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燕
【摘 要】學生的言語知識和言語能力的獲得離不開大量靜態(tài)知識的記憶。農村普高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往往因方法不當而效果欠佳,本課題著重研究學法“記憶策略”,試圖改變學生學習語言的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陳述性知識;積累;整合;記憶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3-0070-02
一、緣起
1. “積累、整合”課程目標的要求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一切知識不過是記憶。”課本知識多是靜態(tài)的知識,如果沒有激發(fā)學習認同感的過程和方法,往往會“滑向靜態(tài)的死記硬背”;也由于缺失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融入,會導致記憶效果欠佳,甚至引起學習者厭學。所以,“積累”的目標,有必要“整合”成三維目標,即“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yǎng)”。
2. “基礎薄弱”學情的要求
高考語文卷評分標準:作文每錯3個字扣1分,名句默寫錯、別、漏、加字該句不得分。由于誦讀時音到而意未到,思維、情感態(tài)度、方法等參與力度不夠,導致許多字句熟讀卻常寫常錯。改變記憶方式,積累語言基礎知識并加以應用等不僅是該考點得分的需要,還是提升學生的言語能力、豐富學生文化底蘊的需要。
二、實踐與探索
1. 形旁表意多比較,說文解字有說道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而且以形聲字居多,形聲字的義符表示某種意思的范圍,聲符表讀音。如果學生關注到關鍵漢字的這一結構特征,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記憶效率。
【教師示范】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問蒼茫大地
蒼:形聲。從艸,倉聲。本義:草色。如,天蒼蒼,野茫茫。
滄:形聲。從水,從倉,倉聲?!八迸c“倉”聯合起來表示“生產食物的河湖澤海”。 如,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方法小結:①“蒼”與“滄”易混字句靜態(tài)地整理在一起;②比較表意的形旁,掌握本義;③用這些字再組成別的詞,并造句。
【學生活動】從默寫本中找出有錯字的句子,或尚未理解的句子,4人為一組,模仿以上教師的示范,解讀一些字詞。
【展示】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仁:親也,從人從二;左邊是人,右邊是二,指兩個人。樸素地講,所有的兩個人的關系搞好了,這個社會關系就好了,后來把兩個人的關系再具體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兒子對父母、對老人恭敬,就是孝,那么其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昆弟、夫婦、朋友所有的人與人的關系就是社會中最基本的關系,所有的兩個人的關系搞好了,社會就和諧了。所以說“仁”是很難到達的狀態(tài)。怎么樣讓別人跟你關系好呢?首先是要對別人好,堅守的最高原則就是“恕”,“恕”者,上方“如”(像,如同),下方“心”,含義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人盡心竭力,待人仁愛寬厚,推己及人。學生對關鍵字解讀到這個程度上,理解背誦該句就不難了。
2. 雙聲疊韻有規(guī)律,韻腳章法辨語氣
(1)有兩個字,只有一個語素,一般不能拆開使用,這類詞稱為聯綿詞。聯綿詞的存在加強了漢語的音樂性。如果學生了解了這類詞的特征,在此類詞上多關注一下,就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句中難寫的字,減輕識記壓
力。聯綿詞在聲韻、字形、意義上有規(guī)律可循:①這兩個字有的是聲母相同,如“慷慨”;有的是韻部相同,如“縹緲”;②有的是同音重復,如“孜孜”;③由兩個音節(jié)連綴成義而不能分割,即單獨一個字不表達這個意思;④很多雙聲疊韻的詞部首相同。
【學生活動】關注、整理雙聲疊韻詞,準確記憶,正確書寫。
【雙聲】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庭有枇杷樹//其氣栗冽,砭人肌骨。
【疊韻】歌窈窕之章//舳艫千里 //哀吾生之須臾//棄擲邐迤 //佳木蔥蘢而可悅。
學生在自主學習梳理過程中發(fā)現這類詞聲韻特點及構詞規(guī)律后,就感覺到了古詩文的趣味性了,當把這些難記的字記住后,背誦的壓力也減輕了。
(2)古代文人在創(chuàng)作時,在“選詞用韻” 這個章法上極為考究,很多文本表現出了因情選詞,按詞定韻的特征。正如葉圣陶先生《語文教育二十韻》中所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由言及意,由言悟神,凸顯文本的別樣神韻。教師可引導學生圈劃押韻的字,確定韻腳,反復誦讀,由言及意,由言悟神。比如: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
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赤壁賦》)
“an”洪聲韻,開口度較大,容易表現昂揚之情,與“飲酒樂甚”相呼應;“u”開口度小、音阻大,則易與凄婉之情吻合,正好與文本“蘇子愀然”相照應。在理解了情志之后,緊抓韻腳“間、天、然、仙”和“慕、訴、縷、婦”不難背出這一層次,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體現文韻的詞,有時還是虛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第一段連用9個“也”,本文共有21處“也”。如果朗讀時在“也”處留意,放慢語速,拖長聲音,會發(fā)現一“也”千鈞,既表確定語氣,又底氣十足,韻味無窮。不僅使節(jié)奏從容婉轉,自然合拍,還使全文洋溢著平和愉悅的情味。學生讀出了這種情味,記憶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3. 捕捉整齊的句式,將長文化整為零
古人行文,喜歡用整齊的句式,如排比句、對偶句、并列結構等,其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而意義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這樣就可以由已知的詞性詞義推測未知的詞性詞義。例如,“怨天尤人”中“天”與“人”相關,“怨”與“尤”也必當相近,由此可知,“尤”應為“怨恨”歸咎“義”。這種現象在各種典籍中都存在?!杜眯小返诙蔚哪瑢?,學生往往把這句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寫錯,誤寫為“別有憂愁暗恨生”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幽愁暗恨”是由兩個結構一樣的詞組成的并列短語?!俺睢迸c“恨”處于同樣的位置,它們的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同,據此,可推知“幽”與“暗”的詞性也相同,意思也相近,指“深沉,隱秘”。學生了解了詞語的結構特征之后,就能避免將“幽”寫成“憂”了。endprint
