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協商民主:西部農村各階層政治參與良性發(fā)展的應然選擇

2016-02-22 13:34:04羅洪劉純明
理論導刊 2016年2期
關鍵詞:西部農村社會分層政治參與

羅洪+劉純明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包括農村居民經濟上的寬裕,又包括基層民主的不斷擴大。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西部農村社會結構發(fā)生巨大變遷,社會分層進程逐漸加快,對農村居民的政治參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關調研表明,當前農村的精英階層在政治參與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而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工和種地農民則成為弱勢群體,在當地政治參與中處于邊緣人的位置。協商民主是一種新的民主范式,關注“平等公民的理性對話”,在農村政治生活中,結合實際引入這一范式,使之與選舉民主相互銜接,有助于推動西部農村各階層政治參與良性發(fā)展。

關鍵詞:西部農村;社會分層;政治參與;協商民主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2-0067-04

西部大開發(fā)、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和加快小城鎮(zhèn)建設等,中央政府的這一系列“組合拳”推動了西部農村經濟市場化和政治民主化快速發(fā)展,西部農村社會隨之急劇變遷,日益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艾F代性孕育著穩(wěn)定,而現代化卻滋生著動亂。”有關調研表明,[1]西部農村各階層的政治參與在取得明顯進步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富人治村”和“群體性事件”。我們希望引入協商民主,推動其與選舉民主的銜接以緩解上述問題。

一、政治認知與存在問題

關于西部農村居民各階層政治參與現狀的研究,本文擬采用個案研究法。四川省三臺縣S鄉(xiāng)是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S鄉(xiāng)具有遠離縣城、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商品經濟不發(fā)達等外顯特征,在西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2013至2015年寒假,課題組連續(xù)三年對S鄉(xiāng)進行了田野調查。調查的主要內容是S鄉(xiāng)各階層對政治參與途徑、選擇鄉(xiāng)村干部的標準、選舉程序和法規(guī)的認知等。

政治認知是產生政治行為的先導,它為S鄉(xiāng)各階層參與鄉(xiāng)村政治生活提供了行動依據。這些認知主要包括:其一,S鄉(xiāng)各階層政治參與途徑。鄉(xiāng)村社會管理者階層的政治參與途徑主要是選舉民主所產生的兩大渠道,即村民代表大會和鄉(xiāng)人民代表大會;農民工和種地農民階層選擇利用“新聞媒體”來表達政治訴求的比例相對較高,他們認為這種參與途徑相對有效。其二,選拔鄉(xiāng)村干部的標準。S鄉(xiāng)各階層所認可的鄉(xiāng)村干部標準排序如下:第一位是“經濟能人”。在貧窮的S鄉(xiāng),脫貧致富是大多數階層的共同愿景;第二位是“辦事公道”。農村進入現代化轉型以來私人利益凸顯,各種民事糾紛上升。其三,對政治參與法規(guī)和程序的認知。除鄉(xiāng)村管理者階層之外,占S鄉(xiāng)人口大多數的其它階層,對支撐鄉(xiāng)人大運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支撐村民自治運行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這兩部保障基層民主最為重要的法規(guī)的認知情況令人堪憂,大部分農村居民對民主政治僅限于形式上的認知,把鄉(xiāng)村兩級民主政治等同于在投票日參加投票的行為,他們給自己的定位是“投票機器”?!巴镀睓C器”的自我定位,反映了弱勢階層在鄉(xiāng)村政治參與上的被動和無奈,是鄉(xiāng)村政治參與“非良性發(fā)展”的表征。

西部農村各階層政治參與存在諸多問題,其中“富人治村”和“群體性事件”最為突出?!案蝗酥未濉痹谖鞑苦l(xiāng)村是一個較為普遍的政治現象,在S鄉(xiāng),“富人治村”是外顯的,“富人治鄉(xiāng)”則是內隱的,前者指主要村干部及其親屬或為個體工商戶或為專業(yè)養(yǎng)殖戶,他們利用組織資源承包村里的魚塘、河渠和山林等,優(yōu)先租用集市的商鋪或在交通要道修建住房和商鋪;后者指S鄉(xiāng)的主要干部利用組織資源,支持其家屬或親屬在鄉(xiāng)集市或縣城購房與承租門面,甚至優(yōu)先承攬鄉(xiāng)村公路建設工程。有弱勢階層反映,村主要干部居住于鄉(xiāng)集市,而鄉(xiāng)主要干部購房于縣城?!案蝗酥未濉睂ξ鞑苦l(xiāng)村治理的影響應該一分為二來看待,有些經濟能人在擔任鄉(xiāng)村主要干部期間,致力于推動鄉(xiāng)村發(fā)展致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貢獻;有些經濟能人則利用鄉(xiāng)村公共資源謀取私利,這種現象被學者稱為“權力貨幣化”或“村官貪腐”?!案蝗酥卫磬l(xiāng)村”的不良現象在西部農村較為普遍,這對西部農村各階層政治參與產生了不良影響,“富人治村”的運作機制有利于富人階層在政治和經濟上產生一體化趨勢,逐漸形成對鄉(xiāng)村普通階層的壓制機制,從而將鄉(xiāng)村中的大多數人排斥在基層民主決策之外。

