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云龍寶豐白族家譜的特色及價值

2016-03-09 14:57:57何俊偉大理大學(xué)圖書館云南大理671003
大理大學(xué)學(xué)報 2016年3期
關(guān)鍵詞:段氏喜洲金泉

何俊偉(大理大學(xué)圖書館,云南大理671003)

南詔·大理歷史文化研究

云龍寶豐白族家譜的特色及價值

何俊偉
(大理大學(xué)圖書館,云南大理671003)

寶豐白族屬山地白族,其姓氏多來自洱海周邊的喜洲、鄧川等地,而寶豐白族家譜在編纂特征、家譜內(nèi)容上與洱海周邊的壩區(qū)白族家譜相比有明顯的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寶豐白族家譜對研究白族姓氏來源、遷徙和分布、民族特性等都具有一定的價值。

云龍寶豐;白族家譜;特色;價值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6.03.001

寶豐地處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橫斷山南端瀾滄江縱谷區(qū)的云龍縣,是以白族為主的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清云龍州人董善慶《云龍記往》載:“云龍州,古云龍甸也,其名得于瀾滄江,江為蒙詔時四瀆之一”〔1〕。寶豐,古名雒馬、雒馬井、金泉井。(雍正)《云龍州志》載:“金泉井……原產(chǎn)五井,一名金泉、一名河邊、一名石縫、一名民居、一名雒馬,其三井因地震鹵閉久已湮沒,課皆并于二井”〔2〕243。清代雍正年間僅存金泉、河邊二井,而金泉井是云龍八大鹽井之一。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知州錢以敬將州治從舊州遷往雒馬井,至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止,是這一時期云龍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明初,隨著云龍銀、銅礦業(yè)和鹽井的開發(fā),內(nèi)地漢族及洱海流域的白族紛紛遷入云龍〔3〕3,尤以明代洱海周邊喜洲、鄧川的“董、楊、王、尹、趙、段”等白族大姓為多。寶豐《楊氏世系表》載:“鼻祖楊芝于明正統(tǒng)癸亥年(公元1443年)與董萬卷進雒馬開發(fā)河邊井、石縫井”;寶豐尹氏《報本追遠》載:“至萬歷年間,鑾、茂二公始遷云龍,同董、趙二姓并開金泉鹽井,故世籍于寶豐”;寶豐《王氏家譜》載:“王氏,世承鹽產(chǎn)業(yè),代出名人”;隨著白族及內(nèi)地漢族的涌入,寶豐逐漸形成了“田畝日開,客商日眾”的繁榮景象〔4〕2。清寶豐人口,據(jù)(雍正)《云龍州志》載:“附井居民四百余戶”,以平均每戶四人計,有近一千六百丁,而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云龍州人口僅“二千三百八十六丁”〔2〕241-243,可見清雍正時寶豐人口在云龍州是較多的。

近年來,筆者收集了數(shù)十部云龍寶豐白族家譜,從云龍寶豐白族家譜來看,與洱海周邊的白族家譜內(nèi)容有差異,可以說,云龍白族家譜既延續(xù)了洱海周邊白族姓氏源流、世系記載,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極大地豐富了白族家譜的內(nèi)容〔5〕。本文就云龍寶豐白族家譜的特色及價值進行探析。

一、寶豐白族家譜的編纂特征

(一)家譜形式多樣

寶豐白族家譜有記載單個姓氏的單姓譜,如《王氏家譜》《楊氏宗譜》《段氏宗譜》《楊氏志譜》《姚氏志譜》,尹姓《報本追遠》,李氏《祖德流芳》,段氏《酉陽世澤》《本固枝華》等。有記載三個姓氏的合姓譜,如《楊姓尹姓三宗原委記》,該譜記述了銅匠楊、桃樹楊和小河箐尹三宗因過繼子嗣而形成的互有親族關(guān)系的家族發(fā)展史,從中也可了解白族延續(xù)家族姓氏發(fā)展的習俗和方式。寶豐白族家譜世系記載以父系為主,同時也兼顧母親世系的記載,這種記述方法學(xué)術(shù)界稱為“內(nèi)外譜”,即“族譜世系是雙系的,既有父親的世系,又有母親的世系”?!皟?nèi)外譜”體現(xiàn)了婦女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具有魏晉家譜的遺風,現(xiàn)僅發(fā)現(xiàn)朝鮮族等家譜有“內(nèi)外譜”〔6〕,這種家譜記述形式與洱海周邊的白族家譜世系記載有所區(qū)別,洱海周邊的白族家譜世系記載以父系為主,不記載母親世系,可見,云龍寶豐白族家譜“內(nèi)外譜”豐富了傳統(tǒng)白族家譜的形式;其次還有未記世系而專載與家族有關(guān)的詩文、碑刻等內(nèi)容的家乘,如《五云董氏家乘》。

