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惠
(徐州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
徐州兩漢文化風景區(qū)導游詞翻譯的跨文化視角分析
陳明惠
(徐州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導游詞是集信息、表達和祈使于一體的復合文本。好的導游詞翻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消除各種形式的跨文化交際障礙,推動文化交流。導游詞的英譯應采取多種變通的方式準確、簡潔地傳達景點文化內涵。作為兩漢三國文化的發(fā)源地,徐州的漢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從跨文化交際視角研究徐州兩漢文化風景區(qū)漢墓文化、軍事戰(zhàn)爭文化和器物文化導游詞的翻譯有助于宣傳兩漢三國文化,做到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質量、以旅游擴大文化的傳播。
導游詞翻譯;徐州兩漢文化風景區(qū);漢墓文化;軍事戰(zhàn)爭文化;器物文化
在大數(shù)據(jù)、物聯(lián)網等新技術風起云涌的時代,我國旅游產業(yè)面臨著新的歷史機遇。當前文化旅游再次成為熱點,文化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已被提高到國家層面予以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高度概括了文化在中國當代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所應承擔的歷史責任,特別是報告中提出關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命題,更是確定了文化在整個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中的核心地位,肯定了文化在推進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所應起到的積極作用。首屆世界旅游發(fā)展大會指出,要實施50個國際旅游合作項目,深入推進全域旅游和“旅游+”行動,與“互聯(lián)網+”相結合[1]。作為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國際旅游這種平常但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活動的日漸升溫使旅游翻譯問題自然成了熱門研究課題,其中導游詞的翻譯更是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徐州是兩漢三國文化的發(fā)源地,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其獨特的漢文化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游客,漢墓、漢兵馬俑、漢代金鏤玉衣、漢文化像石等歷史古跡是國際游客的重要選擇之一。本文從跨文化視角探討徐州兩漢文化風景區(qū)漢墓文化、軍事戰(zhàn)爭文化和器物文化導游詞的翻譯。
(一)定義
導游詞是導游員在旅行途中或旅游景點等地向游客提供口頭講解服務時所使用的講解詞,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重要工具。導游詞是旅游文本的一種。有別于其他諸如旅游指南、景點介紹、旅游宣傳手冊、景區(qū)手冊、旅游網站介紹等旅游文本,導游詞是導游在景點現(xiàn)場向游客介紹景點及相關文化內涵的資料,主要通過口頭方式與游客進行正面直接的溝通,用以提供景點相關知識或信息以激發(fā)旅客對旅游資源的興趣。導游詞文本屬于“信息文本”(informative text)、“表達文本”(expressive text)和“祈使文本”(vocative text)的結合體[2]。導游詞是一個景點文化介紹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集信息、表達和祈使于一體的復合文本,景點的基本文化背景知識都能夠在導游詞中得以體現(xiàn)。
(二) 功能
導游是一個國家、地區(qū)和城市的形象大使與文化大使;外語導游詞是跨國界、跨文化的旅游宣傳資料,是國外游客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高質量的導游詞對文化互通、塑造城市和國家文明形象、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消解各種成見、誤會和隔閡、增進世界各國的友好和睦關系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術界普遍認為,根據(jù)上述導游詞的三分類,導游詞有如下三種功能:信息功能、表達功能、祈使功能。信息功能是指導游詞應包含充足的景點相關信息,尤其是游客知之甚少或者感到困惑的方面,如景點風格,相關的中華文化習俗、宗教背景等。交際的焦點是內容或主題,一般多為單純的傳遞或交流信息,知識或者觀點。盡管游客有不同的旅游目的和期待,自身知識文化水平也有別,但都希望能盡可能深入的了解游覽地。表達功能指文本作者/說話者用具有一定美學特征的語言表達豐富的語言形象和美學意境。交際的焦點是話語發(fā)起者。優(yōu)秀的中文導游詞經常引用古詩辭賦描述詩情畫意般的美景,具備相當強的文學性,折射源遠流長的濃厚文化底蘊。祈使功能意味著好的導游詞不僅提供豐富的信息,還能促進導游與游客或游客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能呼吁或說服文本受眾按照特定的方式行事。交際的焦點在于游客或受話者。高質量的導游詞不僅能使游客更好地了解旅游地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歷史文化古跡、考古文物,還能激發(fā)游客的旅游興趣,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功能。
