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華亮(淮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安徽淮北235000)
?
從“舞樂”到“歌樂”——論《詩經(jīng)》頌詩的演變
呂華亮
(淮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詩經(jīng)》中有三組頌詩,曰《周頌》《商頌》《魯頌》。三《頌》雖同為廟堂祭祀之樂,而辭風(fēng)卻異,簡言之,《周頌》簡略古拙,《商頌》《魯頌》詞繁夸侈。造成三《頌》辭風(fēng)差別的原因在于祭祀中的主導(dǎo)表意方式的變化,即《周頌》承襲了遠古祭祀方式,以舞娛神,是謂“舞樂”;而商、魯二《頌》受禮樂文化較深,借歌表意,是謂“歌樂”;以舞娛神,則歌詩非其所重,其辭必簡;借歌表意,需長歌方能盡其情,其詞必繁。從《周頌》到《商頌》《魯頌》,體現(xiàn)了《詩經(jīng)》頌詩的演變。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舞樂;歌樂;頌詩;演變
《詩》有三《頌》,曰《周》《商》《魯》。三者雖同名為“頌”,然其辭風(fēng)卻有別。約略說來,《周頌》簡略古拙,商、魯二《頌》詞繁夸侈。從《周頌》到《商頌》《魯頌》,體現(xiàn)出《詩經(jīng)》頌詩的演變。那么,導(dǎo)致頌詩辭風(fēng)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古今學(xué)者給出了不同解釋,但或牽強,或流于泛泛,皆不得要領(lǐng)。我們以為,其主要原因在于祭祀中主導(dǎo)表意方式的變化。眾所周知,《詩經(jīng)》中的三《頌》是廟堂祭祀之樂,其內(nèi)容包含歌樂舞三者。這三種娛神方式雖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然在具體運用中,卻有輕重之分:《周頌》承襲了遠古祭祀方式,以舞娛神,是謂舞樂;商、魯二《頌》則受禮樂文化影響較深,借歌表意,是謂歌樂。以舞娛神,則歌詩非其所重,其辭必簡;借歌表意,則必盡力鋪陳方能盡其情,其辭必繁。從重舞到重歌,正是促成《詩經(jīng)》頌詩辭風(fēng)演變的內(nèi)在原因。
遠古時期,科技不發(fā)達,人民蒙昧,故祭神之事尤多。在祭祀中,人們除了獻上豐厚的祭品外,還用舞蹈娛神,借舞傳意,可以說,舞蹈是彼時溝通人神的最重要途徑。遠古祭祀重舞,可從古代典籍、出土文物及人類學(xué)材料中得到驗證。
典籍中記載了大量遠古祭祀之樂。以《呂氏春秋·古樂》為例,《葛天氏之樂》曰“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顓頊時《承云》曰“乃令鱓先為樂倡,鱓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帝嚳時《聲歌》曰“因令鳳鳥、天翟舞之”[1]82-85。所謂“投足”、“以其尾鼓其腹”、“鳳鳥、天翟舞之”,皆指舞容,可知這些作品都是舞樂。周人保存的“六代樂”,從現(xiàn)存材料看,亦為舞樂。《周禮·大司樂》曰:“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保?]575又載“乃奏黃鐘,歌大呂,舞《云門》,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應(yīng)鐘,舞《咸池》,以祭地示”[2]580-581云云;《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季札于魯觀樂,有“見舞《象箾》、《南籥》者······見舞《大武》者·····見舞《韶箾》者”[3]1165之語。上述古樂前皆冠以“舞”字,那么,它們定是以舞為主的祭祀之樂了①高亨《文史述林》(中華書局,1980年,第65頁)對《大夏》中的《肆夏》《昭夏》《納夏》舞容的之意進行了解說,可參看。。
甲骨文中記載了大量商人祭祀,這些祭祀亦多用舞娛神,如其中常出現(xiàn)《隸舞》:
庚寅卜,辛卯隸舞,雨?
