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
摘 要:2009年6月6日,李城外在《關于籌備成立咸寧市中國五七干校研究中心》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信陽五七干校群”概念。初步摸清信陽轄區(qū)內五七干校的存續(xù)時間和空間分布情況,可為后續(xù)相關研究提供條件。
關鍵詞:五七干校 ?存續(xù) ?空間分布
★基金項目:河南省社科聯(lián)、經(jīng)團聯(lián)調研課題:河南省 “五七干?!贝胬m(xù)時間和空間分布研究(編號:SKL-2015-55)階段性成果
1966年5月7日,毛澤東主席批閱《關于進一步搞好部隊農(nóng)副生產(chǎn)的報告》后,給林彪寫了一封信,即“五七指示”。1968年3月,黑龍江省革委會主要負責人利用紀念“五七指示”兩周年契機提出按“五七指示”精神辦一個五七干校。5月8日,首批學員進駐慶安縣柳河,全國第一所五七干校成立。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中央、國務院所屬各部委及豫、贛、鄂、遼、吉、黑等18個省創(chuàng)辦了五七干校。據(jù)葉至善先生的記述,“中央直屬機關和國務院系統(tǒng)的干校共136個”[1]。需要注意的是,劉全聚在2012年第3期《文史博覽》發(fā)表《團中央五七干校舊事》認為黨中央、國務院系統(tǒng)各部門在河南、湖北、江西等18個省區(qū)創(chuàng)辦了106所五七干校。葉至善和劉全聚分別提及的136和106這兩個數(shù)字,何者為確?待考。
在當時的信陽地區(qū)(現(xiàn)信陽市),五七干校分布在轄區(qū)內明港、羅山縣、息縣、潢川、淮濱等處?!靶抨枌^(qū)的‘五七干校(中央的)有三十七個,約五萬人”。[1]185
一、信陽域內五七干校研究簡況以及研究意義
信陽五七干校本土研究者有息縣徐澤林、孔繁家等人。研究成果有《關于建立信陽市五·七干校紀念館的建議》[2]、《錢鐘書楊絳在五七干校》[3]、《厚重黃湖》[4]等。
2009年6月6日, 李城外在《關于籌備成立咸寧市中國五七干校研究中心》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信陽五七干校群”概念。初步摸清信陽轄區(qū)內五七干校的存續(xù)時間和空間分布情況,可為后續(xù)相關研究提供條件。
二、信陽域內五七干校的存續(xù)時間和空間分布
鑒于柳河“五七”干校正式進駐于1968年5月7日。1971年林彪“九一三事件”發(fā)生。1979年2月17日,國務院發(fā)出了《關于停辦“五七”干校有關問題的通知》,五七干校很快被撤銷。所以,信陽“五七干?!贝胬m(xù)時間的上下限大致范圍可以初步界定為1968年—1979年。
從目前所見資料來看,信陽五七干校主要分布在信陽地區(qū)的明港、羅山、息縣、潢川、淮濱等地。
(一)信陽市區(qū)境內的五七干校
當時,信陽市區(qū)境內的五七干校主要有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二外)、對外文委和對外友協(xié)、總參五七干校、郵電總局干校等。其具體分布情況如下:
據(jù)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史記載,1969年1000多名師生員工南下到河南信陽明港辦五七干校,1971年11月,大部分人員回京復課[5]。另據(jù)羅強回憶,1969年11月至1971年11月兩年多的時間,二外遵照上級指示,二外教職工在明港鎮(zhèn)大胡村建五七干校。[6]
周而復在《干??床∮洝防锘貞洠?969年11月中旬,他被派到五七干校監(jiān)督勞動,度過三年零一個月。1972年12月下旬,從對外文委、對外友協(xié)明港韓莊村五七干校回北京。[7]
河南省信陽縣革命委員會文件信發(fā)(72)53號《關于立即組織下鄉(xiāng)知識青年遷往縣農(nóng)場的通知》中提及“縣委常委十一月三十日研究決定:成立信陽縣五七青年農(nóng)場(刑集公社蘭橋大隊原電總五七干校東崗)”,據(jù)此,可知郵電部電信總局(郵電總局)干校確曾駐扎在刑集公社蘭橋大隊(蘭店鄉(xiāng))。[8]
