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翻譯目的論批判

2016-02-15 13:25:54申連云
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6年2期
關(guān)鍵詞:目的論意圖譯者

申連云

(浙江外國語學院 英語語言文化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2)

翻譯目的論批判

申連云

(浙江外國語學院 英語語言文化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2)

翻譯目的論主張用自己當前的目的、意圖、計劃、需要、用途等來對原文進行取舍和利用,這是對原文的簡化、遮蔽和限制。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自以為是的、傲慢的唯我論缺乏對原文整全性的認識和對原文自身價值的尊重。翻譯目的論所秉持的是一種典型的精英主義立場,它不相信讀者能夠與原文直接對話,而必須由它來對原文進行加工處理之后,原文方可為讀者所接受。

翻譯目的論;操控;投降

一、前言

目的論(the Skopostheorie),也稱翻譯目的論或翻譯功能目的論,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Reiss和Vermeer提出、至今在翻譯界還十分流行的翻譯理論。此理論對我國譯界的影響尤其巨大,在中國期刊網(wǎng),用“目的論”“翻譯目的論”和“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作關(guān)鍵詞能搜出四千多篇論文;人們紛紛用它來討論、解決各種各樣的翻譯問題,如廣告翻譯、新聞翻譯、字幕翻譯、菜名翻譯,甚至歌曲翻譯、網(wǎng)站翻譯,不一而足。翻譯目的論的核心觀點是:翻譯,作為交際活動,總是具有它在一定語境中所要實現(xiàn)的功能或所要達到的目的[1]156;因此,譯文的生成和翻譯方法的選擇要由某一次翻譯活動所具有的特定功能和目的來決定。目的法則(Skopos rule)是翻譯過程中需要遵循的最高(top-ranking)原則,即所謂“目的為手段提供合法性(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2]29。

翻譯目的論在當前翻譯理論界十分流行,因此受到批判和質(zhì)疑也是難免的。Nord[2]109-122將人們對它的批判歸結(jié)為十條,依她的順序分別是:1)并非一切行為、行動都有目的;2)并非所有翻譯都有意圖;3)功能論超出了嚴格意義上的翻譯的范圍,即它所談論的翻譯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翻譯,而是改寫、編譯、節(jié)譯之類;4)目的論并非原創(chuàng)理論,并無新意;5)功能主義不是建立在經(jīng)驗事實的基礎之上;6)功能主義造就的是唯利是圖的譯才;7)功能主義沒有尊重原文;8)功能主義是一種適用論(改寫論);9)功能主義不適合文學翻譯;10)功能主義帶有文化相對主義色彩。

以上批評沒有命中要害,尤其前五條,竟有避重就輕、隔靴搔癢之嫌。第七條(沒有尊重原文)、第八條(是一種適用論)和第十條(帶有文化相對主義色彩)與其說是對功能目的論的批評,不如說是指出了功能目的論區(qū)別于此前語言學派翻譯研究一切以原文為中心或依據(jù)的特點。這種從源語中心到目的語中心的轉(zhuǎn)向①,在功能目的論看來反而是自身的優(yōu)點。第九條(不適合文學翻譯)的指控也是能被目的論輕易反駁的,因為保留或再現(xiàn)文學文本(區(qū)別于信息文本)的特點可能正好是譯者的翻譯目的。剩下最后一條,說功能目的論造就的是唯利是圖的譯才,只要有人愿意出錢,他就可以為任何目的而奮斗[2]117,這個批評倒是比較深刻和中肯的,因為它直指翻譯目的論功利主義的價值觀。筆者也以此為切入點,嘗試以文本分析的方式對翻譯目的論的基本觀點和思想根源進行分析和評價,把翻譯目的論放到生活世界來考察,指出它所隱藏的精英主義、自我中心和主體性思維。

二、翻譯目的論的目的

每一次新理論的出現(xiàn),總伴隨著對研究對象的新的界定。翻譯目的論是這樣定義翻譯的:

翻譯是在目標環(huán)境(target circumstances)中為了目標讀者(target addressees)和目標意圖(a target purpose)而生產(chǎn)、制造(produce)的一個具有目標氛圍、背景、環(huán)境、情景的文本(a text in a target setting)。②[3]29[2]12

以上是翻譯目的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Vermeer的定義。在此定義中,target一詞被不厭其煩地一再強調(diào),仿佛一個教父在向門徒反復灌輸?shù)倪@么一個詞。實際上,在后繼者Holz-Manttari的翻譯模式中確實就是這樣簡化的:“用來實現(xiàn)特定意圖的復雜行為”(a complex action design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purpose)[2]13。對目的語環(huán)境、目的語世界的重視自然意味著對源語世界的忽視甚至無視,這一點目的論者也是明確承認的[2]12。起初,Reiss還堅持原文是衡量譯文的依據(jù)或尺度(measure);但后來,尤其到她的學生Vermeer這里,原文的王位被罷黜(dethronement),被貶低到“信息提供者”(an offer of information)的角色。對于譯文,原文所起的作用僅僅是提供一定的信息而已,在衡量譯文質(zhì)量和合法性、在決定譯者選擇等方面已毫無作用和地位。因為對于原文提供的信息,譯者也不是完全采納,而是有所取舍的,取舍的標準則是自我的目的、意圖或喜好。Vermeer是這么說的:

同所有文本一樣,翻譯行為、行動(action)中作為原文的文本也可以被視為“信息提供者”,面對它所提供的信息,每一個接收者(其中包括譯者)從中選擇他覺得有趣、有用或者與他的意圖相關(guān)的內(nèi)容。③[2]25-26

對翻譯目的論者來說,文本的意義不過是為接收者提供一定的可資利用的信息而已。這不只是像操控學派所做的那樣對以往翻譯現(xiàn)象的描寫,翻譯目的論致力于對以后的翻譯行為進行立法和規(guī)定。這種規(guī)定性和立法意志在Hans G. Honig和Paul Kussmaul那里就更明白無誤了。

據(jù)說,以上這兩位用目的論作指導,從事翻譯教學和譯員培訓,效果明顯,貢獻巨大[2]14。對翻譯學員他們是這樣宣教的:“根據(jù)你的翻譯(將)所起的作用,僅僅只傳達與一定語境相關(guān)、相宜的那個或那些語義特征!”④[4]92[2]14

這是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的對原文的簡化、限制和遮蔽,而不是對原文的整全性的認識;這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對原文的一次使用,而缺乏對原文獨立性、獨特性和自身價值的尊重。誠然,人是有限的存在,永遠無法跨越與上帝之間的鴻溝,永遠無法達到對真善美的絕對認識。但這不能成為我們?nèi)フ撟C、維護、堅持和強化自身有限性的理由,相反,這恰恰是我們應該謙遜、懷有敬畏之心、放棄傲慢立場、堅持對話而不是獨白地對待萬事萬物的充足理由。但翻譯目的論所宣揚和鼓勵的恰恰是人或人性的局限性、有限性,而對人類超越、克服自身私欲而臻至神性的可能性缺乏最起碼的意識、理想和信心。

對于自己翻譯中的操控、改寫或不忠,一般譯者都是誠惶誠恐、懷有歉意的。比如嚴復在《天演論·譯例言》中聲明自己增添刪削的“達旨”譯法實在是權(quán)宜之計,不足取法的。他說:“題曰達旨,不云筆譯,取便發(fā)揮,實非正法。什法師云學我者病。來日方多,后來者勿以是書為口實也?!迸c這種誠惶誠恐形成對照的是目的論者對于用自我的目的、意圖、計劃、需要、用途等對原文進行盜用和綁架行為的理直氣壯。他們振振有詞地說:一切翻譯都是由翻譯當時的目的所決定的,目的法則是翻譯的最高原則;也就是說,目的為手段提供合法性[2]29。