庚寅卜,癸己隸舞,雨?
□卜,賓隸于示壬。
貞:隸岳。[4]61-62
前兩片是卜問哪一天作《隸舞》才能下雨,第三片是用《隸舞》祭祀先王示壬,第四片用《隸舞》祭祀山岳。另外,甲骨文所記的祭祀用舞還有皇舞、□舞、羽舞、雩舞、萬舞等。
遠古祭祀重舞,還可從“巫”字上得到驗證?!墩f文》:“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袖舞形。”[5]212楊蔭瀏先生認為,“巫”與“舞”同源,“巫”字是從“舞”字演變而來。[6]21遠古時期,巫風(fēng)熾盛,巫是溝通人神的媒介,而舞則是巫事神的重要途徑。
遠古祭祀重舞,還可從出土文物中得到證實。商代墓葬中常有面具出土,如1964年陜西城固蘇村出土青銅獸面具14件,1976年蘇村又出土青銅人面具23件,青銅獸面具11件;北京平谷劉家河一座商墓出土5件青銅人面具;廣漢三星堆一號祭祀坑出土青銅人面具1件,人頭像13件,二號祭祀坑又出土青銅人面具20件,青銅獸面具9件,等等。據(jù)研究者考證,這些面具應(yīng)是巫人祭祀的舞蹈道具,它們的使用是為了“通過面部給參與祭祀儀式的人們以強烈的視覺刺激,以達到改變他們意識狀態(tài)的目的?!保?]507
遠古巖畫中也繪有很多以舞祭神的場景,如廣西花山巖畫群舞、內(nèi)蒙古狼山巖畫群舞、云南滄源巖圓圈舞等。大量的人類學(xué)材料也旁證了遠古祭祀重舞的事實,孫景琛《中國舞蹈史·原始舞蹈在氏族社會中的發(fā)展》記有很多例證,篇幅原因,不再贅列。
上述不同層面的材料充分證明了舞蹈是彼時溝通神人的最重要方式,《周易·系辭上》所謂“鼓之舞之以盡神”[8]291也。人們借舞容、舞姿向神表情達意,以期得到神的祐助,正如庫特·薩克斯說:“在舞蹈的沉迷中,人們跨過了現(xiàn)實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鴻溝,走向了魔鬼,精靈和上帝的世界?!保?]218
那么,這里有一個問題,遠古祭祀既重舞蹈,歌詩的狀況又如何呢?眾所周知,遠古舞蹈與歌樂關(guān)系密切,人們常用“三位一體”一詞來形容之。這種說法無疑是正確的,然它們畢竟是三種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在具體運用中,必有輕重之分,也就是說,必有一種藝術(shù)形式占主導(dǎo)地位。就遠古祭祀之樂來看,舞蹈無疑是其中心,歌詩只是舞蹈的伴奏,并依附舞蹈而存在。歌詩的這種存在狀態(tài),決定了它的“不發(fā)達”性。當然,這里的“不發(fā)達”不是就歌詩數(shù)量而言,而是指歌詩語言藝術(shù)的粗略及其內(nèi)容的簡單。因為,在以舞表意的綜合藝術(shù)中,人們對歌詩的關(guān)注點在于它的聲音和節(jié)奏,而不在其語言內(nèi)容。張康林先生說:“遠古祖先的合奏隊多半只是創(chuàng)造了伴奏原始舞蹈的打擊樂器的旋律,所謂歌詩,不外是一些簡單的歌謠?!保?0]王逸《九歌序》所云楚國南郢祭祀之歌,“其詞鄙陋”,原因或正在此。人類學(xué)材料也為我們的結(jié)論提供了佐證。朱光潛先生說:“(原始部落的)歌詞最大功用在應(yīng)和跳舞的節(jié)奏,意義并不重要。有意義可尋的大半也很簡單?!保?1]8有時為了遷就舞蹈,人們甚至?xí)⑥o句轉(zhuǎn)變到?jīng)]有意義。曼恩在談及澳洲明科彼人對于歌詩的態(tài)度時說:“他們主要的努力就是嚴格地遵循節(jié)拍。在他們的歌詩中,一切東西——甚至意義——都要遷就節(jié)奏······在他們的歌詩中,不但對辭句的形式,甚至對于文法章句的結(jié)構(gòu),都可以自由運用······辭句為了照顧詩形湊就韻律的緣故,已經(jīng)被雕琢得不容易辨識?!保?2]189可見,在舞蹈的影響下,歌詩的辭語意義被忽略了,也可以說,為了迎合舞蹈,歌詩迷失了自我發(fā)展的道路。
武王滅商,建立周家天下,雖在諸多方面革故鼎新,然對于祭祀的重視程度,卻不減殷商,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3]861也。周人祭祀,雖祭品較以往豐富,然以舞蹈為主的娛神方式并沒有改變,孔子所謂“周因于殷禮”,或亦包含此方面內(nèi)容。
