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
荔枝道與杜甫荔枝詩
王 飛
蜀道,在古代是連通秦地和蜀地的道路。荔枝道乃是蜀道的一條支線,因為楊貴妃送荔枝之道的傳說而得名。杜甫《病橘》《宴戎州楊使君東樓》等詩作提及荔枝,杜甫還曾經(jīng)過瀘戎地方并品嘗過當?shù)乩笾?,《解悶十二首》用到四首詩的篇幅專談荔枝,可見杜甫關注民生、同情百姓、企望政治清明的拳拳之心。杜甫的這種思想深刻影響了唐代白居易、杜牧以及北宋蘇軾、黃庭堅等后世文人。
蜀道 荔枝道 杜甫 荔枝詩
蜀道,在古代是連通秦地和蜀地的道路。蜀道穿越秦嶺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嶇,自古以險峻著稱。李白《蜀道難》極言蜀道之艱險:“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杜甫乾元二年(759)自秦州入蜀,在這條蜀道上,歷經(jīng)行役艱辛,身臨絕境,饑寒交迫,猛獸當?shù)?,孤苦無助,凡此等等,都寫進他的入蜀詩中。而一路山川雄奇,風物瑰麗,又在杜老筆下展開一幅全新畫卷。學術上通常提到的“蜀道”,主要指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儻駱道(重光道)以及由漢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倉道等。
荔枝道乃是蜀道的一條支線,以傳說為楊貴妃送荔枝之道而得名?!袄笾Φ馈敝钤绯鲎运稳藰肥贰短藉居钣洝?。杜牧《過華清宮三首》之一:“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金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奔粗S刺此事,以至后人言荔枝而必稱楊貴妃。如晁說之《荔枝送郭圓機戲作》:“荔枝一騎紅塵后,便有漁陽萬騎來。”天寶年間,唐玄宗為滿足寵妃楊玉環(huán)對新鮮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條專供荔枝運輸?shù)捏A道,在四川涪州(今重慶涪陵)建荔枝園,置專驛直達長安,全程逾2000里。唐時此道每20里設驛站,官商郵旅稱便,盛極一時。除了運送荔枝之便,也極大方便了南北物資交通,成為一條著名商道。北宋時,一度荒廢。明清時,此道再度興盛,成為川陜客商往來的重要通道,嚴如熤《三省邊防記》稱之為“川陜要道”。
關于楊貴妃享用的究竟是什么地方產(chǎn)的荔枝,及荔枝入長安的道路,歷來眾說紛紜,有主南海說,有主蜀地說。概而言之,當時域內(nèi)主要的荔枝產(chǎn)地都在進貢,水陸兼程,運送路線也不止一條。白居易《荔枝圖序》說:“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甜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碧K軾《荔支嘆》詩自注:“唐天寶中,蓋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路進入?!?蔡襄《荔枝譜》曰:“唐天寶中,妃子尤愛嗜,涪州歲命驛致?!狈冻纱蟆秴谴洝肪硐略疲骸白悦技沃链?,皆產(chǎn)荔枝。唐以涪州任貢,楊太真所嗜,去州數(shù)里有妃子園,然品實不高?!笔竦刈詈玫睦笾ζ鋵嵆鲈跒o戎地區(qū)。