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一部理論建構(gòu)與史料辨析皆佳之作
——評吳淑惠教授《史記論析六章》

2016-03-07 14:34朱志先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 2016年10期
關(guān)鍵詞:名臣太史公年表

朱志先

(湖北科技學院 人文與傳媒學院,湖北 咸寧 437005)

?

一部理論建構(gòu)與史料辨析皆佳之作
——評吳淑惠教授《史記論析六章》

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中國史教授吳淑惠先生以中文出版的《史記論析六章》(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以其獨特的研究角度,細致的分析工夫,新穎的論點為學術(shù)界貢獻一部研究《史記》之佳作。

吳淑惠;《史記論析六章》 ;《史記》研究

史記問世兩千多年來歷代學者們對《史記》和司馬遷的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所謂的“史記學?!?2005年出版的煌煌十四卷本的《史記研究集成》更是融合了古今中外成果于一編,集古今大家研究之大成。王子今教授曾言“從新的視角分析和理解秦漢史,還有無數(shù)新嘗試的可能”[1]。自二十世紀以來不但國內(nèi)的學者發(fā)表史記學的成果不斷,更可喜的是也見歐美學者對史記研究的熱誠有增無減。近年來除了在德國和美國以德文[2]與英文出版的論文集外[3],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中國史教授吳淑惠以中文出版的《史記論析六章》(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以其獨特的研究角度,細致的分析工夫,新穎的論點為學術(shù)界貢獻一部研究《史記》的另一佳作。

《<史記>論析六章》一書總計28萬字,共有六章。第一章首先分析《史記》中所言“中國人”的定義,其次詳論秦統(tǒng)一前及秦漢統(tǒng)一后“中國人”是怎么形成的,同時辨析西方學界對司馬遷民族觀之誤解[4]。第二章在分析司馬遷寫史與評史中所使用“參彼己”特點的基礎(chǔ)上,探研司馬遷如何一面敘述秦史中及刻畫秦漢之際的歷史人物,一面使用獨特的“參彼己”手法以陳涉起義,項羽滅秦,劉邦立漢三大變化為中心敘述雙方的立場,借以議論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以及顯凸引起歷史變化的各種因素。最后吳淑惠教授結(jié)論“參彼己”法與其他“互見法”和“虛實法”都是司馬遷寫史的三大手法。第三章辨析《史記·將相名臣年表》的真?zhèn)渭捌渥髡摺⒔Y(jié)構(gòu)與特色、倒文與提欄的特點、倒文的內(nèi)容,并由此論及西漢王朝權(quán)力的嬗替,最后利用出土漢簡對《將相名臣年表》的外形,格式與保存方法做了新詮釋,進而給予為何《將相名臣年表》佚失之謎一個合理的解釋。第四章以《史記》論贊與序論中 “太史公曰”內(nèi)的第一人稱代詞“余”“吾”為中心分析其不同之用法進而探討其對司馬遷之史論表現(xiàn)的影響。第五章主要論析《史記》“太史公曰”中感嘆評語的用法以及感嘆評語在司馬遷作歷史論斷的特殊作用。第六章從三個方面比較《史記》、《漢書》中“太史公曰”與“贊曰”在使用感嘆評語方面的異同。其一,論析《史記》、《漢書》共有篇章中“太史公曰”與“贊曰”在使用感嘆評語方面的差異及兩史家歷史觀點的不同。其二,對《史記》、《漢書》十個類傳中的感嘆評語予以比較論析。其三,專論《漢書》“贊曰”中感嘆評語的使用情況。全書在詳盡搜集史料的基礎(chǔ)上,既有宏觀的理論構(gòu)建,亦有微觀的史實考辨,使司馬遷撰史之道與論史之法,清晰地躍然紙上。最后作者給予綜合式的結(jié)論比較兩史家論史的方法與表現(xiàn)之不同。

《<史記>論析六章》一書不僅在內(nèi)容上詳細辨析《史記·將相名臣年表》及“太史公曰”中第一人稱代詞“余”、“吾”的相關(guān)問題,補正學界對此課題研究的不足,其研究方法與理論對于“史記學”及秦漢史研究亦頗有裨益。通覽全書,該著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推陳出新,理論建構(gòu)。