(二)家譜篇幅簡練

寶豐白族家譜多以世系和祭祖儀式記載為主。如民國時期的《楊氏宗譜》(手抄本),內(nèi)容分“祭祖祈禱儀式和楊氏世系”;篇幅較多的有民國時期的段氏《酉陽世澤》(手抄本),內(nèi)容分“世系、碑刻、詩詞”三部分。民國時期的《楊姓尹姓三宗原委記》(手抄本),內(nèi)容分“祭祖儀式、三宗世系(以“天、地、人、和”分別記載銅匠楊、桃樹楊、小河箐尹姓和外戚世系)、誥封(收文7篇)、碑刻(2通)”;有的家譜僅載世系,如民國時期的段氏《本固枝華》(手抄本),載段氏世系和外戚世系(外曾祖、外祖、岳父、兄弟);有的家譜僅幾頁紙,如20世紀90年代以后編的《張氏浚祖世系表》(5頁);《楊氏世系表》(1頁);《王氏家譜》(2頁);《段氏世系表》(1頁)。

(三)家譜名稱不一

寶豐白族家譜名稱多樣,主要有“家譜”,如《王氏家譜》;“宗譜”,如《段氏宗譜》《楊氏宗譜》;“家乘”,如《五云董氏家乘》;“志譜”,如《楊氏志譜》《姚氏志譜》;“報本追遠”,如楊氏《報本追遠》,尹氏《報本追遠》;“祖德流芳”,如楊氏《祖德流芳》,李氏《祖德流芳》;郡望堂號為譜名,如段氏《酉陽世澤》,“酉陽”為段氏堂號;世系分支為譜名,如段氏《本固枝華》等。

(四)家譜首纂較晚

寶豐家譜最早為清代纂修的《字氏家譜》(手抄本);而民國時期纂寫的家譜最多,有楊氏的《楊氏宗譜》《楊氏志譜》《祖德流芳》《報本追遠》;段氏的《段氏宗譜》《酉陽世澤》《本固枝華》;王氏的《王氏家譜》;李氏的《祖德流芳》;尹氏的《尹姓家譜》;姚氏的《姚氏志譜》等,均為手抄本,家譜字體書寫秀麗,布局合理,字體多以楷體、行體為主。

(五)家譜世系記載不長

至民國時期寶豐白族家譜所載世系最長為清代《字氏家譜》,“世系”載字氏“宋代始祖阿南以下18世”,而其他寶豐白族家譜世系記載多始于明嘉靖時期。民國《酉陽世澤》載段氏“明嘉靖間始祖段廷桂至民國間段鑑計14代世系”。民國重修的《大理史城董氏族譜》“附譜”載明嘉靖間落籍云龍寶豐的董萬卷一支和董詔一支各13代世系。民國《楊姓尹姓三宗原委記》載“‘銅匠楊’明代始祖楊秉彝以下13代世系、‘桃樹楊’明代始祖楊璜以下12代世系、‘小河箐尹氏’明萬歷間始祖尹相以下14代世系”。民國《楊氏宗譜》也載“明景泰間始祖楊彥以下15代世系”。若以每代25年計,據(jù)明嘉靖至民國年間云龍寶豐白族家譜世系統(tǒng)計,這些白族大姓開發(fā)寶豐鹽井的時間約為300~375年的歷史,而民國《楊氏志譜》載“自入籍金泉井已八百余年”,說明該楊氏入籍金泉井至少在宋大理國時期。

二、寶豐白族家譜的內(nèi)容特色

白族家譜秉承中國傳統(tǒng)家譜文化的內(nèi)容和基本特性,書寫文字也以漢文為主,但白族家譜作為民族性、區(qū)域性、專門性的文獻,它承載著白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有著無法替代的內(nèi)容特色〔5〕。而作為山地白族的云龍寶豐家譜在內(nèi)容上保留了明顯的白族特色,是白族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家譜姓氏來源

