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穎
?
《小狗包弟》文本研讀綜述
○王曉穎
摘 要:《小狗包弟》是巴金晚年的散文作品,2006年收入高中語文必修課本。文章綜述了近年來學界對于該文本的研讀。
關鍵詞:巴金 《小狗包弟》 文本研讀
《小狗包弟》是著名作家巴金晚年所著文集《隨想錄》中的一篇散文,于2006年收錄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通過描寫一只名為“(斯)包弟”的小狗的遭遇,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文革所“造就”的特定的社會狀況,深切地表達了作者的懷念之情與懺悔之意。全文語言質(zhì)樸,敘述平實,有人稱之為“不是巴金晚年最好的作品,卻是最值得分析的文本之一”。[1]
學界對于《小狗包弟》的文本探究多集中于其寫作手法及主旨大意,少數(shù)學者對其修辭藝術進行了評析,也有學者對于上述某一個或幾個觀點提出了質(zhì)疑。
謝冕先生在推薦意見中說:“《小狗包弟》是一篇因小見大,通過小動物講大時代的具有巨大概括力的文字。”[2]與教材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則“建議”《小狗包弟》一文給學生作文的啟示之一是:訓練眼力,以小見大,從細小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社會變遷大眾命運的痕跡等。[3]
細節(jié)描寫也被部分學者給予關注,認為其意味深長[4],并列舉出兩處容易被忽視的細節(jié):一是“小孩打狗”,它體現(xiàn)出了文革給整個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5],這無疑加深了文章思想內(nèi)容的深度,并為我們多元解讀文章主旨提供了思路。二是“隔壁工商業(yè)者被抄家”,它配合“藝術家和狗的故事”勾勒出了一幅相對豐滿的時代背景圖,具有某種時代的政治代表性[6],這對于理解文章內(nèi)容大有益處。
巴金曾主張文章的寫作應是“無技巧的技巧”, 即指不要賣弄,不故弄玄虛,不堆砌詞匯,不故意使用什么寫作手法,而是用極為簡練而平實的語言行文等。何思玉認為文章雖采用預敘、主客體相融匯、靈魂法庭的自我審判等寫作技巧,卻自然天成,沒有人為斧鑿的痕跡,這便是“無技巧的技巧”的典范,也是最大的“技巧”。[7]
莊寬對文中的幾處對比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比如溫情、忠誠的“狗”與冷酷、自私的“人”的對比;死于直接暴力的“狗”與死于“莫須有”的“包弟”對比;原有的安逸幸福生活與未來喪失尊嚴的艱苦生活的對比;昔盛今衰的花園的描寫,[8]這些都有助于讀者理解文章,感受作者的情感起伏。
譚雪純論述道:《小狗包弟》以“人”與“狗”互為鏡像的修辭敘事逼近道德自責和道德追問主題,通過敘事造勢,為小狗包弟出場創(chuàng)設修辭情境。正常生活秩序和非理性社會秩序中包弟的命運,構(gòu)成“包弟”向“包袱”轉(zhuǎn)換的修辭情境。“包袱”自身的修辭語義暗轉(zhuǎn),推動敘事由政治話題向道德話語逼近。同位短語“小狗包弟”的修辭化分離,在不是“小狗”而是“包弟”的主觀認定中被人為拆解。肉身被解剖和靈魂被解剖的認知同構(gòu),是“我”變成“包弟”的修辭推理依據(jù)。從靈魂被解剖到自我解剖,在“我”對“包弟”的心靈欠債中,道德自責和道德追問的主題指向趨于明朗。[9]
王彩著重提到“包弟”這個狗名的修辭設置,由“斯包弟”到“包弟”,這決不是對狗名的簡單化縮略;而“狗”與“包弟”的多次概念對換使用,也決不是作家無意識的語詞排列它們實際上是作家的又一個修辭運思。作家的修辭旨意在“狗”與“包弟”的多次交替運用后有意停留在“包弟”這一詞面上,并延續(xù)到收篇有意隱去話題中心“包弟”的致歉性語境當中。[10]
張金發(fā)認為,作者的角色在場產(chǎn)生了隱形效應[11],讀者對于文章的接受與解讀首先是對巴金的接受與解讀,即“包弟”是巴金的包弟,由于巴金的身份與時代性特征,使得《小狗包弟》產(chǎn)生了閱讀效應,也因此體現(xiàn)出了修辭技巧層面的“無技巧的技巧”。同時,修辭場中接受者的經(jīng)驗認同也對修辭效果產(chǎn)生了明顯的影響[12],使得讀者從精神構(gòu)建層面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章。
巴金老人滿含歉意的懺悔與嚴于、勇于解剖自己的行為是絕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解讀出的文章主旨之一。巴金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的良心”這不僅是因為他的歉意,而是歉意背后的行動(即懺悔)以及其對于社會、人性等更深層次的思考與啟示。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他們各自的觀點。