吳教授在《<史記>論析六章》提出《史記》中“中國人”、“參彼己”、“感嘆評語”的理論,并以此展開相關(guān)論述。

《史記》中有關(guān)“共祖黃帝”,即追祖溯源,黃帝乃天下共祖。對于這種認同意識,汪高鑫教授認為是基于王權(quán)統(tǒng)系上的治統(tǒng)和血緣共祖的民族認同,司馬遷正是根據(jù)這種思路合理有序地安排了本紀、世家等相關(guān)篇章的撰寫[5]。這有助于學界了解司馬遷在《史記》中如何安排先秦篇章的書寫。而吳教授根據(jù)《史記》卷九十七《酈生陸賈列傳》陸賈對南越王所言“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以及《史記》卷一百十三《南越列傳》載“南海東西數(shù)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對這兩處“中國人”進行詳細分析,提出《史記》中的“中國人”這一理論,即司馬遷在漢初大一統(tǒng)時代背景下,基于民族認同這種理念,巧妙地將秦統(tǒng)一前、秦漢統(tǒng)一后各種類型的人物和“中國人”建立聯(lián)系?!熬汀妒酚洝分杏嘘P(guān)人物的傳記散文來看,‘中國人’的形成可以大略從縱向和橫向發(fā)展來解釋,而且不論縱向或者橫向都是隨著歷史的演進而世世迭替、改變”[6](P5),而“司馬遷在寫《史記》之前,已經(jīng)胸有成竹,計劃好了如何安排各個時代與不同階段的‘中國人’的成份結(jié)構(gòu)”[6](P15),進而統(tǒng)系《史記》相關(guān)篇章的撰寫。吳教授所言《史記》中的“中國人”理論,使我們對司馬遷的歷史編纂學及其史觀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足見其遣詞造句之優(yōu)美,描述人物之形象,述論史實之精妙。而司馬遷在《史記》中又是如何陳述歷史事件、刻畫歷史人物形象,古今論之甚多。譬如明代凌稚隆《史記評林》悉陳萬歷以前眾家評析《史記》之觀點,諸如《李斯列傳》中對于李斯“諫逐客”,《史記評林》卷八十七李涂稱司馬遷“論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獨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復議論”,“深得作文之法”[7](P631)。明人所言“作文之法”當是司馬遷的撰史之法,這種表述相對籠統(tǒng),缺乏理論概括。

但吳教授提出司馬遷在《史記》中使用“參彼己”的理論,通過對《史記》中有關(guān)商鞅、范雎、蔡澤、李斯記載的梳理,分析司馬遷是如何以“參彼己”的手法來刻畫歷史人物形象,同時又描述秦如何成為“中國”之一員[6](P62)。對于秦亡漢興中的關(guān)鍵人物,陳涉、項羽、劉邦、韓信等,作者均從司馬遷如何靈活運用“參彼己”手法來描繪正反兩面的歷史人物、陳述歷史事件,進而使讀者更清晰地認識司馬遷撰史之特點——司馬遷本人的史論觀點由“無名氏”背后傳達,即司馬遷本人在正反(彼己)之間。

對于《史記》中“太史公曰”,學界論之甚多,主要論及“太史公曰”的表現(xiàn)手法 ,“太史公曰”的功能(史學性與文學性) 。吳教授依據(jù)“太史公曰”中感嘆詞語,通過梳理兩百余個例子,提出“太史公曰”中“感嘆評語”這一文學表現(xiàn)方法與其在歷史上的意義,這是學界以前所未使用的理論概括。吳教授據(jù)《史記》原文將有牽引詞的感嘆評語細分為九類,沒有牽引詞的呼喚性感嘆評語細分為四類,逐一予以征引論析。在分類征引、論析的基礎(chǔ)上,又對這些感嘆評語的內(nèi)容進行綜合分析,歸結(jié)其特點有二:“第一點探討關(guān)于對人物的評論又可分針對人的內(nèi)質(zhì)以及用人問題兩方面”,“第二點是反映有關(guān)榮辱與死之問題的議論,此點反映太史公內(nèi)心的世界最為深刻”。因此,吳教授指出《史記》中贊論以“太史公曰”之主觀論斷與卷論以“參彼己”之客觀敘述相得益彰,頗有道理[6](P124)。