“富人治村”和“權力貨幣化”是西部農村頻繁發(fā)生“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原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群體性事件是2014年10月14日云南晉寧縣富有村群體性事件,這一事件被媒體稱為“晉寧血案”。根據官方通報和媒體評論,這起群體性事件特點如下:第一,血色拆遷,數百富有村村民和施工方數百民工發(fā)生大械斗,死亡8人,規(guī)模和影響非常大;第二,施工方的數百民工持有催淚彈、“警用”字樣盾牌等器械,沖突持續(xù)數小時,村民多次報警,始終未見警察到現場,媒體質疑當地公安民警不作為甚至警商勾結;第三,土地財政與拆遷暴利,村民種植大棚蔬菜的良田被當地政府征用,以300多萬一畝的價格賣給開發(fā)商,卻一畝補償村民不到2萬,村民向媒體反映超2500萬征地補償款去向不明;第四,村民3年信訪未見滿意補償,不滿情緒積聚,現有的利益表達渠道不通暢是導致村民武力抗拒征地拆遷的重要原因。本文認為,村民利益表達渠道不通暢應引起高度重視,這也是西部農村各階層政治參與“非良性運行”的一個佐證。

二、西部農村政治參與“非良性發(fā)展”的原因剖析

對西部農村各階層政治參與 “認知和問題”的分析表明,農民工和種地農民等弱勢階層的自我定位是“投票機器”,強勢階層在鄉(xiāng)村政治參與中具有壟斷性優(yōu)勢地位,“群體性事件”是占人口多數的弱勢階層利用體制外的方式所發(fā)出的反抗強音。對上述問題進行歸納,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西部農村政治參與存在著“非良性運行”問題,其主要原因有兩個,即當下西部農村“多元共存,兩極懸殊”的社會分層結構和現有西部農村“選舉民主”的缺陷。

第一,“多元共存,兩極懸殊”的社會分層結構。學術界將西部農村社會分層格局分為“多元”和“二元”兩種。多元社會分層格局論目前占據我國農村社會分層主流,其代表是陸學藝的農村社會分層研究,他在《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研究總報告》中,依據農民實際從事的職業(yè),對經濟、組織和文化資源占有狀況,把當今我國農村居民劃分為八個階層:農業(yè)勞動者階層、農民工階層、農民雇工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私營企業(yè)主階層、農村知識分子階層、鄉(xiāng)村企業(yè)管理者階層和鄉(xiāng)村社會管理者階層。陸學藝在研究中指出,“當代中國農村現代社會結構初步形成……中間階層在變大……1999年中產階級大致占15%,2008年是22~23%,大致是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2]陸學藝對農村中間階層的過于樂觀的預測引發(fā)了諸多爭議,所以,最近幾年他開始完善自己的理論,主張農村應調整社會結構,進行社會建設,以期推動農村中間階層的發(fā)展壯大。

西部農村二元社會分層格局論的持有者認為,我國西部農村社會分層在實質上不是多元共存而是兩極懸殊,富裕階層與貧困階層的對立和分化:第一,李強以全國“五普”數據為基礎進行社會分層研究,指出“當下我國社會結構是一個‘倒丁字型結構,西部農村存在一個龐大的底層社會群體”,[3]這個群體的主體是普通的農民工階層和以種地為主的農業(yè)勞動者階層,他們數量龐大,卻只占有西部農村少量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資源;第二,課題組對西部S鄉(xiāng)的田野調查表明,該鄉(xiāng)強富階層占1%,主要是大私營企業(yè)主,家庭年收入超50萬,在縣城和鄉(xiāng)村都有房產;富裕階層占8%,包括小私營企業(yè)主、大個體工商戶、大養(yǎng)殖專業(yè)戶和鄉(xiāng)村主要干部,家庭年收入在10~30萬,有房有車;中產階層占22%,包括小個體工商戶、小養(yǎng)殖專業(yè)戶、返鄉(xiāng)農民工、鄉(xiāng)村教師、醫(yī)生和鄉(xiāng)村非主要干部等,家庭年收入在5~10萬;普通階層占39%,包括回鄉(xiāng)農民工中的失敗者、以種地為主的農民,家庭年收入在2~5萬;貧弱階層占30%,其家庭或勞動力不足或有長年生病的家庭成員或家庭負擔重,家庭年收入在2萬以下。由于中產階層“積極向上”,嚴重依賴富裕階層,缺乏獨立性,所以該鄉(xiāng)呈現富裕與貧困二元分化的社會分層格局。