從白族家譜姓氏來源記載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①土著:多以洱海周邊為世居地。②入滇:三國時期、唐初入滇,多來自江南、河南、湖北、江西、甘肅等地。③出滇: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由段福率領(lǐng)寸白軍隨兀良合臺進攻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寸白軍就地解散,寸白軍之校尉谷均萬、谷均千、谷均百兄弟三人及在軍中同時服役而又有姻親關(guān)系之王朋凱、鐘千一、熊再時等相結(jié)而滯留于江西吉水,相繼又結(jié)伴徙居湖南大庸、桑植,至今已七百余年〔7〕,進而形成了湖南桑植、湖北鶴峰、貴州畢節(jié)等地白族,此外還有“賜姓”等。而寶豐白族家譜姓氏來源記載則較為清晰,多數(shù)家譜姓氏來源于洱海周邊的喜洲、鄧川。云龍寶豐白族家譜姓氏來源主要有以下情況。

1.大理喜洲

楊氏:據(jù)《報本追遠》(民國)、《楊氏世系表》(現(xiàn)代)載始祖均為楊洪清,漢建興三年隨武侯入滇落籍喜洲,至二十五世楊玉芝于明嘉靖間入籍云龍寶豐?!稐钍鲜老当怼份d楊氏云龍遷始祖為楊玉芝,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與董萬卷共同經(jīng)營“河邊井、石縫井”。據(jù)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首修的喜洲《弘農(nóng)楊氏統(tǒng)宗世系族譜》載:“遠祖公諱洪清,字真甫,古鐘離之后,定遠人。漢稱鳳陽為鐘離,即今濠梁(今安徽鳳陽縣)也”〔8〕1788,說明喜洲《弘農(nóng)楊氏統(tǒng)宗世系族譜》、云龍寶豐楊氏《報本追遠》《楊氏世系表》所載始祖同為楊洪清,而云龍寶豐民國楊氏《報本追遠》《楊氏世系表》始祖均為楊洪清遷云龍寶豐支系,《楊氏世系表》與《弘農(nóng)楊氏統(tǒng)宗世系族譜》對照,寶豐遷始祖為喜洲楊氏第十七支、二十四世楊禾后裔,即二十五世楊玉芝,其有子二:楊裕、楊禧,均立業(yè)云龍寶豐五井〔8〕1788,其中寶豐《楊氏世系表》所載楊氏為“楊禧”一支,《弘農(nóng)楊氏統(tǒng)宗世系族譜》所載世系“楊禧”為:“楊禧-孟英-言-述伊”,述伊以下未載,而寶豐《楊氏世系表》所載正好為“述伊”以下世系,可補《弘農(nóng)楊氏統(tǒng)宗世系族譜》所載第十七支“述伊”世系的不足,而楊氏《報本追遠》為喜洲“楊裕”一支后裔。《楊姓尹姓三宗原委記》載:“銅匠楊,原籍江西,始遷太和,繼至云龍開井”。

王氏:《王氏家譜》載“始祖王景隆,原籍南京應(yīng)天府,……至明正德……遂入籍大理喜洲”,王氏遷寶豐始祖“王經(jīng),明嘉靖……至五云雒馬井功成入籍……”。

趙氏:清光緒乙巳年(公元1905年)《趙學(xué)先時敏墓志銘》載“原籍金陵大賓,自南詔時家于葉榆之喜洲,……迨有明嘉靖始祖瑞河公首事開井,遂赴居金泉焉!”〔4〕307查喜洲《趙氏族譜》,趙氏十九世“琛”遷居雒馬〔9〕1899,三傳至二十二世“趙維綱、趙維紀”分為二支,據(jù)該譜云龍州雒馬井綱、紀二支世系分圖載:趙維綱一支載有8世系,趙維紀一支載有9世系〔9〕2067,碑刻所載即為其中一支。清嘉慶間《趙氏三支歷代祖(考、妣)神主墓》也載:“余家自鼻祖琛□□□首窟鹽井□□□,遷籍金泉,三傳至□□□支,紀生宏,宏生宗(鳳、□、鵬),□又分三支□□□”〔4〕308。查喜洲《趙氏族譜》,其與《趙學(xué)先時敏墓志銘》趙氏始祖同為“琛”,而其中“趙維紀”一支即為碑刻所載支系。據(jù)此可補全碑刻所載:“遷籍金泉,三傳(琛-翼如-懷)至維紀、維綱支,紀生宏,宏生宗(鳳、麟、鵬)宗又分三支壽章、來章、國允”〔9〕2067。