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七四《涪州》:“妃子園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 荔枝百余株,顆肥肉肥,唐楊妃所喜?!或T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謂此。當時以馬遞馳載,七日七夜至京,人馬斃于路者甚眾,百姓苦之。蜀中荔枝,瀘敘之品為上,涪州次之,合州又次之。涪州徒以妃子得名,其實不如瀘敘。”①祝穆《方輿勝覽》同此一說:“蜀中荔枝,瀘敘之品為上,涪州次之,合州又次之。涪州徒以妃子得名,其實不如瀘敘也。”②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說:“又如荔枝,明皇時所謂‘一騎紅塵妃子笑’者,謂瀘戎產(chǎn)也,故杜子美有‘憶向瀘戎摘荔枝’(按“向”當為“過”)之句。”③可知蜀中荔枝,也不止一地進貢。朝廷專門整修了涪州到長安的荔枝驛道,三十里一換人,六十里一換馬,緊鞭急蹄,日夜兼程,不知累死摔死了多少馬匹和驛卒。
嚴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圖考》第四卷山劍滇黔區(qū)篇《天寶荔枝道》說:“涪州既為天寶貢荔枝之主要產(chǎn)地,其由涪州驛運荔枝至長安之路線,宋人尚有記載,云自涪陵縣經(jīng)達州取西鄉(xiāng)縣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然由何至達州?經(jīng)達州治所抑或只經(jīng)州境?此可作進一步之論證。按《元和志》《環(huán)宇記》記涪州至長安之路線,有三峽水路(取荊襄入武關路)與萬、開、洋州陸路兩線。三峽水路太迂遠,必非荔枝道,而萬開洋州路則較徑捷。其行程由涪州治所涪陵縣取蜀江水路三百五十里至忠州治所臨江縣(今忠縣),又二百六十里至萬州治所南浦縣(今萬縣),又直北取陸路小道一百六十里至開縣治所盛山縣(今開縣),又直北經(jīng)通州之宜漢縣(今萬源西南至宜漢間),越巴山山脈,至天寶間之洋州治所西鄉(xiāng)縣(今縣南),蓋凡八百四十里。又東北取子午谷路越大秦嶺,三交驛,入子午谷,約六百三十里至長安。共凡二千二百四十里。此為荔枝道之一可能路線,則經(jīng)達州東北境之宜漢縣,不經(jīng)州治也?!敝赋龈⒘甑介L安有一條運送荔枝的驛道,路線為:涪陵——萬州——達州——萬源——西鄉(xiāng)——洋縣——子午谷——長安。“然涪州荔枝之佳者產(chǎn)于州治西北一百一十里之樂溫縣。縣在樂溫山北三、四十里溶溪水(今龍溪河)西岸,約今萬順場、葛蘭場地區(qū),奉貢所資蓋出于此,宋世所傳州治涪陵城西之妃子園,蓋好事者為之,非真其地?!薄按说廊碳s二千里。按唐代規(guī)制,急驛日行五百里;為貴妃嘗新,飛騎日行近七百里,三日而達長安,超乎規(guī)制最大之速度。而此一路多行山險間,人馬必多倒斃者,故杜翁云‘白馬死山中,到今耆舊悲!’王象之云‘人馬死于路者甚眾,百姓苦之’也。”④
2015—2016年,筆者兩次參加由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組織的達州萬源荔枝道文化線路專題調(diào)查及瀘洲市合江縣荔枝原產(chǎn)地文化遺存考察。參加考察的專家,分別來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國家文物局信息咨詢中心、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專業(yè)機構(gòu)。專家的專業(yè)構(gòu)成有考古、歷史、文學、文化遺產(chǎn)、古建筑等,研究方向有秦漢考古、漢唐考古、魏晉南北朝史、宋史、交通史、歷史地理、唐宋文學、佛教考古等。他們會同當?shù)匚奈锉Wo部門及地方文史專家,通過實地考察,結(jié)合山川形勢、文物古跡、地方物產(chǎn)、民間尋訪等情況,進行綜合研判,多學科專家在一起推敲切磋,比較傾向性地認可了唐宋時期經(jīng)過萬源到長安荔枝古道存在的可能性。