課題組的田野調查結論相對支持李強等學者的農村社會結構研究,綜合陸學藝和李強等社會學家對西部農村社會結構的論述,本文認為西部農村社會分層結構呈現“多元并存、兩極懸殊”的特征,這一社會結構也是西部農村政治參與呈現“非良性運行”的基本原因。

第二,西部農村“選舉民主”的缺陷。亨廷頓在《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中提出:“民主政治的核心程序是被統(tǒng)治的人民通過競爭性的選舉來挑選領袖?!盵4]選舉民主是統(tǒng)治合法性的民意基石,隨著人類事務的日益復雜化,選舉民主的缺陷與弊端也不斷顯現,選民—代表、委托—代理模式帶來的問題主要有兩個:第一,代表只能部分代表選民的意志,選民難以有效監(jiān)督他們所選出來的代表;第二,選舉民主是精英民主,普通的社會階層參與程度不高。

代議制民主是以公民選舉代表為基礎的治理模式,一些學者稱之為“選舉民主”或“投票民主”,選舉民主的基本特點為選民—代表、委托—代理模式。盧梭認為公民的意志不能被有效代表,只有公民本人才是其利益的最好代言人,所以他支持直接民主,反對代議民主。為什么公民的意志難以被有效代表,本文認為至少有三個原因:其一,選舉民主的委托—代理鏈條相對較長,尤其在我國,鄉(xiāng)村居民選舉鄉(xiāng)鎮(zhèn)人大代表,鄉(xiāng)鎮(zhèn)人大代表選舉縣人大代表,經過縣、市、省、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最后產生中央人民政府,如此漫長的委托—代理鏈條、加上單一制的政體結構和富有集權傳統(tǒng)的政治文化,基層的選民是很難有效監(jiān)管我國各級政府官員的,因而“由上產生、對上負責”成為部分地方政府公務員的一個潛規(guī)則;其二,選民通過選票選舉產生的代表,遵循趨利避害原則,一直在選民集體意志和代表個體意志之間“游走”;其三,進入21世紀,公共決策日益復雜,一個代表所對應的選民數量在增加,每一個選民的個人偏好趨于多樣化,選民之間的意志重疊與沖突共存,整合選民的集體意志對于民選代表來說,難度逐漸增大。

選舉民主是精英民主,普通的社會階層參與程度不高。選舉民主一般采用選舉的方法來聚合民眾的偏好,它強調公民享有平等的民主選擇權利,強調聚合之后所達成的最終結果,但卻很少去關注聚合的具體過程,這就導致普通選民參與程度低下。本文認為“選舉民主”影響普通選民參與程度不高的因素有三個:其一,以選票聚合民意,選民參與討論發(fā)言權利沒有得到彰顯。鄉(xiāng)村普通階層對于關涉其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諸如集資修建鄉(xiāng)村公路,土地征收、房屋拆遷與補償,集體種植經濟作物等,希望能夠參與討論與決策,而非簡單投票;其二,鄉(xiāng)村民選代表存在候選人“內定”,即“指選”這樣一種非公開、不透明的政治現象。誰可以成為候選人,提名權掌握在誰的手里,這是民主選舉的核心問題。西部農村普通階層一致認為自己是“投票機器”,普遍認為鄉(xiāng)村權力機關候選人的提名是“上級內定”,這是普通階層對鄉(xiāng)村選舉喪失興趣的基本原因;其三,鄉(xiāng)村宗族或家族在鄉(xiāng)村民選中利用“賄選”等違法手段操縱選舉。在鄉(xiāng)村居民的權利意識不夠和相關部門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對選票的崇拜往往會造成民主政治的庸俗化和金錢化,鄉(xiāng)村權力機關的候選人以“金錢”與選民手中的“選票”進行交易,成功當選之后,大多又利用公權謀取私利。近年來,村民直選中的“賄選”和村官腐敗成為鄉(xiāng)村民主政治中的“痼疾”。

