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孔子《書》教“‘五誥’可以觀仁”說述略

2016-03-04 13:51:24閆現(xiàn)霞鐘云瑞
關(guān)鍵詞:孔子

閆現(xiàn)霞,鐘云瑞

(曲阜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山東曲阜273165)

?

孔子《書》教“‘五誥’可以觀仁”說述略

閆現(xiàn)霞,鐘云瑞

(曲阜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山東曲阜273165)

摘要:《書》教“七觀”說是孔子關(guān)于《尚書》的重要理論,是孔子《書》學(xué)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啊逭a’可以觀仁”說作為“七觀”說的一種,涉及《尚書·周書》中的五篇誥文,即《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周秦文獻對“五誥”多所稱引,如《左傳》《國語》《孟子》等。通過稽考文獻材料可知,“仁”是一種仁政觀念,包括重民敬德思想、寬容慎罰思想?!拔逭a”蘊含的敬德慎罰治政理念,對儒家學(xué)說乃至歷代統(tǒng)治產(chǎn)生深遠影響。

關(guān)鍵詞:孔子;《書》教傳統(tǒng);“七觀”說;“五誥”;仁政理念

劉勰在《文心雕龍·宗經(jīng)》篇中提出“《書》標(biāo)七觀”[1]21的說法,同時《孔叢子·論書》與《尚書大傳·略說》篇中均有孔子關(guān)于《尚書》“七觀”說的論述?!啊逭a’可以觀仁”是孔子論《書》“七觀”說的一個方面,涉及到《尚書·周書》中的五篇誥文,分別是《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這五篇誥文記錄了從周武王去世后三監(jiān)叛亂到周成王營建洛邑之間的歷史,也是西周肇始解決如何恢復(fù)秩序、如何對待殷民、如何制定律例的歷史?!拔逭a”誥辭充分體現(xiàn)了以文、武、周公、成王為核心的周初統(tǒng)治者營周安殷的辛勞和心系臣民的關(guān)切之情,從其言行中可以領(lǐng)悟到上下相親之“仁”,以及做一個“仁”者所應(yīng)具備的基本才能和品質(zhì),亦可以觀照周初統(tǒng)治者如何推行仁政于殷之遺人。同時,使用誥文這種“上告下之義”國家文告的方式,提倡并推廣“重民敬德之仁”“寬容慎罰之仁”等思想,宣揚的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等政治觀念,被歷代統(tǒng)治者援引稱用,對儒家文化及后代的封建王朝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多數(shù)學(xué)者對這五篇誥文多從文字訓(xùn)詁、歷史史實等方面進行闡釋,這些工作是具有借鑒意義的,但上升到文化史、學(xué)術(shù)史的高度,乃至孔子《書》教傳統(tǒng)研究的領(lǐng)域,成果可謂寥寥無幾。因此,借助《書》教傳統(tǒng)的研究視角,對文獻典籍進行全面地搜羅與梳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五誥”篇在歷史上的流布與演變,亦可對其中蘊含的“明德慎罰”“敬天保民”等諸多思想進行挖掘式闡釋,從而明確“‘五誥’可以觀仁”中的“仁”乃是仁政之說。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只對周秦文獻援引“五誥”情況進行考論。

一、周秦文獻引“五誥”考論

(一)周秦文獻引《康誥》考論

1.《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卜偃稱疾不出,曰:“《周書》有之:‘乃大明服?!簞t不明而殺人以逞,不亦難乎?民不見德而唯戮是聞,其何后之有?”[2]403

今本《康誥》作:“王曰:‘嗚呼!封,有敘時,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盵3]537孔安國《傳》曰:“嘆政教有次序,是乃治理大明,則民服。民既服化,乃其自敕,正勉為和?!盵3]537文義在于成王告誡康叔要慎重嚴明地使用刑罰,只有按照這樣的道理去做,民眾才會心悅誠服,和睦相處?!蹲髠鳌分胁焚确Q病不出門的原因在于晉懷公殺掉了狐突。晉懷公下令在外逃亡的人限期回國,而狐突的兒子毛和偃跟隨著重耳在秦國,狐突義正言辭地告誡說:“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2]404,但仍免不了被殺。卜偃借《康誥》之義勸誡晉懷公能夠準(zhǔn)確施行刑罰,注重德行,百姓才能順服。

