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錚錚
(湖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
自由主義與現(xiàn)代新儒家文化觀之比較
——以殷海光、徐復觀為例
楊錚錚
(湖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殷海光與徐復觀作為20世紀我國思想界頗為活躍的自由主義與現(xiàn)代新儒家兩股思潮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們在對待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立場、觀點、態(tài)度等方面有著明顯不同。殷海光主張引進西方文化以發(fā)揮啟蒙教化作用,提倡信仰科學,部分留取傳統(tǒng)文化元素,提出“民主自由”之現(xiàn)代文化觀;徐復觀則認為只有中國文化才能解決中國人的精神信仰問題,主張中學為體,部分吸收西方文化,提出“民主自由”之現(xiàn)代新文化觀。兩者的分歧在于傳統(tǒng)文化究竟對重建中國文化起何等作用。自由主義與新儒家并非水火不容,它們互相交融、滲透、貫通,同時彰顯著各自文化觀之特質(zhì)。
殷海光;徐復觀;自由主義;現(xiàn)代新儒家;文化觀
自由主義與現(xiàn)代新儒家是我國近現(xiàn)代思想史上頗為活躍的兩股思潮,殷海光與徐復觀作為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都非常關注我國文化建設問題,在走向自由民主的新文化目標上,兩者的觀點都是一致的,但在對待中西文化的態(tài)度上二人又有差異。殷海光被稱為“五四后期人物”,他繼承和發(fā)揚了五四自由主義的核心理念,其思想為后繼的自由主義者如何看待中西文化的問題提供了可汲取的資源。
徐復觀是現(xiàn)代新儒家陣營中比較特殊的人物,他認為人類的文化主要分成三個組成部分,即道德、藝術與科學。東方文化的優(yōu)勢是“道德”與“藝術”精神,而西方文化的長處則在于“科學”精神的培育。當然,科學精神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知性精神,它極其有助于建構(gòu)理性化的制度,故而西方社會容易導向民主政治。徐復觀并不排斥西方文化,只是認為中國文化是中國人的根,只有中國文化才能夠解決中國人的精神信仰問題。他也大量閱讀西方的書籍包括哲學著作,其目的不在于自我標榜,而在于獲得方法的訓練和提高自我的思維能力。
徐復觀承認自由主義具有普世的價值,是與現(xiàn)代新儒家并駕齊驅(qū)的文化潮流。他認為,現(xiàn)代新儒家并沒有否定“自由”的價值,差異就在于對“自由”的內(nèi)涵存在著理解上的差異。一方面,西方人的自由注重“知性”,即思想的自由,中國人則注重“德性”的自由,強調(diào)主體的自由意志。另一方面,西方人的自由更側(cè)重消極自由,強調(diào)制度上保障人的自由權不受侵犯,而中國人的自由更可能是一種積極自由,不論是儒家的道德自由,還是道家追求“逍遙游”的精神自由,都是如此。
殷海光則以邏輯為職業(yè),以倡導“自由”與“民主”為志業(yè),終其一生,都是在為西方文化張目。不難發(fā)現(xiàn),殷海光對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帶有很強的實用目的,是“啟蒙心態(tài)”作用下的特定產(chǎn)物。如張春林所言:“殷海光引進西學,主要是使之發(fā)揮啟蒙、教化的作用,西方近代啟蒙是與科學觀念相伴而行的,所以殷海光在引進西學時表現(xiàn)出提倡和信仰科學的傾向性,不但重視科學與技術器用層面的使用,而且也重視科學作為一種認知和思維方式在實證方面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盵1]