《勸學》《師說》《赤壁賦》《阿房宮賦》《滕王閣序》《秋聲賦》等文言文都被列為高考必背篇目,這對普高的很多學生來說很難。筆者發(fā)現這些古文中的很多語句句式整齊,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化的同時,再引導學生關注章法,能化難為易。以《勸學》第二段為例“……矣……也;……矣……也。//……也……;……也……。//……者……也;……者……也……?!币龑W生仔細觀察,就能發(fā)現這段“多用整句,句子兩兩對稱”。關注并圈劃出這些虛詞,反復誦讀,不僅找到了背誦規(guī)律,還能悟出本文是在深入淺出地說理。
4. 日造俊語一兩段,不辭長作積累人
李贄說:“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其語強調行動、體驗的重要性。教師示范后,給學生創(chuàng)造體驗,主動學習的機會。
【示范】畫出戰(zhàn)國七雄的大體方位(略),配上這樣的兩個句子 “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北中南”。學生不難悟出“編造順口溜可以提高記憶效率”的道理。課外要求學生自造順口溜,學生交上來的作業(yè)精彩紛呈。略舉一二:①少埋(mán)怨,多埋(mái)頭苦干(記少棄多法);②文天祥的宿(sù)舍被圍,為此一宿(xiǔ)沒睡著,號呼靡及,只有與天上的星宿(xiù)為鄰(一線串珠法);③關懷備至——關羽和劉備相互之間非常關心 ; 推托 :彌勒佛手上托著只猴子,手中有具體的物為
“托”(同音聯想法)。
當學生能自覺地造出這樣富有情趣理趣的句子,掌握同音詞、多音詞、成語、詩句等靜態(tài)的知識就輕而易舉了。這其中既有過程方法的體現,又隱含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表達。筆者在引導學生識記古詩詞表現手法時,就引導學生進行這樣的“整合”:一種表現手法后面附一兩句課本上或常見的詩句作為例證。這就使“古詩表現手法”這個單純的陳述性的知識識記上升為策略性的知識識記了。何謂“渲染烘托法”?“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何謂“借物言志法”?“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這樣的師生發(fā)問提示,這樣的學習者的吟誦作答,當然能夠避免死記硬背。每一種詩法都會引出學生的沉吟朗誦,每一次沉吟朗誦都指引發(fā)學生想象鮮活形象的畫面。對古詩詞名句進行識記時,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名句進行融入語段式寫作??傊?,“日造俊語一兩段”的積累整合法,就使靜態(tài)的語言識記向動態(tài)的言語學習轉化了,在這樣融入情感、煥發(fā)興趣的言語學習的“機會”中,學習者也自然“不辭長作積累人”。
5. 生自擬思維導圖,師創(chuàng)新板書設計
為加深印象,加強理解,筆者引導學生自擬思維導圖。所謂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圖,是表達發(fā)射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它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guī)律,協助人們在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fā)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
(1)學生自擬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對記憶和學習產生的關鍵作用有:只記憶相關的詞可以節(jié)省時間50%到95%;重要的關鍵詞更為顯眼;關鍵詞并列在時空之中,可靈活組合,改善創(chuàng)造力和記憶力;易于在關鍵詞之間產生清晰合適的聯想等。例如,某學生為了理解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這個句子的含義,自擬了思維導圖,畫出秦晉鄭三國間的大致地理方位圖。思維導圖在幫助及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效果明顯。
(2)教師創(chuàng)新板書設計。宋代學者羅大經析《登高》頸聯云:“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八意”,即八可悲。學生在細讀的基礎上,提煉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句八悲的內涵。教師順勢在黑板上板書一個空心的“ ”字,而“非”字正好八畫,在每個筆畫上簡寫悲的原因。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地看到“八悲”的內容,要求學生照樣梳理一遍,以加深體會杜甫內心的沉痛和悲苦。“悲” 承載了足夠豐富的情感力量。一個簡單而新穎的板書可以幫助學生采用更為形象的方式完成知識點的梳理、記憶和理解,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和全局性,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三、效果與反思
1. 強化“積累、整合”理念
學生圍繞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注重方法。領悟到學習語言不僅要注意方法而且方法多樣性的道理。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學習興趣。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提高了,學習能力自然也有所提高。
2. 閱讀過程要跟上
錯字頻出與遺忘有關,更與思維薄弱有關。長期以來,閱讀教學是在強化學生的“套板反應”。閱讀教學要突破“理解”、“讀懂”的目標,要從文本的迷陣中突圍出來,引導學生在體驗、感覺、感悟中與作者、文本對話。另外,鼓勵引導學生加大課外閱讀量,因為閱讀是醫(yī)治語文百病的良藥。
參考文獻:
[1] 趙長河.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核心是言語能力培養(yǎng)[J].語文教學通訊,2014,(1).
[2] 王建平.立足文意理解 熟記名句名篇[J].語文教學通訊,2014,(7).
(編輯:易繼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