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毅
(山西省晉中市水利局,山西 榆次 030600)
南美白對蝦與草魚、鯉魚混養(yǎng)技術
孫 毅
(山西省晉中市水利局,山西 榆次 030600)
為了有效預防南美白對蝦疾病的發(fā)生,提高池塘養(yǎng)殖綜合效益,將南美白對蝦與草魚、鯉魚混養(yǎng)進行養(yǎng)殖試驗,結果每公頃平均產蝦3 600 kg、草魚3 300 kg、鯉魚2 400 kg,每公頃產值11.67萬元,每公頃成本7.59萬元,每公頃利潤4.08萬元。養(yǎng)殖實踐發(fā)現,該種混養(yǎng)模式有效利用了水體空間,增強了水體的自凈能力;有效阻斷病害的傳播途徑,避免了蝦病的暴發(fā);降低了養(yǎng)殖風險,提高經濟效益。
南美白對蝦;草魚;鯉魚;混養(yǎng)技術;科學投餌;池塘養(yǎng)殖
隨著南美白對蝦淡化技術的不斷成熟,其淡水養(yǎng)殖面積逐年擴大。近年來,由于對蝦苗投放密度的不斷提高,使得對蝦養(yǎng)殖業(yè)病害頻發(fā),這不僅給對蝦養(yǎng)殖業(yè)造成極大的損失,而且也極大地挫傷了蝦農的積極性。為了有效預防南美白對蝦疾病的發(fā)生,提高池塘養(yǎng)殖綜合效益,2014年,筆者將南美白對蝦與草魚、鯉魚混養(yǎng),不僅有效利用了水體空間,增強了水體的自凈能力,維持了生態(tài)平衡,有效阻斷病害的傳播途徑,避免蝦病暴發(fā),降低了養(yǎng)殖風險,而且增加了經濟效益,使蝦農增產增收,極大地提高了蝦農的積極性。現將有關技術介紹如下,以供養(yǎng)殖者參考。
1.1 池塘條件2個試驗池南北走向,面積各0.67 hm2,長方形,池深2.5 m,池底平坦,進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每0.33 hm2養(yǎng)殖水面配備1臺3 kW葉輪式增氧機。
1.2 池塘的準備工作徹底清塘,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保留 10 cm 底泥[1];經過 1~2個月的充分晾曬后,每公頃用1 800~2 250 kg生石灰進行干塘消毒;通過60目篩絹過濾進水,池水深50~60 cm。
1.3 培養(yǎng)餌料生物基礎餌料生物的培養(yǎng)工作一般從放苗前15~20d左右進行。具體操作步驟如下[2]:用發(fā)酵烘干后的雞糞培養(yǎng)基礎餌料生物,每公頃用量300 kg。當水溫達到16℃以上時,根據水中浮游生物的數量和種類,施入適量的活菌。當水色較淺時,水體透明度過高,施用光合細菌;當水色較深時,水體透明度過低,施用芽孢桿菌。幾天后,當池水透明度達30 cm左右、水色為淡褐色或黃綠色時,即為放蝦苗的最佳時機。
1.4 蝦苗的選擇蝦苗購自有合法經營生產許可證的蝦苗淡化場。選擇標準:①規(guī)格在1.0 cm以上,個體大小均勻整齊,體色透明,體表干凈,無損傷,無寄生蟲;②游動活潑,對外界刺激反應靈敏,逆水能力強;③蝦苗的胃腸內食物飽滿,腸道直,無畸形,體表、鰓部潔凈;④淡化鹽度在3‰以上,淡化時間最少14 d;⑤抗離水試驗:從育苗池隨機取出若干尾蝦,用擰干的濕毛巾將蝦苗包埋起來,5~8 min后放回原水,如果蝦苗存活,則是優(yōu)質蝦苗,反之則是劣質蝦苗[3]。
1.5 苗種放養(yǎng)為了保證蝦苗下塘的成活率,放養(yǎng)前需試水,提前2~3 d從苗場拿回蝦苗,用40目網做成網箱放在池塘中暫養(yǎng)2 d,如24 h成活率達90%以上、48h成活率達85%以上時,可以確定投放。
水溫18℃以上,選擇天氣晴朗的上午(10:00左右),在池塘上風向投苗;把整袋蝦苗在蝦池中浸泡30 min,然后放入蝦池,每公頃放養(yǎng)75萬尾。投放蝦苗20 d后,開始投放草魚和鯉魚,草魚平均規(guī)格0.5 kg/尾,鯉魚平均規(guī)格0.40 kg/尾,每公頃放養(yǎng)各750尾。
1.6 日常管理
1.6.1 水質調控:及時注換新水。養(yǎng)殖前期一般不換水,只通過加注新水來提高水位,待南美白對蝦長到體長8 cm以上,根據水質情況適時、適量換水,每次換水量不超過20 cm。每隔15~20 d潑灑1次微生態(tài)制劑以改良水質,調節(jié)微生態(tài)平衡、藻相平衡和化學平衡[4]。每天及時開啟增氧機增氧,保證水體循環(huán)和有效增氧;防止南美白對蝦浮頭、泛池。定期測定溶解氧等水質指標,做到及時發(fā)現問題、及時處理問題。
