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先秦、秦漢時期的東夷研究
——以《后漢書·東夷列傳》為中心

2016-02-27 13:27王文光江也川
學(xué)術(shù)探索 2016年12期
關(guān)鍵詞:東夷后漢書華夏

王文光,江也川

(云南大學(xué) 民族學(xué)與社會學(xué)學(xué)院,云南 昆明 650091)

?

先秦、秦漢時期的東夷研究
——以《后漢書·東夷列傳》為中心

王文光,江也川

(云南大學(xué) 民族學(xué)與社會學(xué)學(xué)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后漢書·東夷列傳》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論述先秦時期華夏族東方被稱為東夷的民族,后半部分是《后漢書·東夷列傳》的主體,以豐富的資料論述了夫余、挹婁、高句麗等東北邊疆也被稱為東夷的民族,所以,《后漢書·東夷列傳》中的東夷從時間的角度來看,既指先秦時期黃河和淮河流域之間被稱為東夷的民族,也指秦漢時期東北邊疆被稱為東夷的民族。這些民族與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和后來的漢族及其政權(quán)有著密切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關(guān)系,在統(tǒng)一多民族中國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中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東夷;東北邊疆;民族與民族關(guān)系

一、東夷考釋

東夷概念起源于華夏族關(guān)于中國民族分布的華夷五方格局或者說“一點四方”觀念,是以華夏族為中心的一種民族觀。在戰(zhàn)國時期中國的歷史文獻當中已經(jīng)有四夷的概念,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左傳》記載說:“仲尼學(xué)鳥名于郯子,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xué)在四夷,其信也?!盵1](P1270)這說明孔子在春秋時期就知道中國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與中原華夏族交流頻繁,所以當華夏族的一些制度文化在中原地區(qū)消失之后,還可以在邊疆少數(shù)民族中尋找得到?!睹献印ち夯萃跎稀芬灿涊d了齊宣王與孟子的一段對話,說齊宣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2](P354)這兒的中國指華夏族的諸侯國,而四夷指的是華夏族周邊的各民族。

可見,不論是孔子還是孟子都沒有具體說四夷指什么民族,因此可以知道當時的四夷是泛指華夏族周邊的各民族,當然東夷就是指東方的民族,西夷就是指西部的民族,《孟子·梁惠王上》就曾經(jīng)說“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2](P503)諸馮、負夏、鳴條雖然地望不明,但是在中國東部是明確的,因此東部的少數(shù)民族就是東夷,所以先秦時期歷史文獻當中的東夷主要指的是華夏族東部的民族,分布在今山東省、江蘇北部、淮北地區(qū)。

具體有四夷明確稱謂是《禮記·王制》載:“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fā)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盵3](P55)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在記述舜事跡時也說道:“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盵4](P28)這里十分明確地指出四夷就是北狄、南蠻、西戎、東夷。但是,北狄、南蠻、西戎、東夷仍然是泛稱,并不是指某個具體的民族,其中的東夷是指魯國附近的少數(shù)民族,《國語·魯語》記載說:“彼無亦置其同類以服東夷,而大攘諸夏,將天下是王?!盵5](P193)

綜上所述,雖然在先秦時期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中東夷一詞出現(xiàn)很早,但都沒有揭示其準確內(nèi)涵,沒有真正告訴我們東夷是什么樣的民族。

在《后漢書·東夷列傳》中進一步對東夷進行了相關(guān)的解釋,對于什么是先秦時期的東夷,《后漢書·東夷列傳》注引“《王制》云:‘東方曰夷’”。[6](P2807)認為所謂夷,就是如同深深扎在泥土當中的樹根,其特點是“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因此東夷的民族特性是“天性柔順,易以道御”。之后對先秦時期的東夷進行了分類,認為東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注引《竹書紀年》說:“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后相即位二年,征黃夷。七年,于夷來賓,后少康即位,方夷來賓”。[6](P2807)從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來看先秦時期的東夷分布在黃河流域以南和淮河流域以北地區(qū),[7](P15~16)當然,先秦時期的“東夷”并沒有包括當時華夏族東方的所有民族群體,因為除了上述的各種東夷之外,還有“嵎夷”“藍夷”等,對此《后漢書·東夷列傳》又說“昔堯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蓋日之所出也”。[6](P2807)顯然“嵎夷”是分布在最東方的民族群體,在他們的分布區(qū)可以最早看到太陽,所以被認為太陽是從他們那里出來的。

