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明淑 凌 宇
散文黃金時段之推演與存續(xù)繁榮
邱明淑 凌 宇
20世紀90年代散文創(chuàng)作迎來了“五四”以來第二個黃金時段,其研究推演之力主要有四:一是散文本體論研究有實質性進展,二是文體特性和規(guī)律研究得以深化,三是散文觀念形態(tài)與思潮更加本真,四是散文批評與爭鳴更加自由。文章在對研究隊伍不穩(wěn)定、研究散亂不系統(tǒng)、研究遲滯不新潮等問題思考的基礎上,探討了存續(xù)繁榮、提升品質的要務問題,即要培育散文理論研究高素質人才、要構建新媒體語境下的現代散文理論體系,要有大視野、大格局等策略。
新時期 散文研究 成就 策略
20世紀90年代,散文創(chuàng)作迎來了“五四”以來第二個黃金時段,龐大的創(chuàng)作隊伍和作品成果令散文創(chuàng)作持續(xù)繁榮;同時,散文的出版與傳播也空前繁榮和興盛。各權威出版機構推出現當代內地散文家、港臺散文家的作品,這些經典散文作品的推出,培養(yǎng)了大批各階層散文讀者,營造了散文閱讀的良好氛圍。2001年,韓寒的散文集《零下一度》暢銷110多萬冊,摘取當年中國內地暢銷書排行榜桂冠;2003年,他又以雜文集《通稿2003》90多萬冊的銷售業(yè)績引起文壇不小轟動。新時期散文研究也產生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尤其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林非在《文學評論》1987年第2期發(fā)表《散文創(chuàng)作的昨日和明日》為標志、以質疑60年代形成的“形散神不散”模式為突破口,使散文的研究呈現波涌熱潮。
(一)散文本體論研究有實質性進展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特別是在喻大翔發(fā)表的《散文觀念更新談》和林非發(fā)表的《散文創(chuàng)作的昨日和明日》等文章全新觀點的啟示和影響下,新時期散文學術界對散文的本質和特點進行了系統(tǒng)而全面的反思與重構。張國俊的《論當代散文概念的重新界定》、樓肇明的《關于散文本體性的思考》、王開志的《對散文根性認識的再認識》等是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在散文本體論研究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方面,林非的觀點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影響。他在《散文創(chuàng)作的昨日和明日》中,首先厘清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長期統(tǒng)治散文界的“形散神不散”理論的本質和危害,然后指出散文的應有特質。他認為:“形散神不散”的主張“自覺不自覺地表達了我們當時一種相當盛行的文藝思想:作品的主題必須集中和明確”?!吧⑽目梢詫懙孟褚皇自姡梢詫懙孟褚黄≌f,也可以寫得像一出短劇。”*林非:《散文創(chuàng)作的昨日和明日》,《文學評論》1987年第2期。此后,傅德岷在《窒息散文創(chuàng)作的僵化模式:“形散神不散”異議》、喻大翔在《歷史與現實:形散神不散》、曾紹義在《對“形散神不散”的否定與散文研究》等文中反思了這一理論教條。曾紹義指出:散文的自由屬性首先是指作家的心態(tài)和散文的內容,而不只是指形式。林非發(fā)表《關于當前散文研究的理論建設問題》,持續(xù)深入地闡述散文本體論問題,為新時期散文學術規(guī)范作出了重要的奠基性貢獻。在他看來,“關于散文的本體論, 其實質就是要說明散文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文體, 對它的特征作出科學的闡述?!睘榇?,他提出散文最為本質的特征是“自由與坦率”,是“自由揮灑”*林非:《關于當前散文研究的理論建設問題》,《河北學刊》1990年第4期。。
(二)文體特性和規(guī)律研究得以深化
新時期散文學術界和創(chuàng)作界對于散文文體的討論,由20世紀90年代“跨文體”理念的提出和創(chuàng)作嘗試引發(fā)。在1990年江蘇省常州當代散文發(fā)展趨向研討會上,賈平凹、馮驥才、雷達、李孝華相繼提出并闡述了“跨文體散文”的理念。他們的核心觀點是:真誠、自由是散文的靈魂。在此前提下,散文創(chuàng)作應大膽解放思想,不必拘泥于抒情小品文的套路,在文體元素上,可向任何姊妹文學形式學習:既可以借鑒小說的人物性格塑造、情節(jié)設計、細節(jié)描寫,也可以汲取戲劇沖突、情境的表現長處,還可以恰當運用詩歌在情感抒發(fā)、意象創(chuàng)造、音韻節(jié)奏等方面的體裁優(yōu)勢;同時,賈平凹、馬麗華突破了散文在篇幅上“短小精悍”的定勢。馬麗華的《走過西藏》系列散文長達百萬字,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長達十數萬字,賈平凹“商州系列”、《老西安》等作品均不下萬字。
