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清
(國家林業(yè)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甘肅 武威 733000)
巖羊飼養(yǎng)技術
何志清
(國家林業(yè)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甘肅 武威 733000)
巖羊(Pseudois nayaur)系青藏高原特有品種,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闡述了巖羊資源與分布,總結了國家林業(yè)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圈養(yǎng)條件下的飼養(yǎng)、繁殖及其疾病防治方面的經(jīng)驗,旨在將該物種加以保護和開發(fā)利用。
巖羊;圈養(yǎng)條件;瀕危動物
巖羊屬于偶蹄目??茙r羊屬(Pseudois),中等體型,體長 1.15~1.65 m,尾長 10~20 cm,肩高 75~90 cm,體重 25~80 kg,雄性比雌性大;頭較小,眼大,耳小,頦下無須;雌雄均具角,雙角呈“V”形,向后外側彎曲;體背面為棕灰或石板灰色帶有藍色,與巖石的顏色極相近,腹面及四肢內(nèi)側為白色,四肢的前面為黑色。
巖羊有2個亞種,主要分布于中國青藏高原、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內(nèi)蒙古西部、甘肅、寧夏北部、新疆南部、陜西等地,以及尼泊爾、錫金、克什米爾地區(qū)。棲息于海拔2 500~5 000 m的無林山地。因喜攀登巖峰而得名,又名石羊,主要以草、小灌木、苔蘚等為食。巖羊喜群居,雌雄攜幼大小常數(shù)10只,多者在百只以上,終年一起生活。雪豹、豺、狼,以及禿鷲和金雕等大型猛禽為其主要天敵。
1.1 歷史分布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國內(nèi)巖羊資源考察在局部地區(qū)就做了一些調查,青海省查明全省巖羊資源儲量約120萬只,平均棲息密度為12.2頭/km2;之后,任軍讓在青海玉樹果洛地區(qū)進行了巖羊專題研究,測定平均密度為3.4頭/km2,其中在宗伏可達 5.8 頭/km2[1],此外,鄭生武在甘肅祁連山,測定巖羊平均密度為3.30頭/km2;樸仁珠估算西藏巖羊資源儲量約為4.2萬頭。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科學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曾對巖羊的棲息環(huán)境、生存狀況及種群密度在昆侖山—阿爾金山地區(qū)組織過幾次綜合科考,估計阿爾金山保護區(qū)4.5萬km2范圍內(nèi)有巖羊萬余只[2-3]。新疆昆侖—阿爾山巖羊分布范圍為28萬km2,初步估計其資源儲量為5萬~8萬只。
1.2 分布
①西藏亞種 (P.n.nagaur)我國主要分布在西藏,國外主要分布于尼泊爾、錫金、克什米爾。
②四川亞種(P.n.szechuanensis)在云南、四川、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及內(nèi)蒙古等省和自治區(qū)均有分布。
2.1 國家林業(yè)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生境條件國家林業(yè)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 (以下簡稱 “中心”)成立于1987年11月,地處甘肅省武威市城東涼古公路20km處,全境均屬騰格里沙漠南緣,總面積達18萬hm2,海拔1480m,屬典型的半荒漠地區(qū)。全年日照2 958 h,年平均氣溫7.7℃,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 27.7℃,最冷月(11 月)平均氣溫-8.5℃[3-4]。
2.2 中心巖羊情況該中心自1998年起至2015年,先后共調入6只巖羊1998年10月,1雌,由青海省祁連縣調入;2002年12月,2雄,在甘肅省武威新地鄉(xiāng)捕獲;2002年9月,1雌,由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祁連鄉(xiāng)調入;2002年10月,1雌,由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祁連鄉(xiāng)調入;2015年10月,1雄,由蘭州動物園調入。現(xiàn)存欄4只。
共繁殖成活3只,2007年1雌;2008年1雌;2009年1雌。調出3只,1998年11月,1雌,調往北京動物園;2001年12月,2雄,調往杭州動物園。