夏代的東夷還沒有開始與華夏族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民族交往,而且還因為“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6](P2807~2808)東夷與華夏族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民族交往是從少康以后,“世服王化,遂賓于王門,獻其樂舞”。但是到了夏朝晚期“桀為暴虐,諸夷內(nèi)侵”??磥頄|夷也是乘夏王朝動亂的歷史機遇在發(fā)展自我。

東夷與華夏族發(fā)生比較緊密的聯(lián)系是從商代開始的,即所謂“殷湯革命,伐而定之”。[6](P2807~2808)但是到了仲丁時代,東夷當中的藍夷與商王朝發(fā)生矛盾沖突,“自是或服或畔,三百余年”,在這三百年當中,商王朝漸漸衰敗,而東夷卻漸漸強大起來,成為商人東部強大的政治力量,而且還遷徙到了華夏族分布的核心地區(qū),與華夏族發(fā)生了更加緊密的聯(lián)系,對此,歷史文獻記載說“武乙衰敝,東夷浸盛,遂分遷淮、岱,漸居中土”。

周武王消滅商紂王之后,內(nèi)部也發(fā)生了動亂,即“管、蔡畔周”,[6](P2808)在這次動亂當中管叔、蔡叔還讓東夷中的淮夷參加,于是“周公征之,遂定東夷”。注引《尚書》說:“武王崩,三監(jiān)及淮夷畔,周公征之,作《大誥》。又曰成王既伐管叔、蔡叔,滅淮夷?!闭f明西周時期,東夷已經(jīng)頻繁地參加華夏族的內(nèi)部斗爭,當然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開始與華夏族發(fā)生融合。

西周時期,東夷中的徐夷又想自立為王,而且還帶領(lǐng)東夷各部“伐宗周”,[6](P2808)一直攻到黃河邊上,攻勢猛烈“穆王畏其方熾”,周穆王無力還擊,于是“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但是偃王“仁而無權(quán),不忍斗其人,故致于敗”。周穆王在這個時候得到了一匹好馬,“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舉兵而滅了徐夷。

到了周厲王以后,西周的帝王大多無道,所以東夷又發(fā)動了對西周王朝的大規(guī)模攻擊,首先是淮夷又重新發(fā)動了對周王朝的攻擊,周厲王“命虢仲征之,不克”,一直到了周宣王時“命召分伐而平之”。但是周幽王以后東夷的勢力更加強盛,“遂陵暴諸夏,侵滅小邦”。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了戰(zhàn)國晚期“秦并六國,其淮、泗夷皆散為民戶”。[6](P2809)即在戰(zhàn)國晚期到秦王朝統(tǒng)一的這一段時期,先秦時期分布在華夏族東部的東夷已經(jīng)基本融入華夏族,成為華夏族重要的組成部分。

《后漢書·東夷列傳》的后半部分所記載的秦漢時期的東夷,在空間分布上已經(jīng)不是分布在黃河和淮河流域之間的民族,而是分布在東北邊疆的民族;從民族分類的角度來看,秦漢時期分布東北邊疆的夫余、挹婁、高句驪、東沃沮、濊等民族群體,分別屬于肅慎系統(tǒng)和濊貊系統(tǒng),與先秦時期的東夷基本沒有民族的源流關(guān)系。

