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林
(安徽大學 歷史系,合肥 230039)
?
社會輿論與清末新政
——論地方督撫的輿論引導力
吳康林
(安徽大學 歷史系,合肥230039)
摘要:清季社會輿論的發(fā)展,影響和推動著近代歷史發(fā)展的進程。文章認為,隨著地方督撫輿論話語權(quán)的不斷加強,他們不斷引導著輿論潮流。庚子之役后,改革已然成為一股社會潮流,面對于此,地方督撫順勢而上,引導清廷變法維新,推動晚清政府作最后一次政治改革。
關(guān)鍵詞:地方督撫;社會輿論;清末新政
清末的最后十年,是中國社會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一個關(guān)鍵時期。關(guān)于清末新政史的研究,近年來愈益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重視,已然“成為晚清史研究中的‘顯學’”[1]。清末新政的啟動是多種因素合力推動的結(jié)果,諸如社會矛盾、階級矛盾、外部壓力、維護統(tǒng)治的需要、社會輿論等。以往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對前面幾種因素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探討,而很少談及社會輿論因素 ,尤其是督撫群體在輿論與新政之間起到何種作用的問題。本文旨在探討、研究社會輿論與清末新政啟動的關(guān)系,進而闡明地方督撫群體的輿論導向與清末新政啟動的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
晚清,由于地方督撫處于特殊地位,所以他們能夠協(xié)調(diào)溝通清廷與地方的關(guān)系,起到上傳下達的引導效果?!皩ι?,即清廷的最高決策者,他們能表奏自己的觀點、傳達民意;對下,即清朝的普通百姓,他們能宣示朝廷的旨意、引導民眾?!盵2]隨著地方督撫輿論話語權(quán)的不斷加強,這種表現(xiàn)體現(xiàn)在對輿論的引導上。清末新政是晚清三次近代化變革中,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它的啟動與晚清輿論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而引導這一改革輿論的正是地方督撫群體。
一、地方督撫輿論話語權(quán)的加強
輿論話語權(quán)簡稱話語權(quán),意思是指控制社會輿論的權(quán)力。近代西方媒體認為,誰掌握了話語權(quán),誰就能控制輿論的走向,進而主導社會發(fā)展的進程。晚清以來,因為地方督撫權(quán)力的不斷加強,以及注重對輿論的控制和引導,所以地方督撫的輿論話語權(quán)也不斷得到加強。
第一是地方督撫權(quán)力的不斷加強。督撫是地方長官,縱觀整個清朝,地方督撫的權(quán)力是逐漸加強的。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后,清廷為徹底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在軍權(quán)和財權(quán)上給予地方督撫很大空間。這種“兵歸將有”和“就地籌餉”的現(xiàn)象,逐漸使督撫的權(quán)力得到加強。
義和團運動興起后,清廷盲目地向西方列強發(fā)布宣戰(zhàn)上諭。東南督撫公然違抗諭旨,認為“朝政皆為拳黨把持,文告恐有非兩宮所出自者”[3]。因此他們從維護地方穩(wěn)定和既得利益出發(fā),紛紛與列強達成了東南互保協(xié)定。東南互保使協(xié)定地方督撫的權(quán)力達到一個高峰,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到新政的啟動。
第二是地方督撫對輿論的控制和引導。晚清言論開禁后,社會輿論發(fā)展迅速,尤其是近代報刊已儼然成為輿論陣地。地方督撫逐漸意識到了報刊輿論的力量,因此,地方督撫不僅對民報進行監(jiān)督和控制,而且還親自創(chuàng)辦官報。
