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西卜
【摘 要】 在會計學科逐步發(fā)展完善,企業(yè)會計體系漸趨完備,跨學科、國際化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會計研究領域一直存在著關于解決現實問題與創(chuàng)新管理理論的爭論。文章基于會計研究應有的基本原則,從會計研究方法現狀、實證論文與規(guī)范論文特點對比、會計領域中已有的國家級基金項目情況等方面,分析中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現實狀況與未來取向,指出在進行會計領域的研究時,應優(yōu)先解決現實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或創(chuàng)新會計管理理論。
【關鍵詞】 會計研究; 理論貢獻; 基金項目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05-0002-04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會計行業(yè)日趨貼近實用領域,從1989年錢嘉福版的《資本主義財務會計》到現今熱銷的由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編著的CPA教材《會計》,均可以看出財務會計的研究從批判式學習到實用性推廣的態(tài)度改變。
在會計實務中,會計從業(yè)人員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記賬式業(yè)務,而是集財務數據記錄與處理、內部控制設計與完善以及使企業(yè)資源合理配置的預測與決策功能于一體;在會計制度層面,形成了以《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為原則,以現今的41項具體準則為核心的企業(yè)財務會計準則體系,同時財務報告體系緊跟潮流,逐步充實與完善;國際化方面,在財務報告體系與國際準則基本趨同的大環(huán)境下,規(guī)范的國際會計研究方法體現出以現今的實證研究方法為主流并以資本市場為主要研究領域的趨勢,在大量研究經費資助的驅動下,該趨勢顯示出步伐不斷加快的特征。面臨會計領域實證研究異軍突起的格局和中國經濟發(fā)展中亟待解決的很多現實問題,學術界關于欣賞型和實務型研究方法討論異常激烈。
縱觀中國學者發(fā)表的國際期刊論文,一些現象值得深思。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會計研究方法中外貫通后,以假設檢驗方法為主的實證會計研究逐漸為會計研究學者尤其是具有國際背景學者所青睞,但在發(fā)表的大量論文中存在部分錯誤解讀數據、理論基礎偏弱以及因果關系不當等問題。沒有堅實的經典理論作為研究的基礎,數據檢驗所得出的結論易與實務現狀脫節(jié),導致理論與實踐相比出現較大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指導實踐的意義。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等類別的資助,其初衷是力圖使研究項目能夠致力于支持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的發(fā)展,最大程度地利用政策資金,充分挖掘會計在企業(yè)管理中的作用,使研究成果利于會計學科的健康發(fā)展,并能為企業(yè)所用,以促進中國會計事業(yè)的發(fā)展。這也是會計研究人員需要考慮的首要目標。
二、理論貢獻——檢驗科研成果的重要標準
在評價會計研究對社會科學研究的貢獻時,應把握其本質屬性:短期來看,研究結果應提出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發(fā)現或者對現有理論進行進一步的完善(Jason and Cindy,2007);長期來看,研究結果需能指導現實經濟生活。
Jason and Cindy(2007)闡釋了理論貢獻的兩種途徑:一種是檢驗現有理論,另一種是理論構建。在進一步分類中,高度評價了構建類文章作出理論貢獻的意義,認為構建類文章提出新的抽象化構念可以引出新的研究方向,對未來的思考進行革新式的改變。
在理論貢獻層面,理論構建對于會計問題的實證和規(guī)范研究有著普適性的指導意義。陳曉萍等(2012)將規(guī)范類研究文章歸類為理論性文章,指出理論性文章在研究方法上,以綜述以往研究為基礎,作為構建理論的一部分,并輔以初步的數據報告。一般而言,學術研究中的宏大理論在研究方法上屬于規(guī)范類研究,而且通常作為既定的參照框架,一般性理論則作為建立新的中層理論或進行理論檢驗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學術研究過程中,應以理論貢獻的程度和適用性作為研究方法選擇的標準。但從期刊論文發(fā)表數量來看,較規(guī)范方法而言,研究學者更加傾向于使用實證方法。筆者認為,其中原因有二:
其一,實證檢驗類論文成為西方主流,在會計學科國際趨同的形勢下,學者更被鼓勵使用實證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國際化水平。同時在會計頂級期刊中,實證論文比重非常大。存在會計學者更多地使用數據檢驗方式以滿足期刊審稿要求的現象。
其二,以構建宏大理論的規(guī)范類論文的完成過程非常艱難,必須有足夠長的時間以及足夠多的積淀以滿足宏大理論對復雜性和全面性的要求。譬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郭道揚教授傾其畢生之心血研究會計史。而實證類論文一般以構建中層理論為目標,中層理論以其特定邊界和情境,在研究的時間需求上小于宏大理論的構建過程。
會計學科的研究是以宏大理論為基礎框架,在特定情景下進行中層理論的構建。宏大理論保證其全面性,中層理論保證其集中性。兩者在理論與實踐中缺一不可?,F今前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層理論的構建上,使得宏大理論的發(fā)展遠遠滯后于中層理論。而中層理論仍然以宏大理論的框架作為研究假設的前提條件,致使中層理論的研究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甚至偏誤。即使中層理論的發(fā)展以量變促使質變,仍然需要會計學者對其進行系統(tǒng)性的梳理、研究,以促成質變的過程。
同時,國內以刊載規(guī)范類論文為主要內容的期刊現狀令人擔憂。很多期刊原本具有構建宏大會計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但面臨實證研究方法獨樹一幟的現實,要么轉型為實證論文為主以保持較高的引用率,要么面臨著影響因子下滑的困境。以《會計研究》為例,自2005—2014年,以建立宏大理論為目標的規(guī)范類文章逐年減少(圖1)。
而在西方管理類研究中,規(guī)范類論文正在受到一定的重視,高質量和精簡的研究方式在迅速發(fā)展,除傳統(tǒng)頂級期刊中刊載極少高水平規(guī)范類論文外,2007年由美國管理學會發(fā)起的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AMR)期刊,只發(fā)表理論文章,從引用率來看,該雜志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頂級期刊。以此觀之,我國會計研究的國際化發(fā)展,在引用科學模型的同時也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