二、秦漢時期東北邊疆的東夷及其民族關(guān)系

(一)挹婁

挹婁就是上一個歷史時期的肅慎,到了東漢時期被漢族的歷史學(xué)家稱為挹婁,主要分布在夫余東北,挹婁的南邊是北沃沮,北邊是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qū),從現(xiàn)代地理角度來看挹婁分布在東北亞地區(qū)中國與俄羅斯交界的黑龍江中下游,再往東邊就是韃靼海峽,故《后漢書·東夷列傳·挹婁》載:“挹婁,古肅慎之國也。在夫余東北千余里,東濱大海。不知其北所極?!盵6](P2812)對此,在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2冊“西漢·東漢時期”的西漢時期全圖中黑龍江中下游地區(qū)標注的是肅慎,而在同書東漢時期全圖中標注的是挹婁。[8](P13~14,P40~41)由此說明,挹婁就是上一個歷史時期的肅慎,所以《通典·邊防典二》記載說:“挹婁,魏時通焉,云即古肅慎之國也。周武王及成王時,皆貢楛矢、石弩。爾后千余年,雖秦漢之盛,莫能致也?!盵9](P5021)這應(yīng)該是因為地理空間距離的遙遠使雙方的交往不多,但并不是說雙方?jīng)]有交往。

(二)濊貊系統(tǒng)的民族

1.夫余

夫余屬于東北邊疆濊貊系統(tǒng)的民族。分布在漢武帝設(shè)置的玄菟郡北千里,南邊與高句麗相連接,東邊是挹婁,西邊與鮮卑相連接,北邊為弱水(今黑龍江),夫余的分布區(qū)在今黑龍江以南以嫩江流域為中心,地方二千里,[8](P13~14)總的來看,夫余分布在今東北中部,其地域范圍西以今吉林省農(nóng)安為中心,東以吉林市為中心,四平以北,哈爾濱以南,東北平原中部。

東漢王朝的郡縣系統(tǒng)把夫余讓玄菟郡進行管理,所以夫余與東漢的關(guān)系具有羈縻的關(guān)系。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25~56年),東北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開始大規(guī)模向東漢朝貢,夫余也在其中,“建武二十五年(50年),夫余王遣使奉貢,光武厚答報之,于是使命歲通”。[6](P2812)

盡管如此,東漢王朝與夫余在很長的時間里,雙方的關(guān)系都是在戰(zhàn)與和的交替過程中進行。

安帝永初五年(111年),“夫余王始將步騎七八千人寇抄樂浪,殺傷吏民”,[6](P2812)從夫余一次能夠出動八千人的步兵和騎兵進攻東漢的樂浪郡(駐今朝鮮平壤),說明夫余有比較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chǔ),當然不久之后夫余在權(quán)衡了利弊之后又恢復(fù)了與朝廷的友好關(guān)系,永寧元年(120年),夫余派遣“嗣子尉仇臺詣闕貢獻”,東漢光武帝對此也格外重視,“賜尉仇臺印綬金彩”。

東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夫余國王親自朝貢,“帝作黃門鼓吹、角抵戲以遣之”。[6](P2812)桓帝延熹四年(161年),夫余國王再次派遣使者朝貢。而到了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夫余國王夫臺卻又親自帶領(lǐng)二萬余人攻擊東漢的玄菟郡(住今沈陽東南),“玄菟太守公孫域擊破之,斬首千余級”。靈帝熹平三年(174年),夫余“復(fù)奉章貢獻”。由于夫余本來就在政治上屬玄菟郡管轄,所以到了東漢獻帝時,夫余國王曾經(jīng)要求直接接受東漢王朝管理。