當然,地方督撫也非常重視報刊轉(zhuǎn)載自己的意見,“他們覺得自己的意見見諸于報端,一方面可以樹立官方觀點,引導大眾輿論;另一方面可以引起清廷的關(guān)注,影響清廷決策?!盵2]反過來,報刊也非常注重對地方督撫意見的轉(zhuǎn)載,“它們認為,地方督撫的觀點具有輿論風向標的作用。”[2]由此可見,地方督撫與報刊之間具有“雙向互動”的關(guān)系,而在這“互動”中,地方督撫完成了輿論引導作用。
二、要求改革的輿論呼聲高漲
1.國際輿論
庚子之役后,西方各國都在反省事件的原因和教訓,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中國和西方各國相比差距實在是太大。要想防止此類事件的再次發(fā)生*據(jù)統(tǒng)計,在庚子之役中,僅1900年夏天,就有241名外國人和2萬多名中國基督徒被義和團殺害。, 西方各國認為必須想方設(shè)法使中國順應歷史潮流,因此要求中國變革已成為共識,這是西方輿論的普遍觀點。近鄰日本明確提出,希望清廷早日改革。日本政界要人近衛(wèi)篤磨指出,“貴國積弊之深,既非朝夕,則茍欲變法以策萬全”[4]389。日本同盟會致函兩江總督劉坤一稱,“和議應速定,變法應速行?!盵5]日本報紙認為,“籌善后之策,則目前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然革新內(nèi)治,實為要求之第一義?!盵6]
影響西方輿論走向的中國海關(guān)英籍總稅務司赫德,也比較關(guān)心清廷的改革事宜:“當然我的勸告是立即回來,認真著手變法”[7]151。他還撰寫了《更新節(jié)略》一書,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各方面提出改革建議,強調(diào)清廷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當時西方“合力令中國知以后,不殘殺國內(nèi)維新之士,又真心扶助各等維新之業(yè)。”[8]時人也認識到,“力行新政,尤各國所屬望”[4]319??梢姡诟又酆?,西方輿論的共同態(tài)度是希望清廷拋棄頑固守舊的思想,實行變法維新。這正如遠在海外的《紐約時報》所期望的:“隨著和平條款的談判,這可能會給閉關(guān)自守的清國人民,帶來一場根本性的社會大變革。”[9]358
2.國內(nèi)輿論
庚子之役后,人心思變。不管是身處底層的貧苦民眾,還是清朝的官員和士紳,都發(fā)出了要求清廷變革的呼聲。改革作為一股社會思潮應運而生,一場要求清廷改革的輿論呼聲遍布整個晚清帝國。 一時間人人欲避頑固之名,改革再次成為流行語。
時論認為,庚子之役在客觀上推動了改革的發(fā)展?!吧w此次匪亂之功耳,其改革漸向正路,于茲可見一斑”[10],“有甲午之役而后中國新政始有萌芽,有庚子之變而后中國新政乃再翻復”[11]。《清議報》以保國、保種、保教立論,認為“維新乃有中國,維新乃有孔教,維新乃有黃種,若長此頑固不變,其不至國亡教裂種滅?!盵12]
當時的有識之士也大聲疾呼,“欲救中國殘局,惟有變西法一策”。地方官員則認為要想和西方列強平等交往,變法維新是根本之策?!案鲊c中國交涉,多不按各國通例”[13]8527,“如能變法,則可漸望外人以通例待我矣!”[13]8491面對如此慘痛的教訓,不光統(tǒng)治階級看到改革的迫切性,普通民眾也認識到這一點,“有擬東南士民與政府書,意行新政”[14]。可見庚子之役后,“維新之說,實吾四百兆人所共有之公心,亦即吾四百兆人所難緩之公事也。”[12]
三、地方督撫對改革輿論的引導
1.社會輿論對督撫引導改革的期望
社會輿論已認識到地方督撫引導改革的能力,認為地方督撫的建議可以上動天心,下孚眾志,因此積極勸說地方督撫引導改革事業(yè)。輿論界的驕子、改革派的旗手梁啟超認為,以地方督撫“之地位之聲望,上之可以格君心以臂使百僚,下之可以造輿論以呼起全國”[15],因此,梁氏希望地方督撫積極引導改革大潮?!吨聢蟆窐O力勸說地方督撫引導改革,“各督撫縱不能西北進兵以清君側(cè)”,“宜及此日連奏朝廷力請變法,以定國是,務使舉國朝野議論一變,不至指維新為亂法,目學堂為漢奸”[11],“竊愿東南督撫起而和之,將來中國治亂存亡系此一舉,機不可失,責無旁貸,惟當事實亟圖之”[11]。
《紐約時報》認為只有地方督撫才是改革的支持者、擁護者、引導者?!爱斏鐣母锫冻龆四邥r,改革的擁護者并非那些無知的或不分是非的人,而是屬于這樣的人,即他們敢于獨立思考,并能從商業(yè)的觀點預測到大清國未來,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發(fā)展行列”[9]360。而“這樣的人”就是該報經(jīng)常要求美國政府“關(guān)注”的地方督撫群體。
