扎的老鼠。這個老鼠被魚串貫穿了身體,被拋到河中,在河中不斷掙扎并且遭受著岸邊孩子和車夫等人拋來的石子攻擊。主人公看到老鼠拼命掙扎的樣子產(chǎn)生了感想:自分が希っている靜かさの前に、ああいう苦しみのある事は恐ろしい事だ(在我所期望的寧靜之前,那種痛苦的存在是令人恐懼的)。老鼠已然必死無疑,卻仍劇烈掙扎,這正是死前生命的真實姿態(tài)。人也如這只老鼠一樣,在現(xiàn)實中的磨難、挫折甚至傷害中不斷掙扎,直至人生終結(jié)。此前,主人公滿足于寧靜的生活現(xiàn)狀,不愿重新面對自己來到城崎療養(yǎng)地前那令人煩惱的凡世生活。然而,老鼠在死亡邊緣掙扎的形象來得如此激烈,毫無防備的主人公不得不猛然間與此前逃避的一切重新面對。

有人認為,“作者在觀察三個小動物時,完全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它們身上”(李玉麟,2010:45),基于此論可以認為,老鼠的掙扎給主人公帶來的是一種身臨其境的恐懼感,因為主人公來到城崎療養(yǎng)地的契機恰恰就是一場與死亡擦邊而過的事故,這迫使他思考:死後の靜寂にしみを持つにしろ、死に到するまでのああいうは恐ろしいと思った……今自分にあの鼠のような事が起こったら自分はどうするだろう(死后寂靜雖令人親近,至死的掙扎卻是可怕至極……若發(fā)生了這種事我會怎么辦呢)。以往研究多從死亡觀角度加以解釋,如“雖然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平靜地接受死亡”(李會珍,2009:67)。但若將死亡觀背后的人生觀引入,可得出另一番結(jié)論,即令主人公恐懼的并非死前掙扎的痛苦,而是現(xiàn)在的寧靜生活被從前痛苦日子的鏡像所打破。然而,主人公所懼怕的事情并未發(fā)生。歷經(jīng)思考后,他發(fā)現(xiàn):普段考えている程、死の恐怖に自分はわれなかったろうというがする。そしてそういわれても尚、自分は助かろうと思い、何かしら努力をしたろうというがする。それは鼠の合と、そうわらないものだったに相ない(我想,我并不會如平時所想般畏懼死亡,我仍會為挽救自己而努力。這和老鼠并無不同)。至此,不難看出老鼠劇情描繪出的是主人公人生觀的轉(zhuǎn)變。此前,主人公滿足于城崎療養(yǎng)地這里的寧靜生活,不敢面對從前的煩惱生活。然而,當他真正面對起來,卻發(fā)現(xiàn)接受一切并不難?,F(xiàn)實中縱然會忙于工作、會受傷,但自己不會畏懼,反而會“和老鼠并無不同”地選擇掙扎奮斗。

可見,主人公的人生觀在該階段發(fā)生了重大改變,他重新接受了人生痛苦的一面。接下來來,主人公將對自己的人生觀進行再構(gòu)。

第三部分:對“死”的排斥和對“生”的向往

故事開頭,主人公用“靜”描述過讓人感到舒適的心境。但在老鼠劇情后,他是否依然相信這種“靜”的美好?《在城崎》的下半部分,主人公沿著小河,逆向而上地漫步著。他單獨一人行走于河邊的景象仍會給人以某種寂寞感,這時作者再次使用了“靜”字。原文中這樣描寫道:物がて青白く、空の肌ざわりも冷々として、物靜かさが卻って何となく自分をそわそわとさせた(所見之物皆已蒼白起來,冰冷的空氣刺激著皮膚,這時的寂靜反而讓我惶恐不安)。在這里,“靜”所描述的卻是讓人“惶恐不安”的感受,“靜”字在本文中首次失去了積極性含義。這是人生觀變化后,主人公對逃離現(xiàn)世的自我現(xiàn)狀感到不安的一種體現(xiàn)。接下來進入整篇故事的最后部分——蠑螈的故事。主人公沿著溪流繼續(xù)前進,不經(jīng)意間看到溪流對面一個石頭上靜靜趴著一只蠑螈。最后,主人公為了嚇唬蠑螈而扔出一顆石子,不想石子卻誤中蠑螈致其死亡。關(guān)于蠑螈之死,原文是這樣描述的:イモリの反らした尾が自然に靜かに下りて來た……尾は全く石についた。もうかない。イモリは死んで了った(蠑螈斷掉的尾巴靜靜地垂了下來……尾巴完全貼伏在了石頭上。已不再動。蠑螈死了)。從對蠑螈尾巴的描述可以看出,這種死跟之前蜜蜂的死一樣,都是非常安靜的。然而兩者卻已有很大不同:此前死蜂的寧靜能夠讓主人公聯(lián)想到“不被外界干擾”的寧靜的生活狀態(tài),而蠑螈之死的“靜”的意象中顯然未包含這種美好的聯(lián)想。相反,對于這種死亡的“靜”,主人公竟作出了如下反應(yīng):自分はんだ事をしたと思った。をす事をよくする自分であるが、其が全くないのにして了ったのは自分に妙な嫌なをさした(我想我真是搞砸了。雖然也常常殺死蟲子,但殺死明明不想殺死的蠑螈,這讓我心生厭惡)。至此,主人公對“靜”和“死亡”的印象已經(jīng)徹底轉(zhuǎn)變:從一開始的讓人舒適,到現(xiàn)在的讓人厭惡。按照之前的分析,如果將“靜”和“死”理解為對在城崎療養(yǎng)地躲避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隱喻的話,至此便可見主人公嶄新的人生態(tài)度——接受現(xiàn)世中的挫折、痛苦,拒絕逃避現(xiàn)世的行為。