2.高句麗

高句麗的民族名稱較為復(fù)雜,在《后漢書·東夷列傳》中就有幾個名稱,第一個就是高句麗,但是在第一個自然段之后改為句麗,隨之又改為貊,即“句麗一名貊,有別種,依小水為居,因名曰小水貊。出好弓,所謂‘貊弓’是也?!盵6](P2814)注引《魏氏春秋》進一步解釋說“遼東郡西安平縣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驪別種因名之小水貊”;在第三自然段當中卻是高句驪與句驪相互使用,偶爾又使用濊貊作為高句驪的民族名稱,把《后漢書·東夷列傳》中對高句驪的記載和其他文獻相比較,也可以看到高句驪和句驪、貊人的互用:在《漢書·王莽傳》中既有高句驪的稱呼,也有貉人、濊貉(按,貉同貊),在《資治通鑒》中記載為貊人。

漢朝對高句驪分布區(qū)的治理是很早的,在漢武帝滅朝鮮之后,設(shè)置了真番郡、臨屯郡、樂浪郡、玄菟郡,在玄菟郡下面高句驪的分布區(qū)設(shè)置了高句驪縣,漢朝還特別為此事“賜鼓吹伎人”。[6](P2813)

王莽新朝時由于民族政策失誤,與北邊匈奴的矛盾日益加劇,便征發(fā)各民族的軍隊參加攻擊匈奴的戰(zhàn)爭,因為高句驪也在征發(fā)之列,但是高句驪人不愿意參加戰(zhàn)爭,所以“皆亡出塞為寇盜”[6](P2814)對此,遼西大尹田譚去追擊逃亡的高句驪人,最終戰(zhàn)死,王莽于是“令其將嚴尤擊之,誘句驪侯騶入塞,斬之,傳首長安”。在這樣的情況下王莽利令智昏,進一步推行錯誤的民族政策,“更名高句驪王為下句驪侯”,即不但把高句驪王降為侯,而且還把“高”改為“下”,其結(jié)果是引起了高句驪人的強烈反抗,“貊人寇邊愈甚”。

隨著高句驪的強大,役屬了具有親緣關(guān)系的沃沮、濊貊,與東漢關(guān)系的特點是時叛時附,即一方面請求歸附東漢,但是另一方面則不斷進攻東漢。

漢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高句驪派遣使者向東漢朝貢,漢光武帝把王莽時期改的“下句驪侯”又改為高句驪王。高句驪與東漢的關(guān)系開始改善,所以在建武二十三年(47年)冬,高句驪殘支部落大加戴升等萬余口到東漢的樂浪郡請求內(nèi)屬。

建武二十五年(49年)春,高句驪深入到東漢幽州腹地,進攻幽州的右北平郡、漁陽郡、上谷郡,最遠到了今太原市附近的太原郡,對此東漢沒有以武力還擊,而是讓遼東太守祭肜“以恩信招之”,[6](P2814)所以高句驪的軍隊“皆復(fù)款塞”。事隔不久,高句驪的國王又帶領(lǐng)軍隊多數(shù)進犯東漢邊境。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春,高句驪的軍隊再次進攻遼東郡,寇略六縣,被遼東郡太守耿夔擊破之,斬其渠帥。由于東漢的反擊,所以到了東漢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高句驪的國王宮派遣使者朝貢,請求歸屬于東漢的玄菟郡。

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高句驪又進攻玄菟郡華麗城。東漢在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之后,在建光元年(121年)春,幽州刺史馮煥、玄菟郡太守姚光、遼東郡太守蔡諷等,將兵出塞攻擊,“捕斬濊貊渠帥,獲兵馬財物”。[6](P2814~2815)高句驪的國王宮就派遣他的兒子遂成帶領(lǐng)二千余人去見玄菟郡太守姚光,希望投降,而實際上是詐降,沒有想到姚光居然相信,“遂成因據(jù)險厄以遮大軍,而潛遣三千人攻玄菟、遼東,焚城郭,殺傷二千余人”。東漢安帝于是征發(fā)廣陽郡、漁陽郡、右北平郡、涿郡屬國三千余騎一同救援,但是東漢的軍隊還沒有到達,高句驪的軍隊已經(jīng)撤離。秋天,高句驪國王宮又親自率領(lǐng)馬韓等數(shù)千騎兵圍攻玄菟郡。在這樣的危急時刻,夫余國王派兵幫助東漢的軍隊“遣子尉仇臺將二萬余人,與州郡并力討破之。斬首五百余級”。