1.6.2 投飼管理:堅持“四定”原則,魚體每天投喂2 次(9:00—11:00 和 14:00—16:00),投餌量占魚體重的3%。
當南美白對蝦體長達3~5 cm開始投餌。投放魚苗前,餌料粗蛋白含量為40%,開始每天投餌2次,逐漸增加到4次/d,根據餌料臺剩料情況和蝦的飽胃情況適當增減蝦料用量。蝦吃完料的時間一般控制在1 h左右。
1.6.3 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巡塘,觀察魚蝦活動和攝食情況,及時防治病害,并做好養(yǎng)殖日記。
1.6.4 疾病防治:堅持“以防為主,治療為輔”的方針。第一,穩(wěn)定水質,在整個養(yǎng)殖過程中保持水色、pH值、透明度等水體理化指標的相對穩(wěn)定,保持較高的溶解氧;第二,在草魚餌料中定期添加三黃粉、保肝靈、氟苯尼考,在蝦料中定期添加EM菌、噬菌蛭弧菌,每15 d投喂3 d藥餌;第三,投放草魚后,定期用氯制劑、溴制劑等給水體消毒,每10 d消毒1 次[3]。
養(yǎng)殖總產蝦 4 800 kg,草魚 4 400 kg,鯉魚3 200 kg,總產值15.56萬元,總支出10.12萬元,總利潤5.44萬元。平均產蝦3 600 kg/hm2,草魚3 300 kg/hm2,鯉魚2 400 kg/hm2,每公頃產值 11.67萬元,每公頃成本7.59萬元,每公頃利潤4.08萬元。
3.1 混養(yǎng)的可行性南美白對蝦與草魚、鯉魚的混養(yǎng)模式利用了養(yǎng)殖對象之間的生物學互利關系,建立起以發(fā)揮穩(wěn)定池塘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為基礎的養(yǎng)殖結構。該種混養(yǎng)模式使池塘生物鏈更加豐富,浮游植物種類更加多樣化,世代演替更加穩(wěn)定,水質更易調控。此外,南美白對蝦和鯉魚生活在池塘底部,草魚屬于中上層魚類,混養(yǎng)對象之間不競爭飼料,能充分利用水體空間,不僅有效提高池塘負載力,而且可最大限度增加經濟效益[5]。
3.2 混養(yǎng)模式可有效控制蝦病的發(fā)生和蔓延養(yǎng)殖實踐發(fā)現,混養(yǎng)水質比較穩(wěn)定,水體中浮游生物種類及數量相對比較恒定,所以養(yǎng)殖對象不易發(fā)病。近年來,南美白對蝦的疾病主要以白斑病和偷死癥為主。目前,防控蝦病的主要措施為切斷病毒傳播途徑。該試驗池全年未發(fā)生南美白對蝦疾病,這可能是由于利用草魚和鯉魚攝食病死蝦及體質弱的蝦,從而切斷疾病的傳播途徑。池塘中的鯉魚屬于底層魚類,可以吃掉發(fā)生偷死癥的南美白對蝦;草魚屬于中上層魚類,可以吃掉出現漫游的病弱蝦,立體全方位養(yǎng)殖有效切斷了蝦病病原的傳播途徑。因此,蝦池混養(yǎng)與單一養(yǎng)殖相比,可以有效防控蝦病的發(fā)生[6]。
3.3 混養(yǎng)魚類的投放時間和規(guī)格該試驗中,投放魚苗的時間為投放南美白對蝦苗后20 d,此時對蝦個體達2.5 cm以上,可以有效逃避敵害的侵襲。此時投放魚苗可以有效避免南美白對蝦蝦苗的損失。投放魚苗的規(guī)格要求為:草魚0.5 kg/尾以上,鯉魚 0.4 kg/尾以上[1]。
3.4 科學投餌的重要性在整個養(yǎng)殖過程中,科學投餌是確?;祓B(yǎng)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該試驗中,投放魚苗后,為避免草魚吃高蛋白的蝦料而發(fā)病,筆者調整了蝦料的粗蛋白含量,而且盡可能避免草魚巡邊吃蝦料,當草魚適應后再逐漸提高蝦料的粗蛋白含量。
3.5 混養(yǎng)效果分析在養(yǎng)殖實踐中,單養(yǎng)任何一種水產動物的風險都比較大,而混養(yǎng)之后可極大地降低養(yǎng)殖風險,提高經濟效益。此外,精養(yǎng)蝦池混養(yǎng)的魚類可對南美白對蝦產生攻擊性,從而使南美白對蝦產生應激反應,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南美白對蝦的機體活力,而且能增強其免疫力和對飼料的消化吸收利用率[2]。
3.6 發(fā)病時的控制措施蝦一旦發(fā)病,應立即采取以下措施:①立即停止投喂魚飼料,同時減少蝦飼料的投喂;②馬上下網捕撈出病蝦,特別是攔網底層應留出大約20 cm的空隙,給正常蝦讓出活動空間;③立即進行水體調節(jié)[1]。