通常情況下,多數(shù)文本類型導游詞至少兼具其中兩種或所有功能,只是某些功能會占主導地位。導游詞既要做到宣傳景點知識和文化,激發(fā)游客情感和興趣,也要呼吁游客關注相關文化并做出長足思考。因此,導游詞的翻譯過程中要經過一系列的增刪、重組、改寫等變通策略,即對導游詞中出現(xiàn)的特有文化信息、專有名稱及篇章結構特點等根據(jù)編譯的要求進行一定的信息補充、刪減、文化闡釋和結構改寫,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其功能且更易于被外國游客接受。
(三) 特征
1. 用詞特點
導游詞用詞要精準。導游詞富含歷史、文化背景知識,要求譯文準確,地道,并能實現(xiàn)一定的美學功能,以便幫助游客正確理解景點內涵、深入了解其蘊含的文化歷史等知識,在滿足游客求知欲的同時,也有助于激發(fā)游客的好奇心,促使其對相關文化知識不求圣解地作更深入的研究,方能真正達到有效文化傳播的長遠目標。導游詞翻譯應遵循“忠實”的原則,以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數(shù)據(jù)、意象、歷史評論、文化背景知識等,使其得以精確的表達。導游詞的翻譯應以“信”為前提,即忠實于原語文本的思想內容,忠實于其正確性和科學性[3]。中國歷朝歷代的翻譯中,在首次出現(xiàn)時,應譯出確切的起止年代。比如,西漢 “Western Han Dynasty (206B. C.-8 A.D.)”。一些中國人所熟知的重大歷史事件或人物及其背后的歷史淵源和折射的歷史意義,若譯員不補充適當?shù)谋尘爸R,會有礙于游客的理解。游客聽懂導游詞才能實現(xiàn)導游詞的功能,導游不僅要提供景點的各種歷史、地理、人文等知識,而且要確保這些信息的正確傳達,所以導游詞選擇要精準,而且必須考慮到文化差異,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及語言本身的差異等。用詞應盡量靈活多變,以滿足來自不同教育背景和有不同興趣愛好的游客多樣化的需求,提升游覽滿意度。
導游詞應用通俗易懂的口語化表達方式,相對書面語較隨意。導游詞翻譯不比文學翻譯,它注重的是交際效果,服務的對象是國外普通游客。因而在翻譯時必須注重譯文的實用性和特殊性,在遣詞造句,修辭風格上應該簡潔樸實,流暢自然。相對其他旅游文本,英語導游詞更口語化。若過多使用專業(yè)術語或生僻的詞匯,無疑會使海外游客對部分景點由來或內涵不知所云,削弱他們的旅游熱情,加大理解中國文化的難度,阻礙文化走出去。用簡單的口語化用語傳達豐富信息,既讓游客感到親切自然,也能更好地起到導游詞的功能??谡Z化的平實表達能使講解深入淺出,讓游客在輕松舒適的氛圍中欣賞美景和接受文化熏陶,幫助游客有一個愉快且回味無窮的旅行。
2. 句式特點
導游詞常用陳述句、固定句式或被動語態(tài),疑問句和祈使句的使用也比較普遍。導游詞需要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引人注目的優(yōu)美景點,更需提供相應的文化和背景信息才能讓游客記憶猶新,過目不忘,避免走馬觀花式的休閑游樂。需補充的信息通常用陳述句表述,用以描述歷史事實,陳述客觀評論、或提供其他細節(jié)信息。固定句式或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則能讓導游詞更真實可靠并具權威性。如“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as…”, “They are usually regarded as…”等普遍使用以示客觀性和說服力。
原文:獅子山楚王陵位于徐州市區(qū)東部,是徐州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文物遺存最多、歷史價值最高的一座西漢王陵,被評為1995年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首、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fā)現(xiàn)之一。
譯文:Shizishan Chu Prince Mausoleum, located in the east of the city proper of Xuzhou, was a prince mausoleum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which was chosen as the first among the ten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finds in China in the year of 1995 and one of the one hundred major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the 20th century in China, for its largest scale, the most cultural relics and highest value in historical study.