面對西方列強的壓力和國內(nèi)輿論的要求,以及庚子之役帶來的慘痛教訓,清廷改革的意圖也開始露出端倪。正如亨廷頓所云,“處于權(quán)威危機中的統(tǒng)治者往往會迅速地變成真誠的改革者,他對改革的真誠,來源于他對保住權(quán)力的真誠?!?亨廷頓《轉(zhuǎn)變中的社會政治秩序》,黎明文化出版社(臺北)出版,轉(zhuǎn)引自蕭功秦《中國的大轉(zhuǎn)型:從發(fā)展政治學看中國變革》,新星出版社,2008:63.1901年1月29日,清廷發(fā)布上諭,要求地方督撫條陳改革建議?!案魇《綋幔骶同F(xiàn)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各舉所知,各抒所見,通限兩個月,條議以聞?!盵16]兩個月后清廷再次發(fā)布上諭,特意催促尚未上奏的地方督撫,“迅速條議具奏”[17]。可見清廷對改革并沒有一定的主見,想要改革,但又不知從何下手,所以只能征求地方督撫的意見。
2.地方督撫引導改革輿論的具體表現(xiàn)
社會輿論和清廷對地方督撫的期望,以及地方督撫本身具有的改革意識,使督撫們感覺到了改革的緊迫性。于是地方督撫提出改革建議,主張清廷啟動新政。時論紛紛發(fā)表地方督撫奏請改革的建議,以彰顯地方督撫對改革輿論的引導。
《清議報》刊載了南方督撫的改革建議,“南方各督撫,皆欲改革國政,試行新法。其條件甚多”[18]。南方督撫的改革建議列表如下(見下頁表1)*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聯(lián)銜的三折統(tǒng)稱為《江楚三折》。其實當時也有其他地方督撫奏請新政,例如,山東巡撫袁世凱、廣西巡撫德壽、閩浙總督許應骙、陜西巡撫端方、貴州巡撫鄧華熙;此外安徽巡撫王之春還上奏了其它三折,兩廣總督陶模也上奏了另外兩折,據(jù)統(tǒng)計地方督撫總計上奏了十七折。。
南方督撫從教育、軍事、官制、經(jīng)濟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總體性建議,這些建議極具輿論引導作用。此后,在全國督撫群體中,迅速掀起紛紛奏請改革的高潮。地方督撫的條陳對當時的改革輿論影響很大,各類報刊紛紛轉(zhuǎn)載他們的奏折,認定這是改革輿論的風向標。下面以輿論界的喉舌《申報》為例,做一份統(tǒng)計(見下頁表2)。
表1 南方督撫提出的“改革”建議
表2 地方督撫奏請“新政”的奏折
從表2可以看出,盡管其奏折被《申報》轉(zhuǎn)載的地方督撫只占當時全國地方督撫的四分之一,但這些督撫都是當時最強勢的督撫,擁有絕對的話語權(quán)。《申報》在頭版頭條上轉(zhuǎn)載了28天,時間跨度達四個月之久,轉(zhuǎn)載率高達41%。由此可見,《申報》對督撫改革言論的極度關(guān)注,這也反映了地方督撫具有很強的改革輿論引導力。
那么,哪些督撫的改革建議受到肯定呢?在當時報刊轉(zhuǎn)載的奏折中,兩廣總督陶模的很有見地,深得時人的肯定。“日報載粵督陶復奏變法疏,頗中要”[19]321,“疆臣中以言新政為眾望所歸者兩廣制軍陶公”[19]324,而時論更加看好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兩江總督劉坤一上奏的《江楚三折》,認為此折可以規(guī)劃改革的藍圖,開啟新政的道路?!皵?shù)日以來,碩劃嘉謨,封章入告者,當已不知凡幾。兩江總督劉峴帥、湖廣總督張香帥,老成持重,尤多遠慮深謀,近亦剴切條陳,冀收因時制宜之效?!盵20]
3.地方督撫引導改革輿論的階段性成果
以《江楚三折》為代表的地方督撫的奏議,最終得到清廷的認可。清廷覺得此折可以作為新政啟動的總綱領(lǐng),“其中可行者,即著按照所陳,隨時設(shè)法,擇要舉辦?!盵21]這正如時人所云,“惟是中朝宗旨,實以江鄂南針”[22]。時論此時甚至認定張之洞是改革派的首領(lǐng),“兩湖總督張之洞最重維新之事,實倚西人為學步,華人以之為維新之首?!盵23]最后《申報》在《新政芻言》中,對地方督撫引導改革輿論作了一番評價,“自去冬十二月皇上求言之詔,今春又以兩月議復之期已屆,屢降綸音。于是各省方面大員章疏迭上,有謂宜廢科舉者;有謂宜建學堂者;有謂宜除李宦者,言之有物,要皆剴切詳明。”[24]清廷最終認可了這些建議,隨后“新政之萌芽,則已如雨后春苗,頗覺蓬蓬勃勃矣”[24]!
