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勇
(山東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0)
?
再論孫中山的反貪思想
○王德勇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山東濟南250100)
孫中山對貪污的危害有切身感受,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以及歐美國家社會治理模式構成他的反貪污思想形成背景。他分析了貪污產生的原因,認為專制導致腐??;要杜絕腐敗,必須還政于民,人民應有權參與國家管理,監(jiān)督政府;他重視法制建設,建立嚴密的制度體系,依法反腐。其本人廉潔自律的作風,為后人樹立了學習的典范。
孫中山;反貪污;廉潔
孫中山(1866-1925)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以愛民救國為宗旨,畢生致力于社會改造,在他及其他革命志士的推動下,中國發(fā)生了歷史性巨變。在紀念孫中山誕辰一百五十周年之際,探尋其偉大思想以鑒戒當下無疑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毛澤東同志指出,孫中山“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給我們許多有益的東西。”〔1〕其中,他反對貪污腐敗的思想就是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但既有成果大多探討其法治、民生等內容,對其反貪思想的研究較薄弱?!?〕在反貪污形勢依然嚴峻的今天,總結孫中山的反貪思想,對于懲治貪污腐敗,當裨益良多。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思想的內容與個人認知、閱歷等密切相關。孫中山出身于19世紀中葉廣東省香山縣的一個農村家庭,幼時從事繁重的農事,受到傳統(tǒng)私塾的熏陶,亦接受過系統(tǒng)的西式教育,海外的游歷時間很長,這些對其反貪思想的形成至關重要。
第一,出身貧苦農家,對勞動人民的苦難有親身體會。孫中山六歲就開始幫家里做農活,打柴、放牛、拾豬菜,童年的生活讓他了解到農民的艱辛,他曾經說,“假若不是出生于貧苦的農民家庭,我對民生問題也許不會特別關注。”〔3〕在目睹了清朝官兵對同村富戶楊氏三兄弟財產的劫掠,經歷了自家因賣地沒有使用官府的紅契不斷遭受地方官吏的勒索后,孫中山萌生“反對官吏罪惡”的想法。〔4〕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思考自己以及整個中國的前途問題。
清朝末年,貪污受賄的腐敗現象十分普遍,“官以財得,政以賄成的婪索之風已成習慣”,〔5〕“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是當時官場的生動寫照。惡劣的政治環(huán)境,引起孫中山的極大不滿。1883年,孫中山從檀香山抵達香港,在坐沙船返鄉(xiāng)的途中,多次受到清吏勒索,孫中山與之進行了抗爭,但沙船也因此被清吏無端扣留,船主行賄后才得以放行。此事及以后的經歷讓他認識到,中國社會所遭受一切災難的唯一原因,“那就是普遍的又是有系統(tǒng)的貪污”〔6〕。
第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其反貪思想的重要來源。1875-1878年,孫中山入村塾讀書,誦習四書五經。在其革命生涯中,他始終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抱有濃厚興趣。他在檀香山的同學唐雄回憶說:“孫公在檀讀英文時,中文根底頗深,……好讀史乘?!薄?〕“四大寇”〔8〕之一的陳少白也稱孫中山在檀香山讀書時“勤讀中國書”〔9〕。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孫中山有很大影響,他認為在歷史上中國文明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是各國學習的對象,只是到了近代才落后了,但不能因此將“中國文明一概抹殺”。要想社會發(fā)展政治進步必須“從遠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補偏救弊之方。”〔10〕在其看來,懲治貪污的方法也可從古人處借鑒。
1918年,孫中山對議員們談五權憲法時說,所謂的五權,除立法、司法、行政權之外,其它的兩權——考試權、彈劾權都是中國古已有之的良好舊法,并非他的發(fā)明,“故甚望保存此良法,而勿忘記中國自己之良法也?!薄?1〕在其晚年,他還談到,“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薄?2〕由此可見他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采取的是揚棄的態(tài)度。五權憲法等理論的提出是中西合璧的結晶,監(jiān)察院等懲貪機構的設置,則是傳統(tǒng)文化在近代中國的新生。