尹氏:《報本追遠》載“原籍山西平陽府洪洞縣人,……叔高太公生一子介公隨任,越后官籍太和喜洲?!笨梢?,尹氏是因任“大理太守”而落籍于喜洲,寶豐尹氏遷始祖“鑾、茂二公于明萬歷年間云龍同董、趙二姓并開金泉鹽井,故世籍于寶豐”?!稐钚找杖谠洝份d:“小河箐尹,原籍南京應(yīng)天府,始祖尹相……至尹崇章始至云龍開井”,而該譜《尹氏始祖諱日功碑記》載:“始祖日功之卜居于喜洲,安葬于弘圭”,又載“世系不紊,猶得傳其大略而知在喜洲者皆尹鶴、尹心堯、尹鷲三公之子孫,在云龍者悉尹恒、尹相,傳至崇章之苗裔”,由此可知,寶豐小河箐尹氏來自喜洲。

董氏:《五云董氏家乘》之《太和寺功德碑》載“董氏東吳縉紳望族,世家金陵,自唐貞觀間筮仕南詔,以咸通元年奉遣入覲,八年歸國,攫布燮官者,鼻祖諱成公也。……糾合三五大戶晉事開井。有功鹺政者,歲貢萬卷公也。萬卷公為惠公六世孫……”該碑文說明寶豐董氏始祖是南詔清平官董成,到明代,其后裔董萬卷糾合三五大戶到寶豐開井。又據(jù)寶豐《楊氏世系表》載:“與董萬卷進雒馬開發(fā)河邊井、石縫井共經(jīng)營”。尹氏《報本追遠》也載:“同董、趙二姓并開金泉鹽井”,說明董萬卷、董詔于嘉靖間與喜洲楊、尹、趙姓同到云龍開井,并落籍寶豐。據(jù)《大理史城董氏族譜》載:“十九世,萬卷,舜臣之子……生三子,俱隨父入云龍雒馬井”。該譜還載:“十九世,詔,義次子,誥,義三子,移寓云龍州雒馬井”〔9〕2732-2733。而據(jù)清康熙二十八年《歲進士三仕外翰岑董公墓志》載:“祖詔公于嘉靖年開創(chuàng)石縫、河邊二井,寄寓雒馬”〔4〕329-330。該碑所載“詔”的世系為:“詔、卿、相-(缺記)-歧-養(yǎng)聰(生四子)、養(yǎng)明(生四子)、養(yǎng)廬(生二子),養(yǎng)智、養(yǎng)圣(以上為‘歧’五子)”。養(yǎng)中、養(yǎng)弘(宏)-孫十四(據(jù)家譜統(tǒng)計為11人),而《大理史城董氏族譜》“附譜”也詳細記載了董詔一支十三代世系,與碑刻所載一致〔9〕2796-2805。

2.大理鄧川

《楊氏宗譜》未載來源,但據(jù)該宗譜載:“十四世祖楊公諱彥,公墓在鄧川啟始河”,“十一世叔楊應(yīng)鯉,墓在云龍州西山;十世祖楊公諱年華,墓在金泉西山”推斷,該楊氏是從鄧川遷云龍寶豐。段氏《酉陽世澤》載始祖“夔公,原籍江南,明歲貢生,生于嘉靖年間,從幕來榆,落籍鄧川”,寶豐段氏遷始祖“汝仲,字葉箎,于萬歷初因開井遷入云龍,世居雒馬井”,段氏遷始祖段汝仲于明萬歷初從鄧川遷籍云龍寶豐,該譜還記載了段汝仲生于嘉靖乙巳年(公元1545年)卒于萬歷丙辰年(公元1616年)?!稐钚找杖谠洝份d:“桃樹楊,原籍鄧川,始祖楊璜始遷入云龍。”

3.其他少數(shù)民族

清代《字氏家譜》遷始祖為明代首領(lǐng)矣立,為彝族支系羅武人,于明洪武十七年遷居云龍,落籍寶豐,弘治時被欽賜“字忠”,其后裔以“字”為姓,并逐漸融入白族〔3〕34。