第二,宏觀視角,微觀分析。

學術(shù)研究中要用宏觀的角度來探究相關(guān)問題,就易于避免斷章取義的危險。吳教授在著作中亦言“對司馬遷民族思想的研究是不能只閱讀特定的某篇,而是需要橫跨所有有關(guān)的篇章,才能避免誤解”[6](P54)。其有關(guān)《史記》中的“中國人”、“參彼己”、“感嘆評語”等問題的探討,都是以宏觀視野把握《史記》全篇,然后從微觀角度予以層層辨析。以《史記》中《將相名臣年表》為例,“古今學者認為它是偽作”[6](P129),吳教授從《史記》五種體例的安排及十表所處的位置,進而指出《將相名臣年表》的特點,指出“《將相名臣年表》又是表又是書,雙重合宜,因此它在《史記》中固有的位置是再合適不過了”[6](P127)。通過宏觀分析,給予《將相名臣年表》以新的定義。然后從微觀角度,辨析《將相名臣年表》之真?zhèn)?、作者等,指出《將相名臣年表》前半部分系司馬遷所作[6](P128~140)。

吳教授對《將相名臣年表》結(jié)構(gòu)特色的分析非常細致,從中可以看到丞相、太尉及御史大夫地位與權(quán)力的變化[6](P140~143)。對《將相功臣年表》倒文現(xiàn)象的分析亦如此,其把握的節(jié)點就是司馬遷的撰述原則,以其人是否具有實權(quán)、巨大功勛或影響力為標準[6](P149~159)。最后,作者論道“經(jīng)由分經(jīng)、緯欄,交織著倒文與提欄的手法,表十很有系統(tǒng)地勾畫了西漢政府187年間政府最高的三個職位的嬗替、權(quán)力的轉(zhuǎn)移,和西漢行政制度復雜的變化,使之很清晰地全面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6](P165)。作者從宏觀角度論析司馬遷對《將相名臣年表》的設(shè)計和目的,以及兩漢中央權(quán)力是如何變遷的,從宏觀視野中把握整個表,進而從微觀層面予以細致分析,發(fā)探其特點,其所得結(jié)論令人信服。

第三,梳理史料,考證辨析。

傅斯年曾言“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強調(diào)史學即史料學[8](P3)。史學研究也只有建立在翔實的史料功夫上,才能得出可信的結(jié)論。吳教授為考察“太史公曰”詞句后主語“余”和“吾”的用法,詳細梳理《史記》中相關(guān)史料,指出司馬遷“太史公曰”中有關(guān)“余”、“吾”的用法有五大類,即“行動詞類、感觀/反應動詞類、讀(書)動詞類、寫作動詞類以及感受/感嘆動詞類”[6](P172)。當“吾”和行動詞連在一起使用時與抒發(fā)史論有關(guān),而“余”和行動詞連在一起主要是在陳述歷史事實[6](P177)。由此得出,當司馬遷用“余”時是其史家身份的體現(xiàn),當用“吾”時則是其史評家角色的展現(xiàn)[6](P204)。吳教授在論析《史記》“太史公曰”中感嘆評語時,將其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有致疑詞或其它詞類牽引的感嘆評語,其二是沒有牽引詞可以獨立存在的呼喚性感嘆評語。逐一列舉,并進行譯注[6](P210~260)。歸結(jié)出司馬遷這些感嘆評語的重點涉及兩個問題,其一是探討關(guān)于對人物的評論,即對人的內(nèi)質(zhì)以及用人問題的評論;其二是關(guān)涉對有關(guān)忍辱與死之間問題的議論[6](P264)。善于梳理史料,歸納提煉,是作者著文的一大特色,亦是作者史識之體現(xiàn)。