第三,早年所受西式教育和長期的海外游歷,使其對歐美國家相對成熟的社會治理模式有較多了解。他先后就學檀香山、香港,在走上革命道路后由于各種原因,走遍了歐美、日本、南洋等地,對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有很透徹的了解。孫中山認為,在社會治理方式上,我們有必要學習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成熟經驗,少走彎路,縮短探索的時間,這樣就會超過歐美國家,后來居上,成為世界一等強國。〔13〕
孫中山對西方文明有一個從開始的無限向往到后來辯證看待的過程。1896年,他初到倫敦,看到當地經濟發(fā)達、秩序井然,頓生“使人怦怦向往”之情。在大量研讀西方社會學說并實地考察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后,特別是隨著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的爆發(fā)和政治斗爭的加劇,他認識到歐美一些國家雖然生產力發(fā)展了,但人民所得實際利益很有限,原因就在于他們實行的是代議制的間接民權,人民缺乏管理政府的手段,我們不要“蹈他們的覆轍”〔14〕。他很贊賞瑞士憲法規(guī)定的國民享有選舉、罷免、創(chuàng)制、復決之權,認為只有人民享有了這四種權,才可以有效管理各級官吏,實現以權利制約權力,“始得稱為一國之主人”。〔15〕同時他還提出以權力制約權力,比如五種政府權,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jiān)察權,應相互獨立,避免專制,防治貪污腐敗。孫中山對于西方文明持很開放的心態(tài),為我所用者,不持成見,但亦不盲目崇洋媚外,辯證地對待。他認為,必須“集合中外的精華,防止一切的流弊”,〔16〕才能建成世界上最好的政府。
貪欲是人性中的陰暗面,也是私有制的伴生物,貪腐狀況還是歷代王朝興衰的晴雨表。身處清朝末季的孫中山對貪詐成風的現實十分不滿,“不完全打倒目前極其腐敗的統(tǒng)治而建立一個賢良政府,由道地的中國人來建立起純潔的政治,那么,實現任何改進就完全不可能的?!薄?7〕基于現實的感受、生活的閱歷和對未來新社會的設計,孫中山形成了較系統(tǒng)的反貪思想。
(一)專制產生腐?。簩O中山對貪污產生原因的分析
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到了晚清時期已衰象盡顯。外則御侮不成割地賠款,內則魚肉百姓致民不聊生,國帑左支右絀,貪墨盛行。孫中山指出,正是由于官吏貪污、政府腐敗,才導致中國如此貧弱,任人宰割?!?8〕
孫中山認為,專制是產生腐敗的重要原因。1906年末,他在一次演講中指出,數千年君主專制的反動統(tǒng)治是造成中國落后人民苦難的“惡劣政治之根本”?!?9〕由于權力來自于上級任命而非下級的選舉,官吏只需對上負責,卻不受下級監(jiān)督,故而一旦任官即為害一方,貪贓枉法,敲詐勒索,無惡不作。等到私囊充盈即行賄上峰,官職升遷又可大肆聚斂,為害更烈。長期的獨裁專制,造成極為嚴重的權力崇拜,形成學而優(yōu)則仕的傳統(tǒng),貪污腐敗,已成積習,出仕者有多少廉潔自律的呢?難怪古人發(fā)出“我欲除貪贓官吏,奈何朝殺而暮犯”的浩嘆!
孫中山指出,在獨裁體制下,人民是沒有資格知道國家大事的,更不要說發(fā)表評論了。所以,古人認為軍國大事,只能“肉食者謀之”,百姓無從置喙。即使“人民身受冤抑,亦無所吁訴。”〔20〕封建專制的流毒所致,即使在辛亥革命爆發(fā)十多年后,行政上仍沒走上正軌,“一切政權,仍在腐敗官僚,專橫武人之手”,〔21〕不過掛了塊共和的空招牌而已。在這樣的社會,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便極容易滋生,同時也強化了權力至上的觀念。孫中山指出,“中國幾千年以來所戰(zhàn)的都是皇帝一個問題”“兵權大的就爭皇帝,兵權小的就爭王爭侯”“就是到了民國十三年,那種做皇帝的舊思想還沒有化除”。〔22〕
1915年,梁啟超在《作官與謀生》一文中對民初很多人為求做官而聚居京城的現象做了分析指出,做官“所以最足歆動人者,則勞作少而收入豐也,大抵今日中國官吏,就中除百分之一二特別賢勞外,其他大部分若改執(zhí)他種職業(yè),則以現在所費之勞力,決不能得現在所受之報酬。其中尤有一部分純然坐食,曾不必出絲毫之勞力以為易,人人咸羨而趨之,固無足怪?!薄叭巳送葱募彩子谡笾疁啙幔囁紴榇说刃睦硭笥抑?,果有何術以使之清明者?”〔23〕國外有研究者亦認為,在專制時期的中國,振興家族的主要辦法是讓孩子通過科舉進入仕途,收受賄賂,聚斂財富,并認為“這類事情是非常普遍的”。“官員非正常收入的總數,大約是他正常薪俸的4倍?!薄?4〕這些描述和數字可能并非十分準確,但權力高度集中不受制約的體制,必然導致貪腐叢生、賄賂公行,是很顯然的。
