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東
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德育工作必須立足新起點,適應新常態(tài),通過創(chuàng)新理念、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舉措,不斷推動學校德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真正提升德育工作治理水平,全面促進學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一、秉持“大德育”理念,創(chuàng)新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體系
學校德育工作要基于治理視域,努力追求“善治”,拓寬視野,突破以往學校德育工作囿于校園“象牙塔”內,與家庭、社會隔斷之現狀,通過整合、融合、優(yōu)化等策略,加強與家庭、社會的聯系,道德實踐與生活的聯系,廣泛吸納各種力量,開創(chuàng)大德育工作格局。
1.重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工作網絡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全社會都要重視的一項工作。創(chuàng)設健康、安全的未成年良好成長環(huán)境,是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目標與責任。學校要發(fā)揮主體作用,加強統(tǒng)籌謀劃,切實發(fā)揮核心帶動作用,著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工作網絡。
(1)探索建立多樣化的家?;芋w系。一是互動層次的多樣化。學校全面指導構建“班級—年級—校級”三級家委會框架,并對應開展三個層次的家?;印M瑫r通過校長信箱、家校聯系熱線、微信公眾號、上門走訪等保持與每位家長的溝通聯系,確保在多層次的溝通交流中,形成密切的家校關系。二是互動形式的多樣化。家?;蛹瓤梢允羌椅瘯h、家長開放日、家長學校授課活動,也可以是家校共同舉辦的各類親子活動、聽證會等。三是互動內容的多樣化。內容可以涵蓋校內外所有關涉未成年人成長的活動、工作、環(huán)境等。例如,可以探討家校如何共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研究良好的家風家訓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等。四是互動載體的多樣化。在“互聯網+”的時代,微信、QQ群、客戶端等,已經成為家校聯系的新媒介。
(2)推動建設立體化的校社聯動體系。學校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爭取街道各部門、群團組織、所在社區(qū)、駐街企事業(yè)單位支持,主動進行工作對接,形成縱橫交錯的立體化聯動體系。一是資源的聯動共享。學校要善于挖掘、調研周邊蘊藏的豐富德育資源,通過整合、優(yōu)化,繪就德育資源分布圖,并進行資源信息共享,互為利用。二是平臺的聯動共建。學校要在街道宣統(tǒng)科、文明辦指導下,以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聯席會議為抓手,共同推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專題網、相關微信公眾號、校園周邊環(huán)境綜合治理小組的建設,在聯動共建中強化平臺在力量整合中的集聚優(yōu)勢。三是活動的聯動共辦。學校既不能關起門來搞“自娛自樂”,也不能對上級各條線、各部門的活動疲于應付,被動接招。在加強溝通的基礎上,將校內活動與校外活動有機整合,通過共同承辦活動,互相借力,融為一體。
2.建設教師、家長、各界人士多元參與的隊伍組織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是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每一位有良知的社會人士的應盡責任。適應大德育格局必須建設一支以學校德育工作者為核心,以家長家委會成員、社會各界人士為助力兩翼的“大德育”工作隊伍。
(1)核心隊伍專業(yè)化。學校要充分重視班主任、輔導員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讓班主任、輔導員隊伍在敬業(yè)、愛業(yè)、樂業(yè)的基礎上更加專業(yè)。只有專業(yè)化的德育工作隊伍才能真正發(fā)揮核心引導作用,才能以專業(yè)素養(yǎng)、專業(yè)態(tài)度、專業(yè)技能適應當前不斷發(fā)展的德育形勢,解決日趨復雜的德育問題。
(2)家長隊伍素質化?,F在一個新的共識是“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起跑線”。學校必須重視家庭教育,重視對家長的培訓與指導。要以促進家長的主體參與為導向,切實發(fā)揮家長在家委會、家長學校中的作用,讓家長走進校園,走上講臺,共同探討家校共育的合作范式,讓廣大家長認識到自身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與責任義務。