周人祭祀用樂主要來自兩種途徑,一是前代遺留下來的,二是自創(chuàng)的。前者以“六代樂”(除《大武》外)為代表,后者以《周頌》為代表?!傲鷺贰睘槲铇罚衔囊颜f,不贅言?!吨茼灐肥侵苋俗宰鞯膹R堂之樂,也是一組舞樂,即以舞蹈為中心的綜合藝術(shù)形式。
《周頌》是舞樂,可從“頌”字上得到證實。關(guān)于“頌”字本意,古今學(xué)者論述頗多,略列數(shù)例于下?!墩f文·頁部》:“頌,皃也?!保?]440《漢書·儒林傳》:“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而魯徐生善為頌?!鳖亷煿抛ⅲ骸疤K林曰:‘《漢舊儀》有二郎為此頌貌威儀事。有徐氏,徐氏后有張氏,不知經(jīng),但能盤辟為禮容?!ぁぁぁぁぁろ炞x與容同?!保?3]3615清人阮元亦訓(xùn)頌為容,即跳舞的樣子。[14]15劉師培《論文雜記》云:“‘頌’字從‘頁’,即象人身之形,與‘夏’同字?!毒畔摹分畼?,多屬于舞,故《頌》亦屬于舞,即古人所謂文舞、武舞二種也?!保?5]133湯斌先生更是認為頌為武舞的首容。[16]上述學(xué)者論頌,雖有小異,然認為頌為舞容卻是一致的。頌即為舞容,則《周頌》是以舞表意之樂,可以斷定。杜佑所謂“圣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發(fā)揚蹈厲以見其意”[17]1160,說的即是這種情況。
《周頌》為舞樂,還可從《周頌》所存歌詩中找到內(nèi)證?!毒S清》之《毛序》曰:“奏《象舞》也?!笨追f達《正義》曰:“《維清》詩者,奏《象舞》之歌樂也。謂文王時有擊刺之法,武王作樂,象而為舞,號其樂曰《象舞》。”[18]1286吳闿生曰:“此篇蓋以合《象舞》之節(jié)奏也?!保?9]245可知,《象舞》是用舞蹈的形式展現(xiàn)文王用兵的情狀,而《維清》則是它的配樂。又,《大武》乃周公所作之舞樂,共六場,《禮記·樂記》詳細記載了孔子與賓牟賈討論《大武》舞的情景,茲錄其中一段:“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fù)綴以崇?!编嵭ⅲ骸俺瑟q奏也。每奏《武》曲一終為一成。始奏,象觀兵盟津時也。再奏,象克殷時也。三奏,象克殷有余力而反也。四奏,象南方荊蠻之國侵畔者服也。五奏,象周公、召公分職而治也。六奏,象兵還振旅也?!保?0]1132-1133可知,《大武》是一組借舞蹈展現(xiàn)武王克商建周的綜合藝術(shù)形式。而據(jù)后人考證,配合《大武》舞所唱的六篇歌詩,就保存在《周頌》中。至于是哪六篇,雖有不同的說法①《武》《酌》《桓》《賚》《般》為《大武》的組成部分,學(xué)者無疑義,然剩余的一篇是哪首詩,有不同意見,王國維先生認為是《昊天有成命》,高亨先生認為是《我將》,張西堂先生認為《時邁》。,然六篇歌詩應(yīng)是《大武》的配樂,可以斷定。
由此推斷,《周頌》本是一組以舞蹈為中心的混合藝術(shù),換句話說,與遠古祭祀相同,它主要是靠舞蹈來表情達意的,可視為遠古混合藝術(shù)的“遺留”;《周頌》中所存歌詩乃節(jié)舞之樂,陸奎勛所謂“頌則兼容,大抵用為行禮習(xí)舞之節(jié)”[19]244也。那么,在舞蹈的影響下,《周頌》呈現(xiàn)出與遠古歌詩類同的“不發(fā)達“特點,便可理解了。《周頌》的“不發(fā)達”,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篇章短小。和《風(fēng)》、《雅》相比,《周頌》所存歌詩皆單章短篇,一望便知。那么,這種特點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前人并無確解。筆者以為,這與舞蹈的影響有關(guān)?!抖Y記·樂記》曰:“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本Y,舞者之位也。孔穎達解釋說,諸侯德薄,使民勞苦,則舞者少,人少則舞處寬;反之,則舞者多,人多則舞處狹。[20]1100可見,舞蹈行綴的長短,象征著君主德行的厚薄?!吨茼灐肥恰懊朗⒌隆敝铇罚湮枞吮囟?,舞處必狹;舞處狹,則其舞必緩。又,周人祭祀,講究和穆雍容,其祭祀之舞亦必肅緩莊嚴。舞緩,則節(jié)舞之聲歌必緩,王國維所謂“頌聲緩”是也;聲歌緩,則其辭章必短。
