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心
Q:這幾天兒子不上幼兒園,孩子媽媽就陪著玩。倆人在地上玩套塔,兒子玩,媽媽就在一旁指導(dǎo):“搭的時候,要先搭大的,再搭小的,這樣才能越搭越高?!眱鹤与m然搭好了,但好像興趣不大,一會兒又要看書。
第一頁上有只鴨子,旁邊寫了個“1”,兒子喊了聲“1”。翻到第二頁,兒子剛想數(shù)數(shù),媽媽就說:“不用數(shù)了,有兩只,你看旁邊有個‘2”。兒子閉嘴了。翻到第三頁,兒子說:“媽媽,有三只小鴨子。對嗎?”媽媽高興地夸兒子聰明。
兒子看到桌上有蘋果,合上書去拿蘋果。剛想吃,媽媽又指導(dǎo)上了:“吃紅的,青的可酸了!紅的甜?!眱鹤拥故锹犜挘闷鸺t的吃上了。
我覺得這樣陪孩子玩很不好,但媽媽卻說孩子小,就應(yīng)該多幫助。到底誰對呢?
A:這位媽媽能抽出時間來陪孩子玩,很好,贊一個,但做法待商榷,指導(dǎo)、教育孩子,得講究火候。
比如跟孩子一起“搭套塔”。可以先讓孩子自己看著搭套塔的圖案搭。如果孩子能自己搭起來,讓他自己搭就是了,沒必要指導(dǎo)。如果搭了半截塌了,這時候再告訴孩子“要先搭大的,再搭小的,這樣就不會垮塌”,并且?guī)秃⒆右黄饘嵺`一下,效果會好很多。
因為套塔倒塌時,孩子肯定會想:“為什么倒塌了呢?”他在積極思考找答案,這時候家長的指導(dǎo)猶如“及時雨”,孩子會很容易理解、接受,印象深,收獲大。
這就是抓住“教育機會”的教育藝術(shù),在恰倒好處的教育時刻或場合給孩子指導(dǎo)。家長如果操之過急,人家還沒想讓人幫助的時候非要去幫,孩子可能會煩,所以應(yīng)該學(xué)會耐著性子等待教育時機出現(xiàn)。
當(dāng)然也可以創(chuàng)造教育時機,就是常說的“啟發(fā)式教學(xué)”;但最好是沒有人為的痕跡,讓孩子不覺得是強行灌輸,這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
這位媽媽在教孩子“數(shù)數(shù)”的時候,也過于著急了。為什么不讓孩子自己數(shù),非要著急替孩子說出答案呢?不是教得越多越快就越好,那樣會剝奪孩子自悟、自學(xué)的機會,阻止孩子主動積極的思維。
當(dāng)心吶,凡是家長教得太多太急的孩子,一般都缺乏學(xué)習(xí)的主動性,缺乏發(fā)展的后勁。等到孩子對啥都提不起學(xué)習(xí)興趣時,再后悔就有些晚了。
孩子吃蘋果這事,就更應(yīng)該讓孩子親口嘗嘗了,至于他選擇甜的還是酸的,還得人家說了算,說不定人家就好酸的這口呢。
總之,家長在教孩子生活常識或知識時,要講究“教育藝術(shù)”。要學(xué)會等待機會,要盡可能讓孩子親身體驗,在實踐和體驗中提出問題,產(chǎn)生求知欲望,然后再教,“雪中炭”“及時雨”,最爽了。
小編多嘴:這位提問的家長,咱也別凈挑媽媽的“毛病”了,咱也擼起袖子跟孩子一起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