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
細微至發(fā)梢,宏大至天地
——《胡同文化》教學反思
◎張燕
標題引自毛主席學生時代在湖南一師廣為流傳和謄抄之《心之力》中的一句。心思所及之處可細小如發(fā)梢,亦可宏大至于天地宇宙。私以為,此句大有深意焉。這難道不是對宏觀與微觀的辯證法的一種智慧解讀?此理可推而廣之,治國、治學莫不如是,教學亦循斯理。此文,且以《胡同文化》一課的得失作淺析。
《胡同文化》是著名學者汪曾祺的一篇經(jīng)典散文。本文兼具議論散文與文化散文的特點,展現(xiàn)了老一輩知識分子對現(xiàn)世問題的真誠關懷與深入探索。在情感態(tài)度上較之教材中的其他散文更為含蓄復雜。怎樣讓學生通過學習,建立正確的文化觀念,辨析汲取世界優(yōu)秀文化和本民族文化自主創(chuàng)造的辯證關系,重視文化的創(chuàng)新?如何在這一宏大的文化視野中選取易于學生理解的角度?“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一語文學科的特性向我們揭示:語言,語言,還是語言!何況,汪老本尊更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語言大師”。優(yōu)雅從容、淺白自然的語言文字中包含了他對北京市民處世哲學、文化心態(tài)的深刻反思。于是,筆者在設計此課時,將課堂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設定為“沉浸文本、品味語言”。首先,以教師范讀、個體朗讀、小組朗讀等形式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演繹精彩片段,讀出文字背后的深刻內(nèi)涵。其次,組織學生討論,找出蘊含深意的文句,通過分析品味語言,感知文字背后的豐富情感。這一過程中,師生一起咬文嚼字、推敲詞語,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領悟文本背后的宏大文化背景。文化在文學之內(nèi),語言也在文學之內(nèi)。語言與文化可說是文學的兩大翅翼,對文本的深入閱讀與理解,應當著力于架起這兩大翅翼,乘風而起、翱翔文海,是我們每一個執(zhí)教者的追求。
課堂問題的設計,我們常常要求做到三個“性”,即“明確性”、“針對性”、“層次性”。似乎只要把握了這一法則,就能無往而不勝,輕松駕馭課堂。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筆者對此法則常常深信不疑,也運用到了《胡同文化》一課的設計中。仍以上文提到的“沉浸文本、品味語言”這一環(huán)節(jié)為例。筆者先在幻燈片上出示汪曾祺的散文理念:平淡一點,家常一點。繼而出示文壇后輩對汪老的評價“真是個可愛的好老頭!”,最后提問:“你認為本文是否依然延續(xù)作者平和的文風?”從表面上看,學生在討論中始終圍繞著這個“平和與否”的問題,交流回答中也不外乎是兩個答案——平和,不平和,甚至出現(xiàn)了課堂辯論、各抒己見的這種“熱鬧”。然而,這個思路,這個方向,是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體悟的嗎?就好比放風箏,風箏飛舞天際,線仍然攥在別人手中,談何思維飛揚,談何個性化的閱讀?長此以往,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習慣了教師的“掌控”,而自主意識,自我感悟的能力卻在逐漸退化,這豈不違背了我們教學的初衷?
課堂問題設計過于細微,先入為主,無疑是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帶著鐐銬的舞蹈再怎樣精確,究竟也失去了靈動。教師要做的是帶著學生走近文本,而不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學生,任其身陷泥淖,失去自主思考。還課堂以思維之清水,才能讓學生自由徜徉,才能覓得課堂生機。
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正如前文所述,“沉浸文本、品味語言”是筆者這堂課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其中有合理之處,也有無法回避的“硬傷”。那么,怎樣才能揚長避短、改過遷善,使本課的教學設計更為合理有效呢?筆者覺得首先教師要將閱讀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沒有束縛、沒有限定的閱讀中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去體會針砭頌揚?!笆欠衿胶汀钡膯栴}設計可以改為:“你覺得文中哪些語句特別有味道?能否說說你的看法?!边@樣的問題設計指向會更發(fā)散一些,側(cè)重于引導學生通過咀嚼、品味,感受文字背后的深意。這種感受是完全屬于學生的,而非教師強加給他們的。這就是筆者所說的“宏觀把握”。那么什么是“微觀剖析”?既然是“咀嚼”、“品味”,這自然不是粗線條式的閱讀,而是精雕細刻式的閱讀。教師要引導學生不能泛泛地談感受,而要找到文中的依據(jù),要細微到一個詞,一個字。如“蝦米皮熬白菜,嘿!”之“嘿”;“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之“真有你的”,字字珠璣,鋒芒畢露!問題指向宏觀把握,語言品味微觀剖析。
曾有學者將把“一個作家作品或一種文學現(xiàn)象”看作微觀,把“文學總體”看作宏觀。筆者認為也可將之縮小為“一個文本的思想感情或人文背景”為宏觀,把文本內(nèi)部的“語言、手法”等作微觀,其理亦通。引導學生學習把握一個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感悟文字背后蘊藏的深意,恐怕就是要求執(zhí)教者游走于宏觀、微觀之間,做一個靈活運用的調(diào)度員。我們在教學中都希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提高思辨能力?;蛟S,我們自身也須要努力掙破逐漸僵化的思維定勢,取而代之地以辯證的思維方式,和我們的學生一起感受、體悟文學的真正價值和永恒魅力。
(張燕上海市浦江高中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