2.《國語·晉語九》

對曰:“異于是。夫郄氏有車轅之難,趙有孟姬之讒,欒有叔祁之愬,范、中行有亟治之難,皆主之所知也?!断臅酚兄唬骸蝗巳?,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周書》有之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蚓幽芮谛∥铮薀o大患。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夫誰不可喜,而誰不可懼?蚋蟻蜂蠆,皆能害人,況君相乎!”弗聽[4]455。

韋昭注曰:“或大而不為德,禍難或起于小惡?!盵4]455案《周書》所言見于今本《康誥》,文字相同。智襄子輕侮韓康子和段規(guī),智伯國為此勸誡之要有德政,不可輕慢他君,智襄子不以為意,最后段規(guī)造反,智氏被滅。細考文義,則強調(diào)君王不可心生驕橫之氣,與《康誥》所言相似。

3.《孔叢子·論書》

定公問曰:“《周書》所謂‘庸庸祗祗,威威顯民’何謂也?”孔子對曰:“不失其道,明之于民之謂也。大能用可用,則正治矣;敬可敬,則尚賢矣;畏可畏,則服刑恤矣。君審此三者以示民,而國不興,未之有也?!盵5]20

宋咸注曰:“《周書·康誥》之文。言文王用可用,敬可敬,畏可畏,以此道而示于民?!盵5]20定公問“庸庸祗祗,威威顯民”是何意義,孔子從“正治”“尚賢”“服刑恤”三方面進行解釋,最后歸結(jié)到“不失其道,明之于民”。從此處可知,孔子深熟《書》篇大義。

4.《孟子·滕文公上》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盵6]403

“若保赤子”,見于《周書·康誥》,其文為“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3]535,意為就像保護幼稚的孩子,使民眾達到安康?!睹献印芬谩叭舯3嘧印背霈F(xiàn)的語境是:夷子崇尚墨家學(xué)派,主張薄葬,以此改革天下。而孟子認為夷子厚葬自己的父母,這是拿自己所輕賤的事情來侍奉父母。夷子借儒家學(xué)派自己的“若保赤子”來反問孟子,夷子認為“若保赤子”的意思是人對人的愛并沒有親疏厚薄的區(qū)別,只是實行起來從自己的父母開始。案孟子與夷子論辯的核心內(nèi)容是愛無等次與惻隱之心的問題,二人的解釋均從自己學(xué)派的主張出發(fā),賦予“若保赤子”新的含義,已經(jīng)與《康誥》所言內(nèi)容甚遠。

5.《荀子·君道》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yīng)事之變,足以亂矣?!示苏邉谟谒髦萦谑怪??!稌吩唬骸拔┪耐蹙醇?,一人以擇?!贝酥^也[7]230。

王先謙云:“無治法者,法無定也,故貴有治人?!盵7]230治人比治法更重要,原因在于選擇合適的法官能夠“應(yīng)事之變”,若法律不甚完備,則君子的美好品德可以彌補法律的缺失。引《書》文字乃《康誥》內(nèi)容,“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曰:‘我惟有及?!瘎t予一人以懌?!盵3]543擇、懌形近而誤,懌即悅懌、高興,考慮文王的敬德忌惡,繼承文王賞善懲惡的德行,那么就會心生悅懌了。荀子借《康誥》文義表示任用賢人就會垂裳而治,其人治思想源出于《尚書》。

6.《孔子家語·始誅》

子喟然嘆曰:“……《書》云:‘義刑義殺,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员亟潭笮桃?。既陳道德,以先服之;而猶不可,尚賢以勸之;又不可,即廢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憚之[8]88。

案《康誥》之文“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乃汝盡遜,曰時敘,惟曰:未有遜事”[3]539。兩條引文相比對,《孔子家語》以“心”字代替“封”字,“慎”“遜”二字不同。考諸文義,二者又截然不同,孔子引《書》以說明“必教而后刑”的道理,而《康誥》原文大義卻是:刑罰要適宜恰當(dāng),不可隨心所欲。