不久高句驪國王宮去世,他的兒子遂成即位為高句驪國王。玄菟郡太守姚光請求利用高句驪國王宮去世的時機攻擊高句驪,許多人東漢官員都認為是個極好的機會,但是尚書陳忠不同意,向東漢安帝進諫說:“宮前桀黠,光不能討,死而擊之,非義也。宜遣吊問,因責讓前罪,赦不加誅,取其后善?!盵6](P2815)東漢安帝聽取了尚書陳忠的建議。所以到了建光二年(122年),新即位的高句驪國王遂成歸還了以往掠奪的漢族民眾,并且親自到玄菟郡投降。

高句驪國王遂成去世之后,遂成的兒子伯固續(xù)立。在伯固治理高句驪王國期間絕大部分濊貊系統(tǒng)的民族都與東漢建立了比較好的民族關(guān)系,所以文獻記載說“東垂少事”。[6](P2815)東漢順帝陽嘉元年(132年),東漢仍然在玄菟郡設(shè)置了屯田六部,目的還是為了防范高句驪的攻擊。到了東漢質(zhì)帝(在位一年,年號本初,146年)和東漢桓帝時期,高句驪果然又攻擊東漢的遼東郡、遼西郡等,甚至還“掠得樂浪太守妻子”。東漢靈帝建寧二年(189年),玄菟郡太守耿臨發(fā)動了對高句驪的攻擊,斬首數(shù)百級,高句驪國王伯固降服,請求歸屬玄菟郡。

3.沃沮

沃沮是濊貊系統(tǒng)中與高句驪關(guān)系較為密切的一部分,語言、居住形式、服飾都和高句驪相同。在地域上又有南北之分,即分為東沃沮和北沃沮。

東沃沮,《后漢書·東夷列傳》載:“東沃沮在高句驪蓋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北與挹婁、夫余,南與濊貊接。其地東西狹,南北長,可折方千里?!盵6](P2816)則東沃沮人的分布區(qū)域為今黑龍江省東南角穆棱河上游與綏芬河流域,以及吉林省東部圖們江流域至朝鮮半島東北的濱海狹長地帶。東漢時東沃沮受到高句驪的控制。

漢武帝滅朝鮮之后,在東沃沮分布區(qū)設(shè)置了玄菟郡,后來玄菟郡遭到濊貊系統(tǒng)的民族攻擊,于是把玄菟郡遷徙到高句驪西北今沈陽東南地區(qū),在沃沮分布區(qū)設(shè)置了縣,屬樂浪東部都尉管轄。到了東漢光武帝時期罷都尉官,就封東沃沮的政治首領(lǐng)為沃沮侯。但是因為東沃沮在民族源流上與高句驪同屬于一個系統(tǒng)的民族,分布區(qū)面積較小,最后還是“臣屬句驪”。[6](P2816)高句驪于是向東沃沮派遣自己的官員作為使者,對東沃沮進行監(jiān)視,“責其租稅,貂、布、魚、鹽、海中食物,發(fā)美女為婢妾焉”。

北沃沮,也叫做置溝婁,距離南沃沮八百余里。二者之間的文化基本相同,僅僅是分布在北邊所以被稱為北沃沮。北沃沮的北邊是挹婁,因為挹婁人喜歡沿海而下乘船掠奪北沃沮,所以北沃沮對挹婁十分畏懼,“每夏輒臧于巖穴,至冬船道不通,乃下居邑落”。[6](P2816)由于北沃沮距離漢族的政治中心遠,所以與漢朝的聯(lián)系不是十分緊密。