第四部分:人生觀重構(gòu)的回顧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還有一個出現(xiàn)“靜”字的地方。在到達蠑螈所在之前,主人公來到了一棵巨大的桑樹前,這樣描述:大きな桑の木が路傍にある。彼方の、路へ差し出した桑の枝で、或一つのだけがヒラヒラヒラヒラ、同じリズムでいている。もなく流れの他はて靜寂の中にそのだけがいつまでもヒラヒラヒラヒラと忙しくくのがえた。自分は不思に思った。多少怖いもした。然し好奇心もあった。自分は下へいってそれをく上げていた。するとが吹いて來た。そうしたらそのくはかなくなった(路旁有棵巨大桑樹,在指向前路的枝頭上,只有一片葉子在以相同的頻率不斷搖晃。無風,除流水外一片寂靜,唯有葉子晃動不停。我感到不可思議,也有些害怕,但也感到好奇。我來到樹下仰望片刻,忽然吹來一陣風,而這片葉子就不動了)。有論者認為,桑樹葉的晃動,是“到死都在抗爭”的表現(xiàn),而風吹來時反而靜止則是“當死亡真的來臨時,用平常心來迎接死亡”的表現(xiàn)(武鳳娟,2011:186),但若只是如此,該場景的其他描寫(對桑樹外觀的描寫,以及主人公表現(xiàn)出的種種復(fù)雜情感等)的象征意義就得不到有效的解釋。

指向前方道路的桑樹枝象征著主人公即將邁出的通往未來之路;只有一篇葉子在晃動,給人以孤獨寂寞的印象(而根據(jù)前文所述,孤獨寂寞是“死”后生活寧靜的一種狀態(tài));這里樹葉的“靜止”和前面小動物們的“死亡”是同理,樹葉晃動不止,和老鼠“死前”為生存掙扎是一樣的。主人公對此感到“不可思議”“害怕”“好奇”,正是之前目睹老鼠死前掙扎時主人公表現(xiàn)出的心態(tài),在此實現(xiàn)了前后文的呼應(yīng)。而只有坦然面對這種現(xiàn)實,主人公才能繼續(xù)前往樹枝所指向的道路(即走向未來)。于是他為了認識這種樹葉的晃動而來到了樹下,那陣風卻早不吹來晚不吹來,偏偏在他想要去認識樹葉的晃動的時候吹來。據(jù)此筆者大膽推斷,這陣風象征著主人公主動去面對現(xiàn)實的一種嘗試。主人公最終面對和重新認識了人生,所以葉子停止了晃動。而主人公順其自然地有了如下想法:原因は知れた。何かでこういう合を自分はもっと知っていたと思った(原因是明了的,不知為何我覺得我是知道這么一回事的)。

盡管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但作者仍否定了逃避和不敢面對現(xiàn)實的行為,認識到滿足于在城崎療養(yǎng)地的寧靜生活會讓人生止步不前。之后以桑樹葉與風的形式從側(cè)面總結(jié)出了主人公人生觀演變的歷程。并在最后蠑螈的故事中,將對待消極生活的態(tài)度以對待蠑螈的態(tài)度的方式呈現(xiàn)了出來——主人公不再滿足和執(zhí)著于孤獨、寧靜、寂寞的生活。

結(jié)論

實際上,整篇《在城崎》中描繪出的一切都可視為是作者人生觀的象征?;仡櫼幌卤欢鄠€“靜”字修飾出來的動物們的死亡形象,還有城崎溫泉療養(yǎng)地本身具有的幾個特征——寧靜寂寞、不為外界打擾——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分明是主人公用以逃避現(xiàn)世的地方。而對于主人公在這里的生活,作者用“靜”字自始至終描繪出了“良好”“迷?!薄熬芙^”三種不同的印象。最后對蠑螈死亡的排斥心理標志著整個人生觀轉(zhuǎn)換過程的收尾。志賀直哉與其說是用三段小故事分別描述出了三種不同角度、不同內(nèi)容的死亡觀或生死觀,倒不如說是他寫出來的三段故事、桑樹葉的故事、文首對城崎療養(yǎng)地的描寫等所有情節(jié)連接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相互聯(lián)系的、不斷變化中的人生觀轉(zhuǎn)換過程。