可見,地方督撫不僅成為一股重要的改革力量,而且還對改革輿論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引導作用。地方督撫的輿論引導既有助于改革思想的傳播,又直接推動著清末新政的啟動。最終,清廷在地方督撫的引導下啟動新政,朝著近代化方向繼續(xù)邁進。
四、結(jié)束語
在社會輿論的呼喚下,在地方督撫的引導下,加之其它因素的助推力,清廷啟動新的改革事業(yè),繼續(xù)向著近代化方向邁進。這正如列寧所認為的專制體制下的改革,“雖然這種讓步始終是不真誠、不徹底的,往往完全是假的、似是而非的,并且通??傇谒闹茉O(shè)下掩蓋的相當巧妙的羅網(wǎng),但是這總還算是讓步,總還算是構(gòu)成整整一個時代的改革?!盵25]雖然清末新政最終沒有實現(xiàn)國家的獨立富強,但就像赫德在新政一開始預言的一樣,“但是我確信一點,中國將強大起來,到那時,國際關(guān)系將完全改觀”,“未來是很有意思的,我但愿能看看50年或100年之后會出現(xiàn)什么情景?!盵7]277的確,50年后的中國徹底贏得了民族獨立,100年后的中國正在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夢——“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崔志海.建國以來的國內(nèi)清末新政史研究[J].清史研究,2014,(1):129-148.
[2]吳康林.地方督撫對預備立憲的輿論引導[J].瓊州學院學報,2015,(1):101-106.
[3]楊家駱.義和團文獻匯編:第三卷[M].臺北:鼎文書局,1973:327.
[4]杜春和.榮祿存札[M].濟南:齊魯書社,1986.
[5](清)劉坤一.劉坤一遺集:第五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9:2284.
[6]中國史學會.義和團:第四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57.
[7]陳霞飛.中國海關(guān)密檔:第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5.
[8]佚名.萬國公助中國維新人傳單[J].知新報,1901,(133):13-14.
[9]鄭曦原.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10]佚名.論清國改革之難[J].北京新聞匯報,1901,(8):3034-3040.
[11]佚名.論疆臣宜及時請行新政[J].知新報,1901,(132):1-2.
[12]熱血人.論維新為國民公事[J].清議報,1900,(34):2228-2234.
[13]苑書義.張之洞全集:第10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4](清)張謇.張謇全集:第6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445.
[15]梁啟超.李鴻章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58.
[16]佚名.本館接奉電音[N].申報,1901-02-06(1).
[17](清)佚名.清德宗實錄:第58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7:346.
[18]佚名.督撫行新政之意見[J].清議報,1901,(77):4866-4867.
[19](清)孫寶瑄.忘山廬日記:上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0]佚名.中國變法宜以得人為先務論[N].申報,1901-05-16(1).
[21](清)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第54卷[M].北京:中國書店,1990:35.
[22]王元化.學術(shù)集林:第3卷[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106.
[23]馮葆真.論南皮張尚書講求維新之事[J].鷺江報,1902,(1):23-24.
[24]佚名.新政芻言[N].申報,1901-05-27(1).
[2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64.
(責任編輯蔣濤涌)
Public Opinion and New Polic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On Public Opinion Guiding of Local Governors
WU Kang-lin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fluenced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istory. With the continuous enhancement of the discourse power of local governors, they kept guiding the public opinion trend. After the War of Gengzi, reform had become a social trend. The local governors followed this trend, guided the reform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pushed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to carry out the political reform for the last time.
Key words:local governor; public opinion; New Polic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中圖分類號:K2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634(2016)01-0067-05
作者簡介:吳康林(1989-),男,安徽舒城人,碩士生。
收稿日期:201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