4.入滇漢族

主要來自南京、遂寧等地。《楊氏志譜》載:“原籍南京應(yīng)天府南門人,入籍金泉井已八百余年……傳十代”。《張氏浚祖孫世系表》載:“原籍四川遂寧縣,清光緒行醫(yī)而落籍云龍”,后代逐漸融入白族。

從寶豐白族家譜姓氏來源記載來看,落籍云龍寶豐的董、楊、王、趙、尹、段等白族大姓主要以鹽井開發(fā)為業(yè),張氏以行醫(yī)、手工業(yè)為業(yè)。

(二)世系記載

在家譜世系記載中,洱海周邊的白族家譜世系以始祖、一始祖、二世祖……由遠及近依次遞增順序記述各代世系,如明嘉靖間始修《大理史城董氏族譜》載:“唐南詔始祖董成至民國董氏三十二世系”。而云龍白族家譜世系記載又有所不同,其以最近五代為主,即“本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同輩以叔、伯、堂“祖-曾祖-高祖”稱呼。高祖以上為六世祖,由近及遠往上遞增追溯到始祖?!稐钚找杖谠洝肪洼d:“除親叔伯外,五服稱堂,五服外俱稱族,高祖以上稱六世,遞代照加,重孫、玄孫外,通稱裔孫,以前從堂、遠祖、始祖、來孫、邇孫之稱一概不用,取其單簡了明”,該譜對世系記載方式進行了詳細說明,這種方式也是云龍寶豐白族家譜世系記載的模式,這種世系記載方式與洱海周邊白族家譜世系記載方式正好相反。

(三)祭祖儀式

寶豐白族家譜內(nèi)容記述充分體現(xiàn)了對祖先的尊重,在家譜世系之前或開篇往往記載有祭祀祖先的儀式,如民國時期的《楊姓尹姓三宗原委記》“世系”前載:祭祖儀式分迎接祖先祈禱式和餞行祖先祈禱式兩種。清《字氏家譜》“世系”前也載:“餞行先祖儀式”。民國時期的《楊氏宗譜》開篇載祭祖祈禱儀式分中元、除夕祈禱門神式、餞行祖宗祈禱式、送包祈禱式四種。(雍正)《云龍州志》載:“孟春元旦雞鳴盛眼,拜天地、祖先,家長乃及族黨往來相賀?!敬呵迕?,插柳祀祖墓……孟秋中元墓祭靈至家三日……孟冬朔日祭墓”〔9〕238-239,說明云龍白族祭祖每年四次,即春季第一月元旦拜祖先、第三月清明祀祖墓;秋季第一月,農(nóng)歷七月即中元節(jié)在家祭祖;冬季第一月農(nóng)歷初一祭墓。云龍寶豐白族家譜詳細記載了“中元節(jié)”的祭祖儀式。七月初一下午到大門外接祖先,十四日下午送祖先并燒包?!稐钚找杖谠洝贰坝幼嫦绕矶\式”就記載了“七月初一下午到大門外接祖先”儀式:“信士某詣門神前,三叩首,興,三獻茶酒,復(fù)位,跪,祝曰:維國號某年七(臘)月初一(十三)日,信士某合家人等敢昭告于本家鎮(zhèn)宅門神,座前時逢慶月(歲首)序?qū)僦性ù撼酰⑸欤瑘笏]恪迓宗親,先備茶酒,所希鑒竊之,門屬要關(guān),非親者令其止步,神開覺路有諱者準其攸行,源源而來……尚邀神貺式達微忱謹告。三叩首,興,化錢禮畢”。秋季第一個月,農(nóng)歷七月初一,白族開始迎接祖先,首先祈求門神“非親者令其止步,有諱者準其攸行”?,F(xiàn)在白族民間七月初一接祖(白語稱“家細烏”)、七月半送祖(白語稱“手細烏”)也是非常隆重的祭祖活動,而家譜對白族“祭祖儀式”的詳細記載,也是研究白族民俗的珍貴資料。

三、寶豐白族家譜的價值

(一)歷史價值

透過云龍寶豐白族家譜可了解云龍寶豐白族姓氏與洱海周邊的喜洲、鄧川白族大姓的密切關(guān)系。兩地白族家譜在世系記載、人物事跡等方面可以互相印證,在內(nèi)容上互為補充,對了解明代白族遷徙、分布、人口發(fā)展及研究明清時期白族對云龍鹽井的開發(fā)史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補白族史料記載的不足。

