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多年前在一次畫展上看到胡敬修油畫描繪的老藝術(shù)家何玉蓉,腰板挺直,白發(fā)執(zhí)拗地蜷曲著,犀利眼神斜睨過來,似有一股戾氣。與畫中人對視,不由人背脊發(fā)涼。當時我只知何玉蓉是汪派唯一傳人,活化石般的人物,別無消息。
在百度搜索到她80歲主演《哭祖廟》視頻,連唱120句反二黃,悲愴時凄婉悱惻,憤恨時擲地鏗鏘,其中兩處幾十字的跺板快而不亂、急而不促,如珠落盤一氣呵成,最后“我狠狠拔出龍泉劍……”的腦后高腔,緊翻嘎調(diào),如怒濤過溪!我完全被俘虜了,如醉入百花叢,迷失了歸途。2011年5月,我接待國家京劇院來昌演出,和幾位藝術(shù)家聊起何玉蓉,我喋喋不休,一次次強調(diào),一次次叫好,活像個拉贊助的,卻無人響應(yīng),唔唔,何玉蓉不是流行風,和當下時代隔膜著,從未進入大眾視野。
汪派創(chuàng)始人汪笑儂,文墨官員下海,人稱“俠伶”,他編演“四罵”—《罵王朗》《罵安祿山》《罵毛延壽》《罵閻羅》,直指冥頑昏聵統(tǒng)治者?!犊拮鎻R》以劉禪投降后其子劉諶殺妻斬子殉國的故事,抨擊清政府與列強簽訂賣國條約,“國破家亡,死了干凈”一時間成為人們議論時局的口頭禪。袁世凱復(fù)辟,他借《博浪錐》張良之口唱道:“我想把專制君一腳踢倒,恨不能學專諸刺殺王僚?!?
天才的汪笑儂去了,汪派的接力棒勉強薪傳下來。出生于1913年的何玉蓉,6歲隨父學汪派老生,9歲登臺演出《轅門斬子》一炮而紅。戲飯不好吃,她的戲是父親打出來的。有次小玉蓉演《珠簾寨》時少穿一件胖襖,下場正待卸妝,父親舉著藤桿劈頭蓋臉打過來。打人不可取,卻生生打出了個挑梁女老生。從18歲開始,在上海大世界與周信芳、趙桐珊、李如春、李仲林、俞硯霞等同臺,常常一天三場,練就了“云遮月”嗓子。名流巨賈追隨捧場,當時唱《定軍山》的黃靠就是杜月笙的岳母送的。
新中國成立后,破舊立新加快了腳步,何玉蓉感到迷惘,新社會要聽喝彩聲,汪派基因卻是深入骨髓的凄涼愁恨,堅硬的汪派碰上更堅硬的東西,唯有玉碎,汪派戲逐漸停演。真的人文,須得去情緒化,須得理性,須得妥協(xié)。她沒有汪笑儂那樣高深的人文情懷和深切的政治訴求,對戲之外的一切不夠敏感,處世能力孱弱,事事取退避姿態(tài),唯對藝事苛求精進。她是江西最早定為高級職稱的演員,一月工資四百多,那年月,一般演職員都很清苦,上家來借錢的不老少,她每回都二話不說,將錢往大伙手上一推了事。她將積蓄幾乎全部用來置辦了行頭,而且親自督辦,真材實料,不惜工本,穿到臺上一亮相,那叫一個靚!置辦行頭和接濟同行之外,所剩無幾,一家子的生活一直拮據(jù)著。一切為了戲好看,其他的,不在話下!
運動一茬接一茬如火如荼。何玉蓉被迫離開舞臺,辛苦積攢下來的那幾大箱貴重的行頭全部燒光,她像被剜了心尖一般痛不欲生。舊社會的殘渣余孽自然不能輕饒,她被下放到農(nóng)村去背糞筐撿糞養(yǎng)豬喂雞,每月入不敷出,經(jīng)常身無分文。晚輩偷偷來看她,塞給她兩塊錢,她老淚縱橫,一輩子接濟別人的人,如今落到這步田地!
從前團里一位二路花旦,搖身一變革命的造反派,在團里路遇何玉蓉,眾目睽睽之下,那女人沖上前揪住何玉蓉扇了一個大耳光,罵罵咧咧揚長而去。何玉蓉被打懵了,光天化日,沒人敢上前攙扶一下。她跌跌撞撞在沿江路躑躅,走到一個堤口,“噗通”一下跳進贛江,那樣的決絕!幸而得救及時,緩過勁來的她,依舊癡迷著,坐在田間地頭如尼采言逃往藝術(shù)之鄉(xiāng),搗騰出一肚子戲文反芻,沖淡現(xiàn)實苦痛。天不絕她,似乎老天也懂她還有決然放不下的心思!