王敬敏認為,本篇文章的主旨與巴金在《探索集后記》中呼喚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不允許再發(fā)生那樣的浩劫!世間應充滿人性,不應該踐踏無辜的生命!”相同,不同的只是表達的形式,這是針對病態(tài)社會開出的心靈藥方。[13]
董奇峰認為,老人深刻地反思了“文革”悲劇的深層原因:無數(shù)人由于奴隸意識而導致的放棄思考,放逐自我,從而對專制、對強權(quán)、對暴力的服從和馴順,于是自覺地淪為惡勢力的幫兇。[14]悲劇不能轉(zhuǎn)化為悲劇意識,再多的悲劇也不能凈化民族的靈魂這才是真正悲劇的悲哀。[15]
曲竟瑋通過對文章橫向與縱向的分析,認為“您的小狗怎么樣了”這句話是文章的結(jié)構(gòu)核心,產(chǎn)生了一種直逼人心的強烈的效果,也昭示著文章的主題是人道主義。[16]
艾會波認為創(chuàng)傷、懺悔和懷念是構(gòu)成文本的三種情感元素[17],因為創(chuàng)傷而懺悔,在懺悔中回憶,在回憶時懷念。不僅懷念小狗包弟,也懷念夫人蕭珊以及曾經(jīng)平靜而幸福的時光。
四、文本質(zhì)疑商榷之處
董奇峰對于《教師用書》中認為文章開始講述的藝術家和狗的故事只是個引子,“借以帶出小狗包弟的故事[18]”這樣的判斷和界定,認為其是可以商榷的。他認為藝術家與狗的故事和包弟的故事發(fā)生于相似的背景中,又是相似的結(jié)局,作者生發(fā)的感慨一致,所以并無“引”意。并且,藝術家與狗的故事也很難“以小見大”地展示所謂“文革”的暴行,比起當時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而死于非命的很多人而言,藝術家的遭遇是再平常不過的。而這個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應該是通過“人”與“狗”的鮮明對比說明文革時期“人不如狗”[19]。
譚雪純通過對關鍵詞修辭義素的分析和文本的解讀,認為《小狗包弟》的主題指向在心靈欠債的懺悔和追問中完成,是有深度和難度的修辭設計,文章結(jié)尾的一句“我懷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的思想懺悔,讓人覺得提升乏力,是有些失之淺表的呼喊,并認為與其全文在向包弟“表示歉意”的不溫不火中弱收,不如索性承接“我變成包弟”的生命痛感,在冷敘述中收束[20]。
注釋:
[1][9][20]譚學純:《巴金<小狗包弟>:關鍵詞修辭義素分析和文本解讀——兼談文學修辭研究方法》,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第16-22頁。
[2][13]王敬敏:《自我解剖與生命救贖:<小狗包弟>主題解讀》,語文天地:備課參考,2012年,第7期,第12-13頁。
[3][18]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①必修教師參考用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7年版。
[4][5]鄭偉:《對<小狗包弟>中兩處文字的細度》,教研天地,2013年,第7期,第55頁。
[6]張婧:《依托文本,解讀細節(jié)——<小狗包弟>教學設計》,考試周刊: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年,第60期,第32頁。
[7]何思玉:《“無技巧的技巧”的典范——讀巴金的<小狗包弟>》,中學語文,2011年,第28期。
[8]莊寬:《美在相映間——<小狗包弟>備課札記(一)》,新課程學習,2010年,第8期,第154-155頁。
[10]王彩:《巴金<小狗包弟>修辭藝術漫談》,瓊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第125-126頁。
[11][12]張金發(fā):《從文本語言到人的精神構(gòu)建——巴金<小狗包弟>之廣義修辭解讀》,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2期,第88-89頁。
[14][19]董奇峰:《對<小狗包弟>幾個問題的探究》,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2年,第33期,第62-64頁。
[15]朱學勤:《風聲·雨聲·讀書聲》,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4年版。
[16]曲竟瑋:《<小狗包弟>結(jié)構(gòu)與主題的多重分析》,語文學習,2013年,第4期,第48-50頁。
[17]艾會波:《在創(chuàng)傷中懺悔 在懺悔中懷念——重讀<小狗包弟>》,語文建設:課文新解,2008年,第7期,第82-83頁。
(王曉穎 甘肅蘭州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