(二)文獻價值

云龍白族是典型的山地白族,在文化上與洱海周邊壩區(qū)白族文化稍有差別,從兩地的白族家譜內(nèi)容來看,云龍白族家譜保留了白族家譜的元素。洱海周邊壩區(qū)白族家譜除記載元以前白族姓氏來源、取名制度、白文等特色外,在內(nèi)容上更趨同于漢族家譜。而云龍寶豐白族家譜除記述白族姓氏來源外,更具有魏晉時期家譜記載遺風,形成了記載父系與外戚的“內(nèi)外譜”,體現(xiàn)了對女性及其外戚的尊重,極大地豐富了白族家譜的內(nèi)容,且有的家譜世系記載可補喜洲白族家譜同宗世系記載的不足。

(三)現(xiàn)實意義

《楊姓尹姓三宗原委記》載:“欲將祖宗諱冊分為三號合之外戚,恰以‘天、地、人、和’四字分之”,該譜內(nèi)容分天、地、人、和四部分,分別代表了銅匠楊、柳樹楊、小河箐尹及外戚四姓,從這種分類來看,《楊姓尹姓三宗原委記》體現(xiàn)了“中庸”之道,共建“和諧”之愿望,更有“天時,地利,人和”之意,而這種和諧思想正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也體現(xiàn)了白族“包容、開放”的民族特性。

〔1〕王崧.云南備征志:1-2〔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1288.

〔2〕楊世鈺.大理叢書·方志篇:卷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陶勝輝.云龍縣民族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

〔4〕黃正良,張浚,楊瑀.古鎮(zhèn)寶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5〕何俊偉.白族家譜的特色及價值〔J〕.大理學(xué)院學(xué)報,2014,13(11):5-8.

〔6〕王華北.少數(shù)民族譜牒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2013:45.

〔7〕趙寅松.大理叢書·族譜篇:卷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1091.

〔8〕趙寅松.大理叢書·族譜篇:卷三〔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9〕趙寅松.大理叢書·族譜篇:卷四〔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Abstract〕Bai people in Baofeng live in the mountain areas,whose family names generally come from Xizhou,Dengchuan and areas near Erhai Lake.Baofeng Bai genealogies,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compiling features and the content of genealogy compared with the Bai genealogy of dam areas near Erhai Lake.Genealogy in Baofeng has its important value in studying the origin of surnames,Bai migration and distribution,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Baofeng in Yunlong;Bai genealogy;characteristics;value

(責任編輯黃正良)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Baofeng Bai Genealogy in Yunlong

He Junwei
(Library of 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G256:K820.9

A

1672-2345(2016)03-0001-05

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13XTQ014)

2015-12-10

何俊偉,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民族文獻研究.

猜你喜歡
段氏喜洲金泉
一場孩子們發(fā)起的榮譽之戰(zhàn)
兒童時代(2019年11期)2019-12-19 02:08:38
馬村段氏金墓雜劇磚雕的藝術(shù)特色
中華戲曲(2019年1期)2019-02-06 06:50:52
Astudyonthetheoryofcopyrightrevision
傳統(tǒng)村落旅游的政府主導(dǎo)開發(fā)模式
遠處的喜洲
喜洲白族楊氏家族文化淺析
尋根喜洲
靠著外號賣甲魚
中國錢幣學(xué)會第四屆優(yōu)秀學(xué)術(shù)成果“金泉獎”獲獎名單
中國錢幣(2009年2期)2009-04-29 01:53:00
肃北| 调兵山市| 修文县| 霸州市| 洛阳市| 上饶市| 平乡县| 齐齐哈尔市| 梁山县| 密云县| 绩溪县| 隆德县| 南陵县| 宜阳县| 贵港市| 太原市| 普安县| 奇台县| 苏尼特左旗| 米易县| 武威市| 巴马| 千阳县| 六枝特区| 赤水市| 湘阴县| 渑池县| 阿拉善左旗| 阿克苏市| 沧源| 巴塘县| 义乌市| 鲜城| 资源县| 安丘市| 台东县| 凤凰县| 墨竹工卡县| 清徐县| 台安县| 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