2.內(nèi)容簡單,藝術(shù)粗糙。就文學(xué)的技巧說,《周頌》價值是不高的,這一點是研究者所公認的。高亨先生《文史述林》評《大武》說:“它的藝術(shù)形式,文辭比較空泛,少有具體形象的刻畫;語句比較呆板,不流利,不生動;可以說全篇沒有韻律,和散文相近?!保?1]101此語亦可推于《周頌》中所有歌詩。《周頌》文學(xué)價值不高的原因亦與舞蹈影響有關(guān)。蕭滌非先生說:“蓋歌主聲,舞主容,主聲者自不可無辭,主容者辭本非所急?!保?2]164《周頌》即“主容”,則辭應(yīng)“非其所急”;既不重辭,則歌詩的內(nèi)容必然簡單,言語亦不求工麗。比如《大武》,據(jù)《禮記》記載,其內(nèi)容蘊意深厚,而從《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季札“盡美矣”的斷語看,其藝術(shù)性也應(yīng)相當高。然就《周頌》中所保存的歌詩來看,其篇章短小,“語句呆板”,完全看不出其“盡美”的特點。
3.題旨模糊?!吨茼灐纺思漓肱湮柚柙姡涔δ茉谟诠?jié)舞,并依附于舞蹈而存在。那么,脫離了舞蹈,這些歌詩必然會讓人覺得不知所云。后人只能根據(jù)詩語所提供的一鱗半爪的信息,來推測詩旨。如《天作》,因文中有“天作高山,大王荒之”、“文王康之”等語,《詩序》便說是“祀先公先王”之作,朱熹卻認為是祭太王之作,而明清很多學(xué)者則認為是武王柴祭岐山的樂歌,可謂意見紛歧。分歧產(chǎn)生的原因正在于,用來表意的舞蹈失存了,而質(zhì)略的歌詩根本傳達不出豐富的舞樂之意?!洞笪洹妨?,如果沒有《左傳》、《禮記》等典籍記載,僅憑簡短質(zhì)樸的詩語,題旨亦難以辨別。況且通過詩語推測詩旨的做法往往靠不住,因為,有些配舞之歌并沒有涉及祭祀信息,而只是祭者的心情表白,如《小毖》、《敬之》等,僅憑詩語來推測它們的題旨,見仁見智,是自然而然的了。
和《周頌》相比,商、魯二《頌》的文學(xué)藝術(shù)特點明顯不同。對此,先賢早已指出,如:
孔穎達《毛詩正義》:“《商頌》雖是祭祀之歌,······其體異于《周頌》也?!遏旐灐分髟佡夜圆?,如變風(fēng)之美者耳,又與《商頌》異?!庇衷唬骸叭俄灐分m同,其體各別也?!保?8]19,1273
王安石《詩義》:“《周頌》之詞約,約所以為嚴,德盛故也;《魯頌》之詞侈,侈所以為夸,德不足故也。”[23]300
惠周惕《詩說》:“《周頌》之文簡,《魯頌》之文繁;《周頌》之文質(zhì),《魯頌》之文夸?!保?4]31
概括上述諸說,三《頌》不同點主要有二:一是章句長短不同?!吨茼灐方詥握潞單?,而《商》、《魯》則章多文繁;二是語言技巧不同,《周頌》古拙,而《商》、《魯》多夸飾。故此,后人常把《周頌》視為“頌”文的正統(tǒng),把《商頌》、《魯頌》稱為“變頌”。魏源之說很具有代表性,其曰:“頌者,容也,所以形容天祖之功德,而無取侈詞云爾。自考父頌殷,違大樂易簡之義,矢鋪張揚厲之音······而頌一變。至奚斯頌魯,并舍告神之義,為美上之詞,······而頌再變。故《商頌》者,《周頌》之變;《魯頌》者,又《商頌》之變也。再變之后,頌義埽亡?!保?5]282
考察商、魯二《頌》,其辭風(fēng)確與《周頌》不同,而與《風(fēng)》、《雅》相類。比如《魯頌·泮水》美僖公,共八章六十四句;《商頌·殷武》美宋武,共六章三十七句;其章句繁復(fù),夸飾鋪陳,與《小雅·六月》、《大雅·江漢》等風(fēng)格正同,難怪后人說它們非頌詩正體。其實,由《周頌》而《商頌》、《魯頌》,其詩由簡到繁,正展現(xiàn)了頌詩的演變過程,研究者對此無異義。而對于促成這種演變的原因,卻給出了不同答案:有人認為其與祭祀對象的品德高下有關(guān),即德盛則詞約,德衰則詞侈,如上文所錄王安石之語;有人認為其因為在于祭祀對象的類別不同,即《周頌》是頌神之樂,而商、魯二《頌》是頌人之樂,如孔穎達說《魯頌》“非告神之歌,故有章句也”;還有人歸因于詩體發(fā)展,如惠周惕《詩說》:“此世道之升降,亦詩體之升降也。”[24]31
上述諸說雖有一定道理,卻流于泛泛,亦沒能抓住問題的要領(lǐng)。其實,促成《頌》詩演變的內(nèi)在根本原因在于主導(dǎo)表意方式的轉(zhuǎn)變。具體地說,《周頌》是以舞娛神的,而商、魯二《頌》則是借歌表意的。