徐復觀作為新儒家陣營的代表人物之一,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古典文化的訓練。是新儒家大師熊十力的親炙弟子。他與牟宗三、唐君毅同為海外新儒家,并且相互問學,相互影響。不過,他們的治學方向亦有著明顯的不同:牟宗三是一個原創(chuàng)力極佳的哲學家,他學貫中西,精研康德,并以重振儒學,建構(gòu)“道德的形上學”為一生使命;唐君毅則受到黑格爾思想影響比較大,他終生以罕見的“道德熱情”弘揚中國文化的價值精神;徐復觀與之不同,他不太喜歡形而上學的風格,而是從史學的角度切入中國文化的研究。徐復觀在治先秦兩漢思想史方面成就斐然,主張要在中國文化中找出可以和民主銜接的內(nèi)容。并且,他認為專制體制的鑄就并非儒家思想造成的,而是儒家思想在專制政治的利用和控制下,遭到了變形和扭曲;故而,反對專制政治,不能簡單地以此來否定儒家文化。
在徐復觀看來,道德、藝術與科學是人類文化的三大支柱,中國文化在源遠流長的道德精神和藝術精神方面體現(xiàn)了我國獨特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正是西方文化所缺乏的,也正是現(xiàn)代人類所亟須的,應該發(fā)掘、弘揚,這樣人類社會才更美好。他的獨具一格的文化哲學和中國文化觀,使他對于中國思想文化問題做出了富有開拓性的研究,如以他主持發(fā)表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系統(tǒng)闡述他們的中西文化觀,《中國人的恥辱,東方人的恥辱》駁斥胡適等人的“全盤西化”論;又出版《中國人性論史》《中國藝術精神》《公孫龍子講疏》等書,探討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撰《西漢思想史》對西漢思想史進行縝密研究。這種“文化保守主義”,是保護、守護民族文化的根基。
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殷海光幾乎對傳統(tǒng)文化采取完全排斥態(tài)度,甚至他還扔掉女兒練字的毛筆,僅僅因為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殷海光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與其個性、早年的家庭、社會環(huán)境,乃至其知識背景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然而,即使如此,他內(nèi)心深處還是強烈地呈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緊張感,這種緊張因為其批判強度的加大而更加激烈。只有當一個人年齡的沉淀能緩解其批判激情的時候,他對于事物的認識才能達到一種相對公允的層次。
殷海光曾譏諷傳統(tǒng)的哲學是“像文學而非文學,像歷史而非歷史,像科學而非科學的廢料。對于這些廢料,如果一個人有錢且有閑,他高興出高價買來欣賞,我們沒有理由反對。我反對的是開一個哲學系,硬要人去讀。我更反對的是像港臺之間的這些糊涂蟲一樣,硬要說這樣的哲學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行為及價值的準則”[2]。對于中醫(yī),他說:“中醫(yī)除了經(jīng)驗和藥物以外,還有所謂‘哲學的基礎’,即陰陽五行生克之說。這一部分說法,即要對宇宙實有有所說,可是不僅無法證驗而且無法否證,所以是反科學的,中醫(yī)里最糟的就是這一部分。”[3]稍有中醫(yī)常識的人都會明白“陰陽五行生克”之說是作為中醫(yī)的基礎理論而存在的。中醫(yī)將“五行”——金、木、水、火、土對應人的“五臟”——心、脾、肺、腎、肝,并認為其中存在著相生相克的內(nèi)在關系。這種“陰陽五行生克”之說將人體視為一個動態(tài)的、生生不息的平衡整體?!瓣庩栁逍猩恕闭f代表了中國人獨特的智慧觀,亦是理解中國醫(yī)學的基礎性理論,是一套極其有效的解釋模式。如果離開這個學說,那么理解其他中醫(yī)問題勢必顯得極其無力。不難看出,殷海光這些觀點不無偏激與情緒化,不能采取理性、客觀的認知,這必然造成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過分貶低。