為了目的不擇手段,這樣的倫理原則在日常生活領域,無論說得如何天花亂墜,也無法讓人接受;但翻譯目的論在翻譯理論界為什么如此深得人心,影響廣泛呢?難道因為它暫時填補了“忠實”被解構(gòu)后留下的空白?難道因為人們厭棄了“忠實”的虛偽而決心與之決裂?難道它迎合了翻譯職業(yè)化的社會潮流?難道目的論是翻譯職業(yè)化的必由之路?無論翻譯目的論有怎樣的深意或?qū)嵱脙r值,一個簡單的檢驗標準是任何科學研究都必須回歸生活世界,科學結(jié)論的合法性必須由生活世界給予,任何科學研究的價值必然在于它有助于增進全人類的福祉。

在翻譯目的論的理論框架里,“目的”是一個重要術(shù)語,其特定含義是:人們需要原文的意圖或假定人們需要原文的意圖⑤。與“目的”相關(guān)的另一重要術(shù)語“功能”的含義也差不多:從接受者的觀點來看文本所具有的意義。在這兩個術(shù)語的定義中,原文都被簡化或限定在某一特定語境中所具有的意義、價值或作用。原文,連同它所描寫的世界以及這個世界里可能為數(shù)眾多的人物、聲音、意識,都不具有完整、獨立的價值,都不是與“我”平等的主體,而只是“我”要認識、理解、翻譯和利用的對象,把為數(shù)眾多的聲音、意識、主體硬塞到一個由“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所支配的獨白體系的框架里,各種千差萬別的材料服從于一個統(tǒng)一的意識,一個統(tǒng)一的目的,一個統(tǒng)一的功能。目的法則的完整表述則是這樣的:

目的論法則因此表述如下:

以這種方式翻譯、闡釋、言說或?qū)懽鳎员隳愕奈谋净蚍g在它被使用的環(huán)境中,對于想要使用它的人,完全以他們想要它起作用的方式起作用。⑥[2]29

這是典型的操控論的強勢話語,也可以看作是目的論或操控論的一個旗幟鮮明的表態(tài)或宣言。這么一種以自我意志為中心的立場在目的論里被反復提及和強調(diào):

對于自己的翻譯來說,譯者所提供的信息的多少以及提供信息的方式是他們認為對目的語接受者來說最恰到好處的。⑦[2]116

按照翻譯目的論的邏輯,只有譯者才能決定多少信息和怎樣的方式才是對接受者最恰到好處的;對于一個文本的解讀、接受和反應,只有他們的心靈才是合格的心靈;他們不但有資格決定讀者需要多少信息,而且有資格決定讀者對他們提供的信息作出怎樣的接受和反應。他們不相信讀者能夠與文本直接對話,就像中世紀的歐洲教會不相信信徒能夠與上帝直接對話,而需要一個享有特權(quán)、代替上帝言說、傳達上帝信息(福音)的僧侶階層一樣。這是一種傲慢的精英立場,也是一種強取中心的惡意[5-6]。

除了目的法則之外,還有一個翻譯目的論者十分推崇的功能法則(function rule):“讓你想要你的翻譯所起的作用來指導你的翻譯決定?!雹郲2]39

顯然,功能法則的實質(zhì)與目的法則大同小異,因此,對目的法則的批判同樣適合功能法則。無論是功能法則還是目的法則都是一種十分粗俗的價值觀。試問:假設想要引進的外語電影能夠賺錢,能夠吸引觀眾,為了實現(xiàn)這個功能或目的,譯者怎么譯都行嗎?譯者能欺騙觀眾嗎?能加進本沒有的色情、暴力內(nèi)容嗎?事實上,以色情為看點的劇情介紹和片名翻譯比比皆是。有一部美國老電影“When He’s NOT A Stranger”(中文片名《強奸之戀》),講述的是一個不起眼的大學女生被一個剛認識不久的校棒球隊明星隊員強奸,然后維權(quán)的事。由于強奸發(fā)生在熟人之間、男生各方面條件比女生優(yōu)越且案發(fā)之后沒留下證據(jù),所以維權(quán)極為不易。影片大量篇幅講述的是女生在極其不利條件下不畏強權(quán)、不屈不撓地在法庭上維護自己權(quán)利的經(jīng)過,毫無戀情可言。就這么一部幾乎相當于刑法案例的電影的片名竟被翻譯成暴力和色情味十足的《強奸之戀》!翻譯目的論者對此類翻譯(改寫)應該作何評價和解釋呢?