根據(jù)史籍記載,結(jié)合實地考察,可以確定荔枝道的基本路線是自涪陵——墊江——梁平——大竹——達縣——宣漢(大成鄉(xiāng)瓦窯壩折入三橋、隘口、馬渡)——平昌縣(巖口鄉(xiāng)、馬鞍鄉(xiāng))——萬源市(鷹背鄉(xiāng)、廟埡鄉(xiāng)名揚、秦河鄉(xiāng)三官場、玉帶鄉(xiāng)、魏家鄉(xiāng))——通江縣(龍鳳鄉(xiāng)、洪口鄉(xiāng)、澌波鄉(xiāng))——再入萬源市(竹峪鄉(xiāng)、虹橋鄉(xiāng))——鎮(zhèn)巴縣,定遠,越九龍砦(陳家灘)楊家河、司上、羅鎮(zhèn)砦——西鄉(xiāng)縣子午鎮(zhèn),進入子午道,到達西安。全程1000多公里。
考察涉及地方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如萬源唐家壩浪洋寺唐代摩崖造像、宋代茶園摩崖題記《紫蕓坪植茗靈園記》、古道歷代詩文題記、仁齋公——化米梁古道古橋遺跡、三官場民居群、嘉佑寺千字墨書、清代墓碑坊群、合江漢代崖墓、宋代神臂古城遺跡、古鎮(zhèn)民居、宋元佛教造像石刻、原生古荔枝、晚清引種荔枝林等。這樣一種帶著問題實地實證的綜合考察,相較于既往從材料到材料的書本研究,其收獲是更為全面而立體的。我的工作,主要是辨識歷代詩文題記。出乎意料的是,分別在兩處清代遺跡——路橋題刻和墓園刻石發(fā)現(xiàn)杜甫詩刻石。雖然其內(nèi)容與荔枝道考察沒有直接關聯(lián),但是從一個側(cè)面證明了杜詩文化傳播的影響力在民間根植深厚,由來已久。
上元二年(761)杜甫在成都草堂作《病柏》《病橘》《枯棕》《枯柟》諸篇,《病橘》詩云:
群橘少生意,雖多亦奚為。惜哉結(jié)實小,酸澀如棠梨。剖之盡蠹蟲,采掇爽其宜。紛然不適口,豈只存其皮。蕭蕭半死葉,未忍別故枝。玄冬霜雪積,況乃回風吹。嘗聞蓬萊殿,羅列瀟湘姿。此物歲不稔,玉食失光輝??鼙I尚憑陵,當君減膳時。汝病是天意,吾諗罪有司。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
這首詩的意旨乃借病橘以慨時事,哀民生艱困。末尾提到獻荔枝勞人傷命典故,蓋以漢喻唐,批評時政。仇注云:“《后漢·和帝紀》: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騰險阻,死者繼路。唐羌為臨武長,上書言狀,和帝罷之?!短茋费a》: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每歲飛馳以進。《唐書》:楊貴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及置騎傳送。走數(shù)千里,其味未變,已至于京師。杜修可曰:唐所貢乃涪州荔枝,由子午道而往,非南海也。此特借漢事以譏之。”⑤
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去蜀,沿岷江東下,入嘉州、戎州。六月作《宴戎州楊使君東樓》詩:
勝絕驚身老,情忘發(fā)興奇。座從歌妓密,樂任主人為。 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樓高欲愁思,橫笛未休吹。