雖然,殷海光情緒化的性格與邏輯化的思維構(gòu)成了某種內(nèi)在的沖突,導致他對于文化認知的失足。但是,作為一個真誠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一生不斷地以檢討自己,反思自身的理論得失。他試圖將邏輯作為銳利的武器來確保自己的思想體系的“科學性”,但是自身情緒化的性格以及其他因素,使得他已經(jīng)不可能保證一種“價值中立”的立場。實際上,他在自己的觀念中首先預設了傳統(tǒng)文化的消極性價值,然后再使用“邏輯武器”來進行論證。故而,當他的人生軌跡出現(xiàn)變故時,他開始真正地反省與檢討自己的文化觀,他的立場出現(xiàn)了大幅度的轉(zhuǎn)變。
到了晚年,殷海光逐漸意識到中國文化“對于生命層域的透視”“對于人生活動的安排”。這一點,自然與殷海光晚年罹患癌癥的特殊人生經(jīng)歷有關系。死亡在某種意義上最能夠激發(fā)人對生命的感受力與人生意義的思考。所以,不難發(fā)現(xiàn),為什么一個長期主要致力于政治問題以及邏輯問題思考的學者忽然講起人生哲學來。他所推崇的邏輯經(jīng)驗主義講究客觀,講究形式,遠離有血有肉的生活內(nèi)容,遠不是生命哲學,故而并不能夠給他提供足夠的生命關照。而他一直所批判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其中蘊含著大量的生命關照的思想,所以逐漸地引發(fā)了他的心靈共鳴。殷海光認為,任何道德都是社會文化的產(chǎn)物,特定的道德總是與特定的社會文化相適應的。故而,儒家的道德顯然不能照搬到現(xiàn)在。而那種以現(xiàn)代人的目光去批判古代人的道德的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所以,他檢討五四以來的知識分子如吳虞、陳獨秀等人粗率地將傳統(tǒng)道德全盤否定的做法。殷海光指出我國傳統(tǒng)儒家道德中所具有的一些弊病,如儒門德目具有階層性、重男輕女、愚民政策、獨斷、泛孝、輕視務實等。但是,儒家倫理為傳統(tǒng)社會的德育確立了穩(wěn)定的內(nèi)容,成為指導人們?nèi)粘I畹牡赖聹蕜t[4]。因此,他又列舉了儒家文化中到今天仍然可行的德目。他對仁愛、信義、士志于道、毋必毋我、舍利取義、舍生取義等孔孟核心價值觀都作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世界文化的貢獻。顯然,這一看法,標志著他晚年的文化觀出現(xiàn)了很大的轉(zhuǎn)進。
徐復觀與殷海光,一者為現(xiàn)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一者為自由主義的旗手。徐與殷雖然同為湖北老鄉(xiāng),私交還算不錯。但是,由于他們分屬不同的思想陣營,出現(xiàn)了徐復觀所說的“亦敵亦友”的關系。徐與殷至少曾經(jīng)分別以《自由中國》與《民主評論》作為陣地,進行過三次思想的交鋒。第一次,1954年在討論“自由”問題時,殷海光反對徐復觀在政治范圍內(nèi)談“意志自由”問題。第二次,是在1957年到1958年期間,徐復觀與殷海光對“五四新文化”的評價產(chǎn)生分歧,前者認為后者與現(xiàn)實政治狼狽為奸,后者認為前者是文化暴徒,要毀滅傳統(tǒng)文化。第三次,從1962到1964年,李敖與胡秋原等人之間爆發(fā)中西文化論戰(zhàn)。殷海光雖然未親自參戰(zhàn),但是在幕后指導卻是事實,徐復觀則直接加入到論戰(zhàn)的行列。那么,現(xiàn)代新儒家與自由主義到底存在什么樣的分歧呢?