史料解讀,一字之差,其義謬之千里,吳教授在研讀《史記》時,非常重視對相關(guān)關(guān)鍵字詞的辨析。對于《史記》卷五“諸侯卑秦”中的“卑”,西方學者多釋為“歧視”;《史記》卷五“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狄遇之”,學者一般認為“遇”指“對待”。作者經(jīng)過細致分析,認為“卑”是“凌駕于上”,“遇”同于“御”,是指防御[6](P27)。這樣的解釋使諸侯國為何防御秦像防御夷狄一樣的原因得到更好的理解?!妒酚洝肪硎濉敖袂仉s戎狄之俗,先暴戾,后仁義,位在藩臣而臚于郊祀,君子懼焉”,吳教授認為“雜”應解釋為“含有,接受”,“暴戾”應為“亂、違,或者不忠”[6](P28)。使藩臣爭霸僣位的真相可以得到合理解釋。一字之辨析,頗有助于了解相關(guān)歷史之真相。

其四,原情論勢,善于比較。

對于《將相名臣年表》中的倒文與提欄,吳教授在分析其功用時指出“司馬遷在他所處的簡牘時代,做此表之前考慮了如何提供歷史消息,同時又考慮如何寫注腳,并且也考慮將注腳放在何處才能引起讀者的注意,而又不會使讀者感到迷惑等問題”[6](P146)。因此,“《將相名臣年表》中之倒文與提欄的發(fā)明是司馬遷身為史家、編纂者、圖書管理者的學識與經(jīng)驗之綜合成果”[6](P146)。此論頗有道理,對于《史記》體例之規(guī)范,司馬遷在排篇布局中,勢必會預先規(guī)劃好自己的寫作藍圖。

班馬異同,亦是“史記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宋人倪思《班馬異同》、明人許相卿《史漢方駕》可見一斑。但吳教授以《漢書》“贊曰”與《史記》“太史公曰”的感嘆評語為切入點來論析班馬之異同,卻是別出心裁,另辟蹊徑。諸如對《史記》、《漢書》中重復或內(nèi)容相近篇章的感嘆評語、對《史記》、《漢書》中十個類傳的感嘆評語進行比較分析,悉列其感嘆評語的內(nèi)容并予以解析[6](P287~356)??梢哉f真正體現(xiàn)太史公寓論斷于敘事之中的表現(xiàn)手法,讀者通過這些感嘆評語的異同比較及作者的解析,對班馬異同會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再如通過對《史記》、《漢書》十個類傳中感嘆評語的比較,其結(jié)論為“班固偏重敘述制度之沿革,而與制度有關(guān)人物之功勞與事跡為次要”,而“司馬遷注重塑造建立與發(fā)展這些制度之人物的人品、個性、學術(shù)以及闡揚他們對這些制度的貢獻”[6](P356)。此觀點頗有道理,因時代之不同,司馬遷所處之時代,是各種制度在逐漸創(chuàng)立中,而班固所處的東漢已經(jīng)可以了解西漢一代制度之變遷。且兩者的撰述旨趣不同。

第五,征信存疑,解析增彩。

吳教授在論述相關(guān)問題時,非常注重學界的相關(guān)觀點,做到信者征之,疑者辨之。在論析《史記》中“中國人”的定義時,充分征引學界相關(guān)成果,諸如邁克婁一、汪高鑫、楊燕起、余英時、陳其泰、潘友禮諸先生的成果,并予以辨析之[6](P5-7)。在論析司馬遷如何把周族諸侯國納入“中國人”時,參考了李學勤、王彩梅、馬長壽及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6](P18-22)。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則存疑之。《史記·李斯列傳》中秦始皇讓李斯評議淳于越的廢除分封制的觀點時,卻轉(zhuǎn)而出現(xiàn)有關(guān)焚書之事。作者認為這種“兩不相關(guān)之事,恐怕是后人編印時犯的錯誤”[6](P77)。對于《史記》中“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之后,沒有記載陳勝為何變心性及其是如何死的,作者提出疑問,“此處有可能缺漏一兩段,也有可能兩卷的這部分是出自不同人手筆”[6](P86)。對于《將相名臣年表》中有關(guān)田廣明、田順自殺及趙充國被奪將軍印的倒書現(xiàn)象,作者指出“這可能是表十后半部作者或填補的后人之誤筆”,對于三者有功于西漢與匈奴長久和平的大事,“不知表十為何缺載,而專注三位將軍的處罰,且倒書提欄”[6](P155)。