祭祀中表意方式的不同,與文化的演變有關(guān)。王國維先生說:“殷、周間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氏之興亡與都邑之移轉(zhuǎn);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保?6]453所謂“舊文化”,是指巫文化,“新文化”,是指禮樂文化。巫文化崇鬼神,禮樂文化重人事;崇鬼神則喜用舞蹈來媚神降神,重人事則善用樂歌來表情達意。故此,隨著禮樂文化的興起,借歌表意之風(fēng)也流行了起來?!秶Z·周語》記載召公諫厲王時說:“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27]11又《小雅·四月》曰“君子作歌,維以告哀”,《小雅·白華》曰“嘯歌傷懷,念彼碩人”,《小雅·巷伯》曰“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等等。這些材料表明,歌詩已成為周人表情達意的主要方式,借歌表意的時代到來了。在周人的眼中,樂雖然還是歌樂舞三者的融合,但其內(nèi)里卻發(fā)生了變化,即歌詩取代舞蹈,占據(jù)了樂的主導(dǎo)地位。那么,作為禮樂文化重要內(nèi)容的祭祀之樂,不能不受此風(fēng)影響。于是,在祭祀中,人們的關(guān)注點由舞容轉(zhuǎn)向了歌詩。非陳詩不能展其義,非長歌不能騁其情。為了能更好、更充分地表情達意,人們必須在詩的詞語、章句、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下功夫,于是,歌詩的篇幅加長了,內(nèi)容豐富了,描寫細膩了,語言技巧也更講究了。商、魯二《頌》與《周頌》辭風(fēng)的差別,原因正在于此。
需要說明的是,借歌表意之風(fēng)的流行和禮樂文化發(fā)展是同步的。禮樂文化雖周初已提倡,然其興盛卻在西周中期,這是被史學(xué)家證明了的事實。結(jié)合上引《國語》《小雅》中的例子,我們有理由相信,借歌表意之風(fēng)的盛行亦在西周中期以后。故此,此風(fēng)對《周頌》影響頗小,因為《周頌》都是周初的作品,班固《兩都賦序》所謂“成康沒而頌聲寢”[28]1。換句話說,《周頌》繼承的是遠古娛神方式,以舞蹈為主;而產(chǎn)生于西周中期以后的商、魯二《頌》,則不能不受其影響。①《魯頌》是春秋時期的作品,學(xué)界沒有異義。《商頌》的作年,爭論較大,筆者贊同王國維先生的觀點,即產(chǎn)生于西周中后期?!遏旐灐らs宮》曰:“奚斯所作,孔曼且碩?!甭⒋T,指歌辭長,歌詩的結(jié)構(gòu)宏大?!翱茁掖T”與《大雅·崧高》“其詩孔碩”意同,吳闿生引舊評“鋪張揚厲,開漢賦之先聲”[19]269,正是“孔曼且碩”最好注釋。這是《魯頌》以歌表意的有力例證?!稉P子法言·學(xué)行》曰:“正考甫常睎尹吉甫矣,公子奚斯常睎正考甫矣。”[29]10睎,仰慕也。此語也說出了《商頌》、《魯頌》對《大雅》以歌表意方式的有意模仿。其實,《商頌》五篇的情況要復(fù)雜些。《那》、《列祖》、《玄鳥》皆單章,而《長發(fā)》、《殷武》卻體同《大雅》,為什么會有這種差別?我們以為,根本原因是前三篇是舞樂,而后兩篇歌樂。明顯的例證是,《那》曰“庸鼓有斁,萬舞有奕”,并描寫了萬舞的盛大熱鬧場景,顯然是用萬舞來“衎烈祖”的,即以舞娛神的。而有研究者認為,《烈祖》與《那》是同一祭典的樂歌②如江林昌《商頌的作者、作期及其性質(zhì)》(《文獻》,2000年第1期)認為,《那》與《烈祖》為組詩,“《那》是向烈祖獻樂獻舞,《烈祖》則是向烈祖進酒勸牲”;聶石樵先生也認為,《那》與《烈祖》系同一祭典的樂歌。(《詩經(jīng)新注》,齊魯書社,2000年,第652頁),那么,《烈祖》也應(yīng)是舞樂了。故此,我們認為,《商頌》前三篇的表意方式受《周頌》影響頗大,或者說沿承了殷商以來借舞娛神的祭祀方式;而后兩篇,則因受彼時借詩表意之風(fēng)的影響,體近《大雅》,揚雄所謂“正考甫常睎尹吉甫”,應(yīng)是就《長發(fā)》與《殷武》而言的。