三、推動西部農村政治參與良性發(fā)展的路徑思考

在西部農村,鄉(xiāng)鎮(zhèn)人大機制運作了近30年,村民自治機制運作了近20年,其貢獻是突出的,缺陷也很明顯,選舉民主難以規(guī)避“精英民主”所帶來的缺陷,占西部鄉(xiāng)村絕大多數的弱勢階層,他們缺乏有效和通暢的利益表達渠道。晉寧群體性事件值得我們反思,正是基層政府不作為、權力貨幣化,弱勢階層缺乏通暢的利益表達渠道,才最終導致了制度外的利益表達方式。完善西部農村民主政治,推動各階層政治參與良性發(fā)展,保障弱勢階層的利益表達渠道通暢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根據這個問題導向,我們認為,應當在西部農村的基層治理創(chuàng)新中引入協商民主,使之與“選舉民主”相互銜接,同時,逐漸提升弱勢階層在鄉(xiāng)村公共事務中的參與權,以推動西部農村政治參與的良性發(fā)展。

相對于以選舉和投票為主的選舉民主,協商民主在提升普通公民的政治參與熱情上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第一,對公共政策的公開討論能培養(yǎng)出健康民主所需要的具有公共理性的公民;第二,廣泛參與、公開決策能夠形成集體責任感與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第三,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中,協商民主有助于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在西部農村的政治實踐中,選舉民主所產生的鄉(xiāng)鎮(zhèn)人大和村民代表大會,是憲政結構規(guī)定的鄉(xiāng)村決策和立法機構,屬于體制內的正式制度,屬于精英民主,其固有缺陷是普通民眾參與程度低,需要用另外一種體制外的非正式民主制度來拾漏補遺。一些歐美國家已經開始用協商民主來完善選舉民主,并取得了不錯的實效,其雙軌民主模式實踐值得我們借鑒。

2009年9月,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0周年大會講話中強調:“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這兩種民主形式既相互銜接又相互并列,是中國人民社會主義實踐的偉大創(chuàng)造,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盵5]胡錦濤同志的論述為我們在西部農村政治實踐中把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對接起來提供了頂層指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協商民主又做了進一步闡述,特別在發(fā)展基層民主方面,提出“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民主協商,推進基層協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監(jiān)督機制,促進群眾在城鄉(xiāng)社區(qū)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6]這些重要論述和部署,為農村各階層有序參與鄉(xiāng)村民主政治提供了一條有效路徑。我們應該在西部農村居民政治參與實踐中,把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精英民主和大眾民主、體制內的民主決策和體制外的充分協商對接起來。

協商民主作為一種與選舉民主銜接的民主模式在城市社區(qū)和東部鄉(xiāng)村已經生根發(fā)芽,涌現出了若干典型:廣州的“羊城論壇”、浙江溫嶺的“民主懇談會”、南京秦淮區(qū)的“民生工作站”、天津寶坻區(qū)的村級重大事務“六步決策法”等。經過分析和比較,對西部農村各階層政治參與具有借鑒意義的是源起于浙江溫嶺的“民主懇談會”。溫嶺“民主懇談會”的最大亮點是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初步實現對接,從體制外進入體制內。這種成熟形態(tài)的基層協商民主治理模式經過近十年的發(fā)展,其影響力逐漸從浙江擴大到全國,“懇談式民主代表了中國基層民主政治發(fā)展的新方向”[7]已成為諸多學者的共識,在西部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參與中,引進以“民主懇談”為代表的協商民主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針對西部農村“多元并存、兩極懸殊”的社會分層格局,在西部農村引入“懇談式協商”需要注意如下問題:

第一,在西部農村著力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的中間階層,該階層主體是返鄉(xiāng)的農民工階層。城市改革啟動后,每年西部農村有上億青壯年進城務工,民工潮持續(xù)了20多年,為城市的工業(yè)化提供了讓歐美國家羨慕的“人口紅利”。在經濟新常態(tài)下,中央政府一系列發(fā)展西部鄉(xiāng)村和鼓勵返鄉(xiāng)農民工創(chuàng)業(yè)的利好政策產生了吸引普通農民工返鄉(xiāng)的內吸力,對融入城市失敗者逐漸產生拉力,他們開始回歸西部農村,在中小城鎮(zhèn)定居與創(chuàng)業(yè)。當然“鄉(xiāng)土情結和根文化”也是促使農民工返鄉(xiāng)的重要因素。這些返鄉(xiāng)的農民工在城市和發(fā)達地區(qū)開闊了眼界、學習與獲得了過硬的技能、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明晰了民主政治對于捍衛(wèi)自身利益的重要性。本文認為,把返鄉(xiāng)農民工培育成支撐西部農村政治參與良性發(fā)展的主體階層,是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的。