7.《禮記·大學(xué)》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犊嫡a》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9]901。

此處雖借用《康誥》之文,但其義似乎更接近于“愛人民如同保護嬰兒”。是對今本《康誥》“若保赤子”含義的引申發(fā)揮。

(二)周秦文獻引《酒誥》考論

1.《韓非子·說林上》:

紹績昧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對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誥》曰:‘毋彝酒?!途普撸>埔?。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盵10]176

案“毋彝酒”三字實際出于《尚書·酒誥》篇,“文王誥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彝酒?!盵3]551無、毋二字相通。《酒誥》乃周公命康叔在殷商故地宣布戒酒的誥詞,故通篇內(nèi)容都與戒酒有關(guān)。紹績昧與宋君談?wù)撹钜燥嬀贫ヌ煜拢毒普a》篇以參證其事。其中,“彝酒者,常酒也”,是訓(xùn)詁解釋,“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是引申發(fā)揮。又《酒誥》篇內(nèi)容而《韓非子》中記以《康誥》名稱,考諸《書》序:“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誥》《酒誥》《梓材》。”[3]529則《康誥》與《酒誥》可能作于一時,二者在流傳過程中有相互混雜的可能。

2.《墨子·非攻中》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盵11]138

《墨子間詁》云:“《書·酒誥》篇云‘古人有言曰,人無于水監(jiān),當(dāng)于民監(jiān)’,《太公金匱陰謀》有《武王鏡銘》云‘以鏡自照見形容,以人自照見吉兇’,二書所云與此合,蓋古語也。”[11]138案今本《酒誥》篇“古人有言曰:‘人無于水監(jiān),當(dāng)于民監(jiān)?!盵3]558孔《傳》曰:“古賢圣有言:人無于水監(jiān),當(dāng)于民監(jiān)。視水見己形,視民行事見吉兇?!盵3]558此處墨子所言化用《酒誥》之文,謂以攻戰(zhàn)為利應(yīng)當(dāng)借鑒于智伯之事。

(三)周秦文獻引《洛誥》考論

1.《孟子·告子下》

孟子居鄒?!唬骸胺且病!稌吩?;‘享多儀,儀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癁槠洳怀上硪??!蔽輳]子悅?;騿栔輳]子曰:“季子不得之鄒,儲子得之平陸。”[6]828

孟子所引《書》曰內(nèi)容見于今本《洛誥》篇,其文為“享多儀,儀不及物,惟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盵3]599孔《傳》曰:“奉上謂之享。言汝為王,其當(dāng)敬識百君諸侯之奉上者,亦識其有違上者。奉上之道多威儀,威儀不及禮物,惟曰不奉上?!盵3]599其文大義為諸侯朝覲貢品應(yīng)當(dāng)注重禮儀。孟子見季任而不見儲子,屋廬子以為孟子是因為其官職不同而區(qū)別對待,但孟子引用《洛誥》之文說明是因為他們所用的禮節(jié)不同。

(四)周秦文獻引《大誥》考論

1.《風(fēng)俗通義·正失》

元服名賀,汝南人也。祖父名原為侍中,安帝始加元服,百官會賀,臨嚴,垂出,而孫適生,喜其加會,因名曰賀,字符服。原父安為司徒,忠蹇匪躬,盡誠事國,啟發(fā)和帝,誅討竇氏,中興以來,最為名宰。原有堂構(gòu)之稱,矜于法度[12]128。

“堂構(gòu)”一詞,見于《尚書·大誥》篇:“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gòu)?!盵3]315孔《傳》:“以作室喻治政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為堂基,況肯構(gòu)立屋乎?不為其易,則難者可知?!盵3]515堂,指推土作為宅基;構(gòu),建造房屋?!洞笳a》文義乃周公告誡諸侯要繼承文王、武王的基業(yè),而此處“堂構(gòu)”連稱,已具有國家棟梁的意思,與《書》篇原義甚遠。

2.《論衡·書虛篇》

說《尚書》者曰:“周公居攝,帶天子之綬,戴天子之冠,負扆南面而朝諸侯?!睉綦恢g曰扆,南面之坐位也。負南面鄉(xiāng)坐,扆在后也?;腹T侯之時,或南面坐,婦人立于后也[13]194。