以舞娛神是遠古祭祀之樂的主導(dǎo)方式,在舞蹈的影響下,其歌詩呈現(xiàn)出“不發(fā)達”特點;作于周初的祭祀之樂——《周頌》承襲了此種娛神方式,故其歌詩質(zhì)略古拙。隨著周代禮樂文化的興起,祭祀之樂中的主導(dǎo)表意方式發(fā)生了改變,即由舞蹈變成了歌詩。正是這種演變,促成了商、魯二《頌》的辭風(fēng)轉(zhuǎn)向了繁復(fù)夸侈。然無論是以舞娛神,還是借歌表意,三《頌》皆為歌樂舞結(jié)合的綜合藝術(shù),只不過是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的藝術(shù)形式不同而已。而戰(zhàn)國以后,頌體文學(xué)沿承了《魯頌》辭風(fēng),擺脫了樂舞的束縛,成為一種純粹借言語以夸美的文體,此為頌體文學(xué)又一變也。這或許就是惠周惕所云“世道之升降,亦詩體之升降”的具體內(nèi)涵吧。
[參考文獻]
[1]呂不韋著,畢沅校.呂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賈公彥.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4]孫景?。袊璧甘罚跰].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5]段玉裁.說文解字段注[M].成都:成都古籍出版社,1981.
[6]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7]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
[8]孔穎達.周易正義[M]//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9]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劉大基,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6.
[10]張康林.原始歌舞與原始宗教[J].音樂探索,1993(3).
[11]朱光潛.詩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2]格羅塞.藝術(shù)的起源[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
[1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4]阮元.研經(jīng)室集[M].叢書集成本.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5.
[15]劉師培著,舒蕪校點.論文雜記[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4.
[16]湯斌.頌為武舞之首容說[J].文學(xué)遺產(chǎn),1988(6).
[17]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8]孔穎達.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19]吳闓生.詩義會通[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0]孔穎達.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21]高亨.文史述林[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2]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xué)史[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1.