若用“It is the first among the ten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finds in China ...”,雖然信息正確,但不具備權威性,說服力不強,不易于游客接受。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既表明信息有據(jù)可查,而非憑空捏造,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繁瑣信息干擾游客的思路和理解。
疑問句和祈使句的使用也較常見。有品質的文化旅游應體現(xiàn)導游和游客之間的溝通互動。導游的工作并非自演自唱的單方面說解,既要營造輕松愉悅的旅行氛圍,也要設法活躍游客的思維,促發(fā)游客不由自主地參與其中,從而使他們自主自覺地參與體驗和學習的過程。導游詞不僅要吸引游客注意力,更要激發(fā)他們對旅游景點的興趣和好奇心。疑問句的使用可以引導游客做出思考,在導游和游客互問或游客之間互問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旅游體驗,領略更多的文化內涵知識。這種多方互動交流的旅行體驗不僅有助于文化之間更好地互通有無,也定會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導游有時會做出一些要求,提出建議,或提請注意等,因此也多用祈使句。
語言和翻譯的本質決定了翻譯不僅是一種語言符號轉換,更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高質量的導游詞翻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消除各種形式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同時推動文化交流的發(fā)展。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語系之間的翻譯往往比有類似文化背景的語系之間的翻譯更難。有學者提出“文化翻譯”的概念,認為翻譯中文化并非處于從屬地位,翻譯更是文化結構的轉換[4]。因此,翻譯過程中應給予文化因素足夠的重視。文化翻譯是以某種方式改變信息內容或介紹原文語言上明白無誤的信息并符合接受語文化的翻譯[5]??缥幕浑H本身就是體現(xiàn)在人際交往活動中的文化交流過程??梢哉f,翻譯就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
導游詞翻譯中若忽視了文化差異,很可能導致游客的不解或誤解。低質量翻譯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忽略或未足夠重視原語和譯語讀者的文化差異?!罢Z言和文化是彼此依賴的符號系統(tǒng),詞語只有和相應文化結合才有意義”[4]。導游詞是闡釋文化和景點信息的口語表達,涉及從古至今廣泛的文化和知識,反映歷史、社會的變遷,包含大量特定時期獨有的文化現(xiàn)象,是游客加深對各種自然和人文景觀的理解、了解相關風俗民情、歷史遺址和文化遺產等的主要途徑。高質量導游詞譯本是成功的導游詞解說的關鍵因素,不僅有助于更好的觀光旅游,讓游客獲取人文、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等景點相關文化信息,更是一種促進思想交流和文化溝通的媒介,能使游客認知源遠流長的異國文化,讓其感到意味悠長、妙趣橫生、印象深刻。
(一)漢墓文化
西漢楚王十二代、東漢楚王、五代彭城王和王妃、列侯、翁主以及文武重臣、貴族豪紳的陵墓,都隱藏在徐州市區(qū)周圍的幾十座小山中。兩漢文化中最讓人為之驚嘆的是那一座座神秘莫測的墓葬群,其中具代表性要數(shù)獅子山楚王陵和龜山漢墓。徐州漢墓模仿地面宮殿的建筑群體,工程浩大,雕鑿精細,蘊藏無數(shù)神秘色彩,體現(xiàn)了兩漢時期楚漢王奢侈的生活場景和氣勢恢宏的建筑藝術,具有極高的研學和旅游開發(fā)價值。
導游詞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種重要渠道,翻譯漢墓文化里眾多具有鮮明兩漢文化特色的信息時,應在充分考慮文化差異或文化缺省以及導游詞的文本類型和特征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翻譯策略,最大限度地重現(xiàn)原文化特色詞的外延和內涵,提高文化信息度。
原文:外墓道即地宮前端的第一段墓道,長28.7米、寬9.15米。開鑿粗糙,其間卵石嶙峋,殘留有數(shù)塊巨大的塞石毛坯。底部出土鐵錘、鐵鑿等一批當年的鑿墓工具。
譯文:The outer tomb gallery is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gallery with a length of 28.7 meters and a width of 9.5 meters. The tomb gallery is the way outside the tomb gate through which to carry the coffin and other burial accessories to the underground palace. This gallery was made of three sections: the outer, middle and inner ones with a total length of 68.32 meters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This section was dug roughly and unfinished. Some iron hammers and chisels for digging which were rejected at that time were unearthed at the bottom.