皮錫瑞曰:“《漢書·翟方進傳》,王莽依《周書》作《大誥》曰:‘惟居攝二年十月甲子,攝皇帝位,若曰?!矗和趺А洞笳a》皆用今文《尚書》說也。《大傳》曰:‘周公身居位,聽天下為政,管叔疑周公?!游患淳訑z也?!盵13]195黃暉認為:《漢書·王莽傳上》載《書·君奭》篇說曰:“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發(fā)號施令,常稱王命?!盵13]195王充《論衡》引《尚書·大誥》之義以證“齊桓公負婦人而朝諸侯”之事,皮錫瑞對此詳加論述。

(五)周秦文獻引《召誥》考論

1.《白虎通·京師》

王者必即土中者何?所以均教道,平往來,使善易以聞,為惡易以聞,明當(dāng)懼慎,損于善惡。《尚書》曰:“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笔ト顺刑於谱鱗14]157。

語出《召誥》篇,其文一致,孔《傳》曰:“言王今來居洛邑,繼天為治,躬自服行教化于地勢正中。”[3]583然對孔傳這一解釋,后人多有異議,曾運乾《尚書正讀》釋“紹”為卜問義[15]203,李民《尚書譯注》認為“土中”指“中土、中國,當(dāng)時的洛邑一帶居天下之中,故稱土中?!盵16]287考諸《京師》本義,則以李民解釋為優(yōu),即如陳立注曰:“《史記》注引劉熙云:‘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盵14]158

2.《潛夫論·巫列》

嘗觀上記,人君身修正賞罰明者,國治而民安;民安樂者,天悅喜而增歷數(shù)。故《書》曰:“王以小民受天永命?!笨鬃釉唬骸疤熘唔樢玻酥咝乓?。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贝俗顓s兇災(zāi)而致福善之本也[17]307。

《召誥》篇與此同。王符闡釋人君當(dāng)自身正直,賞罰分明,如此才能國治民安,最后以《書》篇大義歸結(jié)其說。

二、“‘五誥’可以觀仁”說思想研究

通過對《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五篇文獻的梳理與研究,結(jié)合前代學(xué)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總結(jié)出“‘五誥’可以觀仁”說包含的仁政思想,即重民敬德思想、寬容慎罰思想,現(xiàn)對這兩種仁政思想進行詳細闡述。

(一)重民敬德之仁政

五篇誥文之中有關(guān)重民敬德仁政思想的記載可謂多矣,如《大誥》:“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3]506,“天降威,知我國有疵,民不康”[3]510?!犊嫡a》:“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3]532,“今民將在祗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遠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xùn)。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3]541。《酒誥》:“丕惟曰爾克永觀省,作稽中德”[3]557,“茲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家”[3]580。《召誥》:“王其疾敬德”[3]586,“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3]589,“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3]590?!堵逭a》:“惟公德明光于上下”[3]595,“誕保文武受民,亂為四輔”[3]599。

通過對五篇文誥德與民的梳理,可知周初時代已把德與民作為施政治國方略的重要對象,重民敬德的仁政觀念已經(jīng)成為統(tǒng)治者誥諭天下的常用詞語。王國維在《殷商制度論》中說:“《康誥》以下九篇,周之經(jīng)綸天下之道胥在焉,其中皆以民為言?!墩僬a》一篇言之尤為反覆詳盡,曰命,曰天,曰民,曰德,四者一以貫之?!盵18]471斯維至先生在《周公的思想及其政策》一文中認為,在命、天、民、德“四者之中又應(yīng)該以德為其理論的核心,這正像孔子的思想以仁為其理論的核心一樣?!盵19]98

“德”是周公乃至周王朝政治理論的核心內(nèi)涵,而周公曾經(jīng)制禮作樂,因此周公在制作周禮時以德來觀照禮樂文化,使之具有社會化的屬性。禮儀是道德觀念的外在表現(xiàn),通過禮儀對人們的社會行為進行規(guī)范,這主要靠德的內(nèi)在涵養(yǎng)性而不在于外在的約束性。在這種文化背景之下,仁、義、禮、忠、孝等道德原則成為禮儀的重要內(nèi)容。周公強調(diào)“明德”,以德來處理與殷商舊民的民族關(guān)系,以德來安撫叛逆的四國多士,因此,德的概念延及于民,庶民百姓具有德行,把民納之于德的范疇之內(nèi),這就演化出了重民敬德的仁政學(xué)說。