為了一矯頹風,孫中山廉潔奉公,反對職務終身制,反對搞特權。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在簡短的誓詞中,兩次提到打倒專制政府。同年5月,他辭職回到家鄉(xiāng)翠亨村,在宴請鄉(xiāng)民時說“朝作總統(tǒng),夕可解職,這是一個革命黨人應有的器量。”〔25〕同年8月,孫中山在北京參加同盟會的歡迎會,但途中沒有行人,經詢問得知,政府為表示對其尊重,特意增派隨從馬隊,沿途加派軍警護衛(wèi)。他說,“鄙人雖系退位總統(tǒng),不過國民一分子”,〔26〕要求取消全部特殊措施。1916年,孫中山請求政府償還華僑為支持革命事業(yè)所借款項時,遭到一些人的污蔑,稱此款為孫中山虛構,讓政府還款不過是入其私囊。對此,孫中山說,“文奔走二十余年,曾忝任總統(tǒng)之職,自問流俗權利爭奪之見,去之且遠,何物貨賄,足以污人。試還詰言者,若能舉某一處、某一種財產,為文所私,則文亦甘任其罰?!薄?7〕1925年3月12日,他去世后留下了《家事遺囑》,“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彼z留的全部財產,只有一所舊宅,2000多本書和一些尚未用完的日用品。上海的這所住宅,由華僑們集資捐助,為了革命,曾先后被典當過三次,最后才贖了回來。孫中山廉潔自持,自甘清貧至此。
(二)還政于民:孫中山對杜絕貪腐的認識
孫中山看到由專制導致貪污腐敗橫行的惡政,表示“我是要以一身結束數千年專制人治之陳跡,而開億萬年民主法治之宏基?!薄?8〕他認為要杜絕腐敗必須還政于民,“今知主權在民,官吏不過為公仆之效能者,然后乃有行政清肅之望。”〔29〕“從前帝國的天下,是皇帝一個人的,天下人民都是皇帝的奴隸?!薄?0〕在專制社會,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為了一姓之尊榮,統(tǒng)治階級對老百姓采取愚民政策,“涂飾人民之耳目,錮蔽人民之聰明。”〔31〕人民不能與聞政治,對于法律制度只有“兢兢遵守”的義務,形成人們對政事十分漠然的心態(tài),自然難有主人翁的政治自覺。貪官污吏得以上下其手,政府也默許官員的貪污受賄行為,甚至官位標價售賣還是政府增收的重要方式,這種情況下禁貪防腐只能是一紙空言。
孫中山提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的觀點?!?2〕天下人管天下事,最根本的是人民要有參與政治的權利。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不久,制定臨時約法時,孫中山特別強調指出,“我今只說要定一條: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薄?3〕在《臨時約法》中,人民的權利被排在第二章的重要位置,這一編排體例顯示出立法者對民權的重視。倡導民權,除去它是三民主義的內容之一外,還是他反對貪腐的重要路徑:首先提高國民的地位,從前的奴隸成為國家的主人,與聞國事,然后賦予人們參政的權利,以權利制約政府權力,對權力進行監(jiān)督,達到反貪的目的。孫中山指出,中華民國是人民的國家。〔34〕他認為,在封建專制社會,權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但在共和國家,權力屬于全體國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各級官吏都是人民的公仆?!?5〕做到這些才能稱得上以民為主,才能說實行了民權。
在《三民主義》講義中,孫中山提出國家政治的根本在于主權在民,〔36〕使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權利。他認為,人民應擁有四種權利管理國家事務,以此制衡政府的五大權力。人民用選舉權和罷免權管理政府官員,用創(chuàng)制權和復決權管理法律,只有人民擁有充分的權利管理國家、監(jiān)督政府,才不會擔心政府力量過于強大,失去控制。政府擁有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jiān)察權治理社會,人民用四種權利管理政府的五種權力,達到二者相互平衡的目的。此外,政府五權分立,也有制衡防腐的作用,“機關分立,相峙而行,不致流于專制?!薄?7〕1924年,孫中山在《三民主義·民權主義》演講中指出,要通過制定選舉法、罷免法、創(chuàng)制法和復決法,來保障人民能夠真正地享有民權。
(三)制度建設:孫中山對依法反腐的思考
孫中山對滿清時期無法可依所導致的官吏普遍貪腐狀況進行了無情揭露和猛烈抨擊。他指出,“中國各省皆有英國人稱之為省督者,但卻沒有諸位所了解的法律”,〔38〕各級行政長官的個人意思即是法律?!懊袷略V訟是公開的受賄競賽”,〔39〕官吏們巧立名目搜刮百姓,榨取民脂民膏,聚斂起數目驚人的不義之財。孫中山決心通過制度建設,將反貪腐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具體舉措表現在他重視法制建設、以考試選拔官員以及官員任職宣誓的制度化等方面。