三、翻譯目的論的理論根據(jù)和理論來源

翻譯目的論者提倡用自己的目的對原文進行操控和改寫是有理論根據(jù)的,那就是:意義是不確定的,或者說,意義是由一定的歷史語境所賦予的。他們的邏輯是:原文是在一定歷史語境中產(chǎn)生的,而對原文進行翻譯的時候已時過境遷,因而翻譯無法也無須提供與原文一樣的信息。他們是這么說的:

一個文本的意義或功能并非語言符號所固有,任何懂此語碼的人都不能把它分離出來。一個文本的意義是由接受者賦予的,也是為接受者而賦予的。……我們甚至可以說,對于同一個文本,有多少接受者就有多少文本。⑨[2]31

這種論調(diào)并不陌生,經(jīng)常聽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濒斞敢舱f:“誰是作者和讀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而對實際存在的“種種眼光”有兩種非此即彼的態(tài)度:要么獨白式地堅持各自的偏見,自說自話;要么放棄自我中心,讓種種意見平等對話,相互融合。顯然,目的論者選擇了前者。Nord先是引用Vermeer的話說不同符號(包括非語言符號)對不同人有不同意義,然后舉例說明“我們總是傾向于根據(jù)我們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去解讀符號的意義的”[2]23。固守自己的歷史文化語境,這是功能目的論總的出發(fā)點;無法超越自己的視界,無法走向他人,則是它的致命局限。

從理論上來說,意義不確定論是一個備受爭議但有著廣泛影響的文藝理論,它的合理之處在于反對傳統(tǒng)文藝理論把作者的意圖作為文本闡釋和文本價值評判的根據(jù),聲稱“文本之外無物存在”,重視對文本本身的嚴格審視,堅持文本意義的流動性、生成性和開放性。翻譯目的論者的本意是要用意義的不確定性來為自己的操控和改寫提供合法性和理論依據(jù);但他們尋求的理論恰恰挖空了他們的墻角,因為他們在否定文本之外的作者意圖的同時,卻肯定了同樣處于文本之外的譯者(接受者)的意圖或目的,同樣未能免于“意圖謬誤”的指控。無論是作者、譯者還是讀者,只要他缺乏對文本本身的尊重,忽視對文本本身細致、耐心、一絲不茍的閱讀,而一心要在文本里尋找自己期待的意義或?qū)崿F(xiàn)自己的目的,都是對文本本身的限制和遮蔽,都是與意義不確定論所強調(diào)和堅持的文本意義的開放性、流動性、生成性格格不入的。實際上,正因為文本意義是不確定的,就有必要不把某一次解讀中心化而把其他可能的解讀邊緣化甚至完全遮蔽,就有必要放棄自己的精英立場,放棄操控,放棄用自己的目的、意圖、計劃、需要或用途等來決定原文的意義,來對文本進行取舍;而應該讓讀者與原文直接對話,讓大家都平等地參與到文本的無限生成中來。

翻譯目的論的理論來源是歐洲的功能主義傳統(tǒng)。目的論認為:翻譯,作為交際活動,總是具有它在特定語境中所要實現(xiàn)的功能或所要達到的目的;因此,譯文的生成和翻譯方法的選擇要由某一次翻譯活動所具有的特定功能和目的來決定。這種功能主義的路子與語言研究中的功能主義似是而非。語言研究分形式主義和功能主義兩大陣營,分別主張從形式或功能入手對語言進行描寫和解釋。語言符號的形式和功能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都是客觀存在的,而翻譯目的論的功能或目的則是人為賦予的。而且,功能主義語言研究是致力于對語言現(xiàn)象進行客觀觀察和描寫的,而翻譯目的論則是對翻譯行為進行規(guī)定的;前者屬于實然世界,后者屬于應然世界。這兩個世界之間有一條明顯的界線,所謂“ought/is gap”。翻譯實踐中的目的性行為或操控行為是極為普遍和平常的,如果只是停留在實然世界里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描寫,這是不成問題的;但如果把實然世界的觀察結(jié)果拿到應然世界去推廣,這就成問題了。也就是說,以往翻譯實踐中操控行為的普遍性不能成為為操控張目、為操控提供合法性的理由,正如日常倫理生活中自私行為的普遍性不能成為鼓吹自私、把自私正當化的理由一樣。