1971年4月至1972年7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五七干校由息縣遷至明港鎮(zhèn)。
另據(jù)喬健回憶,四十多年前,父親單位在河南羅山建了五七干校,作為子弟,喬健到了河南——先是潢川,后來是羅山,最后到了信陽的李家寨——在李家寨住了大約不到兩年。[9] 另外,有人回憶河南省信陽市李家寨有一機部干校家屬點。[10] 還有人認為,1969年初其父親下放到河南信陽農(nóng)業(yè)部五七干校。[11]還有人認為農(nóng)機部五七干校曾駐信陽五里店[12]。這些均有待考察。
(二)羅山縣境內的五七干校
據(jù)《羅山教育志(1840-1994)》記載,1951年河南省五一農(nóng)場在羅山縣伍家坡建立……1968年五一農(nóng)場撤銷,子弟小學由五七干校管理,改名為育紅小學,1972年,五一農(nóng)場恢復接管學校 [13],可以初步判斷一機部羅山五七干校存續(xù)時間應在1968年5月8日至1972年區(qū)間內。另外,根據(jù)1999年4月22日是我們一機部五七干校的30周年紀念日推算[14] ,一機部五七干校應成立于1969年4月22日。由此,可以進一步判斷,一機部五七干校在羅山的時間應在1969年4月22日至1972年區(qū)間內。
據(jù)王耀平回憶,他是1969年11月3日早晨4點鐘從北京來到信陽,告別羅山五七干校是在1972年4月。而《羅山教育志(1840-1994)》記載:1974年,羅山縣農(nóng)機局辦起農(nóng)業(yè)機械化學校。校址在城南十里塘。用中央對外經(jīng)委五七干校移交給地方的59間房子作校舍[15]。據(jù)《羅山縣志(1986-2003)》載,1974年10月初,中央對外經(jīng)濟聯(lián)絡委員會五七干校(地址在今龍山鄉(xiāng)十里塘村)撤銷,校舍移交給縣機械局,改建為農(nóng)業(yè)機械學校;干校圓釘廠移交給縣工業(yè)局,改名為羅山金屬制品廠。[13]180
據(jù)以上材料可以初步判斷中央對外經(jīng)濟聯(lián)絡委員會五七干校在羅山存續(xù)時間大致為1969年11月至1974年10月。
據(jù)羅山縣交通局退休干部、當時親歷者孔繁家的回憶,全國總工會羅山五七干校歷經(jīng)1969年3月至1974年10月五年。[16] 《羅山教育志(1840-1994)》的記載印證了孔繁家的說法,1975年羅山縣革委組織農(nóng)林局、衛(wèi)生局、機械局聯(lián)合舉辦了一所“羅山五七農(nóng)業(yè)大學”,校址在廟仙刑橋村(樊寺)。該“農(nóng)大”用全國總工會五七干校移交地方房屋120間做校舍,耕地105畝做農(nóng)場[13]P180。這樣,孔繁家所說的全國總工會羅山五七干校存續(xù)時間為1969年3月至1974年10月,其中的下限1974年10月可以采信,上限距離1968年5月8日也已較近。“全總”羅山五七干校是在河南省五一勞改農(nóng)場三分場基礎上建立,總部設在樊寺。1969年3月14日,打前站的隊伍到羅山縣樊寺農(nóng)場。接著二批、三批相繼開到樊寺農(nóng)場。干校實行部隊編制,共分為8連,其中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6個連,另有后勤、工業(yè)生產(chǎn)兩個連。當時所謂的九連其實是避諱用語特指墓地所在荒地。[17] 總部下邊分設有農(nóng)、工、副、機等連隊,其中嚴沖農(nóng)場為最大,號稱全總三連,人多地廣,很有名氣。其他連隊為五六十人。全國總工會羅山五七干校當時有“向貧下中農(nóng)學習,向農(nóng)民看齊”科目,掛帶了刑橋大隊的南里畈和趙堰兩個生產(chǎn)隊,作為工農(nóng)相結合的試點(示范點)。[16] 另外,《工人日報》社美術編輯王鴻、張步、于人、何偉、葉春旸等隨全國總工會干部一起下放到羅山廟仙樊寺五七干校勞動。
當年在羅山還有一機部、學部、物資部、外經(jīng)委、團中央、國家經(jīng)委、國家科委、旅游局等十來個“五七干?!薄V饕衷谖逡晦r(nóng)場、高店鄉(xiāng)、尤店鄉(xiāng)、龍山鄉(xiāng)、廟仙鄉(xiāng)等處。