第一,孫中山重視反貪法制建設。1912年初,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華民國建設伊始,宜首重法律?!薄?0〕他希望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對權力進行有效限制,規(guī)范社會運行。憲法是人民權利的保障書,是國家根本大法,他特別重視憲法,“劈頭第一事,須研究一部好憲法?!薄?1〕在他的積極推動下制定了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文件——《臨時約法》,該法規(guī)定人民享有較為廣泛的權利,比如,對違法官吏的陳訴權,對國務員的質問權和彈劾請求權,對納賄違法官吏查辦的請求權,這些規(guī)定強化了對官員的監(jiān)督和懲治。1914年,在他領導下制定的《中華革命黨革命方略》第三章第48條第15項規(guī)定“收賄賂勒索資財者槍斃”;第16項規(guī)定“擄人勒贖者槍斃”;第20項規(guī)定“捏報名額虛領餉項者槍斃”?!?2〕可見其懲貪的決心。
第二,通過考試選拔公職人員。孫中山深諳滿清吏治的弊端,“滿洲政府的所有官職都可以用錢賄買。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那些為其所追求的官職付出最高價錢的人,能如愿以償。”〔43〕公務人員的選拔事關吏治優(yōu)劣,通過賄買方式取得職位的官員很難成為清官廉吏。通過考察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他認為,考試是選拔公務人員的好做法,因為考試可以“一掃近日金錢選舉、勢力選舉之惡習,可期為國家得適當之人才。此又庶政清明之本也?!薄?4〕
他還談到,以前很多人到政府求職,政府也需要人才,但由于沒有考試制度,“雖有奇才之士,具飛天的本領,我們亦無法可以曉得,正不知天下埋沒了多少的人材呢!”〔45〕所以,以后國家公務人員的產生都要通過考試的方式,否則不得擔任公職,以此避免傳統(tǒng)社會賣官鬻爵、政以賄成的奔競之風。孫中山在用人方面廉潔自律,不徇私情。1912年初,廣東都督陳炯明提出辭職,社會各界和同盟會的一些人提議推舉孫中山的哥哥孫眉做都督。孫眉對革命事業(yè)做出過很大貢獻,曾傾其所有資助革命事業(yè)。但孫中山婉拒了各界好意,并特意致電其兄勸阻該事,可見孫中山大公無私的品格。
孫中山主張由專門機關掌握考試權,保障考試權獨立行使,力圖改變長期以來在官員任用上出現的任用私人、買官賣官、營私舞弊等鄙陋。1912年元旦,孫中山履職后就將其理想付諸實踐,設立銓敘局,專門處理官員考錄、選任等事宜。以后,臨時政府法制局陸續(xù)制定了《文官考試令》《任官令》《官職試驗章程》等多部有關考試的法令,基本構建了適應時代需要的官員選任制度??上Ш芏喾钸€沒有走完立法程序,臨時政府就解散了。1924年,孫中山公布了《考試院組織條例》《考試條例》《考試條例施行細則》。其中,《考試條例》第6條規(guī)定了禁止參加考試的情形:褫奪公權尚未復權者、虧欠公款尚未清結者等。第7條規(guī)定,考試及格后六個月內發(fā)現有違背考試規(guī)則情形者,及格無效,并追繳證書。如有賄托嫌疑,移送法院審理?!?6〕《考試條例》第16條規(guī)定,考試成績應由考試委員評定,無論任何人不得干涉,以此表明考試權獨立之精神?!?7〕這些法令鮮明地體現了孫中山的考試理念。
第三,公職人員任職宣誓制度化。孫中山要求公職人員任職前進行宣誓,以此強化官員廉潔意識,并予以道德約束。在國家治理上,儒家強調以德治國、為政以德,孫中山對此十分推崇。他在《建國方略》中指出,“建國之基,當發(fā)端于心理?!斚缺硎菊恼\意,此宣誓之大典所以為必要也?!薄?8〕
孫中山認為,如果在任職、入黨等關系重大的場合,加上莊嚴的宣誓儀式,可以起到振奮精神的作用?!?9〕他率先垂范,主動接受國民監(jiān)督。在其任臨時大總統(tǒng)的誓詞中表示,要“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薄耙灾矣趪?,為眾服務”,尤可注意者,“謹以此誓于國民”。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帝王將相只祭天地和祖先,從來沒有向老百姓發(fā)誓,請民眾監(jiān)督自己的先例。孫中山向國民宣誓,是官員就職必須宣誓的首創(chuàng),是“官吏為民公仆”思想的實踐。
宣誓是一種莊嚴的承諾,是道德層面的內在制約,若將其寫進法律,它又是外在的強制力量。孫中山之所以重視宣誓儀式,是希望以此增強官員的責任意識,內化為思想的認同?!胺舶俟倮粲诰吐殻匕l(fā)誓奉公守法,不取賄賂;以后有違誓者,必盡法懲治之。”〔50〕他認為,如果宣誓后,又發(fā)生了背誓的行為,那么對其的處罰就是合情合法的。〔51〕1921年12月20日,孫中山主持制定了《文武官吏任職宣誓條例》,要求官吏就職時須宣誓正直供職,不收賄賂,廉潔從政,希望以此在社會上形成廉政的風尚。對貪官污吏來說,政治宣誓可能只是個形式,但由此背負的道義和法律責任是無法逃遁的,他所受的懲罰也將是雙重的。由此宣誓逐漸走上制度化軌道。