另外,第六章“解析”部分,可以說作者是從細微分析處,歸結(jié)漢代歷史的特點,非常有助于讀者了解“太史公曰”感嘆評語中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對于《漢書·韋賢傳》,通過分析“贊曰”中的感嘆評語,作者指出“此傳告訴我們?nèi)鍖W修養(yǎng)是西漢后期宰相人選的必備條件”[6](P368)。指出了西漢后期宰相制度變化的特點。對于《漢書·魏相丙吉傳》中“近觀漢相……豈虛乎哉!”作者將分散于卷66、卷71、卷73、卷74、卷81、卷82、卷83、卷84、卷86等各卷中的丞相悉數(shù)列出,進行細致分析,其所得結(jié)論自然令人信服[6](P369)再如,對《漢書·宣元六王傳》,作者解析是“記載西漢末期元、成、哀、平帝之間的皇位繼承之曲折過程”,“此傳揭發(fā)帝王家族內(nèi)部的權(quán)力傾軋到了很細節(jié)的部分,也反映班固針對諸侯王職責地位的看法,認為諸侯不能覬覦皇權(quán)”[6](P373)。

總之,《<史記>論析六章》一書,以梳理《史記》中的相關(guān)文獻為基礎(chǔ),建構(gòu)了《史記》中的“中國人”、“參彼己”、“感嘆評語”等理論,對《將相名臣年表》、“太史公曰”等予以充分論析。不僅有宏觀的理論建構(gòu),亦有細致入微的史料辨析,實屬“史記學”研究中之佳作,開辟了《史記》研究的新領(lǐng)域。恰如楊燕起先生在《<史記>論析六章·序》中所言,該著“是一部具有獨特學術(shù)風格的學術(shù)著作,其誘人的理論思考,頗富創(chuàng)意的探索,嚴謹細密的論析,以及廣博深刻的見解,讀后會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并使人從中獲得很多有益的啟示”,很值得向史學界推薦。

[1] 王子今.秦漢史研究理論認識散談[J].史學月刊,2011,(5).

[2] Views from Within; Views from Beyond. Approaches to the Shiji as an Early Work of Historiography. Edited by Hans van Ess, Olga Lomová und Dorothee Schaab-Hanke, Wiesbaden 2015.

[3] The Grand Scribe’s Records. Ssu-ma Ch’ien. Edited by Willam Nienhauser. Vol. 1-10(尚未出版齊全).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2-2016.

[4] 吳淑惠.談《史記》中的中國人——兼駁近年來西方學者有關(guān)司馬遷民族觀的論述(上)[J].史學理論與中學史學刊,2012.

[5] 汪高鑫.《史記》的歷史文化認同意識[J].史學理論研究,2008,(3).

[6] 吳淑惠.《史記》論析六章[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

[7] 凌稚隆.史記評林[M].(第五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8] 歐陽哲生.傅斯年全集(第3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016-08-25 基金項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時代史學批評研究”(12YJC7700790)階段性成果

朱志先

(湖北科技學院 人文與傳媒學院,湖北 咸寧 437005)

K092

A

猜你喜歡
名臣太史公年表
晚明張溥等編刊名臣經(jīng)世類史著及其影響*
年表
“太史公牛馬走”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王錫良年表
石魯年表
淺析賈探春與史湘云自卑和中性性格異同
梁玉繩年表
儒將范仲淹
青川县| 万盛区| 江北区| 治县。| 股票| 临猗县| 肃北| 通河县| 长沙市| 永济市| 崇左市| 棋牌| 新河县| 彭州市| 荆门市| 丽水市| 建昌县| 秦皇岛市| 富锦市| 维西| 林周县| 扶沟县| 建昌县| 左贡县| 罗源县| 堆龙德庆县| 钟祥市| 紫云| 祥云县| 娄底市| 延边| 达拉特旗| 从江县| 新竹市| 潢川县| 佛冈县| 怀柔区| 凤城市| 海兴县| 赫章县| 阳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