巖羊生活在高寒惡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跳躍能力極高,可跳過2~3 m的高度,在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要求圈舍寬敞,地勢高燥,圍欄要求堅固,高度不低于2.5 m,地面堅實且有一定面積的卵石帶,以便磨蹄,并降低越欄逃逸之患。該中心飼養(yǎng)的巖羊在中心動物園修建的鋼網(wǎng)圍欄和三面為磚墻二者混合的圈舍籠養(yǎng)。
中心飼養(yǎng)的巖羊日糧結構主要以鮮紫花苜蓿為主,鮮谷草為輔助。每年的5—9月,每天飼喂鮮紫花苜蓿約5 kg/只,每天飼喂鮮谷草約為4 kg/只。每年的10月—翌年4月,每天飼喂干紫花苜蓿約1.5 kg/只,每天飼喂干谷草約1 kg/只。在其懷孕期和冬季補飼玉米、黑豆等精料,玉米0.25 kg/(只·d),黑豆0.25 kg/(只·d),懷孕后期補飼適量的鈣。另外, 全年補飼食鹽,0.01 kg/(只·d)。 時間為 150 d。飼喂日糧要定時定量,并每天認真觀察每只巖羊的采食情況。
研究發(fā)現(xiàn),一般從野外捕獲的巖羊經(jīng)過風土馴化,飼養(yǎng)管理得法,1個月后可消除其緊張情緒,能在新的環(huán)境條件下,自由取食,且在動物園中比較容易繁殖。巖羊多在2歲時性成熟,3歲體成熟,性成熟后即可交配,交配季節(jié)多在每年12月—翌年1月。為避免母羊流產(chǎn),懷孕后應將公羊分開飼養(yǎng)。6—7月產(chǎn)仔,產(chǎn)后2 h羔羊即可站立活動。有的母羊初產(chǎn)時不善哺乳,初生幼羔可以捕捉飼喂,日糧中加牛奶或羊奶,并適當添加維生素和鈣等。幼羔生長發(fā)育較快,3個月后便可斷奶,半歲后開始長角。巖羊在中心引入初期已繁殖多次,羔羊生長發(fā)育都很正常。
巖羊能夠在國家林業(yè)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連續(xù)成功繁育,是與科學飼養(yǎng)與規(guī)范管理分不開的。首先,有關人員參閱了相關資料,并根據(jù)反芻家畜的營養(yǎng)需要,特別是參照綿羊的飼養(yǎng)標準和方法,通過飼養(yǎng)實踐、觀察、記錄和分析,不斷修改完善,制定出巖羊的飼養(yǎng)規(guī)范[5]。第二,隨時調整制定合理且營養(yǎng)全面的飼料配方。第三,合理的飼養(yǎng)設施。第四,圈舍干凈衛(wèi)生,定期消毒。食槽、水槽保持衛(wèi)生,草、飼料、水都應干凈新鮮。第五,盡量減少參觀,保持環(huán)境安靜,杜絕其他動物進入飼養(yǎng)場以避免損傷巖羊。
7.1 免疫對于小型反芻獸免疫工作,堅持強制性免疫,按照“應免盡免,不留空當”的免疫原則,春秋兩季吹管肌肉注射口蹄疫O型亞洲Ⅰ型二價滅活疫苗,構筑有效免疫屏障[6-8]。
7.2 驅蟲阿維菌素片是阿維菌素系列產(chǎn)品中的一種新制劑,羊口服0.2 mg/kg,驅殺羊體外寄生蟲,驅殺率:羊血虱100%,羊皮蠅96.7%,羊體內(nèi)寄生蟲線蟲,除毛首線蟲98.1%以外,其他均為100%。筆者常用的做法是春秋兩季定時定點統(tǒng)一安排使用阿維菌素,1.5片/只,混入食物中食入。
7.3 常見病及其預防巖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為消化道疾病,常用乳酸菌素片,按0.1片/kg混入食物中,一般3 d恢復正常。病程較長時改用硫酸阿米卡星肌肉注射,5~7 d可痊愈。一般預后良好。
[1]任軍讓,余玉群.青海省玉樹、果洛州巖羊的種群結構及生命表初探[J].獸類學報,1990(10):25-27.
[2]曹麗榮.巖羊(Pseudois nayaur)的社群結構和保護遺傳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3]劉振生,王小明,曹麗榮.圈養(yǎng)條件下巖羊冬季晝間的行為及活動規(guī)律[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5(1):29-32.
[4]劉振生,王小明,李志剛,等.賀蘭山巖羊的數(shù)量與分布[J].動物學雜志,2007(6):1-8.
[5]任青峰,郭宏鈴,李志剛.寧夏巖羊的數(shù)量與資源利用[J].寧夏農(nóng)林科技,1999(10):38-40.
[6]余玉群,郭松濤,白慶生,等.賀蘭山巖羊種群結構的季節(jié)性變化[J].獸類學報,2004,24(3):200-204.
[7]王小明,劉志霄.賀蘭山巖羊種群生態(tài)及保護[J].生物多樣性,1998,6(1):1-5.
[8]鄭生武,曾均彩.陜西省野生動物資源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資源開發(fā)與保護,1989,5(3):24-27.
S826.894
A文章順序編號:1672-5190(2016)01-0107-02
2015-12-02
何志清(1970—),女,畜牧師,主要從事瀕危珍稀野生動物保護與飼養(yǎng)管理工作。
(責任編輯:趙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