(二)寬容慎罰之仁政

寬容慎罰思想是“五誥”篇體現(xiàn)仁政的又一方面。通過對載錄刑罰一事的梳理,可以觀照周初刑律的基本特點。

《康誥》:“克明德慎罰”[3]534,“敬明乃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自作不典;式爾,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乃有大罪,非終,乃惟眚災(zāi):適爾,既道極厥辜,時乃不可殺”[3]536,“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時,丕蔽要囚”[3]538,“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3]539?!毒普a》:“盡執(zhí)拘以歸于周,予其殺”[3]555,“乃不用我教辭,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時同于殺”[3]559?!墩僬a》:“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3]586。

由以上對五篇誥文的整理,不難看出“慎罰”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康誥》篇中。罰是與德相對應(yīng)的兩個不同概念,如何使之融合而成為周王朝治國理政的權(quán)威方略,周公在數(shù)千年前就為我們提供了實踐的模范,將道德與刑律結(jié)合,產(chǎn)生了影響后世深遠的“慎罰”仁政原則。與“敬德”針對周族臣民不同,“慎罰”是對待殷商遺民的統(tǒng)治方式。據(jù)《書》序所載,周王朝建立之初,統(tǒng)治并不十分安定,如何有效地迅速控制數(shù)量眾多的殷商遺民,是擺在周公面前的當(dāng)務(wù)之急。《康誥》之中反復(fù)陳述“明德慎罰”的誥詞,德與罰相對舉,德是指具體地給以恩賞,與具體地給以刑罰相并提。但周初施行的刑罰策略已與商王朝只用宗教和嚴刑峻法這兩項統(tǒng)治之術(shù)有所不同,提出了建立在“德治”基礎(chǔ)上的刑罰概念,是周代統(tǒng)治者對統(tǒng)治之術(shù)的一種改進。同時,刑罰又與天命相結(jié)合,只有在違反天命,不遵循天命預(yù)示而行事時,才會受到刑罰的處置。郭沫若在《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一文中指出,殷人完全信賴天命而終于滅亡,遂使周人感到“天命不?!倍岢觥熬吹隆眮硌a充“天命”的不足。但從周公誥詞來看,“德”是對周人自己說的,意在吸取經(jīng)驗教訓(xùn),以德來救濟天命的短處,改進統(tǒng)治方法,以敬德保住天命。周公所提出的“慎罰”刑律思想,是在周初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的產(chǎn)物,有其自身的特定時代原因,同時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懊鞯律髁P”仁政思想,到春秋戰(zhàn)國之際,對儒家仁政學(xué)說的產(chǎn)生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三、“‘五誥’可以觀仁”說的深遠影響

“五誥”之中所涉及的重民敬德、寬容慎罰等思想,對儒家仁政學(xué)說的產(chǎn)生、發(fā)展具有淵源性的作用。首先,孔子“仁”學(xué)的思想直接肇始于周公??鬃映缟兄芄?,將周代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論語》之中多次記載孔子贊頌周公之詞,如“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20]81“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盵20]196孔子崇尚周公是因為周公所提出的施政方略恰與孔子之志相合,“五誥”所體現(xiàn)的“明德慎罰”觀念是孔子孜孜不倦追求的,孔子一直想通過自己的學(xué)說影響力,使他生活的時代回到周初周公重民德,慎刑罰的昌明時代。為此,足可看出“五誥”仁政學(xué)說對孔子的影響力。