清末民初時的中國,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外則列強環(huán)伺、侵凌日亟,內則賄賂公行、貪腐遍地。孫中山憤恨不公平的社會,以天下為公,一心為國,廉潔自律,致力于建設一個政治清明的民主共和國家。
孫中山的反貪思想是時代的產物。近現代的中國處于急劇變化的時期,隨著中西文明的沖突、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中國近代思想在短短幾十年內,從封建主義到社會主義,像雷奔電馳似的,越過了歐洲思想發(fā)生成熟的數百年行程?!薄?2〕由此產生的一個現象就是,思想界關注到了一些緊迫重大的時代課題,但沒能進行深入細致地考察,理論上顯得比較單薄,缺乏深度,這也反映在孫中山的思想上。孫中山作為近代民主革命的活動家,看到“貪污是中國弊病中累累惡果的根源之一?!薄?3〕他一方面采取措施積極反對貪污,另一方面又身體力行,通過自身的廉潔奉公做出了表率。他認為貪污腐敗是阻礙社會進步的嚴重障礙,為實現政治廉潔,投入了極大熱情和精力。他分析了貪污產生的原因,對君主專制的體制進行批評和質疑;他認識到真正的反貪污首先應當是還權于民,只有人民有權監(jiān)督政府,它才不至于怠惰;同時,他認為,若要不至人亡政息,保持反貪的連續(xù)性,必須有賴制度建設。他的觀點是獨到的,也是發(fā)人深思的。孫中山“能夠通過革命實踐,吸取經驗教訓,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向前發(fā)展和進步?!薄?4〕另一方面,他一生為革命奔波忙碌,專門進行思辨的時間較少,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深度是有待提高的。但他的很多學說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的動向,其中就包括他的反貪污思想。我們不能苛求前人,應當從歷史的客觀條件來理解。
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孫中山的反貪污努力并未完全達到預期效果,辛亥革命多年以后,他感嘆道,“乃遲至今日,未見絲毫成績,直使民國十年間,徒有共和之名,并無民治之實?!薄?5〕“中國今日政治之窳敗,由于驕兵悍將、貪官污吏之肆無忌憚,此人人之所知者也?!薄?6〕但他大力倡導民權,反對專制、反對貪污的思想確實為中國政治帶來了新氣象,他為廉政建設所構建的一系列制度對當下的反貪污事業(yè)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注釋:
〔1〕毛澤東:《紀念孫中山先生》,《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11頁。
〔2〕主要成果有:解桂海:《孫中山的廉政思想探析》,《理論界》2007年第4期;杜銳敏、張時碧:《孫中山的廉政思想淺析》,《前沿》2007年第5期;唐賢秋、王銀娥:《孫中山的廉政理論與實踐論略》,《唐都學刊》2007年第5期;王榮發(fā):《“民權”與“廉政”——毛澤東廉政思想對孫中山民權主義的繼承與超越》,《社會科學家》2010年第5期;趙天寶:《孫中山廉政思想及其啟示》,《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林華煊:《孫中山的廉政思想及實踐》,《南方論刊》2012年第8期。
〔3〕〔4〕〔7〕〔9〕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11-12、20、28、29頁。
〔5〕〔20〕〔31〕《倫敦被難記》(1897年初),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50、50-51、51頁。
〔6〕〔17〕《中國的現在和未來》(1897年3月1日),《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89、88頁。
〔8〕在香港西醫(yī)書院讀書時,孫中山、尤列、陳少白和楊鶴齡被清政府稱為“四大寇”。
〔10〕〔18〕〔34〕〔35〕〔48〕〔51〕《建國方略》(1917-1919年),《孫中山全集》第6卷,第180、223、211、211、214、214頁。
〔11〕《宴請國會及省議會議員時的演說》(1918年2月7日),《孫中山全集》第4卷,第332頁。
〔12〕〔13〕《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六講》(1924年3月2日),《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243、251-253頁。