[1]樊振中,劉維漢,韓克志,等.南美白對蝦與斑點叉尾鮰、草魚混養(yǎng)技術試驗[J].中國水產,2015(6):66-68.
[2]孫志新.南美白對蝦與草魚混養(yǎng)技術[J].漁業(yè)致富指南,2010(20):28-29.
[3]丁軍.南美白對蝦大面積池塘生態(tài)養(yǎng)殖高產技術[J].中國水產,2013(5):58-59.
[4]李廣鳳.草魚與南美白對蝦混養(yǎng)搭配魴魚養(yǎng)殖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4(11):37.
[5]王連勇,邢佐平.主養(yǎng)鯉魚池塘套養(yǎng)南美白對蝦試驗[J].中國水產,2011(4):41-42.
[6]陸仲年,陳建梅.南美白對蝦“雙底雙高”生態(tài)養(yǎng)殖技術推廣與應用[J].中國水產,2012(10):51-52.
Technique for Polyculture of Litopenaeus vannamei,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and Cyprinus carpio
SUN Yi
(Jinzhong Municipal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of Shanxi Province,Yuci 030600,China)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s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and to increas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pond culture,the technique for polyculture of Litopenaeus vannamei,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and Cyprinus carpio was developed.The output production of Litopenaeus vannamei,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and Cyprinus carpio under the polyculture condition was 3 600,3 300 and 2 400 kg,respectively.The production value was 116,700 Yuan per hectare,and the net profit was 40,800 Yuan per hectare.The mode of polyculture of different aquatic animals was effective for 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space;The ability of self-cleaning of the water in pond was enhanced;The transmission route of aquatic animals diseases was effectively blocked,avoiding the outbreak of the diseases.The risk of the aquaculture was reduced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was increased.
Litopenaeus vannamei;Ctenopharyngodon idellus;Cyprinus carpio;polyculture technique;proper bait casting;pond culture
S968.22;S965.1
A文章順序編號:1672-5190(2016)01-0105-02
2015-12-28
孫毅(1968—),女,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水產養(yǎng)殖。
(責任編輯:錢英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