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門市育才小學(226100)施 華
?
做好操作備課,提高課堂操作實效
江蘇海門市育才小學(226100)施華
[摘要]操作是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做好操作備課,預設好操作環(huán)節(jié)中的多個因素,甄選、優(yōu)化操作材料,指導操作細節(jié),從而保證操作活動的有效性。
[關鍵詞]操作活動有效課堂教學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操作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探究規(guī)律、理解數學概念、定理的有效手段,能夠有效促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诖?,教師要在課前要做好操作備課,預設好操作環(huán)節(jié)中的多個因素,以便在課堂上能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解決。
在數學操作活動中,操作材料是學生展開操作的基礎和前提,有效的課堂操作離不開有效的操作材料。學生能夠憑借有效的操作材料,進行有效的操作實踐,從而順利建構所學知識,實現思維發(fā)展。因而,教師在課前要做好操作備課,對操作材料進行及時甄選和確立,幫助學生順利實現預學目標,由此提升課堂操作實效。
例如,教學“認識克”時,我在進行操作備課中,準備了一袋鹽和一個電子秤,要求幾個學生用電子秤來稱量出5克到10克的鹽,感知“克”這個數量單位的實際輕重。進行模擬操作實驗好幾次,出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將散開的鹽倒在秤盤上時,常常不是倒得過多就是倒得少,這樣一會兒大于5克,一會兒小于5克,無法精確完成任務。原來是在進行稱量時由于只有一個電子秤的托盤,這樣不能及時添減,學生容易手忙腳亂。為此,我特意增加了一個塑料小碗和小湯匙,這樣,學生在操作時,就不再將鹽直接倒在電子秤盤中,而是先在塑料小碗中倒一部分鹽,然后根據秤盤上的重量,拿小湯匙進行添加或者減少,及時調整數量,這樣就能夠有效掌控鹽的重量,為學生的成功操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以上環(huán)節(jié),教師借助提前操作備課,從中發(fā)現了操作材料的問題,并以此進行調整和改進,從而幫助學生提高了操作的精確性,確保了實際操作的完美呈現。
在小學數學操作活動中,操作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多數教師都會應用教材中的操作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操作,以保障操作活動順利完成。但教師不能盲信教材,而是要做好操作備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操作方法的優(yōu)化,尋找既適合學生又契合操作材料的方法,以實現操作實效。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教材要求讓學生采用不同長度的小棒來圍三角形,看看能否圍成三角形,以此觀察和探究三角形三邊關系中的規(guī)律所在。為此,我在操作備課時,找了幾個學生來采用這種方法設計圍三角形的活動。當兩根小棒的長度之和和第三根小棒的長度相等時,學生堅持認為,這三根小棒能夠圍成一個三角形。這就與教材中的預設相差甚遠,不利于學生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為此,我進行分析,發(fā)現操作活動中的小棒由于太粗的緣故,兩個短邊與長邊之間形成了一個縫隙,兩個短邊的接頭部分看起來仍然能夠搭起一個小三角形。怎么改進這個操作才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呢?經過思考之后,我優(yōu)化了操作方法:讓學生將操作方法由原來的“圍起來”變成“拱起來”,設計了第三邊不變,將兩個短邊逐漸縮短和延長的操作方法,學生不但能夠直觀看到第三邊和另外兩邊的長度變化,而且能夠有效突破認知誤區(qū),對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有了深刻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上環(huán)節(jié),教師借助操作備課,發(fā)現了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并根據問題將教材中的操作方法進行優(yōu)化,為避免學生進入誤區(qū)找到了有效的方法,實現了操作實效。
在小學數學操作活動中,包含著諸多的操作細節(jié),而且這些細節(jié)都關系著操作的成敗,這都需要教師做好操作備課,發(fā)現并針對其中的細節(jié)問題進行改進,提高操作實效。
例如,教學“怎樣滾得遠”時,我在操作備課中關注到很多細節(jié):如搭建斜坡的時候容易產生晃動,因此要注意確保將木板放得穩(wěn)固;再如將圓柱形物體往斜坡下放的時候,如果手松開得慢的話,就容易造成助力,導致實驗失真;在對滾動的距離進行測量時,如果將卷尺和斜坡的位置沒有放在垂直的位置,就容易導致結果無效。通過操作備課,我對這些操作細節(jié)做到心中有數,在實踐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進行操作指導。
以上環(huán)節(jié),教師借助操作備課,找到了操作活動中應當注意的細節(jié)問題,從而能夠在課堂操作中進行指導,有效避免了無關因素對操作的影響。
總之,在小學數學操作中,教師提前進行操作備課,能夠真正從學生的視角進行考量,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找準操作難點和要點,規(guī)避操作中產生的問題,使學生的操作探究更有實效,讓學生享受課堂操作的樂趣。
(責編童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1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