4.濊

濊是濊貊系統(tǒng)中的核心部分,故相關(guān)文獻記載說:“耆舊自謂與句驪同種,言語法俗大抵相類?!盵6](P2817)即濊人傳統(tǒng)社會的權(quán)威人士認為濊人與高句驪是來自一個共同的祖先,因此他們的語言相同、政治制度相同、風俗習(xí)慣相同。

從文化關(guān)系的角度來看,濊人在商周之際就開始受到華夏文化的影響,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武王把箕子封在朝鮮“箕子教以禮義田蠶,又制八條之教”。[6](P2817)箕子制定的“八條之教”在濊貊分布區(qū)產(chǎn)生了積極的社會效益,表現(xiàn)為“其人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飲食以籩豆”。

三、小 結(jié)

第一,不論是先秦時期的東夷分布區(qū),還是秦漢時期的東夷分布區(qū)都屬于華夏/漢文化分布區(qū)。具體來說,箕子在三個方面?zhèn)鞑チ巳A夏文化,首先是把華夏族的禮儀文化傳播到了濊貊分布地區(qū),迄今為止許多華夏族的禮儀文化仍然比較好地存在于朝鮮半島;其次是把華夏族的農(nóng)耕文化在濊貊分布區(qū)進行廣泛的傳播,使?jié)桴鱿到y(tǒng)的民族較早成為農(nóng)業(yè)發(fā)達的民族;再次是為濊貊系統(tǒng)的民族制定了政治制度,也就是所謂的“八條之教”,對于“八條之教”注引《漢書》“音義”說“八條不具見也?!闭f明因為時間久遠,已經(jīng)不知道八條的具體內(nèi)容,但是注引《漢書》還是見到有這樣一些記載:“箕子教以八條者,相殺者以當時償殺,相傷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彼械倪@些制度規(guī)定對于濊貊系統(tǒng)各民族的發(fā)展意義是重大的,促進了濊貊系統(tǒng)的民族快速向文明社會發(fā)展。由于華夏族對濊貊系統(tǒng)的民族有這樣的文化影響,所以作為東夷的濊貊才會與其他的民族產(chǎn)生差別,即與南蠻、北狄、西戎是不同的。到了秦漢之際有更多的華夏族進入這一地區(qū),《后漢書·東夷傳》載:“陳涉起兵,天下崩潰,燕人衛(wèi)滿避地朝鮮,因王其國。”[6](P2809)所以更多的華夏族帶著華夏文化融入當?shù)孛褡?,使?jié)桴鱿到y(tǒng)的民族文化成為一種多源合流的復(fù)合型文化。

第二,從《后漢書·東夷列傳》的內(nèi)容來看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論述先秦時期華夏族東方被稱為東夷的民族,后半部分是《后漢書·東夷列傳》的主體,以豐富的資料論述了夫余、挹婁、高句驪等東北邊疆也被稱為東夷的民族,所以,《后漢書·東夷列傳》中的東夷從時間的角度來看,既指先秦時期黃河和淮河流域之間被稱為東夷的民族,也指秦漢時期東北亞地區(qū)被稱為東夷的民族。這些民族與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和后來的漢族及其政權(quán)有著密切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關(guān)系,在統(tǒng)一多民族中國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當中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說明統(tǒng)一多民族中國的發(fā)展歷史與各民族在政治上要求歸屬統(tǒng)一多民族中國的歷史緊密相關(guān),是統(tǒng)一多民族中國形成與發(fā)展的內(nèi)在歷史動力。