散文文體觀在上述兩方面的突破很快引發(fā)理論界持續(xù)不斷的爭鳴。劉錫慶提出了“凈化散文”的明確主張。他在《當代散文:更新觀念,凈化文體》《藝術散文:當代散文走向的審美規(guī)范》《迎接新世紀的輝煌》《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幾個問題》等系列文章中,堅持強調散文的文體獨特性、純潔性, 力主規(guī)范散文文體,推出“藝術散文”概念,認為“藝術散文”應該具有“自我性”“向內性”“表現性”特征。他認為: “散文的‘范疇’不宜過寬?!薄吧⑽牡倪^‘寬’、過‘大’,難以進行審美規(guī)范,是散文一直未能棄‘類’成‘體’(獨立文體)的重要原因。這是散文發(fā)展遲緩的癥結,是散文的大不幸。”*劉錫慶:《當代散文:更新觀念,凈化文體》,《散文百家》1993年第11期。
有益的爭鳴帶來了文體論建設性的發(fā)展。李曉虹的《20世紀散文文體發(fā)展及其文化蘊含》對散文文體觀念和創(chuàng)作形態(tài)多元共生的總體格局給予了寬容性的肯定,陳劍暉的《論20世紀90年代中國散文的文體變革》,“從文體的角度,對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散文進行了宏觀的描述和微觀的分析”,提出了“文類文體”“語體文體”“主體文體”“時代文體”四個層面的新時期散文文體界說。*徐慧琴:《新時期散文研究綜述》,《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三)散文觀念形態(tài)與思潮更加本真
在新時期以前,由于長期對意識形態(tài)要素的過分強調,散文思潮研究一直受到保守文藝觀的困擾,片面而狹隘。在新時期思想解放的大環(huán)境之下,它逐漸回歸理性和客觀。傅德岷主編的《新時期散文思潮概觀》、韋濟木的《論新時期散文的藝術嬗變》對新時期散文思潮的源流進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尤其對新時期散文在藝術思維與藝術手法上盤旋上升的發(fā)展過程進行了全面總結,著重強調現代主義的沖擊對散文傳統(tǒng)觀念和散文創(chuàng)作的積極影響。*韋濟木:《論新時期散文的藝術嬗變》,《當代文壇》2004年第1期。此外,李曉虹的《二十世紀散文思潮的演變》、傅德岷的《論新世紀散文的跨越與發(fā)展》和《論市場經濟與散文的“雅”“俗”分流》、傅瑛的《走向世俗:跨世紀中國散文的發(fā)展態(tài)勢》、顏敏的《新時期散文衍化管窺》等研究著述對散文觀念和思潮演變的規(guī)律和發(fā)展態(tài)勢進行了學理性辨析。
(四)散文批評與爭鳴更加自由
單看新時期研究量的收獲,作家作品研究無疑是最大的,既有宏觀整體研究,更有微觀個體研究??傮w上看,新時期散文創(chuàng)作批評以描述性、感性、正面評價為主。陳劍暉的《論九十年代的中國散文現象》、李林榮的《泛文學時代的散文創(chuàng)作》、林濱的《公共空間的散文寫作——關于九十年代中國散文的對話》、楊愛平的《行動散文與散文行動》和《論城市散文的現狀及其走向》、李曉虹的《平庸:當前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問題》主要對新時期散文,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散文進行整體把握,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相對客觀、公允的評價,基本能做到既不“捧殺”也不“棒殺”。
對創(chuàng)作流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涌現的文化散文、學者散文、女性散文、西部散文、晚報快餐散文、小女人散文等創(chuàng)作現象的即時研究;而對作家的個體研究則主要圍繞影響力較大的當代散文名家的創(chuàng)作,如史鐵生的精神散文、賈平凹的地域散文、余秋雨為代表的文化散文、葉夢為代表的女性散文,周濤、張承志等為代表的西部散文研究上。這些研究主要以闡釋型、感悟型褒揚評論為主,對推介新時期散文名家名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研究隊伍不穩(wěn)定
“缺乏穩(wěn)定的散文研究者隊伍, 也勢必會造成散文研究整體質量的下滑。目前散文研究的專家學者較少, 更多的是以小說或詩歌研究為本色行當,偶爾客串一下的散文研究者?!?王景科、牟洪建:《王兆勝的散文研究及其散文批評觀》,《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更為嚴重和緊迫的問題是,散文學術人才的培養(yǎng)難以為繼,全國高校、科研單位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博士點招收散文研究方向者屬鳳毛麟角。國內高校中,近年來僅有蘇州大學范培松先生、福建師范大學汪文頂先生等少數學者還在招收中國現當代散文方向博士研究生;即使原以散文研究見長的培養(yǎng)機構,如福建師范大學、蘇州大學,也隨著帶頭人的離開或學術興趣的轉移而輝煌不再,比起小說研究、詩歌研究甚至戲劇研究,散文研究很難成為主流。沒有學術梯隊、沒有學術人才的可持續(xù)補充,散文研究不可能取得長足進步。