若上述文本分析的結(jié)論正確,那么作者志賀直哉自身滿足于城崎療養(yǎng)地僻靜的生活究竟是為何,他所逃避的現(xiàn)實中的煩惱到底是什么,便是本文結(jié)尾處值得去思考和解析的幾個疑問?!对诔瞧椤愤@部作品改編自作者志賀直哉的實際經(jīng)歷。歷史上志賀直哉因事故而前往城崎溫泉去療養(yǎng)是在1913年,而第二年(1914年)志賀直哉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后志賀直哉于1917年完成了這部《在城崎》并將其發(fā)表,而在1917年的10月志賀直哉便實現(xiàn)了他與父親的和解。不難看出,志賀直哉的兩次人生大事(婚姻、與父親的和解)都是與《在城崎》這部作品息息相關(guān)的。有觀點說,正是這種人生經(jīng)歷,構(gòu)成了《在城崎》的創(chuàng)作意圖,即《在城崎》是這些人生經(jīng)歷的“結(jié)果”(張云云,2008:64)。而筆者的意見則恰恰相反?;橐霭l(fā)生在志賀直哉溫泉療養(yǎng)后的第二年,和父親的和解則發(fā)生在《在城崎》發(fā)表的同年下半年。若主人公對“不被外界所干擾的世界”的向往意味著志賀直哉消極的人生觀,那么(盡管這只是筆者的臆測)或許正是城崎之旅中不尋常的經(jīng)歷使志賀直哉人生觀中消極的一面得以改善,尤其是文中老鼠劇情處,主人公能夠接受老鼠為生存拼命掙扎的一面,似乎也暗示著志賀直哉最終能夠坦然接受現(xiàn)實中的種種不如意,也愿意選擇在現(xiàn)實中拼命掙扎。這一切最終讓他在“城崎之旅”后收獲了婚姻、與父和解這兩個積極的人生成果。

事實上,“從邏輯關(guān)系角度來分析。志賀的作品中,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經(jīng)常有較大的跳躍”“讀者在讀作品時就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力來推理句子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趙敬,2006:72),導(dǎo)致筆者分析時也難以按照邏輯嚴密的方式對情節(jié)進行分析。而且,和以往只圍繞三個小動物的故事進行的研究相比,本文雖然增加了更多的劇情作為分析對象,但仍未能照顧到每字每句,故本文中筆者的結(jié)論或只能算是有待完善的、階段性的一家之言的結(jié)論。即志賀直哉通過《在城崎》這部作品描繪出的,不僅僅是對生與死的獨特見解,更是完整地為我們讀者展現(xiàn)出了他自己從逃避現(xiàn)世到回歸現(xiàn)世的整個過程,是一部作者人生觀變化的真實紀錄。

①為準確定位原文文本中“靜”字的出現(xiàn)次數(shù)、位置、頻率等,本文使用《在城崎》的日文原版作為主要參考文獻。本文中出現(xiàn)的與日語原文相互對應(yīng)的漢譯句均出自筆者翻譯。

② 《范某的犯罪》和《被殺的范之妻》皆屬不同譯名,原著為《范の犯罪》。

[1]李先瑞.志賀直哉與心境小說[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2):91-94.

[2]肖書文.論志賀直哉《在城崎》中的死亡意識[J].云夢學刊,2006(6):117-120.

[3]趙敬.論志賀直哉心境小說的表現(xiàn)特征——以《護城河畔的家》和《在城崎》為例[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6(4):69-73.

[4]邢雪艷.志賀直哉的“小物”情節(jié)和心境轉(zhuǎn)換[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4(4):61-63.

[6]林峰.志賀直哉的“心境小說”——《在城崎》[J].日語知識,2002(5):30.

[7]劉萍.淺析心境小說《在城崎》[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26-27.

[8]李玉麟.從《城之崎》看志賀直哉的生死觀[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12):41-47.

[9]李會珍.論志賀直哉《在城崎》中的生死觀[J].讀與寫雜志,2009(5):67,92.

[10]武鳳娟.淺析志賀直哉在《在城崎》中的死意識——以作者的心理活動為中心[J].時代文學,2011(10):185-186.

[11]張云云.論志賀直哉《在城崎》的創(chuàng)作意圖[J].文學研究,2008(12):51,64.

作者:孫景釗,華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中日關(guān)系。

編輯: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歡
人生觀寧靜蜜蜂
蘇軾所寫墓志銘與祭文里的人生觀
人生觀(一)
喜歡寧靜
蜜蜂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研究
蜜蜂
蜜蜂
蜜蜂谷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尋找屬于自己的寧靜
三穗县| 寻甸| 阿坝县| 潍坊市| 邯郸市| 邵阳市| 奈曼旗| 隆昌县| 宝坻区| 武城县| 炉霍县| 于田县| 岫岩| 景宁| 乌拉特中旗| 罗城| 盐池县| 杭锦旗| 江城| 重庆市| 和田县| 哈巴河县| 中西区| 金沙县| 南昌市| 江西省| 靖宇县| 德江县| 新巴尔虎左旗| 读书| 剑河县| 红桥区| 灵璧县| 措勤县| 克什克腾旗| 临夏县| 瓦房店市| 汤原县| 厦门市| 连云港市| 大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