徐州兩漢景區(qū)文化底蘊深遠,涉及大量反映固有文化現(xiàn)象、體現(xiàn)特定文化生活方式和時代特點等的文化特色詞,這些詞在譯語文化中通常是沒有的,找不到相應對等的詞匯或者文化意象,有必要適當補充信息,讓游客認知特定文化現(xiàn)象本身以及與其他文化的聯(lián)系性,保證認識的統(tǒng)一性和完整性。此例中,斜體字部分是為了進行文化補償而增譯的。增譯部分用以介紹墓道:陵墓主墓門以外的道路部分,是運送棺杶和其他陪葬物品進入楚王地宮的下葬通道,楚王陵墓道為三重式結構,設有外、中、內三段,南北總廠68.32米。有了對墓道的基本認識,游客才會對中墓道、內墓道及地宮里其他相連結構有全方位的把握。原文里第二句話省譯了部分內容,僅用“unfinished”這個日常詞匯既精練地表達了句子核心意思,也避免了增加游客對可有可無信息的認知負擔。最后一句譯文的增譯是為了更準確地傳達文化信息,否則,可能讓游客誤以為土鐵錘和鐵鑿都是隨葬品,同時此譯法也是為了強調上一句的“unfinished”一詞。
原文:東耳室為庖廚間,鑿有兩門,長11.8米,寬3.17米,高1.76米。出土鼎、盆、勺、甕、罐、壺等各種實用青銅與陶質飲食器皿,釜、甑等炊煮器具,象征性的石灶、水井和男女侍俑。另有酒、雞、魚等大量食物遺跡出土,從伴出封泥證實多為蘭陵、符離、呂、蕭、相、下邳等漢初楚國屬縣的貢品。
譯文:Eastern side burial chamber with two doors is used for kitchen, which is measured 11.8 meters long, 3.17 meters wide, and 1.76 meters high. Side burial chambers are accessory tomb chambers outside the main door of the palace. Three chambers were cut along both the east and west sides of the inner tomb gallery. Unearthed relics include all kinds of bronze and pottery vessels used for diet and cooking, symbolic cooking tables, well, and pottery figurines, as well as remains of many assorted foods proved to be the articles of tribute from subordinated counties.