(二)研究散亂不系統(tǒng)
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的最大困境莫過于理論的困境。新時期的散文基礎理論研究雖然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歷了“撥亂反正”,但只是對“五四”現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的回歸,研究內容基本上沒有超過古代文論和“五四”啟蒙傳統(tǒng)的范疇;在研究方法上,還未脫離倫理批評、社會歷史批評的限制,結構主義批評、接受學批評、心理分析批評、生態(tài)文學批評等新方法還未大規(guī)模引入散文研究領域。在散文史論研究方面,雖有俞元桂的《中國現代散文史》、范培松的《中國現代散文史》、佘樹森的《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陳平原的《中國散文小說史》、傅德岷的《中國現代散文發(fā)展史》等成果,但這些著作主要產生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材料、觀點難免受到既有格套的限制,且這些代表性史論著作主要以作家作品為研究主體,或者是“關于散文的知識普及” ,主要提供“史實、史識”*王兆勝:《論20世紀中國散文研究》,《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而對散文發(fā)展的內在邏輯缺乏有機和深刻的剖析,資料性和感性總結的色彩較為濃厚。
(三)研究遲滯不新潮
近30年來,散文研究與小說、詩歌、戲劇等其他文學門類的研究相比,其進步和變化顯得遲滯。小說、詩歌、戲劇研究領域已經十分普遍地運用了社會學批評、意識形態(tài)批評、形式主義—新批評、結構主義—符號學研究、原型批評、精神分析、文本細讀、解構主義批評、女權主義批評、接受美學—讀者反應批評、后殖民主義批評等方法,而散文研究卻相對傳統(tǒng)化,現當代新潮的文學研究方法又難以在散文研究中找到切入點和突破口。散文批評總是在散文創(chuàng)作熱潮之后亦步亦趨,缺乏前瞻性引領。例如對于散文創(chuàng)作中不斷翻新的新奇概念和名號,散文學術界幾乎無所作為,毫無建樹。“學者散文、歷史散文、文化散文、大散文、文化大散文、歷史大散文、大文化散文、大歷史散文、文化歷史大散文、歷史文化大散文、大文化歷史散文、大歷史文化散文……種種熱鬧而隨意的命名, 形成疊床架屋式的文字游戲; 再加上小女人散文、小男人散文、行走散文、性情散文、風景散文、休閑散文、新媒體散文、記者散文、官員散文……命名的不一而足, 充分指涉了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混亂與理論的失控。”*張宗剛:《“散文熱”的背后:1990年代以來的散文創(chuàng)作生態(tài)觀察》,《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對于上述現象,更多的研究集中在闡釋、贊揚層面,很難形成正常的批評氛圍,導致散文批評難以深度影響散文創(chuàng)作,顯得無關痛癢,可有可無。這既是散文創(chuàng)作的尷尬,更是散文研究的遺憾。這些問題的形成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無法形成學科。散文研究在學科歸屬上長期處于邊緣化狀態(tài),既不歸屬文藝學和文學理論學科范疇,也難以歸屬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學科地位的尷尬導致的第一個最直接后果就是人才梯隊長期難以保障,研究生培養(yǎng)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tài)。從事散文研究的學者只把散文研究作為臨時目標,個人形不成方向、學界形不成團隊。雖有福建師范大學俞元桂、蘇州大學范培松、西南師范大學傅德岷少數幾位教授招收散文研究方向的現當代文學研究生,但隨著幾位學者或轉向或老退,散文學科發(fā)展勢頭不再強勁。學科地位的尷尬導致的第二個最直接后果則是項目、經費無法得到保,散文研究成果與散文創(chuàng)作、出版、傳播、閱讀的興盛形成巨大的反差。