戎州,今宜賓市,唐屬犍為郡。宋政和間改戎州置敘州,治宜賓(今四川宜賓東北)。東樓唐時所建,在府治東北。杜甫漂泊生涯,無復依傍,每經(jīng)一地,時得故舊親朋接待。戎州楊使君的這場宴請,想必比較排場、鋪張。老杜雖不大習慣,倒也客隨主便,聊遣歡娛。“座從歌妓密,樂任主人為。”對此美人相擁,美樂盈耳,美酒發(fā)興,美食充腸,詩人感覺自己雖然年紀老大,身體欠佳,倒也興致頗高,想法很多,只是有些力不從心了。而眼前的歡娛,似乎并不曾消解他的羈旅客愁。詩圣果然情圣,消遣之作,寫得如此真切、生動,既見功力,又見性情。后來謫戎州的黃庭堅應該是很欣賞這首詩,他把杜詩又演繹了一遍?!稙槿种莸谝弧罚骸霸噧A一杯重碧色,快剝千顆輕紅肌?!蓖嫫湮囊?,這里面可不只是吃喝,還有玩樂,酒色才氣,一樣都沒缺少。一粒小小的荔枝,附麗于楊貴妃的香艷故事,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永久話題。歷代文人都喜歡拿它說事,正經(jīng)起來就是道德批判,消遣起來也可以是“食色性也”。
杜甫正好在荔枝成熟的六月經(jīng)過瀘州戎州地區(qū),有緣品嘗到新鮮美味的荔枝,由此引發(fā)許多感慨。大歷元年(766),杜甫居夔州期間,作《解悶十二首》,后四首言及荔枝:
其九:
先帝貴妃今寂寞,荔枝還復入長安。炎方每續(xù)朱櫻獻,玉座應悲白露團。
此首說明,楊貴妃唐玄宗離世后,朝廷并沒有終止荔枝及櫻桃的進貢?!袄笾€復入長安”“炎方每續(xù)朱櫻獻”此種情形,當為杜甫在蜀中瀘州戎州等地所親見。仇注引《杜臆》:“已下四章,皆為明皇征貢荔枝而發(fā),此嘆舊貢之未除也。帝妃皆亡,而荔枝猶獻,得無先帝神靈,尚凄愴於白露中乎?蓋微諷之也。”仇注又引李綽《歲時記》:“櫻桃薦寢,取之內(nèi)園,不出蜀貢。此特言其夏薦櫻桃,而荔枝繼獻耳?!雹?/p>
其十:
憶過瀘戎摘荔枝,青楓隱映石逶迤。京華應見無顏色,紅顆酸甜只自知。
王嗣奭《杜臆》:“今涪州有荔枝園,相傳貴妃所云‘一騎紅塵’者出此。今讀公詩,乃知出瀘、戎者是。公年與相接,必不妄。”⑦仇注云:“此譏遠貢之失真也。瀘戎之間,親摘荔枝,若京中所見,應無此色味,食者當自知耳?!?“京華應見無顏色”一作“京中舊見君顏色”。顯然,杜甫曾親手在瀘州、戎州等地采摘品嘗過荔枝。在他看來,當?shù)匦迈r的荔枝比起遠道送到長安的荔枝,色澤和滋味還是有很大的分別。白居易《荔枝圖序》:“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現(xiàn)今荔枝的品種,經(jīng)過歷代改良優(yōu)化,甜度很高,幾乎嘗不出酸味。今合江地區(qū)尚存當?shù)卦爬笾?,滋味甘酸。杜甫以“酸甜”言之,可以說相當寫實了。
其十一:
荔枝不是尋常的水果,它顏值高,滋味爽,唯其偏遠不易得,愈加惹人喜歡,正所謂物以稀為貴也。仇注引《杜臆》:“宮中食荔,不過為其味甘寒,可以消暑止渴,因比之水晶絳雪,然瓜李沉之井中,梨萄采之露下,亦何減于荔?只緣諸果枝蔓尋常,初不以為異,獨荔枝生自遠方,慕其色味而珍重之耳。”
其十二:
側(cè)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宮滿玉壺。云壑布衣鮐背死,勞人害馬翠眉須。
結(jié)尾處顯現(xiàn)出杜甫關注民生、諷刺時政的批判精神,指出小小荔枝,實乃致亂之由。仇注云:“荔枝生于遠僻,不植宮中,而偏滿玉壺,以其所好在此,不憚多方致之也,豈知抱道布衣,老丘壑而不征,獨于一荔,乃勞人害馬,以給翠眉之須。噫,遠德而好色,此所以成天寶之亂歟?”