第二,“官”“學”“民”三方聯合推動,基層政府承擔組織和執(zhí)行功能,相關專家承擔指導和設計功能,鄉(xiāng)村各階層承擔參與和監(jiān)督功能。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對在基層實現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的銜接,進行了頂層設計和任務布置,相關領域的研究者也嘗試了主動參與基層民主政治實踐,當然基層政府和專家的工作還做得不夠。

第三,建構一套相對完善的“懇談式協商”機制,包括平等機制、對話機制、互動機制和接受機制。關于平等機制,主要是逐漸擴大農民工和種地農民參與協商的名額,給予兩大階層單獨提出“議題”的權利。關于對話機制和互動機制,主要是每一次民主協商之前,相關的專家應該用一天時間對參會者進行基本參政技能培訓,在協商進行的過程中,保障弱勢階層具有與強勢階層同樣的參與發(fā)言和討論的權利。關于接受機制,嘗試把民主協商與鄉(xiāng)人大和村民代表大會對接起來,同時構建發(fā)言記錄、決策結果公開、人大表決、組織落實以及監(jiān)督反饋等一系列有利于兩個領域互動的機制,推動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在西部農村實現有效銜接。

西部農村社會分層是客觀存在的,其對西部農村民主政治的影響應用辯證的思維來分析,其積極作用是通過協調各階層的利益關系促進了社會整合,其消極作用是形成“多元并存和兩極分化”的結構,這一結構在某種程度上會阻礙各階層以平等身份參與西部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在西部農村引入以“民主懇談”為代表的協商民主,實現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的對接,有助于西部農村各階層以平等公民身份積極參與基層民主政治。我們相信西部農村各階層經過較長時期“民主協商”鍛煉,有助于各階層緩解“公”與“私”之間的張力,盡管參會者會從實現和維護“私利”出發(fā),但在民主協商會上通過公開發(fā)言和討論所提出來的觀點,必然兼顧他人的利益,因為純粹“自私”的方案,不僅不能獲得他人的認可和支持,而且還會被大家公認為“自私自利者”,所以民主協商所形成的解決方案,必然是若干參會者解決方案的“最大公約數”?;谝陨戏治?,我們認為在西部農村長期實踐“民主協商”,不僅有助于提升西部農村民主政治的“質”,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具有公共精神和美德的公民。

參考文獻:

[1][美]亨廷頓. 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37.

[2]陸學藝.中國社會結構與社會建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182-209.

[3]李強. 清華社會學講義:社會分層十講(第2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8.

[4][美]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 歐陽景根,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52.

[5]胡錦濤.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6.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309.

[7]慕毅飛.民主懇談——溫嶺人的創(chuàng)造[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176.

【責任編輯:張亞茹】

猜你喜歡
西部農村社會分層政治參與
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流動的障礙與策略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105期)2017-02-13 14:23:01
西部農村幼兒園集團化發(fā)展的背景與類型
東方教育(2016年15期)2017-01-16 11:21:36
西部農村初中地理教師隊伍現狀及對策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12期)2017-01-12 19:53:21
黃島農村女性的社會分層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2:19:31
我國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狀及對策分析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03:13
教育信號的興起及對社會分層影響淺析
東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11:59
性別社會化與當代中國女性政治參與
網絡意識形態(tài)視角下的網絡輿論生態(tài)治理
新聞愛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28:57
基于文化視角的社會分層與青年新移民的社會融合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43:38
影響農村婦女政治參與的因素分析
柯坪县| 吉首市| 绍兴县| 上林县| 易门县| 闽清县| 新民市| 光泽县| 辽源市| 仪陇县| 绥化市| 南充市| 沾益县| 崇礼县| 成安县| 静海县| 丰镇市| 乐平市| 昔阳县| 伊宁县| 永登县| 武山县| 乌苏市| 固原市| 九寨沟县| 水富县| 杭州市| 高陵县| 连云港市| 永靖县| 明溪县| 屏山县| 浑源县| 南川市| 博乐市| 木兰县| 长顺县| 无极县| 神池县| 吴江市| 太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