“五誥”篇所隱含的敬德、慎罰等思想,成為后世的治國方略,奠定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總體執(zhí)政模式。君王同時采用德與罰兩種手段來治理國家,而國家的興亡也與君王個人的德行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歷代執(zhí)政者都將“五誥”仁政學(xué)說作為治政的原則,尤其是其中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等思想。比如,漢代建立了恤刑制度,唐代也曾標(biāo)榜“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明代朱元璋頒布《大誥》三編,仿效周公治政,訓(xùn)導(dǎo)百姓辨明是非善惡。相反,秦代、隋代因為施行酷吏制度,嚴刑峻法,失掉了民心,導(dǎo)致很快亡國。因此,在中國已經(jīng)形成大一統(tǒng)的政治背景下,如何利用《尚書》“五誥”體現(xiàn)的仁政學(xué)說來治國理政是統(tǒng)治者要考慮的問題,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性話題。

孔子《書》教“七觀”說對后世儒家理論的創(chuàng)建影響很大,其《書》教思想隱含于孔子本人對于《書》的認知以及具體的用《書》實踐中,孔子的《書》教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孔子教化思想與《書》所蘊含的政治思想的有機結(jié)合。義、仁、誡、度、事、治、美七者,實為孔子實施王道政治的基本主張,是孔子整體思想體系中的核心部分?!啊逭a’可以觀仁”說蘊含的政治理念,對后代統(tǒng)治者治政理國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同時,希冀對當(dāng)前社會建設(shè)、政治建設(shè)提供可資借鑒之處。

參考文獻:

[1]劉勰.文心雕龍[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

[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尚書正義[M].孔安國,傳.孔穎達,正義.黃懷信,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徐元誥.國語集解[M].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5]傅亞庶.孔叢子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1.

[6]焦循.孟子正義[M].沈文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7]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8]楊朝明.孔子家語注說[M].開封: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8.

[9]王文錦.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1.

[10]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鐘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

[11]孫詒讓.墨子間詁[M].孫啟治,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1.

[12]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校注[M].王利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13]黃暉.論衡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4]陳立.白虎通疏證[M].吳則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15]曾運乾.尚書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

[16]李民,王健.尚書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7]潛夫論箋校正[M].王符,注.汪繼培,箋.彭鐸,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

[18]王國維.觀堂集林[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9]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周史論文集[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0]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責(zé)任編輯:孟麗濤)

On Study of "Five Letters Patent can Benevolence" by Confucius Shangshu Teach

YAN Xian-xia, ZHONG Yun-rui
(School of Art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65, China)

Abstract:Shangshuteach "Qiguan" theory is the important concept by Confucius, and is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Confucius' Shangshu thought. As one of the "Qiguan" theory, "Five letters patent" involves five articles of Shangshu·Zhoushu, for Dagao, Kanggao, Jiugao, Shaogao and Luogao. The literatures of Zhou and Qin Dynasty reference the "five letters patent", for Zuozhuan, Guoyu and Mengzi. Benevolence is one political philosophy, including "Heavy people respecting virtues thought" and "Tolerance penalty carefully thought".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has a profound impact for Confucianism and all previous dynasties ruled.

Key words:Confucius; Shangshuteach traditional; "Qiguan" theory; "five letters patent"; benevolent governance concept

作者簡介:閆現(xiàn)霞(1990—),女,山東濟寧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獻整理與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書》教傳統(tǒng)研究”(13BZW04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孔子《書》教‘七觀’說研究”(13YJC770031)。

收稿日期:2015-10-13

中圖分類號:B222.2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883(2016)01-0033-05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1.009

猜你喜歡
孔子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家教世界(2021年16期)2021-06-21 08:45:56
孔子愛書
快樂語文(2021年9期)2021-05-06 02:19:38
孔子的一生
遇水逆,孔子是怎么破的
“孔子曰”之孔子的悲慘童年
孔子避雨處
孔子在哪兒
白朗县| 师宗县| 阿瓦提县| 邵武市| 高碑店市| 巩留县| 米易县| 苗栗县| 安乡县| 石泉县| 霍林郭勒市| 正镶白旗| 湘阴县| 任丘市| 友谊县| 绥阳县| 东海县| 长泰县| 杨浦区| 神池县| 莫力| 九台市| 黄大仙区| 莎车县| 新兴县| 如皋市| 威信县| 邵武市| 永年县| 泸州市| 蛟河市| 布拖县| 彩票| 柘城县| 西昌市| 塔城市| 承德市| 石景山区| 苗栗县| 麻栗坡县| 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