其中,國家科委五七干校、工程兵五七干校、燃化部五七干校、河南省革委羅山五七干校駐伍家坡五一農(nóng)場(楠桿鎮(zhèn))。 在馬堰北公路邊的是4連(一機部通用機械所),再往北走上7、8里地是8連(情報所),再走3、4里地就是干校最大的一塊校部所在地,還有機械連,1連(設計院),2連(五局)和3連(基建局),從校部拐向西走上幾里地是10連(機械研究院),然后是其他幾個連。
一機部(八機部) 五七干校駐高店鄉(xiāng)羅山縣糧食局“第二糧庫”(不是羅山縣城的“西關糧庫”),1969年初來,1974年夏秋撤離。校部在凡(樊)大樓,距離陳山(尤店鄉(xiāng)羅洼村陳山組,和楠桿鎮(zhèn)搭界,當年是楠桿公社羅洼大隊陳山小隊)很近。
物資部五七干校,后改為國家計委羅山五七干校,曾駐城西八里棚。
華北電力局羅山五七干校駐城北北桑園。
七機部羅山干校駐高店鄉(xiāng)高廟村。
物資局羅山五七干校駐羅山縣城西八里棚。
國家旅游局羅山五七干校(游覽局)駐龍山鄉(xiāng)的縣原種場(現(xiàn)羅山工業(yè)區(qū)內);
對外經(jīng)委五七干校駐城南十里塘往東南300米[18]一說是龍山鄉(xiāng)十里頭村。[19]895
團中央羅山五七干校曾經(jīng)駐廟仙鄉(xiāng)刑橋。
信陽地革委羅山五七干校駐羅山縣高店鄉(xiāng)張河村五一農(nóng)場下屬分場。
河南省革委羅山五七干校駐羅山縣楠桿鎮(zhèn)伍家坡五一農(nóng)場。
(三)息縣境內的五七干校
《息縣志》較詳細地記載了息縣境內各干校的撤離時間:1968年,對外經(jīng)濟委員會息縣干校撤離。1971年初,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簡稱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前身)息縣干校、物資部息縣干校撤離。1973年全國總工會和《工人日報》社息縣干校撤走。翌年,鐵道部息縣干校撤走。10月,對外經(jīng)貿(mào)部息縣干校撤走。境內五七干校隨著人員撤離而停辦,土地和部分資產(chǎn)移交部隊或地方政府。[20]229這樣,息縣境內各干校存續(xù)時間的下限基本清楚,需要考證的是息縣境內各干校存續(xù)時間的上限。
據(jù)顧準日記記錄,顧準所在的學部經(jīng)濟所是1969年11月16日上午10:30集合,在北京站上車,車行十四小時至駐馬店下車,……車經(jīng)汝南、平輿、新蔡、包信集,……到東岳為下午2時。17日到達,[21]161-162 1971年春天,上級指示,學部五七息縣干校停辦,全體隊員到河南明港的一個軍營集中。[21] 250 另據(jù)楊絳在《干校六記》回憶,錢鐘書所在的學部文學所是11月17日走。[22]學部經(jīng)濟所和文學所親歷者的回憶的出發(fā)時間顯然存在差異。
俞平伯在給兒子信中先后記載:此一月之中三遷其居,北京——信陽——羅山——息縣。信陽12日,住羅山(尤店鄉(xiāng)羅洼村)丁洼(組),14日,到包信四日。[23]4從丁洼到羅山12里。[23] 71969年11月15日……隨學部文學研究所乘火車赴河南干校。12月11日輾轉抵達息縣包信集……1970年1月23日,由包信移居東岳。[23] 528 1972年7月10日,因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從河南遷回。[23] 53016日晨六時抵信陽,到民主路170號信陽區(qū)第一招待所,27日下午3時同乘卡車行,4時3刻抵羅山丁洼五七干校,28日到菜園班勞動、學習。30日(星期日例假),晨7時步往羅山縣,15里弱。12月5日上午大會,宣布移息縣。11日9時半同乘大轎車行,10時半過羅山,11時過息縣,逾淮水橋而北,12時3刻抵息縣之包信集。[23] 377 1970年23日由包信移東岳,[23] 378,34 1971年1月15日晚移居公社大院,16日八時半乘有蓬之卡車行過息縣逾淮河到羅山,停甚久。下午1時3刻到信陽第三招待所,[23] 381 1972年7月10日學部從河南遷回,[23] 382據(jù)《息縣志》載,1968年,中央部分單位在息縣征用土地,相繼辦起五七干校。對外貿(mào)易部在項店公社辦外貿(mào)五七干校,校部在徐集村;鐵道部五七干校在張?zhí)展?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簡稱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前身)五七干校在東岳公社;中華全國總工會《工人日報》社五七干校、對外經(jīng)濟委員會五七干校在孫廟公社;對外文委五七干校在路口農(nóng)場三分場;中央物資部五七干校在城北周莊及楊店公社。[20]229