(3)社會人士志愿化。學校德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社會各界熱心人士是學校德育力量的資源大本營。邀請他們擔任學校校外輔導員,配合學校開展各項宣講活動,或指導學生開展校外道德實踐活動,弘揚他們的志愿服務精神,形成一支穩(wěn)定的志愿服務隊伍,是學校德育社會化實踐的組織力量保障。學校要重視建設學校教育關工委,讓一些具有奉獻意識和奉獻精神的退休老教師在校外教育陣地中成為社會德育志愿服務的帶頭人。
二、施行“精致化”管理,創(chuàng)新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機制
精致化的管理,要注重實效,關注細節(jié),尤其要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力量,讓他們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提高思想道德的認識與水平。
1.建設“細而實”的學校德育常規(guī)管理機制
(1)從宣傳導向上著力,加強德育常規(guī)的引導。主要做到“三化”:一是教育內容系列化。學校德育處、大隊部要全面規(guī)劃,統(tǒng)籌安排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國旗下講話”教育,形成系列。二是教育主題專題化。專題化,就是指內容集中,措施專業(yè),分層實施,針對性強。
(2)在行為指導上使勁,督促文明習慣的養(yǎng)成。一是全程關注。學校以學生在校活動為軸,抓住每一個關鍵時間節(jié)點,指導學生習禮儀、講文明。二是評比激勵。學校從指導學生文明用餐、文明行走、文明活動、文明交往等行為細節(jié)入手,開展文明評比檢查活動,表揚先進,在積極的評比導向中促使學生文明行為養(yǎng)成。
2.建設“活而透”的學生自我教育機制
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學生在德育的浸潤中,培育自我教育力量,形成自我教育機制,才能真正體現德育之實效。
(1)搭建自我教育的平臺。德育處、大隊部在校園規(guī)范管理中,加強紅領巾小導游團、文明禮儀崗、紅領巾電視臺、小記者站、志愿輪值崗、少年科學研究院等平臺建設,通過發(fā)布志愿參與招募令,組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培養(yǎng)他們成為重要的校園治理力量。
倡導學生爭當文明管理服務志愿者,一方面自己做出“表率”,努力提升自身文明素養(yǎng),像個文明規(guī)范的“小先生樣”,另一方面,在志愿管理服務中,針對同學們的不良行為,擔當“小先生”,適時提醒,善意說服引導,成為推行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推手。
(2)設置自我教育的崗位。以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為導向,在班級內細化設置適合的崗位。真正做到“人人有崗位、人人有責任”。并可借鑒“小先生制”,通過建立“小先生人才庫”“小先生崗位責任制”,加強學生對班隊事務的自我管理,讓孩子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班隊事務管理中,做班級管理的真正小主人。
(3)開展自我教育的活動。以加強實踐體驗為取向,積極開展以學生主體參與的自我教育實踐活動,努力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學校管理的志愿服務意識。例如,可引導學生參與班級、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設計與布置活動,促進其對班級文化建設的體驗和理解。
三、實施“品牌化”戰(zhàn)略,創(chuàng)新思想道德建設精品活動
品牌是學校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是學校特色的彰顯,也是學校追求品質、追求高效德育的信念堅持。
學校要緊緊圍繞學校發(fā)展特色,通過實施品牌戰(zhàn)略,形成精品活動,真正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內涵與成效。
(1)加強品牌規(guī)劃,讓活動更優(yōu)。活動不是開展得越多越好,在品牌規(guī)劃下,加強主題設計,通過整合優(yōu)化,讓活動有新意、有意義、有意思。例如,三年級中隊開展的“粽子的故事”主題活動巧妙與社區(qū)婦聯活動整合,借助社區(qū)資源,為活動增添了亮點。
(2)加強品牌實施,讓活動更精?!熬笔蔷?、精巧,是對活動流程的優(yōu)化、活動品質的高要求。活動的“精”體現在主題新、層次清、創(chuàng)意巧、流程暢、效果好等方面。例如,在舉行“詩畫重陽、情滿人間”活動時,把節(jié)日文化的弘揚精準定位在“詩的誦讀”“畫的展示”“情的表達”上,讓重陽節(jié)有情、有意、有內涵、有品味,既讓孩子們開心過節(jié),又讓他們在重陽文化的熏陶下,愉快成長。
(3)加強品牌評估,讓活動更實。對品牌的評估,是對德育活動成效開展的反省,目的是通過評估,總結經驗,反思不足,及時調整,完善改進,提高實效。例如,學校在十多年的節(jié)慶文化活動品牌建設中,堅持以博大深厚的“根”文化為學生的一生成長打基礎。依托“節(jié)日大觀園”為載體,加強對節(jié)慶文化的探索實踐。在五年級中隊開展的“端午申遺探究之旅”節(jié)日文化研究主題隊活動中,隊員們以文化小研究者視角,探討了我國四個地區(qū)聯合申請世遺的優(yōu)勢和不足,辯證地提出建設性意見,體現了德育活動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培育核心價值觀中的突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