現(xiàn)代新儒家的基本立場是“返本開新”,即主張文化的創(chuàng)新必須建立在本土的文化土壤之中,不能照搬西方的文化,而是通過自身文化傳統(tǒng)之內(nèi)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與調(diào)適對其加以吸收。自由主義者殷海光則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不可能倡導“科學”與“民主”,而且還成為其在我國社會深入發(fā)展的障礙。所以,要想實現(xiàn)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化,就必須對傳統(tǒng)文化采取批判與反省的態(tài)度。至于現(xiàn)代新儒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捍衛(wèi),無非是一種護教心理的自我滿足而已。同時,傳統(tǒng)文化是與專制政治相捆綁的意識形態(tài)系統(tǒng),捍衛(wèi)傳統(tǒng)文化,極有可能成為維護專制政治的藉口。
其次,現(xiàn)代新儒家和自由主義事實上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現(xiàn)代新儒家人物更多地受到大陸唯理論的影響,存在將儒學形而上學與宗教化的傾向。而殷海光主要繼承的是英、美自由主義的傳統(tǒng),連帶地接受其經(jīng)驗論的觀點。他們肯定的只是柏林的所謂的“消極自由”,而現(xiàn)代新儒家則主張“積極自由”。由于受到邏輯經(jīng)驗論的影響,殷海光是反對形而上學的態(tài)度的??梢?,新儒家與殷海光關于文化諸問題的爭論,反映了大陸理性主義傳統(tǒng)與英美經(jīng)驗論傳統(tǒng)之間的爭論。韋政通先生認為:“因新儒家的理論骨架主要系得自德國觀念論,尤其是觀念論中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于是先驗、理想、精神、意識、主體成為這一派表達思想的主要符號,目的在復興儒學的道德理想,恢復文化的認同,哲學工作著重在形上信念與精神哲學的重建。自由主義則以英美經(jīng)驗主義和邏輯分析作為發(fā)展其思想的工具,目的不在建立系統(tǒng)性的哲學,而在思想的再啟蒙。因此對思想自由的要求特別迫切,對傳統(tǒng)文化形形色色的宗教與形而上學皆懷抱敵意?!盵5]
當然,現(xiàn)代新儒家與自由主義并非完全格格不入,他們都希望能夠使傳統(tǒng)文化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要求。只不過,前者更加肯定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意義,并且主張其價值可以與現(xiàn)代社會對接。而后者則更多地看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弊端與不足,對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只是非常有限的保留。任劍濤敏銳地指出:“殷海光自由主義學說可歸為自由主義思想資源在輸入,自由主義的制度保證需構(gòu)造,而自由主義的社會認同處于危機狀態(tài)。故而,殷的論述較重邏輯的力量。徐復觀的自由主義學說可歸為自由主義的思想資源為本有,自由主義的制度保證可由傳統(tǒng)轉(zhuǎn)進,自由主義的社會認同具有盎然生機。因此,徐的議論更多歷史的色彩?!盵6]通常,自由主義者具有公共知識分子人格特征,這一點實際上與儒家士大夫精神極為暗合,如郭齊勇所說:“就自由主義者必須具有的獨立的批評能力和精神,必須具有的道德勇氣、擔當精神而言;就自由、理性、正義、友愛、寬容、人格獨立與尊嚴等自由主義的基本價值而言;就民主政治所需要的公共空間、道德社群而言;就消極自由層面的分權、制衡、監(jiān)督機制和積極自由層面的道德主體性而言;儒家和傳統(tǒng)諸家都有可供轉(zhuǎn)化和溝通的豐富的精神資源?!盵7]
殷海光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排斥,對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好感,使他能夠在漢語境域中首次將西方自由主義的學理線索勾勒清晰,把自由主義的基本思想相對忠實地移植到漢語學術界。殷海光的學術著力點始終是自由主義,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伴隨著他的自由主義思想的前進步伐而變化的。雖然他最終轉(zhuǎn)變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排斥態(tài)度,但是,將傳統(tǒng)文化置之于自由主義文化的檢驗與挑選之下,是他文化觀嬗變過程之中始終不變的因素。他是要自由主義文化在中國既有的文化模型之下能夠適應成長的新環(huán)境,最終促成一種“借雞生蛋”(即借助西方的自由主義,促成“民主”與“科學”在中國的落實)的局面。
相形之下,徐復觀對傳統(tǒng)文化自始至終都能夠保持著尊重。然而,由于他曾經(jīng)出入官場,對于傳統(tǒng)的政治文化深惡痛絕,所以,他尤其關注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的專制問題,他的作品大多從史學的角度對傳統(tǒng)專制體制與文化進行批判與檢討。在這種批判和檢討的過程中,自由主義思想所宣傳的反專制、反獨裁等理念,無疑得到了徐復觀的認同。他將自由主義的這些理念作為檢討與批判文化專制的有力武器。故而,徐復觀相對于其他新儒家代表人物,與中國自由主義者的思想分歧與誤解相對而言要小得多。但是,新儒家固守的底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備與西方文化融合的基礎,只有依托傳統(tǒng)文化,才能建構(gòu)現(xiàn)代中國文明??梢?,傳統(tǒng)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文化立場的分歧在于:是依托西方自由主義還是依托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來“返本開新”,確立中國未來的文化走向。
但是隨著殷海光文化觀的轉(zhuǎn)變,他也認為儒家文化依然存在著與現(xiàn)代社會相適應的一面,他的文化觀與新儒家的文化觀開始出現(xiàn)某種程度的融合。殷海光甚至肯定傳統(tǒng)思想與西方自由民主思想之間存在互相接榫的可能性:“也許有人說,基督教義蘊育著自由,平等,和博愛,所以容易導出民主政治。孔制里沒有這些東西,所以無從導出民主政治。因此中國要建立民主,必須排除孔制,另辟途徑。我現(xiàn)在要問:孔仁孟義,再加上墨氏兼愛,為什么一定不能導出民主?可見問題不在這里,而是別有所在。”[8]除了這一點,儒家文化還有一些即便是在今天也是可以利用的道德資源,如“民無信不立”所凸顯的誠信精神、“士志于道”所凸顯的弘道精神以及“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凸顯的客觀精神。