第三,秦漢時期有眾多的華夏族融入了東北邊疆濊貊系統(tǒng)的民族當中,所以東北邊疆的許多民族對漢王朝有一種向心力,因此漢武帝能夠在他們的分布區(qū)設(shè)置了中國歷史上東北邊疆有名的樂浪郡、臨屯郡、玄菟郡、真番郡等郡。秦漢之際因為中原地區(qū)的動亂,靠近朝鮮半島的華夏族大量逃亡,幾萬華夏族人進入朝鮮半島,“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shù)萬口”,[6](P2817)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華夏族燕人衛(wèi)滿擊敗了王準,自立為朝鮮王,這個時候濊貊的分布區(qū)被華夏族當中的燕人衛(wèi)滿控制,從衛(wèi)滿傳國到了他的孫子右渠之時,已經(jīng)是漢武帝時期。在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濊人的政治首領(lǐng)南閭帶領(lǐng)濊人反叛右渠,然后率領(lǐng)二十八萬濊人到遼東郡請求內(nèi)屬,漢武帝于是在濊人分布區(qū)設(shè)置了蒼???。到了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西漢在消滅了華夏族燕人衛(wèi)滿的朝鮮王國之后,于其地設(shè)置了樂浪郡等四郡。漢王朝東北邊疆這四個郡的設(shè)置在統(tǒng)一多民族中國發(fā)展歷史上意義是十分重大的,促進了這一地區(qū)的發(fā)展,促進中原民族與東北邊疆民族的交流,使中國的東北邊疆有了新的變化,使這個地區(qū)的民族對統(tǒng)一多民族中國有了最早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

[1]王守謙等譯注.左傳全譯·昭公十七年[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2]劉俊田等譯注.四書全譯·孟子[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3]許嘉璐.文白對照十三經(jīng)·禮記·王制(上冊)[M]. 山東、陜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

[4]史記·五帝本紀第一[M].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82.

[5]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后漢書·東夷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65.

[7]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1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M].北京:地圖出版社,1982.

[8]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2冊):“西漢·東漢時期”[M].北京:地圖出版社,1982.

[9]通典·邊防典二(卷186)[M].北京:中華書局,1988.

〔責任編輯:李 官〕

Study of the Dongyi Nationality Based on The Later Han Dynasty. Dongyi Biography

WANG Wen-guang, JIANG Ye-chuan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Yunnan, China)

The Later Han Dynasty. Dongyi Biography contains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focused on the ethnic group called Dongyi in the east of Huaxia nationality in the Pre-Qin period, while in the second part, the main part of the book, the author explored with abundant data such ethnic groups as Fuyu, Yilou and Gaojuli in the northeast border areas, which were named Dongyi too. Therefore, examined from the angle of time, the Dongyi nationality in The Later Han Dynasty. Dongyi Biography included both the people living in between Yellow River and Huaihe River basin in the Pre-Qin period and the people in northeast borderland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se ethnic minorities ha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uaxia nationality in Pre-Qin dynasty and the later Han nationality in fields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and had played a constructive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nified multi-ethnic nation of China.

Dongyi nationality; northeast borderland; ethnic relations

王文光(1955— ),男,云南昭通人,云南大學(xué)民族學(xué)與社會學(xué)學(xué)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西南民族歷史文化研究; 江也川(1993— ),男,云南麗江人,云南大學(xué)民族學(xué)與社會學(xué)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族史研究。

K09

A

1006-723X(2016)12-0103-05

猜你喜歡
東夷后漢書華夏
綻放,華夏之美
華夏航空首架ARJ21首航
一場約架,變了華夏
華夏擷韻
《后漢書》郭玉脈法校文
THE STONELIONS OF CHINA
從莒地巖畫看東夷人的崇日文化
仙君泡妞記
《謝沈后漢書》魯迅輯本考略
上饶县| 潮安县| 青阳县| 自治县| 唐海县| 张家港市| 周口市| 沂南县| 兰坪| 鸡泽县| 和硕县| 漯河市| 阿尔山市| 平远县| 海淀区| 桐乡市| 广汉市| 南和县| 吉林省| 孟州市| 沈丘县| 石门县| 红河县| 和顺县| 沙河市| 长武县| 旬邑县| 昌宁县| 神农架林区| 西安市| 全南县| 高淳县| 略阳县| 雷州市| 平和县| 临洮县| 河南省| 洪湖市| 吉木乃县| 手游| 佳木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