仇注又引王嗣奭曰:“公因解悶而及荔枝,不過一首足矣,一首之中,其正言止‘荔枝還復入長安’一句。正言不足,又微言以諷之。微言不足,又深言以刺之。蓋傷明皇以貴妃召禍,則子孫于其所釀禍者,宜掃而更之,以亟蘇民困。公于《病橘》亦嘗及之,此復娓娓不厭其煩,可以見其憂國之苦心矣。”
《解悶十二首》皆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內(nèi)容駁雜,前面的篇章涉及風物、歷史、人文、文學、藝術等命題。張遠《杜詩會粹》認為《解悶十二首》“未必一時所作,后人集之為十二首耳”?!扒叭准词赂袘?,中五首懷感詩人,后四首詠玄宗荔枝事,截然不相聯(lián)屬”。⑧細細體味《解悶》諸篇,似不經(jīng)意提起某個話題,點到輒止,其實微言大義。十二首里面用到四首篇幅專談荔枝,實在是非同小可。其中可見杜甫關注民生、同情百姓、企望政治清明的拳拳之心。與杜甫的思想一脈相承的,有唐代的白居易、杜牧,還有北宋的蘇軾。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蘇軾貶惠州,其地盛產(chǎn)荔枝。蘇軾也是很喜歡荔枝的,故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惠州一絕》)的快意。同時,蘇軾也托物言志,作《荔枝嘆》表達憤世憂民之心:
蘇軾的批判之筆由史及今,從歲貢荔枝延伸到武夷新茶、洛陽牡丹,直刺當朝進貢邀寵、勞民害命的腐敗現(xiàn)象。其中“前丁后蔡”之“蔡”,即是蘇軾向來非常尊重的君謨蔡襄,每臨大節(jié),其耿介若此!
在歷代文人的眼中,小小荔枝,真可謂果中尤物。杜甫與蘇軾、黃庭堅其實都很喜好荔枝,并不拒絕享受它活色生鮮的美妙滋味。既極愛荔枝之美,又何以極斥荔枝之害?何為寬以對己,嚴以責人?這里邊是不是很矛盾、很糾結(jié)、很虛偽、很茍且呢?筆者認為這恰恰是古賢真實可貴之處,對于喜好之物大方承認,樂于受用,但是講究取之有道,無道則不足取。不是荔枝不美好,而是它引發(fā)的征貢制度勞民傷財太不人道,統(tǒng)治者不惜以口福殘民??琳τ诶螅娙艘蠹訐榉サ氖抢笾Ρ澈蟮母嗾?。
附帶說一說櫻桃。唐時蜀地獻貢,除了荔枝,還有櫻桃。櫻桃也講究品嘗新鮮,偏偏保鮮期很短,又易損傷,運送起來也是個嬌貴小氣不好伺候的脾氣,為皇家珍享。杜甫曾在朝中,受圣上恩賜櫻桃,引為無上榮耀幸福。后來杜甫流落蜀地,寓居成都草堂。鄉(xiāng)野農(nóng)人送給他滿滿一竹筐新出的櫻桃,于是杜甫寫了首《野人送朱櫻》:
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數(shù)回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憶昨賜沾門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宮。金盤玉筯無消息,此日嘗新任轉(zhuǎn)蓬。
山野小果,原來見過大世面。杜甫念念不忘的可不只是櫻桃的味道,而是那份排場,那份包裝,那樣一種身價看漲的榮光。縱然金盤玉箸再無消息,門下省與大明宮在回憶中漸行漸遠,而戀闕之心卻不禁與日俱增。杜甫對于圣上,既不講情面,又心地柔軟,還真如蘇軾所說“每飯不忘君”。時讀杜詩,唯其赤誠,愈能委婉。因為杜甫有經(jīng)歷,有情懷,有態(tài)度,非唯高、大、深,詩圣亦情圣,杜甫是一個復雜的詩人。
注釋:
①(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七四《涪州》,中華書局1992年影印版,第4534頁。
②(宋)祝穆:《方輿勝覽》卷六十一,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1068頁。
③(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丙編卷之四《物產(chǎn)不常》,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00頁。
④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四卷《山劍滇黔區(qū)·篇二七·天寶荔枝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影印版,第1029-1037頁。
⑤⑥(清)仇兆鰲:《杜詩詳注》, 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854頁、第1516-1519頁。
⑦(明)王嗣奭:《杜臆》,上海古籍出版1983年版,第264頁。按仇注所引《杜臆》言,頗有內(nèi)容多出之處,前人已有留意。劉開揚先生在《杜臆·前言》中認為“當是仇氏別有所據(jù)”。
⑧蕭滌非主編:《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4960頁。
責任編輯 劉曉鳳
附:宋蔡襄書《荔枝譜》
作者:王飛 ,四川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一級美術師,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