〔14〕〔16〕《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六講》(1924年4月26日),《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348、353-354頁。
〔15〕《三民主義》(1919年),《孫中山全集》第5卷,第189頁。
〔19〕《在東京〈民報〉創(chuàng)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1906年12月2日),《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325頁。
〔21〕《在桂林對滇贛粵軍的演說》(1921年12月10日),《孫中山全集》第6卷,第10頁。
〔22〕《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一講》(1924年3月9日),《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268-271頁。
〔23〕吳其昌:《梁啟超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76-177頁。
〔24〕〔美〕巴林頓·摩爾:《民主和專制的社會起源》,拓夫、張東東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134-136頁。
〔25〕《在翠亨村歡宴鄉(xiāng)親的講話》(1912年5月29日),陳旭麓、郝盛潮主編:《孫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6頁。
〔26〕《與傅良佐等的談話》(1912年8月25日),《孫中山集外集》,第180頁。
〔27〕《致參眾兩院議員函》(1916年12月22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第3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409頁。
〔28〕《關于誓約問題的談話》(1914年春),《孫中山集外集》,第221頁。
〔29〕《討伐曹錕賄選總統(tǒng)檄文》(1924年),《孫中山全集》第11卷,第536頁。
〔30〕《在桂林軍政學七十六團體歡迎會的演說》(1921年12月7日),《孫中山全集》第6卷,第2頁。
〔32〕《在廣州農民聯(lián)歡會的演說》(1924年7月28日),《孫中山全集》第10卷,第461頁。
〔33〕《關于起草約法的發(fā)言》(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集外集》,第48頁。
〔36〕《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五講》(1924年4月20日),《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333頁。
〔37〕〔44〕《中華民國建設之基礎》(1922年),《孫中山集外集》,第35、35頁。
〔38〕《第一次廣州革命的起源》(1896年12月),《孫中山集外集》,第3頁。
〔39〕〔53〕《中國之司法改革》(1897年7月),《孫中山集外集》,第7、8頁。
〔40〕《在南京答〈大陸報〉記者問》(1912年1月6日),《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14頁。
〔41〕《在上海國民黨茶話會的演說》(1913年1月19日),《孫中山全集》第3卷,第5頁。
〔42〕《中華革命黨革命方略》(1914年8月),《孫中山集外集》,第565頁。
〔43〕《與檀香山〈晚間公報〉記者的談話》(1910年4月8日),《孫中山集外集》,第143頁。
〔45〕《在廣東省教育會的演說》(1921年4月4日),《孫中山全集》第5卷,第495-496頁。
〔46〕〔47〕《考試條例》(1924年8月26日),《孫中山全集》第10卷,第583-584、586頁。
〔49〕《批彭素民呈》(1923年2月上中旬),《孫中山全集》第7卷,第109頁。
〔50〕《與〈字林西報〉記者的談話》(1920年11月25日),《孫中山全集》第5卷,第429頁。
〔52〕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5頁。
〔54〕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等編:《周恩來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05頁。
〔55〕《在梧州群眾歡迎會的訓詞》(1921年10月17日),《孫中山全集》第5卷,第618頁。
〔56〕《致徐世昌電》(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全集》第5卷,第534頁。
〔責任編輯:陶婷婷〕
王德勇(1972—),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