國家物資部五七干校1969年元月創(chuàng)建,地址在息縣楊店鄉(xiāng),校部位于老街南棉花倉庫處;連隊在何莊、婁莊,占地2000畝。1971年2月撤走后,交軍委空軍后勤部農(nóng)場,現(xiàn)舊址尚存。后期在縣城北原縣一中舊址(現(xiàn)縣城息州大道南側),建豫南電機廠(又稱干校小工廠),文革后期交縣政府。舊址保存尚好。國家外貿(mào)部五七干校1968年創(chuàng)建,地址在項店鎮(zhèn)徐集村南,一說為項店鎮(zhèn)楊樓村。[19]1974年10月撤走。原址交豫南農(nóng)專,舊址保存一般。國家鐵道部五七干校1968年創(chuàng)建,地址在息縣張?zhí)锗l(xiāng)圈行村,共建房30棟,近400間,原辦公室、倉庫、車庫、鍋爐房現(xiàn)保存較好。1974年撤走,現(xiàn)舊址尚存。全國總工會《工人日報》社五七干校1968年遷建,地址在息縣孫廟鄉(xiāng)。1973年撤走,現(xiàn)舊址尚存。國家對外經(jīng)濟委員會五七干校1968年建,地址在息縣孫廟鄉(xiāng)。1968年底撤走?,F(xiàn)舊址尚存。國家對外文化委員會五七干校1968年創(chuàng)建,地址在息縣路口農(nóng)場三分場。后撤走?,F(xiàn)舊址尚存。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五七干校:由于前期在羅山無地可耕。干校人員連同家眷1969年11月由羅山遷至息縣東岳鎮(zhèn)西唐坡,占地約24平方公里。1970年基本建成,房700多間,人員一百多人。1971年初撤走?,F(xiàn)存住房四排,近百間,當年水井、飯?zhí)蒙写?。舊址保存較好。[24]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息縣志》還是徐澤林的研究都提及7所五七干校。而身為親歷者的顧準在日記里寫道:信陽地區(qū)各縣是五七干校相對集中之區(qū),息縣五七干校有8所。[21]167
(四)潢川縣境內的五七干校
1969年4月15日,團中央系統(tǒng)的1970名干部和工勤人員在天安門廣場宣誓后,列隊出發(fā),由北京火車站乘專列到信陽后,分乘43輛大卡車到河南省潢川縣黃湖農(nóng)場。1973年4月,干校人員陸續(xù)回京。
據(jù)孫誠回憶[25],當時團中央五七干校的具體編制情況為:校部駐黃湖農(nóng)場廠部,包括軍代表、放映隊、總機班;團中央行政處(一連)駐方寨;青年雜志、萬年青、輔導員雜志駐白虎崗(二、八連);團中央機關駐關寨(三連);機務隊(四連)下轄各單位抽調、汽車隊、拖拉機、康拜因、發(fā)電站;青少年報社駐窯廠、二郎崗北崗(五連);青少年報社駐二郎崗(南崗、果園、楊寨)(六連);(七連)青年出版社;青年印刷廠(九連);中央團校(十連);亞洲學生療養(yǎng)院駐霸王臺(衛(wèi)生院)(十一連);五七干校子弟入讀霸王臺南的五七中小學。
而據(jù)鄭聞慧的觀點,黃湖農(nóng)場里稀稀落落的有幾個自然村。團中央革命委員會接管農(nóng)場后,按自然村劃了連隊,出版社是七連,中國青年報是三連、四連,印刷廠是五連、六連,團中央本部是一連、二連,中國青年雜志社是八連。[26]
1969年春,河南日報社桂花嶺五七干校駐潢川縣桂花嶺農(nóng)場。
(五)淮濱縣境內的五七干校
1969年冬,中國人民銀行河南淮濱五七干校駐三空橋農(nóng)場。[27] 也有人認為中央財金學院(財政部)干校在固城鄉(xiāng)和馬集。而據(jù)《淮濱縣志》載1969年省民政廳馬集農(nóng)場、期思鎮(zhèn)農(nóng)場與縣農(nóng)場合并。[28]至于合并前后和干校的關系目前不詳。
三、結語
目前,從中國知網(wǎng)檢索結果看,五七干校相關研究論文數(shù)量相對不多,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均有待取得進展,需要社會的關注。
參考文獻
[1] 葉小沫,葉永和,編.葉圣陶、葉至善干校家書(1969-1972)[M].人民出版社,2007:615.