[23]王安石著,邱漢生輯校.詩義鉤沉[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4]惠周惕.詩說[M].四庫全書(第8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5]魏源.詩古微[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6]王國維.觀堂集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7]徐元誥.國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2.
[28]蕭統(tǒng).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9]李守奎.揚子法言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東南大學(xué)劉艷紅教授獲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度審判理論重大課題立項
本刊訊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2015年度重大課題中標結(jié)果。東南大學(xué)法學(xué)院院長劉艷紅教授申報的課題“司法解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刑事司法解釋為視角”獲批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度審判理論重大課題。該課題由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東南大學(xué)特聘教授許前飛和劉艷紅教授共同主持。
最高人民法院本年度發(fā)布的審判理論課題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全國高級法院院長會議、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精神和習(xí)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推動審判執(zhí)行工作科學(xué)發(fā)展。許前飛和劉艷紅教授共同主持的審判理論重大課題“司法解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刑事司法解釋為視角”,就司法解釋的相關(guān)理論與實踐問題展開研究,有利于促進司法解釋體制改革,回應(yīng)重大司法現(xiàn)實問題,使法律解釋和司法運行走向法治軌道,具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應(yīng)用價值和社會意義。
據(jù)悉,此次共批準了15個司法調(diào)研重大課題、1個司法調(diào)研重大委托課題、15個審判理論重大課題、15個審判理論一般課題和18個自選課題。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和中國應(yīng)用法學(xué)研究所將對課題研究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加強對課題研究的監(jiān)督和指導(dǎo),并于2016年10月組織課題驗收。
(崔立群,段梅娟)
[作者簡介]呂華亮,男,博士,淮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xué)與文化。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后期資助項目“漢魏六朝民俗詩學(xué)”(13FZW057)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11-20
[中圖分類號]I20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11X(2016)01-01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