二是創(chuàng)新乏力。無論是主觀意識、客觀氛圍,還是動力源,散文研究都顯得循規(guī)蹈矩、老態(tài)龍鐘。在習古方面,雖然出現了陳柱的《中國散文史》、方孝岳的《中國散文概論》、劉麟生的《中國駢文史》、馮其庸的《中國古代散文的發(fā)展》、郭預衡的《中國散文史》、陳蘭村的《中國傳記文學發(fā)展史》、周明的《中國古代散文藝術論》等代表性學術成果;在鑒今方面,雖然有俞元桂的《中國現代散文史》、范培松的《中國現代散文史》 、佘樹森的《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 、陳平原的《中國散文小說史》、傅德岷的《中國現代散文發(fā)展史》等著述,但缺乏深入的傳統(tǒng)與新創(chuàng)交融、交鋒的探索。此外,對國外散文發(fā)展潮流的借鑒和研究也相對缺乏。五四時期,曾有胡夢華、王統(tǒng)照、魯迅、周作人等人認真研究西方散文優(yōu)長,在此基礎上才有過“美文”“純散文”“絮語散文”等概念。當前學術視野的狹窄必然導致觀念的保守落后。
“據統(tǒng)計,在1990 年代,全國各報刊每天能發(fā)表散文二十余萬字,一年約發(fā)表七千余萬字; 還有人估算,1990年代以來各種散文、隨筆集幾乎每日可見,每年至少出版五百本以上,每年度公開發(fā)表的散文約在十萬篇以上。說明當代散文進入了全民寫作化的階段,呈現為一種狂歡狀態(tài)?!?張宗剛:《“散文熱”的背后:1990年代以來的散文創(chuàng)作生態(tài)觀察》。但數量和種類的豐富并未帶來真正的繁榮,主要是精品力作不多,這與導向研究是有關聯(lián)的。
(一)要培育散文理論研究高素質人才
這種高素質人才,一是要有高水準的文蘊功底;二是要有高品味的鑒賞能力;三是要有高標桿的躍遷力。散文研究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首先需要學科建設的平臺及研究項目、研究經費的投放。碩士、博士研究生學位點的布局需要整體性搭建;同時,散文教育與母語教育、傳統(tǒng)文化教育應有機結合貫穿于中小學教育、大學本科教育全過程,應該把散文發(fā)展狀態(tài)和水平與民族文明特質、文化話語特質融合起來加以提升。
(二)要構建基于新媒體語境下的現代散文理論體系
散文研究過去主要集中在散文史的梳理和作品的闡釋研究、作家的評論上。相較于散文作家作品的研究,當前散文研究的重點應放在散文本體論、文體論和散文發(fā)展論研究上,尤其要高度關注新媒體微傳播語境下散文生態(tài)問題。當前,散文研究首要問題是盡快解決散文一系列基本問題,諸如散文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散文的本質和特點、散文的基本要素、散文思維方式與表達方式、中外散文思潮和散文創(chuàng)作規(guī)律與脈絡等??傊?,有關散文基本問題“系統(tǒng)理論的建構還需進一步探索”*王雪:《論新世紀散文研究發(fā)展趨向》,《文藝評論》2009年第5期。;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散文研究現代科學話語體系,才能改變散文研究的失范狀態(tài)。同時,媒體發(fā)展日新月異,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新媒體、微傳播逐漸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形式,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導致每個人可自主支配的時間碎片化,紙媒閱讀方式日益受到新媒體閱讀方式的沖擊和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如何適應這種變化,同時解決多媒體微傳播“心靈雞湯”式的膚淺和同質化,成為散文研究的新課題。
此外,散文研究要有大視野才能出彩。 “新世紀的散文研究要走向深入和闊大,研究者要建立現代意識的散文批評視野?!?陳劍暉:《為20世紀的散文研究一辯》,《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沒有觀念、方法的爭鳴很難有新型的現代學術特色,散文研究突破不了傳統(tǒng)的局限。散文研究領域也不可能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發(fā)展局面。所謂現代意識不但要對接散文創(chuàng)作求新、求變的潮流和趨勢,也應該從時代小說、戲劇、詩歌等文學體裁研究中得到啟發(fā),還應該從新銳電影電視、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元素中汲取營養(yǎng)。
責任編輯:萬小燕
I207.6
A
1009-5330(2016)06-0150-05
邱明淑,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重慶涪陵 408100);凌宇,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長沙 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