不言而喻,從現(xiàn)代新儒家與自由主義的對話與交鋒的立場來看,兩者之間實際上是趨于互相吸取對方的長處,從而呈現(xiàn)了有學者所說的“雙向融合”的趨勢:“隨著自由主義在全球的擴展并迅速成為占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現(xiàn)代新儒家和激進主義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它的影響,尤其是自由主義和現(xiàn)代新儒家更是相互作用。這就是它們之間的雙向融合問題。就此現(xiàn)象而言,中國也是存在的,徐復觀和殷海光就是兩個明顯的例子?!盵9]
綜合上述對殷海光、徐復觀文化觀之比較,可以看出,自由主義與現(xiàn)代新儒家思想之間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互相交融、滲透、貫通,取長補短,互吸營養(yǎng),彰顯著各自文化觀之特質(zhì)。殷海光、徐復觀的文化觀對于理性地反思傳統(tǒng)文化,以及如何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為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借鑒。
[1]張春林.殷海光政治哲學思想研究[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8:52.
[2]賀照田.殷海光書信集[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241-242.
[3]殷海光.思想與方法:殷海光選集[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4:85.
[4]莊梅蘭.傳統(tǒng)社會培育儒家核心價值觀的經(jīng)驗與啟示[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8-22.
[5]韋政通.儒家與現(xiàn)代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31.
[6]任劍濤.中國現(xiàn)代思想脈絡中的自由主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2.
[7]郭齊勇.殷海光晚年的思想轉(zhuǎn)向及其文化意蘊[M].北京:中華書局,2008:347.
[8]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下)[M].臺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668.
[9]謝曉東.論中國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雙向融合[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7.
(責任編校:舒陽曄)
Comparison of Cultural Outlooks of Liberalism and New Confucian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n Yin Haiguang and Xu Fuguan
YANG Zheng-zheng
(Marxism College,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China)
Liberalism and modern new Confucianism were the two schools of thought popular among Chinese thinkers in the 20th century.Representatives of the two schools were respectively Yin Haiguang and Xu Fuguan.They had different stances,opinions,and attitudes towards Chinese and western thoughts and civilization.Yin Haiguang argued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culture to enlighten the Chinese people,proposed scientific spirit and partial preser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nd believed in a modern culture that values democracy and freedom.Xu Fuguan,however,believed that the Chinese culture was the only solution to the crisis of faith in China.He proposed Chinese learning for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partial acceptance of the western culture,and promoted a modern new culture that values democracy and freedom.These two views disagreed with each other on the rol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ed in re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culture.Liberalism and modern new Confucianism were not incompatible as fire and water,instead,they could be interweaving with each other while maintaining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Yin Haiguang; Xu Fuguan; liberalism; modern new Confucianism; cultural outlook
2015-08-25.
湖南省哲學社科基金項目“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以殷海光文化觀為例”(B21445),湖南科技大學博士啟動基金項目“殷海光文化觀的當代價值研究”(E51321)。
楊錚錚(1980—),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哲學。
B261
A
1673-0712(2016)01-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