斜體字部分同樣是為了進行文化補償增譯的內容,即解釋耳室是鑿建于楚王陵地宮主墓門以外,內墓道東西兩側的附屬墓室建筑。“耳室”一詞在英語中沒有對等物,英譯時需用能產生類似語用效果或激發(fā)類似共鳴的表達。使用“chamber”這一英語中不同文化概念的詞突出了隱藏含義,強調了表達功能,而非僅僅字面意義,比“room”等詞語更精準地指出此室的功能性?!岸摇币辉~的譯法符合導游詞翻譯的特點,選擇常見詞匯意譯為 “side burial chamber”,避免了“ala”等能譯出類似意象但卻生僻的表達。此例中省譯了飲食器皿、炊煮器具和屬縣的具體名稱,強調了重點也不影響話語意思的整體表達,符合導游詞翻譯的特征。
從句式特征上看,最后一句譯文也是為了適應導游詞翻譯本身的特點。中西方的思維方式不同,母語為英語的民族更注重邏輯和理性,因此句式安排上注意調整,否則譯文可能讓西方人士摸不著頭腦。若是書面表達中,此句譯為被動語態(tài)太常見,但在現(xiàn)場的導游解說詞中,因為主語太長,被動語態(tài)的譯法容易讓游客的理解產生偏誤,且也不符合西方人開門見山點出主題的邏輯思維方式。若游客對出土文物不感興趣,則句子后面部分內容無需再聽,相反,若游客想了解這些文物,則能提醒游客關注隨后的話語內容。
原文:西漢楚王陵墓是在山體巖石中直接開鑿而成的。其陵墓和墓壁鑿建方法依次為:大鑿開石、中鑿粗修、小鑿細修、用斧剁平、修正打磨,粉刷灰漿于石壁外、最后再髹朱涂彩于壁面等多道建造工序。楚王陵墓因未建造完成,而在后室的這段墓壁上,保留著當年建造時由粗至細開鑿的一組鑿墓工序痕跡。
譯文:Shizishan Chu Prince Mausoleum of Western Han Dynasty was dug directly in the hill. The whole digging process should include such working procedure as cutting with big chisels, trimming with small chisels, refining with tiny chisels, chopping with axes, polishing, mortaring, coating and painting successively. On the walls of the back chamber were found the traces of this set of digging process since the tomb was unfinished.
為了強調美學意境,中文旅游文本用詞華麗,寫作手法多夸張,尤其是體現(xiàn)一定意境和美學內涵的形容詞/短語、四字格、平行結構等的普遍使用。楚王陵墓地宮后室?guī)r壁遺存的七道鑿墓工序全部用四字格表達,讀起來朗朗上口,精確表達了每道工序的特點。中文導游詞的寫作風格和模式與英文不完全一致。英譯時若采用改寫的方式,則能以地道的語言譯出信息清晰明了且易于受眾理解和接受的譯文。例子中的cutting, trimming, refining等用詞準確,能傳達與原文相應部分類似的意象,改寫后的譯文更能符合譯語受眾的期待。最后一句中“由粗至細開鑿”省譯,僅用 “this”指代,符合導游詞用語簡單明了的特點。導游詞翻譯時,若不涉及對景點和相關文化的認識或不妨礙旅行本身和文化傳播,省譯部分內容反而能更好實現(xiàn)導游詞的功能。
(二)軍事戰(zhàn)爭文化
徐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從新石器時代起歷經二百余戰(zhàn),規(guī)模較大者數(shù)十次,影響大局、決定國運者亦有三、五之多。作為兩漢文化發(fā)祥地的徐州來說,軍事戰(zhàn)爭文化是個非常重大而又內涵深厚的研究課題,它對經濟、文化建設、人性及精神思維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各種軍事陳列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與軍事內涵,各種軍陣組合是西漢早期楚王國實戰(zhàn)軍隊的地下縮影,對研究我國古代軍事發(fā)展史和古代軍隊結構的演變具有非凡的考古、歷史和文物意義。跨文化旅游中,有必要向世界傳播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文化。要做到這一點,導游詞翻譯中要對獨有的文化特色詞進行必要的解釋,而有礙于交流的信息則在不影響整體理解的前提下適當刪減甚至改寫,以幫助游客更多地了解兩漢文化,獲取兩漢知識,領略兩漢文化風情和魅力,并為之所吸引。
原文:西漢時期的“馬政”
譯文:the policies about raising horses in Western Han Dynasty
西漢時期,騎兵的興起及其在戰(zhàn)爭中的突出作用,使?jié)h王朝十分重視對戰(zhàn)馬的飼養(yǎng),并制定了相關政策,即歷史上的“馬政”。旅游途中,若將關于此政策的內容詳細解釋出來,信息可能太多,不利于游客接受,譯出其關鍵詞即可。雖然通過增譯的方式進行文化補償可以幫助譯語受眾理解詳細的歷史文化信息,但卻可能使譯文冗長或甚至導致主題的偏離,容易加重游客記憶和認知方面的負擔,加速各方面的疲勞。歷史名勝古跡導游詞的翻譯重點是要突出景點的特色,并非普及所有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譯員應根據(jù)游客的不同興趣愛好以及接受能力適當對譯語導游詞進行簡化,在保持良好的互動溝通前提下強調重中之重即可,做到點到即止的同時亦能促發(fā)游客日后自行查閱資料作更深入的了解。