[2] [DB/OL]根在中原.http://xy.rootinhenan.com/rootinhenan/html/2011/4/11031.htm.2013-3-29.
[3] 徐澤林.錢鐘書楊絳在五七干校[J].名人傳記,2012(2).
[4] 政協(xié)河南省潢川縣委員會學習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厚重黃湖[M].(《光州文史資料第十八輯,團中央五七干校專輯之一).
[5] [DB/OL]二外校史館.http://www.bisu.edu.cn/Item/22442_2.aspx.2013-3-29.
[6] [DB/OL]二外新聞網(wǎng).http://www.bisu.edu.cn/Item/21744.aspx. 2013-3-29.
[7] 周而復.《干??床∮洝穐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21/16/885070_47718504.shtml。節(jié)選自唐筱菊、陳少銘,編:在“五七干?!钡娜兆覽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
[8] (縣革委政)知青遷往農(nóng)場和安置工作的通知.縣政府全宗,館編374,室編10,信陽市平橋區(qū)檔案館藏。
[9] 喬健,李家寨.勞動午報[N].2012-10-30(15).
[10] [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5d68190101
7ybh.html. 2013-3-29.
[11] [DB/OL]劉衛(wèi)國回憶http://liuweiguo995.i.sohu.com/blog/view/146082722.htm. 2013-3-29.
[12] [D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8183960.html.2013-3-29.
[13] 羅山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羅山縣志(1986-2003)[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99.
[14] [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8281b0100
gfzn.html. 2013-3-29.
[15] 羅山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羅山教育志(1840-1994)[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180.
[16] 孔繁家,述寫.羅山縣史志研究室王遠德,整理.全國總工會在河南羅山的五七干校(未刊).
[17] 孔繁家,述寫.羅山縣史志研究室王遠德,整理.五七干校里的故事(未刊).
[18] [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3832b0b4a730
2768e99397f.html. 2013-3-29),筆者依據(jù)翻查羅山相關舊地圖結果和實地走訪,進行了部分校對。
[19] 附錄一:五七干校在信陽情況調查表.信陽市政協(xié)學習文史資料文員會編:五七干校在信陽[M].(信陽文史資料第九輯(下)),豫內資信文廣新審字[2014]第016號.
[20] 息縣縣志[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29.
[21] 顧準,陳敏之,丁東.顧準日記[M].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7.
[22] 楊絳.干校六記[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0.
[23] 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第十卷)[C].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
[24] [DB/OL]http://www.xjscz.cn/article-1518-1.html.2013-3-29.
[25] [DB/OL]孫誠《想到哪寫到哪<黃湖五·七干校生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95d710100spuq.html. 2013-3-29.
[26] [DB/OL]鄭聞慧:北京—黃湖,我和黃胄兩地親情,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53344_37120.html. 2013-3-29. 節(jié)選自唐筱菊、陳少銘編:在“五七干?!钡娜兆覽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
[27] 為學為商都應秉持求真務實,訪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學術委員——博士生導師吳念魯[J].中國金融,2011(3): 11;濮存昕、童道明著:我知道光在哪里[M].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8:13.
[28] 淮濱縣志(1951-1983)[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