四、修正版翻譯目的論批判

上文提到,人們指責翻譯目的論造就的是唯利是圖的譯才,只要有人愿意出錢,他就可以為任何目的而奮斗[2]117。對此,目的論的回應顯得左支右絀,力不從心。目的論者的辯解是:雖然翻譯目的是“由發(fā)起人的需要和愿望決定的”,但“實際的翻譯過程則完全是由(合格的)譯者說了算的”[2]117。這就等于說,在實際翻譯過程中,譯者可以偏離發(fā)起人的翻譯目的;或者說,發(fā)起人的目的可能是不合格或不合法的,甚至發(fā)起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可以與顧客(發(fā)起人)進行討論協(xié)商,甚至對顧客進行教育(client education),因為譯者才是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專家。Vermeer是這么說的:

為了實現(xiàn)翻譯目的,交際行為中的這種合作是譯者最主要、最首要的任務,我們可以稱之為譯者的社會責任,因為他們是專家,知道怎樣進行跨文化交際,怎樣使交際活動實現(xiàn)既定目的。[2]118

如此看來,譯者才是最終確定翻譯目的和實現(xiàn)翻譯目的的人,他們的心靈才是有資格作出正確判斷的合格心靈。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自以為是的、傲慢的唯我論才是翻譯目的論藏得最深的東西和最可疑的地方。當Pym問到目的論有沒有辦法區(qū)分好目的和壞目的時[7][2]119,目的論者無從回答,而Nord只好像政客一樣敷衍說:“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注意到我已經(jīng)在功能目的論中增加了‘忠誠’(loyalty)這個作為倫理原則的概念?!雹鈁2]119

在Nord看來,功能目的論引入“忠誠”這一概念就完美無缺了。那么Nord到底賦予其怎樣的含義,竟讓它有如此巨大的扭轉(zhuǎn)乾坤的作用?它又彌補了功能目的論的什么缺陷?Nord認為,目的論有兩個彼此相關(guān)的缺陷(limitation),一個牽涉到翻譯模式的文化特殊性問題,另一個牽涉到譯者與原作者的關(guān)系問題[2]124。所謂“文化特殊性”是指在不同文化中,或在同一文化的不同階段或地域,人們對什么是好的翻譯有不同看法或期待。按照目的論對翻譯的定義:“翻譯是在目標環(huán)境中為了目標讀者和目標意圖而生產(chǎn)、制造的一個具有目標氛圍、背景、環(huán)境、情景的文本”[3]29[2]12,譯者自然必須充分考慮讀者的這些特殊期待;但Nord認為,這并不意味著譯者必須時時刻刻唯讀者馬首是瞻。當譯者不能按照讀者的期待來進行翻譯的時候,譯者有義務如實相告而不欺瞞。這就是Nord所謂的“忠誠”,它是譯者向翻譯交際活動中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像“忠實”那樣向某個文本(原文)承擔的道德義務[2]124。

在譯者與原作者的關(guān)系問題上,Nord 的“忠誠”意味著譯文的意圖應該與原作者的意圖一致(compatible)[2]125,如果實在無法確定原作者的意圖,則最好的辦法就是采用文獻翻譯法[2]126。文獻翻譯法與把原文當作利用工具的工具翻譯法相對,是對原文本身的極端重視和詳盡記錄。如果關(guān)注的是原文的形態(tài)、詞匯或句法特征,可以是字字翻譯或逐行對譯;如果保留原文的習慣用語或表達法,可稱之為直譯或語法翻譯;如果是直譯加注,可以稱之為語文翻譯或?qū)W術(shù)翻譯;如果致力于再現(xiàn)原文的異域風采,則是異化翻譯[2]49-50。