(三)器物文化
徐州兩漢文化風景區(qū)埋藏巨大的地下文物藝術寶庫,出土的各類珍貴文物包括金銀器、青銅器、鐵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絲麻等遺物,質地精美,工藝精湛,許多精美文物均屬首次發(fā)現(xiàn),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景區(qū)導游詞中必然有很多獨有的文化產品。譯好這些獨有文化現(xiàn)象需要靈便地采取不同翻譯策略。
原文:該室是一儲藏禮器及兵器為主的御府庫,出土有金帶扣兩套和玉卮、高足杯、玉耳杯等楚王御用酒器。另有青銅鍾、鼎、鈁、匜、象牙六博棋盤、玉豹、玉蟬等大量文物瑰寶出土。室內成捆放置著劍、戈、矛、鈹?shù)却笈嚆~和鐵質的各式漢初實戰(zhàn)兵器。
譯文:This chamber is an imperial storehouse mainly for ritual vessels and weapons. Large quantities of cultural relic treasures were unearthed, including imperial wineglasses, household commodities, and different bronze and iron weapons for actual combats.
此例省譯了各種酒器、日用禮器和實戰(zhàn)兵器的具體名稱,若游客無特殊要求,不會對理解基本信息造成影響。若游客需要了解相關詳細內容,則譯語中必須得以體現(xiàn)才能滿足游客需求,也能傳播兩漢器物文化。而且,有時必須增加詞、句子、甚至段落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導游詞文本的各種功能。翻譯某些中國人所熟悉而海外人士卻相當陌生的文化意象或內涵時,增譯才不會導致誤解,也能更好地傳播文化。比如,“金縷玉衣”(jade burial suit sewn with gold thread)。金縷玉衣是以金絲連綴玉片而成,供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所特用的殮服,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國外游客很可能對此不了解,英譯時應適當補充信息并進行意譯。全球化的時代,國際旅游日漸升溫,其中國際文化旅游占據(jù)重要地位。游客們追求較高的文化品位,希望通過旅游開闊視野,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內涵。中國是高語境文化國家,中文導游詞作者會省掉中國人熟知的或不明而言的文化信息,以實現(xiàn)高效的語際內交流和特定的審美期待,但是從國外游客的角度出發(fā),這些缺省的文化信息會導致多種不同程度的交流困境。導游詞譯員有責任對在譯語中進行適當文化補償實現(xiàn)成功的跨文化交流。
導游是一個國家、地區(qū)和城市的形象大使與文化大使;好的英文導游詞是跨國界、跨文化的旅游宣傳資料,具有激發(fā)游客的旅游興趣,傳播中國文化的功能。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導游詞翻譯利于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質量、以旅游擴大文化的傳播。徐州兩漢文化景區(qū)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不菲的文化價值,有些文化意象連中國人都不了解,更不用說海外人士。導游詞的英譯充分考慮和尊重游客自身特點、思維方式和獨特文化,采取多種變通的方式用外國游客易于接受的表達準確、簡潔、完整地傳達景點文化內涵,讓游客充分地了解豐厚的文化底蘊。
[1] 閆丹丹.《李克強出席首屆旅游發(fā)展大會開幕式并致辭》[EB/OL]. http:// tour.xz.gov.cn/lyj/xwdt/20160520/004002_26370f74-89ba-4f54-afda-2597f707570f.htm. 2016-05-20.
[2]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88: 39~52.
[3] 陳剛.導游業(yè)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26~147.
[4] Nida 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m, 2001:78, 139.
[5] Baker M. & G. Saldanha (eds.).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2nd edition) [Z].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4: 69, v.
2095-4654(2016)10-0037-06
2016-08-23 基金項目:2016年度徐州市社科應用研究課題(16XSZ-097)
H31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