1975年,退休回上海的何玉蓉,被請回來排演傳統(tǒng)戲《三打祝家莊》。行頭沒有了,團里找不到合腳的靴子,她套上四五雙厚襪子,穿上大尺碼的靴子,一口氣跑三十幾個大圓場。60歲披掛上陣,她仿佛從墳?zāi)怪信莱鰜?,浴火再生使她藝術(shù)有了新境界,刮起一陣汪派旋風。
何玉蓉一輩子的狀態(tài)好像坐過山車,時代潮汐政治清濁,時而將她托起時而將她吞沒。如果沒有80年代,大概不會有人記得何玉蓉了。40年代大紅大紫地唱,50年代小心翼翼地唱,六七十年代偷偷摸摸地唱,80年代百無禁忌地唱。何玉蓉晚年行情之好,讓所有人目瞪口呆。沒有外援,沒有宣傳,她自掏腰包奔走呼號,以一人之力救活了一個劇團。從1985年至1999年,何玉蓉領(lǐng)銜參加了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展演,多次應(yīng)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戲曲晚會和各地舉辦的精品展演,足跡遍布京津滬和東三省。她似乎有使不完的勁頭,常常連演一個月不歇,這對于一個古稀老人來說不啻于拼命!她作為頭牌,從不比同臺演員多拿一分,還時常塞點紅包給記者、劇場工作人員,不是賄賂的意思,就是真心感謝人家捧場幫忙,這是舊時梨園行的古風,透著濃濃的人情味。一次天津之行,一位女演員被偷了40元錢,在80年代這可不是筆小數(shù),她心疼得飯吃不下覺睡不著。演出結(jié)束,劇場送來酬金,何玉蓉拉著那女演員當著大家的面說:“咱們是一大家子,高高興興出門,不能愁眉苦臉回去,酬金里先拿出40元給你,剩下的大伙平分。”瞧這仗義疏財?shù)淖雠?!何玉蓉的人氣,行?nèi)行外、臺上臺下都是那么旺!
現(xiàn)在能見到的何玉蓉演出實況,都出自20世紀80年代。我總以為何玉蓉70歲以后的表演力度過大,轉(zhuǎn)念一想,那其實是現(xiàn)實重壓下的強力掙脫、時不我待的奮力挽回。黃秋園、陶博吾、梁邦楚……都是老來紅,崛起于蒿萊之中,民間力量將他們推向全國。不以成敗論英雄,這些人天賦異稟,因為熱愛,奮斗了終生,過程的意義遠勝結(jié)果。
福克納說:“一個真正的藝術(shù)家是攔不住的,如果被攔住,他就不是?!彼囆g(shù)說到底,是做沒做,而不是讓不讓做。怨天尤人、怪罪社會,并不能解決做不做的問題。藝術(shù)史從來都是關(guān)心那些做出來的東西,世界上一流藝術(shù)家的作品被禁屢見不鮮,不合時宜有時恰恰是好藝術(shù)家的標志。
汪派經(jīng)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奇峰突起,隨著何玉蓉淡出,不可逆轉(zhuǎn)地再次式微。有識之士為之奔走,呼吁關(guān)注汪派藝術(shù)傳承,但都不了了之。
搭檔們陸續(xù)改行了,琴師調(diào)離了,何玉蓉以一己之力繼續(xù)整理瀕臨失傳的汪派劇目,沒有任何助手和資助,但她的戲迷依然很多很鐵。據(jù)說湖北一年輕人,從小癡迷何玉蓉的藝術(shù),跟著電腦學會了整出《馬前潑水》,高考志愿不假思索地全部填報南昌院校,就為了追星。夙愿得償,到南昌一下火車就直奔江西省京劇團何家,追星的瘋狂,可見一斑。大家都在癡癡等待著她的下一部新戲,工程太浩大,老人孤軍奮戰(zhàn)很多年,只是,即使整理出來,誰還能演呢!她著急,常常追著年輕人教授汪派戲,只要有人上門請益,免費,還管飯。可是真正稱得上汪派傳人的,迄未出現(xiàn)。世風浮躁,沉郁苦悶的政治諷喻不合時宜。更要緊的,“敲金戛玉,響遏行云”的鐵嗓銅喉,將試水后生們嚇退。何玉蓉太執(zhí)拗,汪派太厲害,執(zhí)拗厲害得杳不可及,讓人卻步。
一眨眼,昔日《刀劈三關(guān)》里的“雷萬春”如今97歲了,依然矍鑠。搭檔幾十年的琴師李世榮在青島舉辦專場演奏會,力邀她前去參演。老太太對著鏡子端詳良久,苦笑道:“老成這樣,不去了。”老太太耳背,我們給她拍照,她聽不見我們的勸阻,哆哆嗦嗦執(zhí)意要找出耳環(huán)戴上。靚麗了一輩子,絕不以頹相示人。一個喜歡熱鬧的人,一個曾經(jīng)熱鬧過的人,最后能坦然接受寂寞么?“看了些榮枯,經(jīng)了些成敗”,晚景的安逸,只是她所希望的么?真是不堪聞問。
京劇現(xiàn)在似乎很熱鬧,借助大制作、數(shù)字化、電子交響樂、MTV,附尸還魂,偶爾還步入維也納金色大廳。京劇已經(jīng)很虛弱,虛弱得必須附庸流行驥尾才能風光一回,悲夫!
何宅門前空地一片瓦礫廢墟,那兒原來有座排練場,拆了,即將變身停車場。微風過處,傳來一陣歌吟:
“也是我買臣洪福大,你看我,身穿著大紅,腰橫著玉帶,足蹬著朝靴,頭戴著烏紗,這顫顫微微兩朵芙蓉花。”
老人唱得欣喜,我聽出悲涼。
[作者單位: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文藝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