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芬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海原縣海原二幼)
學生德育需回歸生活
金玉芬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海原縣海原二幼)
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總認為學生學會做人遠遠比學知識更重要,因此,學校加強德育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是當前學校開展德育的效果還不盡如人意: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確確實實進行了德育,只是一味地口頭給學生講,一定要向用道德規(guī)范約束自己,一定要做個懂禮貌、守紀律的好孩子等等,但這些終歸是“紙上談兵”,遠遠不夠的。究其原因:生活在前進,教育方式卻一成不變;所以,我們不妨改變以往對學生注重道德規(guī)范知識的傳授的方式,讓學生的德育回歸生活。具體做法如下:
老師每天和學生生活在一起,給學生教知識,教會學生做人,學生也每天都關(guān)注著自己的老師,所以,教師的言談舉止,甚至細微之處都逃不過學生的雙眼??梢哉f,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親密感情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我們一定要用教師這個現(xiàn)成而優(yōu)良的鮮活榜樣去感染我們的學生,使得對他們的德育落到實處。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時時刻刻要為學生樹立好榜樣,用自己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學生。可以說,學校生活中的教師美德是培養(yǎng)學生德育的鮮活案例。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對學生的內(nèi)心需求了如指掌。所以我們要重視課堂教學的感悟,又要重視課外教材的應(yīng)用,不失時機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如利用班隊序列活動、愛心行動計劃、國旗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學生心理上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生總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行為,要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不能一味地責怪和批評,唯有主動出擊,循循善誘,才能使學生的錯誤在“潤物細無聲”的意境中得以清除。在實踐中,我體會到只憑教師“磨破嘴皮”是不夠的,還必須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只有善于把握時機,為學生提供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創(chuàng)造一個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條件,才能把學生的行為一步一步引入健康的方向,我就曾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開學初,我擔任二年級班主任,一個星期下來,班級學生遲到、打架現(xiàn)象讓我吃了一驚,望著亂七八糟的教室,我非常生氣,如果對犯錯誤的學生一一懲罰,打擊面太大了,還是一個個地說服教育?左思右想,考慮到二年級的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不強,我何不用“以獎代罰”的形式,因勢利導(dǎo),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我首先實施了“上學不遲到,涂個五紅星”的內(nèi)容,并將全班學生名字填好,制成表格,張貼在教室后面醒目的地方,方便到校后學生填涂和監(jiān)督,這樣一來,要求學生必須遵守的紀律,就會得到一個紅五星的肯定,堅持一段時間后,學生按時到校的行為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就自然形成了。后來,我又如法炮制地實施了“課間不打鬧,獎朵小紅花”;上課專心聽講,獎面小紅旗”等內(nèi)容,同樣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是學校堅持和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導(dǎo)思想。學生的童年生活和我們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是完全不同的,我們一定要為他們創(chuàng)造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學校生活,這是他們應(yīng)有的權(quán)利。換種說法:其一,學生是身心尚未成熟的特殊人類群體;其二,學生有獲得關(guān)心、保護和教育的權(quán)利,還有犯錯誤的權(quán)利。所以,我認為我們在教育學生時要尊重和愛學生,把學生當作人際關(guān)系中一個具體的人來看待,接納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并從學生的性格特點、成長過程與生活環(huán)境中去理解其行為與動機,不能只做簡單的是非評判和道德說教。那年我教三年級,學生某某是從外校轉(zhuǎn)來的,住在親戚家,平時他的學習和生活幾乎無人問津。有一天,同桌拿來一支嶄新的鋼筆,某某見了羨慕極了,可同桌連碰都不讓他碰一下。一天下午,某某早早來到教室,看見同桌的鋼筆放在桌上,他情不自禁拿在手里,愛不釋手,不一會兒,第一個同學、第二個同學……跑進了教室,一念之差,他把鋼筆塞進了自己的書包……事情告到了我這里,我一聽頓時來氣:“這個外來的學生凈給我添麻煩,一定得好好收拾他一頓?!钡鹊剿麘?zhàn)戰(zhàn)兢兢地站在我眼前時,我的氣頓時消了一半,問明了情況后,我送給他一支鋼筆:“老師知道你是因為喜歡鋼筆才這樣做的……”第二天早上,一張檢討書放在了我的辦公桌上,上面寫道:老師,我最害怕您說我“偷”了別人的東西,您不但沒說,還送我一支鋼筆,是我錯了……
其實,學生某某“偷”同桌鋼筆的行為并不是大人眼中“偷”的行為,僅僅是出于喜愛和羨慕而萌生據(jù)為己有的心理作用的結(jié)果。我想,這種行為的偏差表現(xiàn)在小學生的成長道路上是正常的,作為教師,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要保持心平氣和的態(tài)度,要忍受學生的一切過失依舊不放棄他;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包容他,要為學生的自我改變創(chuàng)造條件,要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提供動力。
事實上,生活中即使有這種或那種毛病的學生,他們的身上也有積極因素,能夠找到閃光點。所以,學生德育需回歸生活,在生活中我們善于充分地對這些消極因素和積極因素加以梳理引導(dǎo),就可以發(fā)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克服缺點,發(fā)揚優(yōu)點,使每個學生都能快樂地生活,更健康地成長。
[1]鄭玉珠.生活教學:用心靈感悟世界[J].新課程(綜合版),2014(9).
[2]李民浩.良心教育不可缺[J].中華家教,2003(3).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