也即是說,“忠誠”作為翻譯原則,一是如不按讀者(譯者)的期待進行翻譯,要如實相告;二是要與原文作者意圖一致,則可能不按譯者(讀者)的意圖進行翻譯。這一立場顯然是與目的論標舉的譯語中心相對立的原語中心。由此不難看出,在Nord看來,目的論的局限正在于對自我的觀點、立場、目的、意圖等的固守和維護,在于它無法超越自身的局限而走向他人。

如此看來,忠誠原則不是對目的原則或功能原則的補充和完善,而是對它們的徹底顛覆。這自然是作為目的論代表人物之一的Nord所無法承認的。出于對自身和整個目的論體系的維護,她試圖調(diào)和功能原則與忠誠原則之間無法克服的矛盾;但她的辦法是簡單地把兩個相互抵觸的原則相加起來(功能+忠誠,function plus loyalty),就認為自己十分完備和安全了,認為目的論已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之上(Skopostheorie fell on fertile ground[2]123),認為目的論有望一勞永逸地解決翻譯研究領域有關(guān)直譯與意譯、動態(tài)對等與形式對等、好譯者與奴隸譯者等等之間的永恒紛爭[2]29,尤其認為自己的改進版因為有“功能”和“忠誠”兩大支柱而立于不敗之地。但在功能目的論的框架內(nèi),“功能+忠誠”的模式也無法從根本上彌補目的論的缺陷:關(guān)鍵在于功能目的論把善或善的翻譯落實到善的目的上,而它又無法區(qū)分善的目的和惡的目的。

其實,兩百多年前(1813)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有關(guān)翻譯原則的見解是盡人皆知的:譯者要么盡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而讓讀者向作者靠攏;要么盡可能不去打擾讀者,而讓作者向讀者靠攏。在“要么……要么……”(either... or... )這種排斥選言命題的結(jié)構(gòu)中,兩個選言支相互排斥,無法同時為真,也沒有第三條道路。

譯者,作為熟悉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專家,面對著兩個世界——原語世界和譯語世界,或者說,作者的世界和讀者(包括譯者)的世界——必須在兩個世界之間作出選擇。他要么停留在自己和讀者熟悉的譯語世界,固守和強化自己的立場、觀點、目的、計劃、用途等;這種時候原文只是可資利用的對象或工具。他要么帶領讀者超越自身局限,去認識一個陌生的世界——原語世界,采用當?shù)厝说难酃馊タ创@個世界的一切,去了解這個世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每一顏色、每一聲音等在當?shù)厝搜劾锏囊饬x;這種時候譯語世界被遺忘,自身被放棄,原語世界作為它自身而不是作為工具而被詳盡記錄和“深描”。

從價值判斷上來說,“深描”才是對待異文化的正確選擇,因為翻譯的原初意義就在于去了解自己不知道、不熟悉、與己相異的意見、思想、觀點,在于超越自身而走向陌生的領域,走向他人,在于與他人展開對話,在于不斷擴大自己的視閾;而不在于對自我的堅持、維護和強化,而不在于獨白或自說自話。

五、結(jié)語

細細品味著翻譯目的論的目的法則或功能法則,想象著那些自以為是的立法者,筆者眼前分明呈現(xiàn)出視野狹窄的山中采摘者的形象。他面對巨大的山體,連同它豐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眼中卻只有他意欲找尋的東西,只有對他有用的東西。正是他自身的目的、欲望和物對他的有用性讓他對大山本身和大山自身的價值視而不見。人的目的性和物的有用性在遮蔽物的同時也遮蔽了人自身;物的遮蔽和人的遮蔽是同一個過程,因為人在利用、占有物的同時也被物所利用和占有。蔡新樂在《翻譯與自我》一書中認為,翻譯研究應該首先是對人類跨出自身可能性的研究,對人的心靈的研究。 翻譯目的論者的偏差和謬誤就在于他那封閉的心靈深處只有無比高大的自己,沒有他者的位置,他無法跨出、跨越自身的局限;他的翻譯只是自我翻譯,因而是非翻譯,是反翻譯,是翻譯的虛無。

注釋:

①翻譯目的論的目的語中心其實是一種自我中心或獨我論,同描寫翻譯學、操控學派或翻譯研究學派的以目的語為中心的研究范式絕非一回事。詳細分析見下文。

②為了充分傳達英語原文的含義,可能翻譯得有點啰唆,但這也是為了表現(xiàn)一種充分尊重原文而不求簡化的姿態(tài)。

③此處的英語原文是:Like any text,a text used as a source in a translational action may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Faced with this offer,any receiver (among them,the translator) chooses the items they regard as interesting,useful or adequate to the desired purpose. 本文中出自英語文獻的引文的漢譯均為本文作者所為,對于可能存在不同解讀的文字,則在注釋中提供英語原文以備查。以下類同,不再說明。

④Try to reproduce just that semantic feature or just those semantic features which is/are relevant in a given context with regard to the function of your translation.

⑤Aim is the purpose for which it (the source text) is needed or supposed to be needed.

⑥The Skopostheorie rule thus reads as follows:Translate/interpret/speak/write in a way that enables your text/ translation to function in the situation in which it is used and with the people who want to use it and precisely in the way they want it to function.

⑦Translators offer just so much information and in just the manner which they consider optimal for the target-text recipient in view of their translation.

⑧Let your translation decisions be guided by the function you want to achieve by means of your translation.

⑨The meaning or function of a text is not something inherent in the linguistic signs;it cannot simply be extracted by anyone who knows the code. A text is made meaningful by its receiver and for its receiver... We might even say that a ‘text’ is as many texts as there are receivers.

⑩To answer this,I note that I have introduced the notion of loyalty into functionalism,precisely as an ethical principle.

[1]Shuttleworth M,Cowie 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Nord C.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Vermeer H J.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J]. 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87(2):25-33.

[4]Kussmaul P. Training the Translator[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Benjamins,1995.

[5]申連云. 尊重差異——當代翻譯研究的倫理觀[J]. 中國翻譯,2008(2):16-19.

[6]申連云. 怎么譯:從“操控”到“投降”[J]. 外國語,2010(2):44-52.

[7]Pym A. Venuti’s Visibility[J]. Target,1996(1):165-177.

ACriticismoftheSkopostheorie

SHENLianyun

(SchoolofEnglishLanguageandCulture,Zhejiang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Hangzhou310012,China)

The proposition of the Skopostheorie that the source text be translated,interpreted or us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 goals,purposes,expectations,needs,plans or concerns of the recipient are satisfied rather than the value of the source text itself is respected is none other than arrogant solipsism and elitism. The elitism of the Skopostheorists also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y does not believe that the reader is able to have a direct dialogue with the source text but that the source text has to be processed by them before it is accessible to the reader.

the Skopostheorie;manipulation;surrender

H059

A

2095-2074(2016)02-0038-07

2016-01-09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10CGWW17YBX)

申連云(1966-),男,湖南衡陽人,浙江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化學院翻譯系教授,博士。

猜你喜歡
目的論意圖譯者
原始意圖、對抗主義和非解釋主義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2:20
陸游詩寫意圖(國畫)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制定法解釋與立法意圖的反事實檢驗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6:58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從“目的論”三大法則談外宣中古詩修辭的翻譯
從目的論看環(huán)保公示語的漢英翻譯
翻譯功能目的論視閾下的科技文本翻譯——以認知無線電翻譯為例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目的論視角下的影視劇字幕翻譯研究
岐山县| 封丘县| 盐源县| 陆良县| 苍南县| 刚察县| 余庆县| 铜山县| 中卫市| 博爱县| 绥德县| 陈巴尔虎旗| 福安市| 宁强县| 裕民县| 常宁市| 民乐县| 石林| 宁安市| 松溪县| 乌兰浩特市| 浦江县| 鹤岗市| 阿荣旗| 虹口区| 隆尧县| 乌什县| 双桥区| 镇江市| 潮州市| 沈阳市| 咸宁市| 和硕县| 太仓市| 香港| 怀集县| 杨浦区| 新野县| 泉州市| 龙口市| 文成县|